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脏流域学说下的控血新理念:适时分合肝脏控血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脏血供丰富,质地软脆,其切除手术需要确切且安全的出血控制技术。全入肝血流阻断法控血确切但是副损害大,阻断时间有限,解剖性入肝血流阻断副损伤较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保留侧肝断面出血较多现象。基于肝血流流域学说,肝段/叶切除界面间存在交通血流即血流交汇带,此为解剖性入肝血流阻断效果不佳原因。实时分合控血技术,针对不同术式,单用或联用多种控血手段,核心特色是控制肝切除界面的血流交汇带处血流,更符合肝脏术中会出现交通血流的特点,因此较解剖性入肝血流阻断能够很好的控制出血,同时减轻全入肝血流阻断的多种副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Glisson鞘外血 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余姚市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7例。对照组切除术中选用Pringle全入肝血流阻断法,观察组切除术中选用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法,观察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及患者术后肝功能、肠胃功能恢复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阻断时间为(25.10±5.19)min,术后住院时间为(12.45±1.10)d,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30.65±8.54)min、(14.85±1.28)d( t=3.378、8.650,均 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为(490.36±120.19)mL,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55.58±152.24)mL( t=5.181, P<0.05),术中输血率为21.62%(8/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95%(17/37)(χ 2=4.893, 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7 d 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40.36±60.52)U/L、(145.69±42.18)U/L、(60.13±12.58)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21±60.16)U/L、(212.53±40.21)U/L、(103.65±20.54)U/L( t=7.930、6.977、10.991,均 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 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28.52±65.28)U/L、(44.26±12.85)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16±68.58)U/L、(466.36±40.29)U/L( t=7.815、3.179,均 P<0.05);观察组术后1 d、7 d 的总胆红素分别为(28.58±5.24)μmol/L、(20.30±5.10)μmol/L,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3.32±10.26)μmol/L、(26.08±5.68)μmol/L( t=7.783、4.606,均 P<0.05),术后1 d的白蛋白水平为(34.65±2.42)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12±2.23)g/L( t=6.525,均 P<0.05);观察组术后肠鸣音恢复及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分别为(14.28±2.10)h、(29.21±5.10)h、(54.20±5.69)h,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65±2.16)h、(33.25±5.47)h、(59.85±5.87)h( t=4.783、3.286、4.204,均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51%(5/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14%(13/37)(χ 2=4.698, P<0.05)。 结论: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法应用于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在出血控制、术后并发症减少、康复速度加快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效果,应用优势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腹腔镜肝切除术(LH)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效果.方法 2021 年2 月~2022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32 例,均行LH术治疗.术中,69 例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对照组63 例采用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常规测量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使用超声检测门静脉血流速度(PVV).结果 观察组手术输血率、手术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15.9%、(240.3±42.9)min和(14.7±2.3)d,与对照组[分别为19.1%、(231.7±39.5)min和(15.0±2.9)d]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观察组肝血流阻断时间为(0.0±0.0)min,显著短于对照组[(26.8±7.1)min,P<0.05],术中出血量为(301.2±52.5)mL,显著少于对照组[(369.8±59.4)mL,P<0.05];在术后7d,观察组HR、MAP和PVV分别为(79.1±7.2)次/min、(80.7±3.6)mmHg和(21.3±2.0)cm/s,与对照组[分别为(78.9±6.8)次/min、(81.9±4.1)mmHg和(20.9±1.9)cm/s]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为(18.4±3.5)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24.9±5.7)μmol/L,P<0.05],而白蛋白水平为(35.3±5.4)g/L,显著高于对照组[(32.0±4.6)g/L,P<0.05];术后,两组腹腔积液、切口感染、胆汁漏、肺部感染和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2.9%对3.2%,P>0.05).结论 在行LH手术时,采用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安全有效,但采取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能缩短肝血流阻断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对术后肝功能损伤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开放性肝癌切除术中控制出血与止血
