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腹腔高压对其腹肌、膈肌损伤的病理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兔腹腔高压持续时间不同其腹肌、膈肌的病理改变进程。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2只,体质量2.7~3.2 kg。22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只;模型1组~3组,每组6只。4组实验兔制作腹腔高压动物模型,对照组加压水囊不注液;模型1组~3组加压水囊注入含龙胆紫溶液的生理盐水,每注入50 mL生理盐水测量腹腔内压力1次,最终使腹腔内压力达到20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完成模型制备后24 h进行标本取材,模型1组~3组分别于完成模型制备后24、48、72 h进行标本取材。按实验规划时间点使用空气推注法常规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切取实验兔左侧膈肌和6 cm×4 cm大小前腹壁组织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生物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的病理学改变。结果:22只实验兔均成功完成模型制备,模型1组~3组兔腹腔内压力达到20 mmHg时腹腔加压水囊量为260~380 mL。所有实验动物制备模型后活动明显减少,其中对照组实验兔摄食量轻度下降,模型1组~3组实验兔摄食量明显减少或不进食。实验过程中模型1组、3组各有1只实验兔死亡。(1)腹壁组织病理改变:对照组可见腹壁横纹肌脂肪变性;模型1组腹横纹肌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模型2组腹横纹肌间可见出血,局部可见炎性坏死;模型3组可见横纹肌断裂,伴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坏死。(2)膈肌病理改变:对照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萎缩;模型1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萎缩,部分肥大;模型2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萎缩,萎缩的细胞核聚集,部分区域可见横纹减少或消失;模型3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肥大,部分萎缩,肌束间血管扩张充血。结论:腹腔高压可引起腹肌和膈肌出现明显的细胞损害,且随着高腹压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纤维化程度定量分析及其预后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计算机网格计点法定量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网硬蛋白纤维化强度(RFD),初步探讨其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观察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同仁医院血液科的32例初发MDS患者骨髓切片,经Gomori染色后光学显微镜成像系统摄片,依据网型测微器原理建立计算机网格记点软件,对患者骨髓切片RFD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其与人工半定量法统计骨髓纤维化程度异同,Cox回归方法进一步研究RFD值与MDS预后的相关性。结果:32例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中位年龄69岁(32~91岁)。计算机计点法定量分析RFD与人工半定量法分析骨髓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 r=0.497, P=0.004)。初发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组患者骨髓RFD较非MDS-EB组患者明显增高(9.55%±0.75%比1.71%±0.23%, P<0.001);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RFD值相比人工半定量分析骨髓纤维化程度更具有预后评估价值,初发骨髓RFD值为MDS患者预后不良因素( RR=1.337,95% CI:1.085~1.648, P=0.006)。初发RFD>5.54%患者的总生存(OS)明显短于RFD≤5.54%的患者( P=0.001)。初发RFD>9.81% MDS-EB患者的OS明显短于RFD≤9.81%患者( P=0.003)。 结论:骨髓纤维组织异常增生是MDS患者预后不良的潜在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骨内血管分布的临床意义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新鲜骨标本脱钙后影像定位血管孔道,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的解剖学研究,初步探索骨内血管解剖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材来源包括膝关节车祸截肢新鲜标本7例,膝关节以上肿瘤截肢新鲜标本9例及一般尸体解剖标本44例(来自24具尸体);其中男22例(55%),女18例(45%);左膝28例(46.7%),右膝32例(53.3%);6~15岁10例(来自8位供体),15~85岁50例(来自32位供体)。以胫骨近端为例,解剖进入本研究团队发现并命名的"胫骨髁间隆突孔"的膝中静脉分支。取得新鲜膝关节标本后,先行血管造影观察连续的骨外骨内血管。去除骨皮质,在4 ℃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7 d,再使用EDTA脱钙剂浸泡30 d,隔日更换脱钙剂。行CT薄层扫描后三维重建,标注血管骨性孔道,根据血管骨内孔道走向进行解剖。解剖过程使用眼科手术显微器械精细操作,直观展示解剖结果,与造影成像对比,并使用组织切片验证。同时使用第2组标本行强酸脱钙剂脱钙,行效果对比。评价两种脱钙解剖方法的优劣、特定血管孔道在骨内的分布及普遍性,使用此方法可解剖出的骨内血管直径。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病因、复发及传播机制临床分析,改进治疗方案。结果:解剖出膝中静脉分支经关节腔进入胫骨髁间隆突,经骨骺(儿童)或骨端(成人)穿越成人骺线或儿童将闭合骺板进入干骺端的血管分支。进入髁间隆突孔血管外径1.2 mm,进入骨内逐渐变细并继续分支,穿越骺线或将闭合骺板的细小分支外径0.3 mm,再向远端逐渐分化成毛细血管,难以直接解剖出。组织切片验证结果证实为骨内血管。对比使用强酸脱钙剂脱钙后的标本血管明显溶解,光学显微镜下只看到少量残存上皮细胞。以骨内血管解剖学研究为基础,对部分相关骨肿瘤及骨骺损伤病例行治疗方案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结论:对于外径≥0.3 mm的骨内血管,根据孔道走向行骨内血管可实现理想的直观解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荧光染色与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诊断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对真菌性角膜炎(FK)的诊断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且角膜刮片或真菌培养阳性的FK患者147例角膜标本147份,其中行穿透角膜移植术(PKP)患者84例,板层角膜移植术(LKP)患者42例,病灶切除患者21例;选取1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活检组织作为阴性对照。对角膜组织标本分别行真菌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将染色完成的切片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比较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率、不同手术方式获得的FK角膜组织以及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方法的阳性例数。结果: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为60.5%(89/147),真菌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9.6%(117/147),荧光染色法诊断FK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8.00, P<0.01),2种染色方法的特异性均为100%。