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状窝后壁鱼刺致急性颈段硬脊膜外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下咽异物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由于该区域的解剖结构比较隐蔽,可能存在因咽腔狭窄暴露不佳而漏诊的情况。因异物留存时间过长导致的各类并发症临床文献时有报道,由于下咽梨状窝区域异物造成的急性颈段硬脊膜外感染病例临床上罕有报道。本例患者异物取出后1周出现了对侧的颈部疼痛、活动时加重,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进展后出现颈部疼痛及感染症状持续加重,颈部增强CT及MRI检查明确了感染的部位及罕见病因,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治疗,患者痊愈。1个月后随访,患者状态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严重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关节突退变对猫眼侧方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crenel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CLIF)的间接减压效果的影响,以及CLIF治疗伴严重关节突退变(3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1月至2020年2月应用CLIF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56例共269个手术节段。根据术前CT影像,按照Pathria分级对关节突进行分级,0级19个节段、1级156个节段、2级67个节段、3级27个节段,至少1个节段关节突为3级的患者共23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椎间隙角度、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双侧椎间孔纵径(CT)、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MR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术后的平均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间隙角度,双侧椎间孔纵径、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均得到明显改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术前平均椎管前后径和椎管面积明显小于1级和2级。术后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椎管面积的改变值明显小于1级和2级关节突退变节段,但与0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的二期后路减压率为55.56%(15/27),2级为35.82%(24/67),1级为16.03%(25/156),0级为21.05%(4/19)。3级关节突退变的后路减压率明显高于其他等级( P<0.001)。81.48%的3级关节突退变节段合并严重侧隐窝狭窄,24.24%合并严重椎间孔狭窄。23例患者随访时间为(21.62±6.52)个月,末次随访时ODI平均改善值为24.10%±11.09%,平均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对CLIF撑开椎间隙和椎间孔的作用无明显影响,但严重关节突退变的腰椎节段常合并严重的椎管狭窄,CLIF手术的间接减压效果差于退变程度较轻的节段,可能需要通过后路直接减压才能达到更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十三味辛夷滴鼻剂治疗腺样体肥大3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例1:患者,男,18岁,2020年9月20日初诊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诉长期鼻塞感、睡眠差,并呈张口呼吸状。内镜检查:鼻中隔无明显偏曲;总鼻道略狭窄,可见少量黏脓涕存留;鼻腔黏膜轻度糜烂,右侧明显,前端血管纹理暴露明显,几近破溃,双侧中下鼻甲轻度苍白水肿,双侧中鼻道略狭窄,未见异常新生物生长;双侧鼻咽部均可见明显隆起,界限约为鼻咽部2/3,咽隐窝消失,弥漫性充血状,表面均可见黏脓性分泌物附着,触之不易出血(见图1a)。诊断为慢性鼻炎、慢性鼻咽炎、腺样体肥大,治疗使用十三味辛夷滴鼻剂(生产厂家: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020131,生产批号20190814)喷鼻1个月,每天2次,每次2喷,使用前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洗鼻。分别于9月26日二诊、10月8日三诊、10月14日四诊,患者自诉鼻塞感逐次减轻、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睡眠时张口呼吸状消失,镜检总鼻道逐渐清洁通畅,鼻腔黏膜修复良好,鼻咽部腺样体体积逐步缩小,10月21日复查,双侧鼻咽部均可见不规则隆起物,体积 < 1/2,较前相比表面明显光滑清洁;咽隐窝可见;未见异常分泌物附着,未见破溃出血(见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5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及导航使用情况分为导航微创组67例,采用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MIS-TLIF手术;导航开放组31例,采用导航辅助下开放TLIF手术;开放组58例,采用开放TLIF手术。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T评估内固定及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手术效果,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分为中央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导航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16.39±25.88)ml,少于导航开放组(293.94±61.67)ml与开放组(396.97±92.5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96.01, P<0.001)。导航微创组术后引流量(80.55±27.29) ml,少于导航开放组(299.94±50.32)ml与开放组(304.86±84.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3.14, P<0.001)。导航微创组术后住院时间(3.42±1.00)d,少于导航开放组(7.16±1.39)d与开放组(7.31±1.6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4.448, P<0.001)。而三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5, P=0.859)。