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遗传因素在慢性HBV感染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宿主后并不会直接导致肝细胞病变,而是通过与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细胞病变,使疾病进展。HBV感染宿主后有着不同的结局,这与感染HBV的宿主年龄、性别、种族等有关。然而,当同种族、性别及年龄相当的宿主经同方式感染相同的HBV亚型后,亦会出现不同的预后。这提示宿主免疫遗传因素在其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和细胞因子通路中相关遗传因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不同的临床预后情况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针对与慢性HBV感染相关的免疫遗传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这些研究中发现的慢性HBV感染宿主免疫遗传决定因素的潜在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期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维生素D与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类固醇激素,不仅在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参与了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在感染性疾病中,维生素D通过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来发挥对先天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的调控作用,也可通过介导抗菌肽的表达来发挥杀菌作用。本文简要介绍维生素D缺乏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BTK抑制剂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表达于除T细胞和浆细胞外的所有骨髓造血细胞表面,特别是在B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促进B细胞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编码BTK基因的种系突变导致成熟B细胞几乎完全缺失、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X-连锁(布鲁顿氏)无球蛋白血症 [2,3],因此,BTK在适应性免疫的发生和应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BTK在先天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Toll样受体介导的感染因子识别,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内的先天免疫细胞的成熟、募集,以及调节NLRP3炎症因子激活 [4]。因此,在已经存在免疫失调的人群中应用BTK抑制剂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自2015年以来,BTK抑制剂先后获批应用于各种B细胞肿瘤,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MC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也可用于边缘区淋巴瘤(MZL)和滤泡性淋巴瘤(FL) [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应用BTK抑制剂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感染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寻可能影响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巨噬细胞极化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脓毒症表现为炎症过度反应性疾病,主要由各种感染因素诱发,其核心机制为免疫障碍。被称为先天免疫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巨噬细胞,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巨噬细胞极化已被证明与炎症和免疫力密切相关。脓毒症中巨噬细胞极化表型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反应,其机制复杂,尚不完全清楚,多条信号通路如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AMPK-PPARγ)、Notch、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 2)等参与巨噬细胞极化过程,各通路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将成为防治脓毒症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的新靶点。因此,本文对巨噬细胞极化表型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上脓毒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纤维化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进展性和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其特征是肺实质的破坏、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以及成纤维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表型的显著变化。Toll样受体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连接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并调节伤口愈合。在包括肺纤维化在内的许多疾病中,Toll样受体促进组织修复或纤维化,其中Toll样受体家族与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近年研究较多。本文就目前有关Toll样受体家族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等与肺纤维化关联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线粒体DNA释放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指肠缺血一定时间后再恢复血供所引起的损伤。肠组织缺血可由失血性休克、绞窄性肠梗阻和急性肠系膜缺血等引发,当肠组织再灌注后虽然血氧水平恢复,但活性氧(ROS)的大量产生,直接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缺血肠组织并加重组织损伤,这是造成肠I/R损伤患者肠坏死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1]。肠I/R损伤主要有两个阶段:首先是肠组织发生缺血,此时有氧代谢障碍,ATP合成减少,而无氧代谢生成大量乳酸,细胞内电解质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细胞死亡,上皮细胞屏障功能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 [2,3]。由于长时间缺血,肠组织恢复血流后,富含氧气的血液进入肠组织,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细菌易位、炎症反应,最终导致细胞死亡、组织损伤、器官衰竭 [4]。肠I/R损伤的发生会破坏肠壁的屏障功能 [5],一旦引起肠壁屏障破坏超过其代偿能力,肠道菌群和毒素可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6],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和死亡 [7]。人体肠组织富含线粒体,它参与了能量的产生、免疫应答、细胞代谢、死亡等一系列过程。当细胞受到损伤或应激时,线粒体释放许多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Ps),线粒体DNA(mtDNA)是其中之一 [8]。mtDNA可通过Toll样受体9(TLR9)、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和环磷酸鸟苷-腺苷酸合成酶(cGAS)-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信号通路激活先天免疫反应并诱导炎症,使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参与肠I/R损伤 [8]。