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龙岩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福建省龙岩市糖尿病居民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患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研究.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福建省龙岩市7个县市区的112个镇街中纳入社区慢性病随访管理系统的糖尿病患者10 061例作为目标调查人群.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常规全身检查及视力和免散瞳眼底数码照相检查.剔除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尿病病程均缺失者762例,不能窥清眼底者507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8 792例.DR诊断及分型参照2019年DR国际临床分级标准;单眼或双眼DR者均作为1例纳入DR患病率统计;双眼DR以程度较重眼进行DR分级.按有、无DR对受检者进行分组;以平均年龄67岁为界分为年龄≤67岁组、>67岁组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统计分析与患病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DR的影响因素.结果 8 792例受检者中,检出DR 888例(10.1%,888/8 792)(DR组);无DR 7 904例(89.0%,7 904/8 792)(无DR组).与无DR组比较,DR组患者FPG(Z=-12.448)、糖尿病病程(Z=-18.936)、收缩压(Z=-4.237)、舒张压(Z=-2.881)、体重指数(BMI)≥24 kg/m2者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高血压(x2=11.450)、高血脂(x2=5.100)、肾脏疾病(x2=7.039)、糖尿病家族史(x2=5.0.25)以及是否规律用药(x2=66.03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7岁组、>67岁组分别为4 688、4 104例.年龄≤67岁组中,不同FPG水平(x2=111.754)、糖尿病病程(x2=231.658)、BMI(x2=12.404)、收缩压(x2=17.912)、是否规律用药(x2=40.727)以及有无高血脂病史(x2=6.816)、高血压病史(x2=6.775)者DR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7岁组中,不同FPG水平(x2=59.916)、糖尿病病程(x2=128.362)、收缩压(x2=5.183)、是否规律用药(x2=22.097)以及有无肾脏疾病(x2=6.251)、糖尿病家族史(x2=4.967)者DR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有无吸烟史、有无饮酒史、有无运动习惯、有无心脏病史、有无其他疾病家族史的糖尿病患者间DR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7岁者,FPG[比值比(OR)=1.074,95%可信区间(CI)1.046~1.102]、糖尿病病程(OR=1.088,95%CI 1.071~1.106)、收缩压(OR=1.007,95%CI 1.001~1.013)、肾脏疾病(OR=3.617,95%CI1.268~10.320)为DR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年龄≤67岁者,FPG(OR=1.088,95%CI1.067~1.110)、糖尿病病程(OR=1.108,95%CI 1.091~1.125)、收缩压(OR=1.008,95%CI 1.003~1.013)是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MI≥24 kg/m2(OR=0.934,95%CI0.908~0.965)是DR的保护因素(P<0.05).年龄、是否规律用药、高血压、高血脂均为DR发生的可疑混杂因素.结论 福建省龙岩地区糖尿病患者DR患病率为10.1%;FPG、糖尿病病程、收缩压为D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是否规律用药、高血压、高血脂为DR发生的可疑混杂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开发及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开发的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6至2017年在“上海糖尿病眼病研究”中由上海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采用免散瞳眼底照相机拍摄的78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作为测试数据集。患者年龄(69.65±19.09)岁,男性384例,女性403例。根据眼底图像预处理、成像质量评价、内容检测和评估结果输出4个模块开发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将2 397幅彩色眼底像图片输入该系统自动进行图像质量评价和视盘、黄斑识别,并根据图像质量判断规则对图像进行合格与否的判断并分类。同时由12位专业眼底图片阅片医师对此数据集的图像质量进行人工分类,其中合格1 846幅,不合格551幅。将系统判断结果与人工判断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可对输入的彩色眼底像图片自动进行眼别和眼位识别,并进行图像质量评估,之后直观输出评估结果。每幅眼底图像评估时间<1 s。1 846幅人工判断为图像质量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亦为合格者1 788幅(96.86%);551幅人工判断为不合格的图片经系统判断结果亦为不合格者550幅(99.82%)。图像质量不合格原因为图像过暗(62幅,11.27%)、图像过亮(51幅,9.27%)、黄斑区不清晰(59幅,10.73%)、黄斑视盘未见(36幅,6.54%)、未见眼底结构(125幅,22.73%)、图像模糊(175幅,31.82%)、图像有遮挡(42幅,7.64%)。系统评估与人工判断结果总体一致率为97.54%。结论:该眼底图像质量评估系统对眼底图像质量的评估结果与专业阅片医师判断结果一致性高,具有客观性。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920-92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视网膜血管直径与糖尿病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直径与糖尿病肾脏病(DK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1年1至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30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血脂、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等指标。