导航开放组术后2周、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3.84±0.82)分、(1.90±0.91)分]及ODI(34.74%±11.66%、28.68%±8.19%)与开放组VAS评分[(3.67±0.92)分、(1.91±0.90)分]及ODI(32.21%±10.66%、27.17%±9.59%)均高于导航微创组VAS评分[(1.70±0.92)分、(0.96±0.73)分]及ODI(18.33%±7.43%、19.15%±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6.63, P<0.001; F=25.12, P<0.001)、( F=45.59, P<0.001; F=18.99, P<0.001)]。末次随访导航微创组SF-36评分(61.48±9.50)分高于导航开放组(52.51±6.99)分及开放组(53.48±7.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969, P<0.001)。各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末次随访CT显示导航微创组融合率为94.0%(63/67),导航开放组为93.5%(29/31),开放组为93.1%(5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5, P=0.978)。导航微创组与导航开放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与置钉准确性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17, P<0.001;χ 2=15.49, P=0.040)。导航微创组1例、开放组2例术中发生硬膜破裂,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及病情变化,均成功拔管,未诉其他不适;导航微创组1例术中发生终板破坏,术后随访期间出现椎间轻度塌陷;导航开放组与开放组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腰椎管狭窄的类型对三种术式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结论: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行MIS-TLIF治疗不同类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值得推广的微创腰椎融合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侧双通道与单通道内镜下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与单通道内镜(uniportal endoscopy,UE)下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nilateral laminotomy for bilateral decompression,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通过UBE或UE进行ULBD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资料,男36例、女46例;年龄(63.3±7.5)岁(范围47~81岁)。UBE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3.2±7.6)岁(范围47~81岁);UE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63.5±7.5)岁(范围48~80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第1天、7天、1个月和6个月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计算手术前后的硬膜囊面积、入路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角度、盘黄间隙减压率和骨性侧隐窝减压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UBE组手术时间为(63.1±7.0)min、住院时间(3.9±0.9)d;UE组分别为(61.2±6.2)min、(3.7±0.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31, P=0.195; t=1.24, P=0.217)。UBE组的腰腿VAS由术前(7.19±0.97)分降至术后第1天(3.43±0.63)分、第7天(1.71±0.60)分、1个月(1.33±0.48)分和6个月(1.36±0.48)分( F=352.29, P<0.001);UE组的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6.85±0.89)分降至术后第1天(2.45±0.75)分、第7天(1.75±0.59)分、1个月(1.33±0.47)分和6个月(1.28±0.45)分( F=291.44, P<0.001)。术后第1天UBE组的腰腿痛VAS高于UE组( t=6.41, P<0.001),术后第7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7, P=0.786)。UBE组的ODI由术前66.62%±4.98%降至术后1个月21.81%±2.61%和6个月11.62%±2.31%( F=1991.35, P<0.001);UE组由术前64.35%±5.16%,降至术后1个月22.85%±3.26%和6个月11.15%±2.86%( F=1931.18, P<0.001)。术后UBE组的硬膜囊面积为(135.1±10.0)mm 2大于UE组的(120.9±10.4)mm 2( t=6.30, P<0.001)。术后UBE组的入路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角度为69.3°±4.9°小于UE组的94.3°±4.1°( t=-25.00, P<0.001)。两组同侧的盘黄间隙减压率分别为39.0%±3.0%和38.7%±3.3%( t=1.52, P=0.134),对侧分别为41.6%±3.3%和22.8%±3.2%( t=26.32, P<0.001)。两组同侧的骨性侧隐窝减压率分别为70.0%±4.8%和59.3%±3.9%( t=15.64, P<0.001),对侧分别为73.0%±3.4%和48.4%±4.3%( t=28.86, P<0.001)。UBE组同侧盘黄间隙减压率及骨性侧隐窝减压率与对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40, P=0.174; t=-1.72, P=0.096),而UE组同侧的盘黄间隙减压率及骨性侧隐窝减压率均大于对侧( t=28.51, P<0.001; t=13.95, P<0.001)。 结论:通过UE和UBE行ULB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均能取得良好的短期临床疗效。