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复合手术室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在复合手术室中运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先在全凭静脉麻醉或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完成ERCP胆管取石,接着完成LC.结果 18例顺利完成ERCP联合LC同期治疗,3例改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LCBDE),无中转剖腹手术,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8例,无胰腺炎、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复合手术室中运用ERCP联合LC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简化了手术流程,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及苏醒期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4种不同麻醉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及苏醒期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全凭静脉麻醉组(N组)、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联合全身麻醉组(T组)、硬膜外阻滞(epidural block, EB)联合全身麻醉组(S组)及TAPB联合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 Dex)复合全身麻醉组(TD组)。N组患者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诱导与维持,T组患者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S组于L 2-L 3行EB,TD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APB,麻醉维持过程中静脉输注Dex 0.3 μg·kg -1·h -1至术毕前30 min。记录4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丙泊酚、瑞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等术中用药情况。于术前1 d(T 0)、术后1 d(T 1)、术后3 d(T 2)、术后5 d(T 3)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水平及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 NK)细胞水平,并计算CD4 +/CD8 +;记录患者苏醒期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最高VAS疼痛评分及咳嗽、寒战、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T 1时4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 P<0.05),CD3 +、CD 4+水平及CD4 +/CD8 +降低( P<0.05);T 2时4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 P<0.05),CD3 +、CD4 +水平及N组、T组的CD4 +/CD8 +降低( P<0.05)。与T组比较,T 1、T 2时N组的NK细胞水平降低( P<0.05),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降低( P<0.05);而S组和TD组的NK细胞水平升高( P<0.05),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升高( P<0.05)。与N组比较,T 1、T 2时S组和TD组的NK细胞水平升高( P<0.05),CD3 +、CD4 +水平及CD4 +/CD8 +升高( P<0.05)。与N组、T组比较,S组、TD组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5)。S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高于N组、T组、TD组( P<0.05)。与N组比较,T组、S组和TD组最高VAS疼痛评分降低( P<0.05),TD组和S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 P<0.05),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且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与T组比较,TD组和S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 P<0.05),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且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与S组比较,TD组咳嗽、躁动、寒战的发生率降低( P<0.05),拔管时Ramsay镇静评分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较于全凭静脉麻醉、TAPB联合全身麻醉、EB联合全身麻醉,TAPB联合Dex复合全身麻醉可维持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有效改善围手术期机体免疫功能及苏醒期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小剂量罗哌卡因利多卡因混合液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舒城县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择期行单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4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全身麻醉(全麻)组(对照组)和全麻+锁骨上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常规全麻诱导、机械通气,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进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注射1%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 15 mL。麻醉维持选择全凭静脉麻醉,术中调节全麻药用量,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5~60。观察指标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记录患者术后1、4、8、12、24 h各时间点静息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镇痛药的用量,及神经阻滞有关不良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和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以及氟比洛芬酯的用量均明显减少( t=4.387、3.199、4.254、3.946,均 P<0.01),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45±1.64)min比(5.20±3.14)min]、苏醒时间[(2.95±3.32)min比(8.70±3.50)min]和拔管时间[(5.65±6.14)min比(13.85±5.22)min]明显缩短( t=4.737、5.337、4.548,均 P=0.000),但两组患者术后麻醉复苏室(PACU)驻留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1 、4 、8、12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 t=3.282、5.471、2.796、3.767,均 P<0.05),术后24 h静息状态下的VA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无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围术期心动过缓、低血压、恶心呕吐发生率略有差距,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在肱骨近端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好,且具有术中用药量少,术后镇痛时间长,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麻醉应用中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麻醉深度指数和Narcotrend指数的临床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指数(depth of anesthesia index, AI)在全凭静脉麻醉中的应用,并与Narcotrend指数(Narcotrend Index, NI)进行比较。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支撑喉显微镜手术的患者40例,年龄18~65岁,ASA分级Ⅰ、Ⅱ级,同时监测患者AI、NI及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ffect-site concentration, Ce)。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米库氯铵维持麻醉。记录数据信号稳定后(T 1)、诱导前(T 2)、插管前(T 3)、插管后1 min(T 4)、插管后3 min(T 5)、插管后5 min(T 6)、置喉镜前(T 7)、置喉镜后1 min(T 8)、置喉镜后5 min(T 9)、手术结束(T 10)、苏醒(T 11)、拔管(T 12)12个时点的AI、NI、Ce。 结果:随着麻醉深度的变化,AI和NI的变化趋势一致。AI与NI、Ce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3( P<0.05 )、-0.599( P<0.05),NI和Ce的相关系数为-0.584( P<0.05),AI、NI、Ce三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结论:AI和NI均能准确反映患者手术不同阶段的麻醉深度,AI监测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可较好地控制麻醉深度,指导合理用药,避免患者术中知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23年3月至12月择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12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DR组)和对照组(R组),每组62例。