根据UACR和eGFR将T2DM患者分为非DKD组(212例)和DKD组(97例)。所有患者进行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采用全自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视网膜血管参数(视网膜颞侧上静脉直径、鼻侧上动脉直径),计算视网膜中央静脉等效值(CRVE)等指标。进一步按照视网膜颞侧上静脉直径水平的五分位数分为 Q1组(<136.13 μm,68例), Q2组(136.13~148.42 μm,56例), Q3组(148.43~160.72 μm,62例), Q4组(160.73~177.12 μm,64例)和 Q5组(>177.12 μm,59例)。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究视网血管直径与DKD的关系。 结果:DKD组视网膜颞侧上静脉直径[分别为(161.87±22.47)和(152.93±21.98)μm]、CRVE[分别为(191.75±20.18)和(187.09±17.52)μm]均显著高于非DKD组,鼻侧上动脉直径[分别为(84.62±15.09)和(88.15±13.94)μm]显著低于非DKD组(均 P<0.05)。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网膜颞侧上静脉扩张、CRVE升高是DKD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87,95%CI 1.068~1.320, P=0.001;OR=1.018,95%CI 1.002~1.034, 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 Q1组为参照, Q2、 Q4、 Q5组视网膜颞侧上静脉扩张是DKD发生的影响因素(OR=5.194,95%CI 2.025~13.326;OR=3.477,95%CI 1.360~8.891;OR=4.895,95%CI 1.912~12.530;趋势 P值=0.007)。 结论:视网膜颞侧上静脉扩张、CRVE升高是T2DM合并DKD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及胆红素水平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胆红素水平。方法:对2021年1—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行免散瞳眼底照相的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肌酐、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等资料,按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诊断和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非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DR)组和DR组。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 χ2检验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DR的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患者1 027例,其中,DR组245例,NDR组782例。住院T2DM患者DR的患病率约为23.9%(245/1 027)。与NDR组相比,DR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更长,HbA 1c、肌酐、UACR、hs-CRP均更高,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和BMI后,HbA 1c(OR=1.199,95%CI 1.112~1.293)、糖尿病病程(OR=1.063,95%CI 1.034~1.093)、肌酐(OR=1.007,95%CI 1.002~1.013)、UACR(OR=1.389,95%CI 1.280~1.507)、hs-CRP(OR=1.260,95%CI 1.108~1.432)是DR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总胆红素(OR=0.927,95%CI 0.873~0.983)、直接胆红素(OR=0.831,95%CI 0.701~0.985)及间接胆红素(OR=0.898,95%CI 0.825~0.976)是其保护因素;进一步校正HbA 1c后,糖尿病病程(OR=1.063,95%CI 1.033~1.093)、肌酐(OR=1.008,95%CI 1.002~1.013)、UACR(OR=1.382,95%CI 1.272~1.502)及hs-CRP(OR=1.214,95%CI 1.065~1.384)仍是DR的独立风险因素,总胆红素(OR=0.922,95%CI 0.867~0.980)、直接胆红素(OR=0.827,95%CI 0.694~0.984)及间接胆红素(OR=0.889,95%CI 0.815~0.969)仍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HbA 1c、糖尿病病程、肌酐、UACR及hs-CRP是DR的风险因素,而胆红素可能是其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继发视网膜脱离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患者继发视网膜脱离(RD)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21年4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收治的首诊为ARN且未伴有RD患者57例64眼,其中男36例40眼,女21例24眼;平均年龄(51.72±9.73)岁。所有患者均行抗病毒药物及抗炎药物的局部点眼及全身静脉滴注和口服,并根据患者病情及意愿行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注射剂。根据1年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RD分为RD组和无RD组,其中RD组23例23眼,占35.94%,发生时间为发病后27~160 d,平均45(30,83)d。评估前房炎症反应程度并分级,通过九方位彩色眼底照相拼图或免扩瞳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检查并结合荧光素眼底造影评估视网膜坏死灶累及范围,将视网膜出血形态分为无或仅有少许散在小片状出血、范围>1个视盘直径(PD)的视网膜片状出血和霜枝样视网膜出血3种类型。