-
2013—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了解实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简称"方案(2015)"]对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效果。方法:2013—2019年上海市闵行区6家助产医疗机构确诊、有妊娠结局的全部梅毒感染孕产妇共284例,从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获取其资料,其中自然流产1例、异位妊娠4例、失访42例,237例产妇为本研究对象。采用χ 2检验,比较2013—2015年[实施方案(2015)前,123例]和2016—2019年[实施方案(2015)后,114例]梅毒母婴阻断的评价指标。 结果:2013—2019年7年的孕产妇梅毒检测率100.00%(100 761/100 761),实施方案(2015)前、后的孕期检测率分别为95.92%(51 855/54 288)和98.87%(45 949/46 473),梅毒患病率分别为0.293%(159/54 288)和0.269%(125/46 473),抗梅毒治疗率分别为62.60%(77/123)和85.96%(98/114),规范治疗率分别为20.33%(25/123)和49.12% (56/114),新生儿预防性治疗比例/率分别为1/12和94.74%(72/76);实施方案(2015)后的孕期检测率、抗梅毒治疗率、规范治疗率、新生儿预防性治疗率均明显高于实施方案(2015)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值分别为988.88、16.72、21.81、54.72,均 P<0.01);分娩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滴度≥1∶8的比例分别为36.89%(38/103)和17.48%(18/103),新生儿不良健康问题发生率分别为21.49%(26/121)和6.03%(7/116),先天梅毒报告患病率分别为152.12/10万活产(83/54 562)和23.46/10万活产(11/46 890),均有明显降低(χ 2值分别为9.81、11.80、45.10,均 P<0.01);既往确诊的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率为63.27%(62/98),较初次确诊者81.29%(113/139)低( cOR=2.52,95 %CI:1.40~4.56,χ 2=9.67, P<0.01)。失访者中外地户籍孕产妇占92.86%(39/42),失访原因主要为无法联系57.14%(24/42)和拒绝接受随访30.95%(13/42)。 结论:实施方案(2015)后,梅毒感染孕产妇的检测诊断、规范治疗、新生儿预防性治疗及其预后均有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后天性骨梅毒致左腓骨局部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骨梅毒以先天性骨梅毒报道较多,而后天性骨梅毒鲜见报道,尤其是病变致骨缺损者更为罕见。本例患者为后天性左腓骨梅毒致局部骨缺损,病理活组织检查示大量浆细胞高度增生,伴骨破坏,极易与浆细胞骨髓瘤相混淆,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需全面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妊娠合并梅毒孕妇不同治疗时机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梅毒孕妇不同治疗时机与新生儿不良结局(早产、死亡、先天性梅毒)的关联。方法:利用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监测收集的2011年10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检测治疗等信息。根据梅毒孕妇首次进行青霉素治疗时所处孕周,分为孕早期治疗、孕中期治疗、孕晚期治疗和孕期未进行治疗4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梅毒孕妇不同治疗时机与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关联。结果:共纳入22 483例梅毒孕妇,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启动治疗和孕期未进行治疗的孕妇分别为4 549例(20.23%)、8 719例(38.78%)、2 235例(9.94%)和6 980例(31.05%)。与孕早期启动治疗的孕妇相比,孕期未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其所生新生儿早产( OR=1.42,95% CI:1.24~1.62)、死亡( OR=4.27,95% CI:1.64~14.69)和先天性梅毒( OR=12.26,95% CI:6.35~27.45)发生风险均增加,孕中期( OR=2.68,95% CI:1.34~6.16)、孕晚期( OR=6.27,95% CI:2.99~14.80)启动驱梅治疗的孕妇,其所生新生儿罹患先天性梅毒的风险增加。 结论:对妊娠合并梅毒孕妇,孕期应尽早启动驱梅治疗,以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性及发生先天性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医师准确诊断先天性梅毒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广州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上报的所有疑似、确诊先天性梅毒个案,以及2012年至2019年广州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确诊先天性梅毒个案、排除先天性梅毒个案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口学、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上报医师信息和治疗等进行分析。采用 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95例先天性梅毒中,35例(36.8%)报告准确。患儿年龄<30 d的报告错误占比[73.3%(44/60)]高于报告准确的51.4%(1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79, P=0.031);而报告准确与否在不同报告医院级别、报告医师专业、报告医师职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83、0.483、3.681,均 P>0.05)。