本文主要综述了mtDNA释放在肠I/R损伤中的作用,为其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冠状病毒所致心力衰竭的组学机制分析及药物预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病毒感染所致心力衰竭(心衰)的机制,并预测对其可能有效的药物。方法: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检索冠状病毒和心衰,并筛选符合实验要求的组学数据。采用R语言Limma程序包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将两组差异基因导入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进行基因本体学(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取两组结果的交集。采用STRING数据库对所有差异表达基因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并筛选核心基因。最后采用团队自主研发的表观精准治疗预测平台EpiMed预测冠状病毒所致心衰的治疗药物。结果:在GEO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得到GSE59185冠状病毒数据集,根据不同的亚型分为wt组、?E组、?3组、?5组、对照组5组样本,差异分析发现各亚组交集上调基因191?个,下调基因18?个。在GEO数据库检索并筛选得到GSE126062心衰数据集,共筛选差异表达基因495?个,其中上调165?个,下调330?个。冠状病毒与心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分析,取交集处理共有GO条目20条,主要富集在病毒反应、病毒防御反应、Ⅰ型干扰素反应、γ干扰素调节、先天免疫反应调节、病毒生命周期负调控、病毒基因组复制调控等;共有5条KEGG通路,主要与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白细胞介素(IL)-17信号通路、细胞因子与受体相互作用、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筛选出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IL-10、IL-17、TNF、干扰素调节因子9、2′, 5′-寡腺苷酸合成酶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3、S-腺苷甲硫氨酸基区域蛋白2、CXC趋化因子配体10、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共10?个核心基因。EpiMed平台预测可能对冠状病毒所致心衰有效的药物为TNF-α抑制剂、白藜醇、利托那韦、白芍、维甲酸、连翘、鱼腥草等。结论:多个炎症通路的异常活化可能是冠状病毒感染所致心衰的原因,白藜芦醇、利托那韦、维甲酸、白芍、连翘、鱼腥草可能对其具有治疗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树突状细胞肝激酶B1信号对FimH黏膜佐剂效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探究口腔黏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表达对于应用黏膜疫苗佐剂反应的影响.方法:使用CD11ccre-GFP;LKB1fl/fl条件性敲除(conditional knockout,cKO)小鼠,同窝LKB1n/fl小鼠作为野生型(wild type,WT)对照组.首先选6~8周龄cKO与WT小鼠各12只,流式细胞术分选小鼠口腔黏膜DCs,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其次使用cKO与WT小鼠各16只,建立小鼠黏膜免疫模型,在第0、2和4周用卵清蛋白(ovalbumin,OVA)模式抗原颊黏膜下注射免疫(cKO-OVA,WT-OVA),鼠伤寒沙门氏菌来源的 FimH(FimH-S.typhimurium,FimH-ST)佐剂联合 OVA 模式抗原颊黏膜下注射免疫(cKO-OVA+FimH-ST,WT-OVA+FimH-ST).在接种后第3周收集小鼠血清和唾液,通过免疫酶联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OVA特异性IgG1和IgG2b、唾液中OVA特异性IgA抗体水平;在接种后第6周,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颊黏膜和包括下颌下、颈部淋巴结的口腔引流淋巴结(draining lymph node,dLN)中各免疫细胞数目和比例.结果:cKO组口腔黏膜DCs的上调基因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数据库富集到先天免疫反应、B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中富集到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和mTOR信号通路.WT-OVA+FimH-ST组相对WT-OVA组血清OVA特异性IgG1和IgG2b、唾液中OVA特异性IgA抗体水平升高;黏膜局部免疫B细胞与浆细胞数目与比例升高.cKO-OVA组血清IgG1和IgG2b、唾液中IgA抗体水平较WT-OVA组升高;dLN中滤泡辅助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及B细胞比例升高(P<0.05).但cKO-OVA+FimH-ST组相对cKO-OVA组抗体分泌水平无差异,仅表现为dLN中Tfh和B细胞增多.结论:LKB1通过DCs调控先天免疫反应和B细胞功能;FimH-ST经小鼠口腔黏膜下注射具有佐剂效应;DCs激活口腔黏膜免疫反应依赖LKB1,DCs上LKB1缺陷导致FimH-ST佐剂效应丧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IL-29和TLR4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鼻息肉是鼻腔及鼻窦黏膜上皮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之一.鼻息肉的发生与上皮屏障功能障碍、接触过敏原或病原体以及免疫功能失调有关,是炎症和纤维蛋白沉积的结果.尽管鼻内镜手术已较成熟,仍有部分鼻息肉难治疗且复发率高,研究发现超过 50%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可出现复发.白细胞介素-29(interleukin-29,IL-29)是新发现的Ⅲ型干扰素成员.它通过与其受体复合物结合介导信号转导并激活下游信号通路,从而诱导炎症成分的产生.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是Toll样受体家族的成员,参与先天免疫,并通过识别脂多糖或细菌内毒素介导炎症反应.研究表明,TLR4 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IL-29 和TLR4 在炎症反应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两者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的相关性目前尚不明确.探究发现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鼻息肉相关的临床指标,能为鼻息肉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Toll样受体在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30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lcified aortic valve disease,CAVD)既往被认为是由衰老相关的退行性病变和被动的钙盐沉积所导致,近年来发现CAVD实际是一个主动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在CAVD的发展过程中,先天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均被激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疾病的起始和发展阶段起着核心作用,其中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的功能尤其重要.TLRs通过识别病原体和组织损伤后释放的宿主衍生分子,充当先天免疫系统的哨兵,在控制感染和维持组织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通过概述目前关于TLRs信号传导与CAVD发病机制中炎症和钙化重塑之间的关系,以期为CAVD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