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全镜下L5S1减压术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介绍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全镜下椎间孔镜治疗L5S1椎间孔狭窄症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L5S1椎间孔狭窄症患者,行经改良椎间孔入路全镜下椎间孔镜手术.透视下取经患侧L5S1椎间孔水平线为穿刺路径,水平线与髂骨嵴交点内侧作为穿刺进针点,穿刺至L5峡部与S1上关节突交界处外侧,置入套筒,全可视镜外环锯切除L5部分峡部及S1上关节突尖部少部分,去除压迫L5神经根的突出髓核、肥厚黄韧带或钙化黄韧带,从而完成L5神经根减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例出现神经根外膜撕裂,另1例出现术后臀部疼痛,但都无严重不良后果.随访6个月~5年,平均(2.5±0.3)年,患者疼痛症状和功能均显著改善,无复发或症状加重.术后腰椎MRI显示所有患者L5出口根均减压充分.[结论]改良经椎间孔入路全镜下椎间孔镜治疗L5S1椎间孔狭窄症具有可重复性强,不受高髂嵴限制,不影响脊柱稳定性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应用可视骨凿精准成形在全可视脊柱内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应用可视骨凿精准成形技术在全可视脊柱内镜(full-visualized spinal endoscopy,FVSE)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2年12月在我院行FVSE下手术治疗的143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3例应用可视骨凿精准成形技术(骨凿组),男37例,女 26 例,年龄 19~68 岁(45.3±15.1 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2~25.6kg/m2(22.3±1.8kg/m2);L2/3 8例,L3/4 15例,L4/5 25例,L5/S1 15例;膨隆型20例,突出型22例,脱出型12例,游离型9例;中央型10例,旁中央型21例,椎间孔型24例,极外侧型8例.80例应用环锯切除部分上关节突成形技术(环锯组),男 46 例,女 34 例,年龄 19~68 岁(43.8±14.1 岁),BMI 19.2~24.1kg/m2(21.5±1.6kg/m2);L2/3 9 例,L3/4 17 例,L4/5 30例,L5/S1 24例;膨隆型23例,突出型31例,脱出型19例,游离型7例;中央型13例,旁中央型27例,椎间孔型29例,极外侧型1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透视次数、住院时间,测量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孔面积,术前、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行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定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骨凿组手术时间、术中总出血量与透视次数分别为84.6±14.3min、23.1±8.3mL与2.9±1.6次,环锯组分别为86.6± 15.1min、32.2±6.4mL与5.6±1.0次,骨凿组总出血量及透视次数均较环锯组少(P<0.05),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4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两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面积均较术前变大(P<0.05),环锯组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孔面积变化率均大于骨凿组(P<0.05).两组术后3d、1个月、6个月与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MacNab标准疗效评定,骨凿组优43例,良18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96.8%;环锯组优57例,良20例,中3例,差0例,优良率96.3%,两组优良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FVSE下应用骨凿精准成形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与应用环锯成形技术的临床效果相近,但应用可视骨凿精准成形术中透视次数少、出血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脊柱全可视内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马尾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回顾分析经皮脊柱全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有马尾神经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CES)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本科应用脊柱全内镜技术行手术治疗的LDH伴CES患者23 例,分析了椎间盘突出程度、术前时间间隔、下肢疼痛或无力症状、肛周感觉、肛门括约肌肌力、膀胱功能情况,以及随访过程中以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急诊经皮内镜术后,患者下肢疼痛VAS评分从术前的(7.8±1.3)分降至术后1 年的(1.7±1.5)分(P<0.01).术后1 年随访,肛门周围感觉减退均得到不同程度恢复,其中19 例感觉异常基本恢复,4 例部分恢复,没有患者残留有肛门收缩和膀胱收缩功能不全问题;根据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良率为 82.61%.结论 采用脊柱全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马尾综合征,可在全程直视下先行部分椎板、关节突及韧带切除椎管减压,再行突出椎间盘髓核摘除,手术创伤小,术后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全可视内镜椎间融合(Endo-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观察采用全可视脊柱内镜辅助下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 年9 月~2021 年6 月间我科采用全可视脊柱内镜下椎间融合技术治疗的 46 例腰椎管狭窄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5 例,女21 例;年龄35~71 岁,平均(49.7±1.5)岁.观察出血量,比较术前与术后3d、术后1 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及并发症等,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147.85±21.7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约(50±21.5)mL;46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8~12 个月,平均随访(9±1.5)个月;术后随访,VAS评分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临床疗效根据改良Macnab 标准评价:优37 例,良5 例,可4 例,优良率91.3%;术后并发症2 例:1 例术后1d并发椎管内血肿形成,1 例术后3d复查CT发现残留骨块导致出口根受压;2 例并发症均立即处理,末次随访时均未遗留神经功能损害.结论 采用脊柱内镜下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出血量少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发生率逐年增加,如何有效使用脊柱内镜技术进行腰椎融合治疗是目前研究的方向.