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变应性鼻炎药物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变应性鼻炎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高,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老年患者身体各项机能随年龄呈进行性衰退,导致免疫状态及诊治过程复杂多变,而规范化的诊疗推荐意见尚不完善。本文主要介绍老年变应性鼻炎的药物治疗疗效、安全性等现状,以期对老年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生物-肠-脑轴影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其在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方面发挥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关注。寄居在肠道的菌群可通过肠道屏障与大脑之间形成双向通讯,即"微生物-肠-脑轴"。肠道菌群可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影响宿主的认知功能和行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是手术和麻醉后的常见并发症,指患者经历麻醉和手术后存在持续的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或认知功能发生衰退等症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肠道菌群与POCD的相互关系、作用机制、研究手段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目前研究认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和迷走神经途径干预POCD的发生。此外,肠道菌群组成异常还可损害肠道屏障完整性、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全身炎症,进而损害血脑屏障,加重神经损伤,导致神经退行性变。肠道菌群有望成为POCD治疗的新靶点和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腺退化与重建的最新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分化的主要场所,是由高度特化的胸腺上皮细胞构成的三维网络结构的组织器官。胸腺中含有不同发育和分化阶段的T淋巴细胞,这些T淋巴细胞形成了一个能够特异性识别不同种类抗原、同时对自身抗原产生耐受的T淋巴细胞库。随着成人年龄的不断增长,胸腺会随着年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结构萎缩和功能衰退。胸腺退化也是免疫衰老的重要诱因,胸腺退化会使CD4 +T细胞群发生异质性改变,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机体患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风险。文章系统综述胸腺退化的机制,以及细胞因子、激素、细胞疗法等在促进胸腺重建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作为老年病的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肿瘤起始于基因突变引起的转化细胞,多数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或被免疫系统检出清除。研究表明肿瘤的特征与衰老的特征有诸多相似之处,是肿瘤作为老年病的生物学基础。随着年老体衰肿瘤起始细胞形成增多,伴以免疫衰退,老年人的肿瘤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其核心机制是炎性衰老和免疫衰退。文章综述近年来肿瘤发生、发展与炎性衰老和免疫衰退关系的研究进展,阐述肿瘤作为老年病的假说和可能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粪菌移植在短肠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广泛小肠切除或旷置后肠道有效功能面积显著减少,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满足患者的营养和生理需求,从而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器官功能衰退、代谢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等的临床综合征。SBS患者由于肠道结构和功能改变,加上长期的肠道摄入不足甚至禁食,往往伴随肠道菌群失调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肠道菌群失调和SIBO又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胆汁酸代谢紊乱、肠源性肝损害等并发症,严重影响SBS患者的疾病转归及临床预后。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作为一种能够恢复肠道菌群平衡的新兴治疗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消化道疾病的治疗。本文就FMT在SBS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救治SBS患者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睡眠障碍与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磷酸化tau蛋白181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睡眠障碍(SD)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血清β-淀粉样蛋白1-42(Aβ 1-42)、磷酸化tau蛋白181(P-Tau 181)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在长江大学附属江汉油田总医院记忆门诊、睡眠门诊和老年医学科符合入组条件的126例轻、中度AD患者,运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将PSQI评分≥7分列入AD伴发睡眠障碍组(AD-SD组),PSQI评分<7分列入AD无睡眠障碍组(AD-NSD组)。