全凭静脉麻醉诱导后分别行双侧颈神经通路阻滞,DR组患者注射地塞米松5 mg+0.25%罗哌卡因10 ml,R组患者注射0.25%罗哌卡因10 ml。主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吞咽功能,记录吞咽功能障碍(任意一个指标异常)发生情况。次要结局指标:分别于气管拔管即刻、气管拔管后4、8、12、24和48 h时,记录静态和吞咽状态下NRS评分。分别于术后1和6 d时采用嗓音障碍指数量表(VHI-10)评价嗓音功能;记录术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最终DR组纳入61例,R组纳入60例。与R组比较,DR组术后1和6 d时SSA评分、术后1 d时吞咽障碍发生率降低,气管拔管后8和12 h时静态、气管拔管后4~24 h时吞咽状态下NRS评分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1 d时VHI-10评分降低,酮咯酸氨丁三醇使用例次减少( P<0.05)。 结论:地塞米松混合罗哌卡因用于颈神经通路阻滞可改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麻醉方式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式用于小儿腹腔镜手术的效果及其对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行腹腔镜手术的患儿100例,采用病床奇偶数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行全身麻醉,观察组50例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清醒时间[(31.48±4.19)min]、睫毛反射消失时间[(2.32±1.62)min]、自主呼吸恢复时间[(1.96±1.45)min]、不良反应发生率[4.00%(2/50)]、麻醉中Ramsay评分[(3.69±0.43)分]、麻醉中疼痛评分[(1.96±1.42)分]、术后立即Ramsay评分[(2.11±0.82)分]、术后立即疼痛评分[(2.31±0.43)分]均优于对照组( t=15.623、1.436、5.436,χ 2=5.432, t=1.187、1.528、2.136、2.431,均 P<0.05),观察组各时间段平均动脉压、心率及术后立即的应激反应(皮质醇、血糖、氧分压、平均动脉压)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 P<0.05)。 结论:全身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风险较大,可延长意识清醒时间,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手术中,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减轻应激反应,提高麻醉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与胸骨旁神经阻滞减少OPCABG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 block, TTPB)与胸骨旁神经阻滞(parasternal nerve block, PSB)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术中舒芬太尼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OPCABG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TTPB组(T组)和PSB组(P组),每组50例。C组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全凭静脉麻醉;T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TPB,再行TCI全凭静脉麻醉;P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胸大肌与肋间内肌平面阻滞,后行TCI全凭静脉麻醉。记录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及入手术室后(T 0)、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T 1)、气管插管成功后即刻(T 2)、气管插管后3 min(T 3)、切皮时(T 4)、锯胸骨后1 min(T 5)、心包切开时(T 6)、主动脉侧壁钳部分阻断前(T 7)、侧壁钳开放后(T 8)、再灌后5 min(T 9)、关胸时(T 10)、手术结束时(T 11)的舒芬太尼效应浓度、MAP、心率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检测术前24 h,术后24、48、72 h的血浆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血气分析检测T 0、T 3、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的血糖和乳酸水平;记录术后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和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追加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穿刺点感染、穿刺点血肿)发生情况。 结果:T组和P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T 3~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T 2、T 10时MAP,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术后当日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百分比,术后2、4、6、8 h时血糖水平,T 11及术后2、4、6 h时乳酸水平,术后24、48 h时IL-6水平,术后48 h时CRP水平,术后3 d内寒战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T 5~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 P<0.05)。与T 0时比较:3组患者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时血糖水平升高( P<0.05);C组T 11及术后2、4、6、8 h时乳酸水平升高( P<0.05),T组和P组术后2、4、6、8 h乳酸水平升高( P<0.05)。与术前24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48 h时IL-6水平及术后24、48、72 h时CRP水平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TPB和PSB在OPCABG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TTPB比PSB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全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对全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72例,年龄50~80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5~27.9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6):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在全麻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每侧给予0.375%罗哌卡因20 ml,对照组仅行单纯全凭静脉麻醉。术毕采用PCIA至术后48 h,静态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地佐辛补救镇痛。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7 d时检测肺功能,记录用力肺活量(FVC)、1 s用力呼气容量(FEV 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FEF 25%-75%)及其恢复至80%预计值的时间。分别于术前1 d和术后1~3 d时行动脉血气分析,记录SpO 2、PaO 2及PaCO 2。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和30 d内再次住院情况;记录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FVC、FEV 1和FEF 25%-75%升高,FVC、FEV 1和FEF 25%-75%恢复至80%预计值的时间缩短,术后SpO 2和PaO 2升高,PaCO 2降低,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例数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不良反应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弓状韧带上腰方肌阻滞用于全麻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可改善术后肺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促进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膝关节置换术麻醉的优化策略: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膝关节置换术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IA组)和常规麻醉组(C组):股神经阻滞-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诱导前,超声或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IA组行IPACK、收肌管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25 ml;C组行股神经和腘窝上坐骨神经阻滞,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确认神经阻滞效果后,实施全凭静脉麻醉,维持BIS值40~60。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维持术后VAS评分≤3分。记录术后出PACU、24、48和72 h时股四头肌肌力评分;首次下地活动时间;术后患者清醒时足下垂、补救镇痛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患者对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 结果:与C组比较,IA组术后股四头肌肌力和术后恢复满意度评分升高,术后足下垂发生率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缩短( P<0.05)。 结论:IPACK-收肌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作为有助于膝关节置换术后转归的优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