UB术后早期疼痛缓解优于UBE;而UBE能够更好地保留关节突关节,在影像学上减压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神经根沉降征四分法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狭窄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神经根沉降征(NRS)四分法与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狭窄节段硬膜囊横截面积(CSA)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衡水市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的203例LSS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I横断面扫描,采用NRS四分法分型,分为阳a型组( n=62),阳b型组( n=32)、阳c型组( n=51)及阴性组( n=58),比较各组患者最小CSA、椎管正中矢状径(PAD)及侧隐窝矢状径,分析NRS四分法分型与最小CSA及腰椎管狭窄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阳a型组、阳b型组、阳c型组最小CSA、PAD、侧隐窝矢状径均小于阴性组,VAS评分、ODI指数高于阴性组;阳b型组、阳c型组最小CSA、PAD、侧隐窝矢状径均小于阳a型组,VAS评分、ODI指数高于阳a型组;阳c型组最小CSA、PAD、侧隐窝矢状径小于阳b型组;VAS评分、ODI指数高于阳b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03例患者根据最小CSA分为正常54例,轻度狭窄58例,中度狭窄49例,重度狭窄42例。NRS阴性与最小CSA诊断为正常的符合率为94.44%(51/54),阳a型与最小CSA诊断为轻度狭窄的符合率为84.48%(49/58),阳b型与最小CSA诊断为中度狭窄的符合率为53.06%(26/49),阳c型与最小CSA诊断为重度狭窄的符合率为90.48%(38/42)。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NRS与LSS患者最小CSA狭窄程度定量诊断的kappa值为0.743,一致性较好。NRS与侧隐窝矢状径、PAD狭窄定量诊断的kappa值为0.271、0.335,一致性差。NRS分型与CSA、PAD呈负相关( r=-0.723,-0.581,均 P<0.001),与VAS评分、ODI指数呈正相关( r=0.473,0.640,均 P<0.001)。 结论:NRS四分法诊断LS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狭窄节段最小CS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NRS四分法能较好地反映椎管狭窄程度,不仅可作为LSS定性诊断的辅助指标,在定量诊断上也有较高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MRI在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MRI在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2月—2020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5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3例,女157例;年龄25~70(50.6±10.4)岁;均为单节段椎间盘突出,L 4/5273例、L 5/S 1227例。患者均行椎间孔镜术治疗。分别于手术前和手术后1、6个月行MR检查。观察指标:(1)评估手术疗效,比较术前和术后1、6个月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2)测量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的椎间盘还纳值、硬膜外压痕纵轴值;(3)观察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椎间孔、侧隐窝的狭窄发生率,计算手术后不同时间患者椎间隙高度率的变化;(4)分析术后1个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与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50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1~6个月。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缓解。(1)患者术后1、6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4.81±0.94)和(2.50±0.65)分,均低于手术前的(7.14±1.48)分;JOA评分分别为(20.64±3.26)和(27.03±2.45)分,均高于术前的(16.06±2.3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4.62、 P=0.010; F=4.15、 P=0.016)。(2)患者术后1、6个月的硬膜外压痕纵轴值分别为(6.37±2.47)、(6.37±2.65)mm,均低于术前的(8.45±3.2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2.34, P<0.001);术后1、6个月的椎间盘还纳值分别为(5.25±2.06)、(5.30±2.3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6, P=0.720)。(3)术后1、6个月患者的椎间孔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2%(56/500)、3%(15/500),侧隐窝狭窄发生率分别为6.2%(31/500)、1%(5/500),均低于术前的48.2%(241/500)和20.4%(102/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352.01、120.71, P值均<0.001)。术后1、6个月患者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57、 P=0.116)。(4)术后1个月硬膜外压痕纵轴值与患者VAS评分呈正相关( r=0.73, P=0.015),与JOA评分呈负相关( r=-0.68, P=0.023)。 结论:MRI可作为评估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有效影像学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边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和椎板间扩大开窗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和椎板间扩大开窗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因腰椎侧隐窝狭窄症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或椎板间扩大开窗术治疗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40~86(63.2±9.8)岁。其中40例患者接受单边双通道内镜减压术(UBE组),40例患者接受椎板间扩大开窗术(开窗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情况。