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周前庭系统功能异常对儿童大动作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婴幼儿早期大动作发育过程中,正常的外周前庭系统功能状态尤为重要。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性因素导致的前庭系统功能障碍,均会引起婴幼儿抬头、翻身、坐立、行走等大动作发育的延迟。特别是先天性疾病导致的前庭功能障碍,若缺乏及时的干预,代偿和恢复的时间往往会延长。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既往文献中关于婴幼儿外周前庭功能异常对其早期大动作发育影响的研究,并对相关的检查评估方法和前庭康复方式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膀胱憩室的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膀胱憩室是黏膜通过膀胱壁薄弱的固有肌层凸出而形成的疝,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膀胱憩室。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为体检发现或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偶然发现。膀胱憩室多发于男性,多由下尿路梗阻引起,严重的憩室会引起反复尿路感染甚至癌变,需行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血清IgM抗体和病毒载量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新生儿的血清CMV-IgM抗体和病毒载量与其出现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为临床新生儿CMV感染的病情评估和监测提供参考。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CMV感染新生儿,以荧光定量PCR法为诊断标准方法,出生3周为界分为先天性CMV感染组( n=29)和后天性CMV感染组( n=41),根据血清CMV IgM抗体结果,分析IgM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之间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之间的差异,并结合确诊时CMV病毒载量,分析两者与出现CMV感染相关症状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先天性CMV感染组和后天性CMV感染组中IgM抗体阳性者确诊时病毒载量和有症状者比例均显著高于IgM阴性者(先天CMV感染组: Z=-2.616, P=0.008;80%比21%, P=0.005;后天CMV感染组: Z=-2.405, P=0.016;56%比19%, P=0.025)。对纳入人群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M抗体阳性和确诊时病毒载量对有症状者的校正 OR值分别为4.562(95% CI:1.461~14.246, P=0.009)和1.728(95% CI:1.068~2.798, P=0.026)。对单一症状的回归分析显示,IgM抗体阳性校正确诊时病毒载量影响后对听力功能障碍的 OR值为3.954(95% CI:1.066~14.677, P=0.040);确诊时病毒载量在校正IgM抗体影响后对出现血小板减少、脑成像异常的 OR值分别为2.228(95% CI:1.124~4.413, P=0.022);3.956(95% CI:1.421~11.011, 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确诊时病毒载量对脑成像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 P<0.001),截断值为5.97,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0.3%。综上,对于CMV感染新生儿,IgM抗体阳性可能增加了其出现临床症状和听力功能障碍的风险。确诊时CMV病毒载量越高,出现血小板减少、脑成像异常的风险可能也越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后天性骨梅毒致左腓骨局部缺损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梅毒以先天性骨梅毒报道较多,而后天性骨梅毒鲜见报道,尤其是病变致骨缺损者更为罕见。本例患者为后天性左腓骨梅毒致局部骨缺损,病理活组织检查示大量浆细胞高度增生,伴骨破坏,极易与浆细胞骨髓瘤相混淆,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需全面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泪沟畸形的分类及相应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泪沟畸形的分类及治疗方法多样,患者与整形医师常难以选择。明确泪沟畸形的分类对于准确、便捷地选择治疗方案十分重要。目前泪沟畸形的分类多基于外观,基于成因的分类较少。该文综述了泪沟畸形的分类,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角度,根据成因将泪沟畸形分为衰老所致的后天性泪沟和眶下颧骨复合体发育不全所致的先天性泪沟畸形,后者又分为青春期出现的非年龄相关型泪沟畸形和30岁后出现的年龄相关型泪沟畸形并综述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后天性泪沟畸形和严重的先天性泪沟畸形患者首选基于手术的治疗方法,其余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应首选以透明质酸和自体脂肪填充为主的微创治疗。随着年轻患者的增加,微创治疗策略应被重视,其并发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病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黑痣、瘢痕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共收治先天性及后天性面额部病损患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42岁。其中额部黑痣5例、额部瘢痕11例、面部黑痣2例、面部瘢痕9例、面部疣状痣1例,均采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根据病变大小选择合适扩张器,扩张囊置入帽状腱膜下,注水充分扩张后,采用直接推进或易位皮瓣修复病损切除后创面,带蒂皮瓣以颞浅动脉分支为轴心血管,3周后断蒂,拆线后2周行激光脱毛3~6次。结果:本组28例,扩张一期均充分,二期皮瓣转移术后全部成活,无感染、局部坏死等发生。皮瓣断蒂后2例出现远端小面积血运障碍,予植皮覆盖后愈合。随访时间3~31个月,转移的皮瓣经激光脱毛后,颜色、质地与相邻部位正常皮肤匹配良好,无挛缩及色素沉着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头皮组织量充足,继发畸形少,是良好的供区。