P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85.7%(72/84),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率65.5%(55/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00, P<0.01);LKP手术切除标本荧光染色的阳性率为71.4%(30/42),明显高于过碘酸希夫染色的52.4%(2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00, P<0.01);病灶切除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和过碘酸希夫染色法进行检查,阳性率分别为71.4%(15/21)和57.1%(12/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0, P=0.25)。不同真菌菌株标本间2种染色的阳性例数不同,其中茄病镰刀菌复合群、谲诈腐霉菌、烟曲霉复合群、季也蒙假丝酵母、木霉和铺叶沼兰褐莺真菌行荧光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9、5、5、1、1和1例,行过碘酸希夫染色的阳性例数分别为11、0、3、0、0和0例。11例阴性对照均为阴性结果。 结论:荧光染色技术应用于石蜡包埋角膜组织检查真菌成分较过碘酸希夫染色法敏感性高,可显著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的表达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的表达,筛选与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有关的miRNA。方法:80只健康7日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OIR组,每组40只。OIR组小鼠构建OIR模型,对照组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小鼠17日龄时,做视网膜荧光铺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小鼠RNV发生情况;做视网膜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取视网膜组织行miRNA芯片分析,检测对照组与OIR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并行PCR验证。所得差异miRNA靶基因和表达谱分别进行基于基因注释(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富集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荧光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视网膜未见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OIR组小鼠视网膜可见大量无灌注区、新生血管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两组小鼠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025, P<0.05)。miRNA芯片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OIR组有54个miRNA发生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表达。其中,上调者47个,下调者7个。miRNA差异表达倍数大于1.25倍者23个,小于0.75倍者5个。PCR验证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倍数最高的5个miRNA表达趋势与芯片分析结果一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GO分析共得到1112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 P<0.05);KEGG分析共得到6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 P<0.05 )。 结论:OIR小鼠视网膜组织中miRNA较正常小鼠视网膜组织有54个表达差异显著的miRNA;表达差异的miRNA可能不同程度参与了RNV的发生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靶向烧伤创面的荧光显像工具:低pH插入肽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利用低pH插入肽(pHLIP)-变体7(var7)-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探索一种靶向烧伤创面的精确显像工具,以更好地进行烧伤清创。方法:建立大鼠烧伤模型( n=12),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0.5、1.5和2.0 mg/ml)pHLIP-var7-FITC进行活体荧光显像。通过荧光偶联物聚集至烧伤创面的集中位置,结合病理切片判断创面损伤坏死范围;并检测pHLIP-var7-FITC在心、肝、肾、脑等重要器官的残留及毒性。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Bonferroni校正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24 h内,0.5 mg/ml组、1.5 mg/ml组、2.0 mg/ml组烧伤创面单位面积荧光光子数分别为1.49(1.31,1.65)、2.46(1.88,2.68)、2.77(1.94,3.10)×10 7 p·s -1·cm -2·Sr -1,其荧光光子数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73.55, P<0.001),浓度较高组荧光强度较强,但1.5 mg/ml组与2.0 mg/ml组荧光光子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3,Bonferroni校正法)。14个时间节点(0.5、1.0、1.5、2.0、2.5、3.0、3.5、4.0、5.0、6.0、7.0、8.0、12、24 h)的荧光光子数总体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4, P=0.419),组织切片中可见烧伤坏死的组织与荧光显像区域高度一致。心、肝、肾、脑切片未见明显荧光残留。 结论:在浅Ⅱ度烧伤组织中,24 h内pHLIP-var7-FITC能精准靶向聚集在烧伤创面,呈现烧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清晰界限,辅助临床外科手术清创判断损伤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义眼座-细胞复合体生物活性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义眼座-细胞复合体在体外的生物活性。方法:将12个大小约3 mm×3 mm×2 mm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座块,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个:实验组接种50 μl浓度为1×10 6/ml的血管内皮细胞悬液;对照组接种等量无细胞培养液;两组均放入10%完全培养基(10%胎牛血清与90%高糖培养液配制)后5、10及15 d,对两组培养基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前列环素及内皮素进行定量检测;20 d后做义眼座病理切片,观察义眼座内细胞生长情况。 结果: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皿内细胞正常增生,实验组三种因子在不同时间的分泌量存在差异( P<0.05);细胞因子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第15天VEGF、PGI2、EDN1因子分泌量分别为(6 147.31±691.50)pg/ml、(104.92±6.32)pg/ml和(6.32±0.49)pg/ml,对照组未见细胞因子,实验组义眼座块内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长入,部分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 结论: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在义眼座内生长情况良好,细胞-义眼座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阿托品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进展的防控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质量分数1%阿托品对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进展的防控作用及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屈光状态正常的3周龄三色豚鼠69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9只、FDM模型组19只、FDM+阿托品组19只和阿托品组12只。