母亲分娩时年龄≤24岁[调整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OR)=4.62]、治疗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效价≥1∶8( aOR=7.56)、产时启动驱梅治疗( aOR=25.43)、妊娠期未进行驱梅治疗( aOR=14.12)、早产( aOR=8.97)等均可增加先天性梅毒的发生风险(均 P<0.01)。 结论: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率较低。母亲年龄小、治疗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效价高、产时治疗或妊娠期未进行治疗、早产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可重点收集这些信息以协助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上海市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子女健康情况及儿童保健服务利用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了解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子女先天梅毒感染情况,分析不同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母亲所分娩子女的健康状况和儿童保健服务利用情况,为进一步优化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实施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上海市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被诊断为妊娠梅毒并完成分娩的全部孕产妇进行电话随访。问卷内容包括:分娩子女基本情况、先天梅毒感染情况、近期健康状况和儿童保健服务利用情况等。采用 χ2检验等非参数检验方法比较不同人口学和社会经济特征母亲分娩子女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的分布差异。 结果:在研究期间确诊妊娠梅毒并完成分娩的1 000名对象中,共随访到495例分娩子女的健康结局,其中61名儿童被诊断为先天梅毒,包括57例出生时诊断和4例随访中诊断。母亲孕期未接受治疗的子女发生先天梅毒的比例高于母亲孕期接受治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14, P=0.027)。对儿童近期健康状况的随访发现:37.8 %的研究对象自报在近3个月内其子女有患病经历,以上呼吸道感染(32.3 %)和腹泻(3.6 %)为主。与未被诊断为先天梅毒的儿童相比,先天梅毒患儿近3个月内疾病患病率更高(47.5 % vs. 36.6 %)。81.6 %的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子女定期接受了儿童保健服务;母亲为非本市户籍、文化程度低、家务/待业、未婚和经产妇的子女,其定期接受儿童保健服务比例较低。在接受过保健服务的儿童中,仅39.7 %的家长会告知医务人员子女存在先天梅毒感染风险,其中本市户籍、文化程度高和在职的母亲告知比例较低。 结论: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子女在随访管理过程中失访严重,且家长主动告知医务人员其子女存在梅毒感染风险的比例低。因此有必要在现有儿童保健服务基础上整合先天梅毒检测/咨询相关服务,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先天梅毒诊断与治疗的及时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南通市2012年至2019年孕妇人群梅毒筛查和治疗对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我国自2011年起全面启动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策略,本研究旨在评估2012年至2019年江苏省南通市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江苏省南通市所有具有活产分娩结局的455 56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梅毒筛查率和感染率、孕妇梅毒治疗情况,以及其宫内感染率和结局。采用趋势 χ 2检验、校正 χ 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455 561例孕妇中,除3例外,另455 558例(100.0%)筛查梅毒抗体,其中产前筛查率96.4%(439 125/455 561),分娩时筛查3.6%(16 433/455 561)。(2)796例(0.17%)确诊孕期梅毒,梅毒感染率由2012年的0.13%(85/64 229)升至2019年的0.24%(110/45 517)( χ 2趋势=48.985, P<0.001);分娩时筛查孕妇梅毒感染率(0.50%,82/16 433)高于产前筛查者(0.16%,714/439 125)( χ 2=102.769, P<0.001)。(3)796例孕期梅毒孕妇中,716例(89.9%)进行了驱梅治疗(青霉素类695例,头孢曲松16例,红霉素或阿奇霉素5例),80例(10.1%)未治疗。共发生梅毒宫内传播14例(1.8%,14/796),在活产儿中先天梅毒感染率为0.03‰(14/460 552)。(4)孕期治疗者宫内传播率明显低于未治疗者[0.4%(3/716)与13.8%(11/80), χ 2=66.498, P<0.001]。随着未治疗孕妇非特异性抗体滴度增加,宫内传播率增加( χ 2趋势=5.338, P=0.021)。3例孕期治疗后发生宫内传播者母儿无明显不良结局,11例孕期未治疗者发生宫内传播者中4例足月分娩、7例早产,11例新生儿中2例死亡。 结论:自实施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措施以来,南通市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为3/10万活产,达到了国家制订的<15/10万的防控目标。孕早期筛查和治疗是预防梅毒宫内传播的关键。提高产前梅毒筛查率,有助于今后进一步减少梅毒宫内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56例先天性梅毒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特点、诊断、并发症及预后。