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病损,皮瓣血供好,术后结合激光脱毛,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体内金属植入物与后天性掌跖角化症关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后天性掌跖角化症(PPK)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金属植入物(MI)对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后天性PPK,以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PPK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参考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采用金属成分斑贴试验(MPT)检测两组金属过敏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4、IL-13、IL-17A、IL-8水平。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PPK患者组81例,男42例,女39例,平均年龄48岁(范围21 ~ 65岁),37例(45.7%)有MI,其中牙科植入物34例,骨科植入物2例,心内科植入物1例。对照组纳入36例健康体检者,两组年龄及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MI组(37例)PPK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0.40(0.27,0.75)分]与无MI组(44例)[0.38(0.19,0.7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 1.21, P = 0.225)。PPK患者组46例、对照组30例行MPT检查,患者组金属阳性比例(14/46)高于对照组(2/30, χ2 = 6.17, P = 0.013);46例行MPT检查患者中,有MI患者金属阳性比例(10/25)高于无MI患者(4/21,校正后 P < 0.017)。患者组及对照组均有36例行血浆细胞因子检测,患者组血浆TNF-α[66.2(58.7,69.3) pg/ml]、IFN-γ水平[645.0(571.5,681.1)]均低于对照组[71.5(64.5,73.9)、716.5(620.4,785.0) pg/ml, P < 0.05],两组间血浆IL-4、IL-13、IL-17A、IL-8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后天性PPK患者特别是有MI的患者MPT阳性更多见,金属与后天性PPK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血浆TNF-α和IFN-γ水平改变可能与部分后天性PPK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川崎病发生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最易累及冠状动脉,可以导致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关于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尚无准确定论,本文将围绕传染性病原体、环境因素、免疫失调和遗传倾向等方面阐述川崎病的病因,并围绕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上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活性提高、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方面综述川崎病的致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部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矫正成年人外旋转斜视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9年1至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后天性上斜肌麻痹并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的患者7例(7只眼),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49±12)岁。所有患者均有闭合性颅脑损伤史,第一眼位存在旋转性复视,眼球运动检查可见受累眼上斜肌麻痹,不伴有明显下斜肌功能运动过强。术前行双眼被动牵拉试验,术中根据被动牵拉试验肌腱松弛情况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旋转斜视角度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采用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的旋转斜视角度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前部1/3上斜肌肌腱根据肌腱的松弛程度行6.0~10.0 mm折叠,折叠量为(7.7±1.8)mm。术中患者均主诉第一眼位旋转复视明显好转,双马氏杆测量第一眼位主观外旋转度数由术前10°(8°,15°)改善至术后第1天的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79; P<0.05)。随访时间为(112±38)d,患者末次随访时第一眼位外旋转度数为2°(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375; P<0.05)。所有患者末次随访均无旋转复视主诉。 结论:成年人后天性外旋转斜视行前部1/3上斜肌肌腱折叠术,能够有效改善第一眼位外旋转斜视的临床症状,术后短期随访效果稳定,未发生明显回退。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685-68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食管狭窄治疗面临的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食管狭窄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儿童食管疾病,主要包括先天性食管狭窄和后天性食管狭窄,后者主要包括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腐蚀性食管狭窄等 [1,2]。临床上可出现吞咽困难、体重减轻、营养失衡和误吸引起肺炎等风险,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食管狭窄的治疗需要被重视,目前食管狭窄首选的治疗方式是球囊扩张术,此外还有支架置入术、食管黏膜下注射药物、食管重建术等。狭窄复发是临床上的一个挑战,发生率约为10% [3]。食管狭窄的复发将加重医疗经济负担,反复的内镜下治疗也会加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并降低患儿的生活质量 [4]。自1983年开始,应用金属支架治疗开创了食管狭窄的治疗新局面,但术后存在的并发症,如胸痛、呕吐、肉芽组织增生、再狭窄等,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儿童食管狭窄中的应用。本文就外科医生对球囊扩张的困惑、食管支架的使用及材料选择、外科技术面临的困惑等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