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卵巢肿瘤为首发症状的转移性阑尾杯状细胞腺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阑尾杯状细胞腺癌少见,本文报道1例以卵巢肿瘤为首发症状的转移性阑尾杯状细胞腺癌。患者女,67岁。腹痛2个月,CT示盆腔巨大囊实性肿物,考虑附件来源。术中送检左卵巢肿物,镜下观察大片坏死物中见印戒样/杯状细胞呈片状、筛状、腺管样或单个细胞排列。冷冻病理考虑转移性腺癌,建议临床检查消化道。术中探查发现阑尾肿物。遂行全子宫、双附件+右半结肠切除术。镜下观察少许阑尾肿瘤组织学形态与卵巢肿物一致,其他区域肿瘤细胞似神经内分泌细胞呈巢团、缎带状排列。卵巢和阑尾肿瘤均表达SATB2、CDX2,阑尾肿瘤局灶表达突触素。患者术后接受化疗。随访10个月,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截石位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不同截石位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治疗的50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截石位全子宫切除手术,观察组采用高低截石位全子宫切除手术,比较两组手术一般相关指标、呼吸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水平、血流动力学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等。结果:观察组手术一般相关指标、气道峰压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呼气末二氧化碳(CO 2)分压、动脉CO 2分压(PaCO 2)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气腹后15 min PaCO 2水平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HCO 3-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对照组体位恢复前5 min,心率(HR)为(76.52±8.61)次/min,收缩压(SBP)为(113.52±5.36)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DBP)为(86.91±4.21)mmHg;体位恢复后5 min,HR为(89.52±8.61)次/min,SBP为(106.85±5.63)mmHg,DBP为(80.96±3.65)mmHg];观察组体位恢复前5 min,HR为(76.36±8.61)次/min,SBP为(112.79±5.28)mmHg,DBP为(86.89±4.54)mmHg;体位恢复后5 min,HR为(75.63±6.86)次/min,SBP为(111.99±5.51)mmHg,DBP为(85.06±3.21)mmHg。体位恢复后5 min,对照组HR水平升高,观察组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DBP、SB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04、3.26、4.22,均 P <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高低截石位全子宫切除手术较传统截石位手术持续时间、住院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感染发生少,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初步疗效分析(附9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8月海军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由同一术者完成的9例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岁。复发性膀胱肿瘤7例,初发2例;6例既往曾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有膀胱部分切除术史。手术方法:均采用经脐单一切口4.5~5.5 cm,建立单孔机器人操作通道,安装达芬奇Si机器人手术系统1号、2号臂,采用镜头30°向上,在镜下依次行全膀胱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体外完成尿流改道。其中1例女性患者同时行子宫及阴道前壁切除。结果:9例手术均经脐单通道顺利完成,均未增加辅助孔,无中转普通腹腔镜或开放手术。尿流改道包括输尿管皮肤造口2例,回肠代膀胱5例,原位新膀胱2例。手术时间280~600 min,平均437.8 min;术中出血量100~450 ml,平均227.8 ml;无术中输血病例。术后肠道恢复时间2~4 d,平均3.1 d;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16 d,平均8.3 d;术后住院时间6~13 d,平均7.7 d。1例回肠代膀胱患者术后出现肠梗阻,予留置胃管、禁食等对症治疗后治愈,余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病理分期:T 2aN 0M 0期6例,T 2bN 0M 0期1例,T 3aN 3M 0期1例,T isN 0M 0期1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盆腔淋巴结清扫总数12~46枚,平均23.7枚。随访9~12个月,平均10.3个月。所有病例切口均愈合良好,无肾积水和输尿管狭窄,无肿瘤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有经验的术者,机器人单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联合尿流改道术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短期肿瘤控制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水母征对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不良围产结局的提示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时发现水母征对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 disorders,PAS)不良围产结局的提示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剖宫产分娩、诊断为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PAS的72例单胎孕妇的超声图像。根据是否存在水母征,将研究对象分为水母征组[15例(20.8%)]和非水母征组[57例(79.2%)]。分析2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和围产结局。