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体衰退量表(GDS)、临床痴呆评估量表(CD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等评估患者的认知和精神行为症状,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Aβ 1-42、Aβ 1-40、P-Tau 181等生物学标志物。两组患者在运用多奈哌齐进行抗痴呆治疗的同时,对AD-SD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睡眠干预和治疗。所有患者在入组时和第6个月末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和生化检测,并在基线和第6个月末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然后在治疗第6个月末,根据AD-SD组患者睡眠改善情况,细分为AD-SD康复组和AD-SD未康复组。 结果:(1)126例AD患者中有93例(73.8%)伴发SD。两组患者入组时在性别、年龄、发病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及CDR、GDS、MoCA、Aβ 1-40、Aβ 1-42/Aβ 1-40等方面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AD-NSD组相比,AD-SD组PSQI、HRSD、HAMA评分及Aβ 1-42、P-Tau 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2)第6个月末,与AD-NSD组相比,AD-SD组PSQI、GDS、HRSD、HAMA评分及Aβ 1-42、Aβ 1-40、P-Tau 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AD-SD组在基线时PSQI评分与其他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SQI与HRSD( r=0.271, P=0.009)、HAMA( r=0.479, P=0.000)、Aβ 1-42( r=0.470, P=0.000)、Aβ 1-42/ Aβ 1-40( r=0.479, P=0.000)、P-Tau 181( r=0.371, P=0.000)相关。(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Aβ 1-42、P-Tau 181、HRSD的评分对AD患者的睡眠质量变化具有预测作用( OR=1.897、1.269、1.889; P=0.000、0.003、0.000)。Aβ 1-42、P-Tau181、HRSD的评分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6(95% CI:0.860~0.991)、0.837(95% CI:0.746~0.927)和0.854(95% CI:0.776~0.932)。 结论:AD患者睡眠质量与血清Aβ 1-42、P-Tau 181具有相关性,高Aβ 1-42、P-Tau 181值和高HRSD的评分是AD患者SD的重要预测因素,可作为临床疗效判定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菌群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指在女性40岁之前卵巢功能衰退或丧失,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复杂。近期微生物群与生殖内分泌疾病的研究成为了热点,本综述菌群通过免疫反应、炎症因子及代谢功能等途径参与POI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通过服用益生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等方式能够改善菌群失调,从而改善POI相关症状。未来有望通过菌群与POI机制的进一步研究,为POI的诊治提供新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T4凝胶剂结合二甲双胍对甲减模型大鼠海马组织Ach、MCT8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L-T4凝胶剂联合二甲双胍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简称:甲减)模型大鼠海马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和单羧酸转运蛋白8(monocarboxylate reansporter 8,MCT8)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CON组)、甲减组(Hypo组)、L-T4替代治疗组(L-T4组)、二甲双胍治疗组(MET组)、联合治疗组(L-T4+MET组)。CON组大鼠进行正常饮水,其余4组大鼠饮用含有0.05%丙硫氧嘧啶的饮用水,进行6周甲减造模。在造模第5周时,MET组大鼠进行灌胃1ml/100g二甲双胍溶液,L-T4组大鼠应用L-T4凝胶剂涂抹背部脱毛处,涂抹剂量为0.1g/100g,L-T4+MET组大鼠进行L-T4凝胶剂涂抹和二甲双胍溶液(1ml/100g)灌胃治疗。6周造模结束后,收集腹主动脉血液,在冰台上将大脑海马组织快速分离,同时将气管和甲状腺剪下拍照纪录大小,且将其储存在-80℃冰箱中或浸泡在4%多聚甲醛固定,用于免疫组化染色。使用 t检验确认各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多组间均数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时使用 χ 2。以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尼氏染色结果显示,Hypo组的光密度值低于CON组( t=8.944, P<0.001),MET组大鼠光密度较Hypo组高( t=4.472, P<0.001),L-T4组大鼠光密度值较Hypo组大鼠高( t=4.472, P<0.001),联合治疗组大鼠光密度值较Hypo组大鼠高( t=8.944, P<0.001),且恢复至CON组水平( P=1.000)。