编辑人员丨2023/8/6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与止血是决定肝癌切除术成败的关键.临床上常见的肝门血流阻断方法主要有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术、选择性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以及保留半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在肝切除术中可通过解剖性肝切除、合理降低门静脉压力、正确使用止血材料等方式来减少术中出血以及止血;此外,也可通过使用辅助性器械减少术中出血及止血,目前常用的辅助性器械有超声刀、超声吸引刀、水射刀、水媒射频切割闭合器Tissue-Link、高频电刀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种肝血流阻断方式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比2种肝血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患者92例.根据不同血流阻断方法分为A组(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法,n=49)和B组(Pringle全入肝血流阻断法,n2=43).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生存、复发情况.结果:两组的1年肿瘤累计复发率、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第1、3、7天的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及术后第1天的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均低于B组(P<0.05).两组的1、3年总生存率和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lisson鞘外血流阻断法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肝脏血流阻断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切除术中采用全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法)与半入肝血流阻断法(HHO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141例行肝切除术的HC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1例术中采用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Pringle组),70例采用HHO法阻断人肝血流(HHO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HO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Pringle组(P=0.001),但其他临床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以及输血比率、肝实质切除范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病理方面,两组除脉管癌栓比例有统计学差异外(P=0.022),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实质大范围切除患者的分层分析中,HHO组手术时间均明显长于Pringle组(均P<0.05);HHO组术后多数肝功能指标优于Pringle组,但仅在肝炎患者中术后第7天白蛋白(ALB)水平及肝实质大范围切除患者中术后第7天ALB、术后第5天谷草转氨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项肝功能指标及其他临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CC肝切除术中,两种入肝血流阻断法均是安全有效的,但合并肝炎、肝硬化或肝实质大范围切除的患者,推荐采用HHO法行人肝血流阻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血流阻断技术对肝癌切除患者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不同血流阻断技术对肝癌切除患者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的6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流阻断方式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31例.A组通过全入肝血流阻断法行肝切除;B组通过区域性血流阻断行肝切除.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以及术后1、3 d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 d,两组患者的ALT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两组术后ALT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术后B组ALT水平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血流阻断技术对于肝癌切除患者的术中出血及术后恢复影响的差异较大,其中,区域性血流阻断技术对于肝癌切除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速度存在较大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肝切除仍然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的首选和最有效的“治愈性”治疗方法.肝切除手术过程复杂、难度大,减少术中出血是成功实施肝切除术的关键因素.目前用于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的方法很多,如全入肝血流阻断法、区域性血流阻断法、全肝血流阻断法、选择性全肝血流阻断法、肝脏悬吊技术.本研究就不同血流阻断技术在肝切除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与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在大肝癌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比分析在大肝癌(肿瘤直径>5 cm)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Pringle)和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行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的大肝癌患者133例,根据术中肝血流阻断方法将其分为IPM组(应用间歇性Pringle法)59例、区域组(应用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74例.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血流阻断时间、切除肝段及附加胆囊切除术情况、输血及中转开腹情况、住院时间)、肝功能相关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术后3个月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切除肝段数及附加胆囊切除术情况、输血及中转开腹情况、住院时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IPM组肝血流阻断时间长于区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区域组(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各时间点ALT、AST、TBIL、PT均升高,ALB均降低(P均<0.05).IPM组术后5 d的TBIL高于区域组、ALB低于区域组(P均<0.05).术后3个月,两组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均>0.05.结论 大肝癌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采用间歇性Pringle法和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均安全、有效,但区域性入肝血流阻断法有助于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减轻术后肝功能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方法 复习近年来关于HCC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和晚期复发相关因素的文献并加以综述.结果 根治性切除术是HCC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术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目前的研究将HC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分为早期复发(≤2年)和晚期复发(>2年).早期复发被认为主要是由肝内转移(intrahepatic metastasis,IM)导致,与肿瘤本身因素有关,而晚期复发主要因多中心来源(multicentric occurrence,MO)导致,与背景肝因素相关.肿瘤本身因素,包括肿瘤直径与数量、肿瘤大血管及微血管侵犯、解剖切除与非解剖切除、肿瘤切缘、残余肝缺血(RLI)、间歇性全入肝血流阻断(IPM)、血清中循环microRNA的表达水平、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水平、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DNA与早期复发有关;背景肝因素,包括肝硬变、高病毒载量、肝脏炎症活动等均与晚期复发有关.结论 早期复发相关的肿瘤本身因素和晚期复发相关的背景肝因素均可影响HCC根治性切除术后的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