纳入基线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等;纳入眼部因素包括视力、眼压、眼前节炎症反应、视网膜出血、视网膜坏死灶侵袭程度与范围等,治疗因素包括全身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与否和频次作为自变量,RD是否发生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排除严重玻璃体混浊4眼,在其余60眼眼底图像分析中,坏死灶累及视网膜范围达到1~4个象限的眼数分别为14、9、17和20眼,坏死灶侵袭仅累及3区、2区和1区眼数分别为13、23和24眼;治疗前,26眼有霜枝样视网膜出血,占43.33%;25眼存在范围>1 PD视网膜片状出血,占41.67%。与无RD组相比,RD组病程更长,基线视力更差,坏死灶范围更大,侵袭区域接近黄斑区患眼更多,出现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患眼更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个组初诊时年龄、眼压、眼前节炎症反应、静脉注射抗病毒药物治疗时间,玻璃体腔注射抗病毒药物与否及频次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是RD的危险因素(比值比=9.14,95%置信区间:1.10~82.44, P=0.049)。 结论:霜枝样视网膜出血是ARN患眼继发RD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沈阳市眼健康筛查人群眼压分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沈阳地区30岁及以上眼健康筛查人群眼压的分布特征。方法::横断面调查研究。收集2016年3—9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预约进行体检的30岁及以上的本地城市居民,按登记的居住地所属辖区分布,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所有被纳入者在全身健康体检时增加生活视力、眼压和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眼压测量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3次取平均值。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且不伴有眼底异常者定义为可疑高眼压征。眼底照相存在2项及以上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者定义为可疑青光眼。采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眼压分布的差异。 结果::共纳入15 303例,最终12 374例被检者的数据用于结果分析,包括11 296例(91.3%)眼部健康者、801例(6.5%)可疑高眼压征和277例(2.2%)可疑青光眼。健康组被检者年龄为(50±13)岁,双眼平均眼压为(16.2±2.2)mmHg,左眼眼压(16.3±2.3)mmHg,高于右眼的(16.0±2.3)mmHg( t=-19.813, P<0.001);女性眼压为(16.1±2.3)mmHg,高于男性的(15.9±2.3)mmHg( t=-3.264, P=0.001);眼压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 F=29.729, P<0.001)。可疑高眼压征人群年龄为(49±13)岁,右眼眼压为(21.7±2.3)mmHg,性别及年龄对眼压分布无显著影响。可疑青光眼人群年龄为(56±13)岁,右眼眼压为(18.0±4.0)mmHg,显著高于健康组的眼压,且低于可疑高眼压征( F=2300, P<0.001)。可疑青光眼人群中单眼或双眼眼压>21 mmHg者仅为16.6%,不同性别和年龄在个体间的眼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沈阳地区成年健康人群的眼压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女性眼压高于男性。单纯眼压测量在青光眼筛查中的诊断价值有限,建议联合眼底照相,以提高特异性和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人工智能自动诊断系统在社区和医院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基于彩色眼底像阅片的人工智能(AI)系统分别在社区和医院筛查和(或)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效率和差异,初步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3月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连续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 60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59例,女性949例;年龄中位数64岁。前瞻性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以社区为来源主动招募的老年糖尿病患者49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02例,女性294例;年龄中位数62岁。由眼科或经培训的内分泌科医生对患者行双眼免散瞳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拍摄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后极部45°正位片。AI系统基于深度学习YOLO源码开发,采用"AI+人工复核"方式最终确定DR诊断并分为0~ 4期,其中1期为无需转诊DR,2~ 4期为需转诊DR。结果:AI总读片1 989例(94.5%,1 989/2 104 ),其中社区、医院来源患者分别为437 (88.1%,437/496)、1 552 (96.5%,1 552/1 608)例。社区来源AI读片率低于医院来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612, P<0.001 )。社区图像质量差的主要原因为小瞳孔(47.1%,24/51)、白内障(19.6%,10/51)、白内障合并小瞳孔(21.6%,11/51)。AI诊断DR阴性62.4% (1 241/1 989 );其中,社区、医院来源分别为84.2%、56.3%,社区来源AI诊断DR阴性率高于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3.108, P<0.001)。AI诊断需转诊DR 20.2% (401/1 989 )。其中,社区、医院来源分别为6.4%、24.0%,社区来源AI诊断需转诊DR率低于医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65.655, P<0.001)。不同来源AI诊断DR不同分期患者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435, P=0.001)。其中,社区来源患者以无需转诊DR为主(52.2%,36/69);医院来源患者以需转诊DR为主(54.9%,373/679 ),且已治疗DR检出率更高(14.3%)。