采用半透明乳胶气球遮盖右眼的方法建立FDM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实验干预;FDM模型组单纯遮盖右眼4周;FDM+阿托品组遮盖右眼4周,同时每日使用1%阿托品凝胶点眼1次;阿托品组每日使用1%阿托品凝胶点眼1次,共4周。分别于实验前、实验2周和实验4周时采用带状光检影镜进行屈光度测定,采用眼科A型超声仪测量眼轴长度。实验4周时采集完整眼球制作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巩膜组织形态学变化;采集后极部巩膜组织,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巩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采用相对和绝对定量同位素标记(iTRAQ)联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进行巩膜组织蛋白质质谱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FDM模型组、FDM+阿托品组和阿托品组实验眼不同时间点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138.892, P<0.001; F时间=167.270, P<0.001),其中FDM模型组实验2周和4周、FDM+阿托品组实验4周较正常对照组屈光度向近视化方向发展,实验2周和4周FDM+阿托品组较FDM模型组屈光度向远视化方向发展,屈光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正常对照组、FDM模型组、FDM+阿托品组和阿托品组实验眼不同时间点眼轴长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32.346, P<0.001; F时间=353.797, P<0.001),其中FDM模型组实验2周和4周、FDM+阿托品组实验4周眼轴长度均长于相应时间点正常对照组,FDM+阿托品组实验2周和4周眼轴长度均短于相应时间点FDM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FDM模型组豚鼠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疏松且紊乱,FDM+阿托品组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排列较规则。正常对照组、FDM模型组、FDM+阿托品组和阿托品组后极部巩膜厚度值分别为(141.74±16.98)、(101.46±9.15)、(112.74±6.24)和(134.30±18.19)μm,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709, P=0.005),其中FDM模型组后极部巩膜厚度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和FDM+阿托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正常对照组、FDM+阿托品组和阿托品组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直径从内到外逐渐增大,FDM模型组后极部巩膜组织内、中、外层纤维直径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巩膜组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FDM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FDM+阿托品组与FDM模型组间差异倍数均在1.30倍及以上的蛋白85个,其中阿托品干预上调蛋白38个,下调蛋白47个。GO富集分析发现,生物过程主要涉及生物调节、细胞过程、定位及代谢过程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结合、催化活性、分子功能调控、分子活性及转运活性等,细胞成分主要涉及细胞解剖实体、细胞内物质及含蛋白的复合体。 结论:阿托品可增加FDM模型豚鼠巩膜胶原纤维直径,改善胶原纤维排列,抑制巩膜变薄,其控制近视进展的机制可能与巩膜细胞间紧密连接、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重塑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不同质量浓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h-endostatin)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安全性。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30只,以右眼为实验眼,按照计算机数字随机分配法随机平均分为0.125 mg rh-endostatin组、0.250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100 μl不同剂量的rh-endostatin或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玻璃体腔注射前,注射后1、3、7、14、30和60 d,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下分别检查术眼眼前节和眼底,测量术眼眼压;于注射前,注射后7、30和60 d分别进行兔眼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于注射前,注射后14和60 d行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于注射后60 d摘除眼球,各组取其中3只眼球制作石蜡切片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另取3只眼球,分离视网膜组织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各注射组玻璃体腔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前节、后节均未见明显改变,其中0.125 mg rh-endostatin组、0.500 mg rh-endostatin组于注射后1 d各有1眼前房出现絮状渗出,分别于注射后7 d和14 d渗出完全吸收。OCT图像显示未出现异常光反射及形态改变。观察期间,各组注射前后各时间点间眼压值、a波振幅、b波振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分组=0.134、0.101、0.476, F时间=1.709、2.479、1.706,均 P>0.05)。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各组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兔眼玻璃体腔注射0.125~0.500 mg rh-endostatin是安全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两例的肺组织病理形态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肺部病理形态特征,分析临床和病理之间的联系。方法:对2020年2月13日和14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死亡的2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进行双侧肺穿刺检查,所获肺组织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脱水、石蜡包埋、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而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结果:2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肺部形态呈弥漫性肺泡损伤改变。病例1为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病变以渗出、透明膜形成为主,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早期改变。病例2为无基础疾病的患者,病变以弥漫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壁广泛纤维化,肺泡腔内坏死性炎性纤维素性渗出物填塞,肺泡广泛破坏,肺实质化为主,表现为弥漫性肺泡损伤机化期合并细菌性肺炎。两例患者支气管旁黏膜下腺体损伤均不明显。结论:弥漫性肺泡损伤是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弥漫性肺泡损伤早期即可诱发或加重老年患者的原有基础疾病。弥漫性肺泡损伤晚期,肺泡广泛破坏、肺实质化和继发感染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