目的:评价全可视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Endo-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使用Endo-TLIF技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38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临床指标.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腰痛及腿痛.术前和术后1、6个月和术后1年随访行X线片、CT及MRI,评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硬膜囊面积、椎间孔面积及融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时间为65~155 min,平均为(97±11)min;术中出血量为40~110 ml,平均为(65±11)ml.切口长度为1.3~3.5 cm,平均为(2.2±1.8)cm.住院时间为3~16 d,平均为(10.3±2.4)d.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8个月,平均(18.6±3.3)个月.ODI由术前的(59.2%±18.3%)下降至术后1年的(19.5%±9.2%);腰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9±1.8)分下降至术后1年的(1.7±1.3)分;下肢痛VAS评分由术前的(5.8±2.2)分下降至术后1年的(1.3±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6.4±1.4)mm改善为术后1年的(11.6±1.5)mm;腰椎前凸角由术前的(45.7°±9.3°)恢复至术后1年(54.3°±10.2°);硬膜囊横截面积由术前的(78.6±28.4)mm2增加至术后1年的(112.9±18.4)mm2;椎间孔面积由术前的(138.7±25.8)mm2恢复至术后1年的(157.1±19.5)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时椎体融合率为100%,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Endo-TLIF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早期疗效满意,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手术治疗的8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皮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行腰椎侧隐窝扩大减压髓核摘除术47例(内镜组),行传统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42例(开放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VAS评分和JOA评分、临床疗效及手术并发症.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5.37±2.05)个月.内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比较,内镜组术后3 d及术后1月VAS评分及JOA评分均优于开放组(P<0.001),而末次随访两组间VAS及JOA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组无并发症发生,开放手术组发生硬膜撕裂1例,术后延长拔管,定期换药后伤口愈合,患者恢复可.末次随访时按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内镜组优40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5.74%;开放组优32例,良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8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全可视脊柱内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单边双通道与全可视内镜技术应用于单节段腰椎融合术的短期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UBE)技术与全可视内镜技术用于单节段腰椎融合术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入院行腰椎融合术患者64例,其中采用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患者25例(UBE-PLIF组),采用全可视内镜技术39例(Endo-PLIF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时间(OT)、估计失血量(EBL)、住院时间(HS)、术前和术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术后并发症和再次手术发生率的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定术后疗效的优良率.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等)、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PLIF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ndo-PLIF组(t=-3.09,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平均住院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及再次手术.两组患者均随访半年以上,按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与全可视内镜技术用于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均取得短期临床满意疗效,但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相比全可视内镜技术在操作上具有视野更开阔、操作更灵活、手术器械要求简单,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全可视脊柱内窥镜下靶向侧隐窝入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椎体后缘离断症(PRAS)又称腰椎后缘椎骨内软骨结节、腰椎软骨板破裂症等,常见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并继发腰椎椎管狭窄,引起下肢神经根性疼痛、麻木或间歇性跛行,严重时伴有马尾神经症状[1-3].根据离断物的大小和位置,分为小中央型、小外侧型、大单侧型、大中央型、大双侧型[4].虽然传统后路开放手术是治疗PRAS的有效方法[2,5-6],但随着脊柱内窥镜技术、微创理念及手术工具的不断改进,近年来,有学者[7-11]采用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PRAS,并取得了满意疗效.但对于下位椎体后上缘大中央型PRAS,内窥镜技术处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2],如经椎间孔内窥镜脊柱系统(TESSYS)盲视处理上关节突时血管及神经损伤风险较高;Yeung脊柱内窥镜系统(YESS)操作区域不精准,无法到达侧隐窝[13].近年来的全可视内窥镜技术在可视下操作,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但若充分显露神经根及硬膜囊,需要去除较多的关节突,影响脊柱长期稳定[14-15].2018年6月-2020年7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采用全可视脊柱内窥镜下靶向侧隐窝入路技术治疗PRAS患者32例,该技术可在保留小关节完整性的前提下,切除上关节突下半部腹侧以及部分椎体后上缘,彻底切除致压物,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