不良围产结局包括患者接受腹主动脉球囊阻断、子宫动脉栓塞或子宫切除术,发生产后出血,以及其新生儿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等。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水母征组的产次[(1.6±0.7)次与(1.2±0.6)次, t=2.01]和产前胎盘植入评分[(12.3±1.5)分与(8.6±2.9)分, t=6.59]均高于非水母征组( P值均<0.05)。非水母征组包括粘连型胎盘植入14例(24.6%)、植入型胎盘植入40例(70.2%)、穿透型胎盘植入3例(5.3%);水母征组包括植入型胎盘植入9例和穿透型胎盘植入6例,无粘连型病例。2组各类型PAS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 P<0.001)。(2)水母征组的腹主动脉球囊阻断率[15/15与38.6%(22/57), χ2=17.92]、子宫动脉栓塞率[3/15与1.8%(1/57),Fisher精确概率法]、术中出血量[指放置球囊的病例,(1 973±1 057)ml与(1 211±576)ml, t=2.55]、需要输血率[15/15与63.2%(36/57),Fisher精确概率法]、输悬浮红细胞量[指放置球囊的病例,4.0 U(2.0~23.0 U)与2.5 U(0.0~11.0 U), Z=-2.53]和术后住院时间[(9.7±2.4)d与(7.5±2.2)d, t=3.36]均高于非水母征组,而分娩孕周[(33.6±1.5)周与(35.2±1.8)周, t=-3.24]、新生儿1和5 min Apgar评分[1 min:8分(3~10分)与9分(4~10分), Z=-2.46;5 min:9分(7~10分)与10分(6~10分), Z=-2.02]均小于非水母征组( P值均<0.05)。2组的急诊手术率、术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新生儿收住NICU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均无切除子宫或死亡病例。 结论:超声检查发现水母征的完全性前置胎盘合并PAS患者更易于出现不良围产结局,应更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女性生殖系统中肾样腺癌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中肾样腺癌(MLA)是发生于子宫和卵巢的罕见肿瘤,诊断困难,侵袭性强,易复发及远处转移,预后差。本文报道2例MLA,其中1例卵巢MLA患者,63岁,无症状,体检发现,外院行子宫全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术后本院病理会诊证实为卵巢MLA Ⅰa期,予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现无瘤存活18个月;1例子宫MLA患者,71岁,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伴全腹胀痛,行经腹筋膜外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大网膜切除+腹膜活检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子宫MLA Ⅳb期,患者拒绝术后辅助治疗,现术后2个月,恶液质状态带瘤存活中。MLA的确诊均依赖于特征性免疫组化检测,表现为GATA结合蛋白3(GATA3)、配对盒基因2(PAX2)、甲状腺核转录因子1(TTF-1)、CD 10、野生型p53阳性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Wilms瘤基因1(WT-1)等阴性表达。因女性生殖系统MLA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故对其进行准确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需借助于免疫组化及分子检测。目前,MLA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以手术联合术后放化疗为主,对于早期患者术后也倾向于积极的辅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胎盘植入子宫次全切除术后盆腔迟发性出血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两例胎盘植入孕妇术后盆腔迟发性出血的发生及诊治经过,结合文献探讨胎盘植入的术前评估及围手术期处理经验。两例孕妇均行胎盘植入术前超声评估,考虑为穿透性胎盘植入,术中二次评估后行胎盘在位子宫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胎盘植入。术后2~3 d出现腹痛或肉眼血尿,超声检查提示手术区域血肿形成,并伴有血肿内活动性出血。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术后病灶逐渐缩小。胎盘植入于子宫前壁下段,子宫下段与膀胱及腹膜与子宫颈的间隙可能有复杂的新生血管及吻合系统,子宫切除术后,仍有可能出现迟发性出血。胎盘植入术前除了进行严重程度的评估之外,还应重视胎盘局部状态及植入部位解剖学的评估,术后迟发性出血时可应用介入血管栓塞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淮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因子宫良性疾病需要子宫切除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25例。腹腔镜组采用多孔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TLH),开腹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肠道通气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等。结果:腹腔镜组手术时间[(98.2±19.3)min]、术后肠道通气时间[(19.7±3.9)min]及住院时间[(9.2±2.2)d]均短于开腹组的(125.0±44.5)min、(44.9±6.0)min、(10.9±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757、17.369、2.394,均 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为(61.6±3.9)mL,少于开腹组的(266.0±31.