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儿科2014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共56例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发病日龄、诊断日龄、住院时间、母亲梅毒感染及治疗情况、临床表现、入院时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母亲孕期治疗情况分为孕期未全程治疗组(6例)和孕期未治疗组(50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 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新生儿先天性梅毒56例,其中男32例(57.1%),女24例(42.9%);早产22例(39.3%),足月34例(60.7%);56例先天性梅毒患儿的传播途径均为母婴传播,其母亲均为梅毒感染者,孕期均未进行规范的驱梅治疗。临床表现前6位:皮疹/大片脱皮(64.3%),皮肤黄染(33.9%),呕吐/纳差/腹胀(28.6%),水肿(23.2%),发热(17.9%),肝脾大(17.9%);53例(94.6%)患儿存在并发症,其中合并贫血38例(67.9%),心肌酶升高27例(48.2%),肝功能异常27例(48.2%),低蛋白血症26例(46.4%),骨梅毒18例(32.1%),血小板减少症16例(28.6%),神经梅毒14例(25%),肺炎12例(21.4%),梅毒性肾炎6例(10.7%),败血症4例(7.1%),梅毒鼻炎3例(5.4%)。经积极驱梅、保肝、利胆以及输血等对症治疗后53例患儿病情好转出院;3例因入院时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随访患儿出院后不久死亡。结论: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可合并多器官损害,皮肤损害为最常见的表现,对于母亲孕期梅毒感染及感染情况不详的患儿,应尽快完善病原学检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期取得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580例梅毒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妊娠期梅毒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 2017 年 6 月—2022 年 6 月在南京市第二医院分娩的妊娠合并梅毒的 580 例孕妇,分为A组(接受苄星青霉素治疗的梅毒孕妇,其中A1 组孕期初次诊断梅毒感染并接受 2 个疗程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的孕妇;A2 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阴性和血清固定的孕妇,既往接受规范治疗,孕期给予 1 个疗程苄星青霉素;A3 TPPA阳性、RPR阴性和血清固定的孕妇,既往接受规范治疗,孕期拒绝治疗)、B组(不规范治疗的梅毒孕妇)、C组(未治疗的梅毒孕妇).比较A、B、C 3 组间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围产儿死亡及先天性梅毒儿发生率.结果 3 组孕妇年龄、分娩方式和所生婴儿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 组总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分别是 11.39%(50/439)、24.59%(30/122)和 63.16%(12/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新生儿的血清梅毒抗体TPPA和RPR在 18 个月龄内均转为阴性.结论梅毒感染的孕妇接受 2 个疗程苄星青霉素治疗可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丝状睑缘粘连并先天性鼻泪管阻塞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男性,出生6天,因"双眼睑被丝状组织粘连"就诊.患儿于39W+6经母体剖宫娩出,体质量3500g,Apgar评分9分.除母体有梅毒病史并于妊娠期行头孢曲松注射外,余家族各成员均无眼科及其他疾病病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母婴结局、TRUST滴度评价苄星青霉素G用药不同时机治疗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探讨苄星青霉素G不同用药时机治疗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滴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 年 1 月至2021 年 12 月临平区分娩单位的 119 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苄星青霉素G用药时机分为孕早期组(≤13+6周,n =40)、孕中期组(14~27+6 周,n =55)和孕晚期组(≥28 周,n =24).三组均给予苄星青霉素G进行治疗,均连续治疗2 个疗程.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氧化应激水平,产妇、新生儿TRUST滴度及母婴结局.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血清隐性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水平均降低,孕早期组均低于孕晚期组、孕中期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三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均升高,孕早期组高于孕晚期组、孕中期组;与孕晚期组、孕中期组比较,孕早期组患者及新生儿的TRUST阴性率、新生儿体重、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均升高,先天梅毒儿、早产发生率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孕早期采用苄星青霉素G治疗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可有效改善其氧化应激水平,改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的预后情况,提高产妇及新生儿的TRUST阴性率,减少先天梅毒儿、早产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