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腰椎侧隐窝狭窄减压,均获得随访,UBE组随访时间为(12.9±5.4)个月,开窗组为(14.9±3.5)个月。UBE组手术时间为(63.9±11.6)min,高于开窗组的(54.1±9.2)min( P<0.001)。UBE组手术切口长度为(18.2±1.7)mm,低于开窗组的(73.5±11.6)mm( P<0.001)。UBE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1±2.2)d,低于开放组的(7.6±3.1)d( P<0.001)。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腰痛VAS评分在术后1和3个月时UBE组低于开窗组(均 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两组下肢痛VAS评分在术后1、3及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和3个月UBE组低于开窗组(均 P<0.05)。UBE组和开窗组分别出现2例(5.0%)和1例(2.5%)术中硬膜囊破裂,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556)。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UBE组优35例,良3例,可2例,开放组优37例,良2例,可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45)。 结论:相比于椎板间扩大开窗技术,UBE技术不仅能够减轻术后早期腰背痛,缩短住院时间,且创伤小,并可获得同样的远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消化道畸形的主要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早期检查方法,以促进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改善患儿预后。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证实为消化道畸形的新生儿资料(包括性别、入院日龄、首发症状时间、出生体重、住院天数),消化道畸形疾病构成及主要临床特点,术前相关检查及诊断准确率。本研究共收集到资料完整病例507例,包括肛门直肠畸形(166例)、肠闭锁和肠狭窄(93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84例)、肠旋转不良(72例)、环状胰腺(43例)、胃肠重复畸形(11例)、肠神经发育异常症(11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9例)、脐肠瘘(7例)、胎粪性腹膜炎(7例)、梅克尔憩室(2例)、先天性肠系膜畸形(2例),其中男376例,女131例,足月儿433例,出生体重为(3157.53 ± 596.50)g。肛门直肠畸形病例共166例,其中27例因原始影像结果测量数据缺失未纳入统计,其余139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会阴肛门成形术组(76例)和结肠造口术组(63例)。比较两组腹部倒立侧位X线检查直肠盲端至肛隐窝的距离,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选择的指导价值。结果:消化道畸形患儿总体入院日龄为生后2.0 (1.0,8.0) d,首发症状时间为生后1.0 (1.0,4.5) d,住院时间为13.0 (8.0,19.0) d。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以肛门直肠畸形、肠闭锁和肠狭窄、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常见,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311/507,61.34%)、腹胀(239/507,47.14%)及胎便异常(159/507,31.36%)。术前X线检查阳性479例,总体阳性率达94.48%;腹部超声检查阳性186例,阳性率36.69%;产前超声检查异常116例,阳性率22.88%。ROC分析结果表明,直肠盲端至肛隐窝距离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准确率为73.2%,最佳阈值20.5 mm,敏感性为74.6%,特异性为64.5%。结论:新生儿消化道畸形中不同疾病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腹胀及胎便异常;X线检查准确率高,但产前、产后超声检查对消化道畸形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提倡在消化道畸形早期诊断中应用超声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流量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在中颅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高流量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在中颅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肿瘤切除术联合高流量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的5例中颅窝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肿瘤2例,复发肿瘤3例。桥血管为大隐静脉者2例,为桡动脉者3例。术后根据头颅MRI增强扫描评估肿瘤切除程度,以手术区域内无肿瘤强化为肿瘤全切除。术后3个月及以后每年进行影像学及电话随访。影像学随访包括头颅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电话随访评估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及相关神经功能。结果:5例患者均成功行前循环的颅内外血运重建。5例均达到影像学上的肿瘤全切除。病理学结果显示,脑膜瘤4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术后5例患者的复查头颅CTA结果均提示桥血管通畅。2例原发肿瘤患者术后出现患侧第Ⅱ、Ⅲ、Ⅳ、Ⅵ脑神经损伤,其中1例出现第Ⅴ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复发肿瘤患者中,患侧眼失明1例。5例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的脑缺血或出血事件。5例患者的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年(1~5年)。随访期间,海绵窦内神经功能障碍改善4例。5例患者术后1个月的KPS为60~70分,术后12个月为80~90分。至末次随访,5例患者的肿瘤均无进展或复发表现;复查头颅CTA或DSA结果均提示桥血管通畅,无明显血管狭窄。结论:初步观察发现,采用高流量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后再行肿瘤切除手术治疗复杂中颅窝肿瘤,肿瘤全切除率和桥血管通畅率高,严重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低,总体临床疗效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