经过2周治疗后,Hypo组的总甲状腺素水平(total thyroxine level,TT4)水平低于CON组( t=14.536, P<0.001),MET组大鼠TT 4水平较Hypo组高( t=6.924, P<0.001),L-T4组TT 4水平较Hypo组大鼠高( t=4.892, P<0.001),联合治疗组大鼠TT 4水平较Hypo组大鼠高( t=12.890, P<0.05),且恢复至CON组水平( t=0.494, P=0.647)。研究结束后,收集各组大鼠的甲状腺组织,Hypo组大鼠甲状腺组织重量高于CON组( t=7.906, P<0.001),MET组和L-T4组大鼠甲状腺组织重量低于Hypo组(MET: t=2.000, P<0.001; L-T4: t=3.000, P<0.001),但高于CON组(MET: t=3.000, P<0.001; L-T4: t=2.000, P<0.001),L-T4+MET组大鼠甲状腺重量与CON组相似( P=0.610)。经过HE染色显示,联合治疗组甲状腺滤泡出现大小不等,胶质数量和吸收空泡数量基本恢复与CON相似。经治疗后,Hypo组的Ach水平低于CON组( t=3.618, P<0.001),MET组大鼠Ach水平较Hypo组高( t=3.121, P=0.016),L-T4组Ach水平较Hypo组大鼠高( t=3.321, P=0.027),联合治疗组大鼠Ach水平较Hypo组大鼠高( t=3.202, P=0.001),且恢复至CON组水平( t=3.362, P=0.605)。经过治疗后,Hypo组的MCT8水平高于CON组( t=11.254, P<0.001),MET组大鼠MCT8水平较Hypo组低( t=5.679, P<0.001),L-T4组MCT8水平较Hypo组大鼠低( t=5.813, P<0.001),联合治疗组大鼠MCT8水平较Hypo组大鼠低( t=8.624, P<0.001),且恢复至CON组水平( P=0.477)。 结论:L-T4凝胶剂联合二甲双胍对甲减有良好治疗作用,其能升高海马Ach水平,降低海马MCT8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腺性肥大乳房乳腺上皮细胞(hMEC-GAHB)的原代培养方法,观察该原代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方法:采用0.25%胰蛋白酶和Ⅰ型胶原酶混合液,结合长时间4 ℃和短时间37 ℃消化,配合低转速离心的方法,从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手术治疗的10例腺性乳房肥大症患者(M组,实验组)和10例正常体积乳房患者(N组,对照组)的乳腺组织中消化获取乳腺上皮细胞并进行原代培养,评价获取原代细胞的效果,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学特点,采用多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法(MICC)鉴定原代细胞种属,并采用碘化丙锭(PI)染色法、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对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体外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腺性肥大乳房每克乳腺组织可获取细胞数为5×10 6个,细胞存活率为70%,接种后48 h细胞贴壁率为60%,贴壁细胞活性良好,接种后约72 h胞质展开,约120 h相互融合。细胞增殖明显,未见明显凋亡。hMEC-GAHB与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在细胞形态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正常表达典型的上皮细胞骨架蛋白[CK8、CK14、CK1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等]。在含有相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的体外环境中,处于同一时期细胞对数生长期时,hMEC-GAHB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548、1.634、2.062、3.946、5.210、8.700,正常体积乳房组的群体倍增率(PDR)为0.394、1.455、1.820、3.822、4.467、5.213,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hMEC-GAHB组和正常体积乳房组的G 2/M期与G 0/G 1期细胞数比值分别为0.45±0.01和0.34±0.0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改良的酶消化法可获得较满意的细胞数和细胞活性。hMEC-GAHB具有典型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点,在含有雌激素的体外环境中,hMEC-GAHB比较正常体积乳房乳腺上皮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活力,并具有正常的细胞衰退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节律紊乱的生理效应及对认知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简要探讨生物节律紊乱引发的生理效应,以期能促进该领域深入的研究。资料来源与选择:国内外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资料引用:引用了国内外文献73篇。资料综合:有机体内自发产生周期性调节生理和行为水平的生物节律具有极重要生理功能,对人类新陈代谢、心理认知和情绪行为皆起广泛而重要的调控作用。长期生物节律紊乱会导致代谢失衡、免疫降低、睡眠障碍、认知衰退等严重身心健康问题。首先分析了生物节律的系统组成,简要介绍了光对于生物节律的调控机制。其次,重点论述了长期航天活动与轮班作业等两大易诱发生物节律紊乱人群的研究现状,从生理效应方面,生物节律紊乱会破坏人体稳态平衡,心率变异性增加,睡眠质量降低,行为活动有所减少。从认知方面,生物节律紊乱会影响大脑警觉度与学习记忆功能,进一步降低工作效率。结论:生物节律紊乱的生理机制的进一步探究,需要从认知、行为和工作绩效3个方面综合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