AI自动识别眼底病灶数顺位中,社区、医院来源排首位的分别为玻璃膜疣(68.4%)和视网膜内出血(48.5%)。 结论:AI诊断DR,社区以无需转诊DR为主,更适合筛查早期DR;医院以需转诊DR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社区医疗机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流程与管理规范的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筛早防至关重要。利用数字化成像的远程医疗为眼科技术较为薄弱或缺少眼科的社区医疗机构开展DR分级诊疗提供了便利条件。为了给具备远程医疗条件的城市地区开展基层主动筛查DR提供流程指引和个案管理参考,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业专家,立足社区医疗机构的DR现状与需求,依据国内外最新权威DR管理指南并结合深圳经验起草了《社区医疗机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工作流程与管理规范的专家共识(2023版)》。在糖尿病防治中心的指导下,借助远程医疗人工智能信息化平台,统筹“以联盟医院为中心,以内分泌科为主导、基层医疗机构为依托、眼科为辅助”的DR筛查、分级转诊与多学科专案共管流程,以规范DR早筛早防和多学科管理体系建设,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数据驱动的连续动态管理,最终达到延缓DR发生发展、降低失明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本共识内容包括DR社区筛查的基本条件、DR临床分级与社区工作模式、DR社区主动筛查、DR分级转诊标准、DR专案管理、培训考核与质量管理等内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术在DR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超广角眼底血管造影术(UW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接受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的DR患者60例(120只眼),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53.5±10.7)岁。含重度非增生型DR(NPDR)及增生型DR(PDR)患者各30例(60只眼)。所有患者均进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裂隙灯前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免散瞳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检查,其中虹膜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荧光素虹膜血管造影(IFA)和吲哚青绿虹膜血管造影(IICGA),记录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并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测量瞳孔缘荧光素渗漏的圆周度范围,记录UWFA检查情况。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分析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起始时间和渗漏范围的差异。结果:IFA检查显示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的起始时间分别为31.00(25.75,34.00)s和27.00(21.75,29.50)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3, P=0.033)。重度NPDR和PDR患者虹膜血管荧光素渗漏范围分别为20.00(10.75,75.00)°和135.00(60.00,1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23, P<0.001)。所有PDR患者经裂隙灯检查均未见虹膜新生血管(INV),经IFA及IICGA检查发现8只眼有INV。UWFA检查显示重度NPDR患者均未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而PDR患者均可见视网膜和(或)视盘新生血管强荧光,其中10只眼晚期黄斑区表现为花瓣样或局灶性荧光素渗漏。 结论:虹膜血管造影术联合UWFA并结合定量分析方法,在准确观察DR眼底病变的同时,可获得更为准确、全面的虹膜血管综合信息,为DR的综合性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帮助。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916-92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免散瞳眼底照相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金华眼科医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农村糖尿病患者828人(1 656眼)中筛查DR,进行免散瞳眼底照相及散瞳后7方位眼底照相,并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为标准,比较两种眼底照相方法筛查DR的效果。结果:FFA筛查出DR 140例(274眼),DR患病率为16.91%,散瞳后7方位眼底照相筛查出DR 137例(267眼),占16.55% ,免散瞳眼底照相筛查出DR 139例(260眼),占16.79%。免散瞳眼底照相诊断DR的敏感度为94.89%、特异度为98.11%及准确度为97.58%与散瞳后7方位眼底照相的97.45%、98.05%及97.95%基本相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2.426,0.019,0.498; P=0.119,0.890,0.481)。免散瞳眼底照相诊断非增生性DR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为95.51%、特异度为95.94%及准确度为95.89%与散瞳后7方位眼底照相的92.70%、96.96%及96.50%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65,2.222,0.008; P=0.261,0.136,0.930)。免散瞳眼底照相的检查时间低于散瞳后7方位眼底照相的检查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668, P=0.000)。 结论:与散瞳后7方位眼底照相比较,免散瞳眼底照相能够有效的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且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性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