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59, P<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用于治疗子宫良性疾病,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手术难度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wyer综合征合并性腺非无性细胞瘤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5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Swyer综合征合并性腺非无性细胞瘤的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NDG)的发生率、治疗和生存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5例Swyer综合征合并MGCT-ND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共收治MGCT-NDG患者307例,其中发现Swyer综合征15例,Swyer综合征合并MGCT-NDG的发生率为4.9%(15/307);确诊MGCT-NDG和Swyer综合征的年龄分别为(16.8±6.7)和(16.7±6.6)岁。初次手术方式:术前确诊Swyer综合征6例,其中4例行双侧性腺切除±子宫切除术、2例分别行性腺肿瘤剔除术及单侧性腺切除+子宫切除术;初次手术后确诊Swyer综合征9例,其中6例初次手术行单侧性腺切除术、2例行性腺肿瘤剔除术、1例行单侧性腺切除+子宫切除术。病理类型:混合性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GCT)10例、卵黄囊瘤4例、未成熟畸胎瘤1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Ⅰ期6例、Ⅱ期3例、Ⅲ期5例和Ⅳ期1例。11例患者在延迟(7.9±6.2)个月后再次接受残存性腺切除术,其中MGCT-NDG 8例,性腺母细胞瘤1例,另2例残存性腺未见肿瘤累及。15例患者中,10例患者经历了至少1次复发或疾病进展,其中2例在初始治疗时仅接受了手术治疗,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9个月(5,30个月),所有复发或疾病进展的患者均接受了再次手术并联合术后化疗。15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15,42个月);随访期内10例无病生存、3例死于本肿瘤、1例死于白血病骨髓移植后并发症、1例带病生存。结论:Swyer综合征合并MGCT-NDG的发生率为4.9%,应强调及时诊断并行双侧性腺切除术,以降低再次手术和第二次癌变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十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诊断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9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临床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同期本院产科分娩65 960例,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的发生率为1/6 596。10例中,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complete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ing fetus,CHMCF)和部分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partial hydatidiform mole and coexistent fetus,PHMCF)分别为4例和6例。10例患者年龄(30.9±4.1)岁,范围为26~35岁;妊娠2.5(1~4)次。9例在22周 +3(12周 +3~32周 +3)发现,1例于孕9周 +发现。(2)6例妊娠期反复阴道出血,3例出现妊娠呕吐,2例妊娠中晚期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例发生子痫前期,1例发生重度二尖瓣反流伴轻度肺动脉高压。(3)10例血清β-hCG最高值为139 935(16 990~546 033)U/L,其中CHMCF和PHMCF患者分别为212 500(200 000~546 033)U/L和60 768(16 990~225 000)U/L。(4)5例超声提示胎盘蜂窝状暗区,2例超声仅提示胎盘增厚,1例B超示双侧卵巢巨大黄素化囊肿、胸部CT见左肺下叶多个转移瘤、肺部MRI提示左侧肺部胸膜壁多个结节、盆腔MRI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葡萄胎,1例超声提示胎盘水泡样,1例超声提示胎儿腹壁连续中断、可见包块、其内可见胃泡、肝脏、部分肠管回声以及脐膨出,1例为胚胎停育。(5)1例羊水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6,XX,未发现异常,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检测结果为arr[hg19](1-22)×2。其余病例拒绝产前诊断。(6)10例患者中,3例予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2例行药物流产+清宫术,2例发生自然流产行清宫术、妊娠物可见胎儿及葡萄胎样组织,1例葡萄胎局部侵犯子宫、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因孕妇左下肺转移瘤行剖宫取胎术,1例孕33周 +4发生子痫前期、行剖宫产获得两早产儿;4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完全性水泡状胎块、免疫组织化学P57(-),6例病理提示妊娠合并部分性水泡状胎块、P57(+)。(7)10例患者按葡萄胎术后随访,2例CHMCF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并予以化疗,8例未发生持续性滋养细胞疾病。 结论:产前发现宫内妊娠合并葡萄胎后,应立即鉴别PHMCF或CHMCF。CHMCF可能存在更高的流产、胎儿宫内死亡、早产、子痫前期等妊娠并发症风险,是否继续妊娠,应采取个体化原则。PHMCF患者胎儿畸形或胎儿丢失风险较高,建议及时终止妊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麻醉后突发尖端扭转型室速抢救成功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体重60 kg,ASA分级Ⅱ级。因"月经量增多6个月,发现子宫肌瘤渐进性增大6个月"入院。既往病史:左下肢静脉血栓病史6个月,规律溶栓治疗,半月前停药。术前化验检查:ECG提示校正的QT间期(QTc) 491 ms,血红蛋白66 g/L。经输血治疗后血红蛋白达到84 g/L。拟在全麻下行开腹子宫肌瘤切除术。该患者贫血貌,入室后精神状态紧张,心率104次/min,血压138/90 mmHg(1 mmHg=0.133 kPa)。麻醉诱导: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芬太尼3 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置入三号喉罩并用胶带固定。呼吸机参数设定:FiO 2 60%,V T 450 ml,通气频率12次/min,I∶E 1∶2。监测血压109/70 mmHg,心率50次/min,监测仪显示T波倒置,随后出现室颤波形,即刻开始心肺复苏,建立有创动脉压监测,并将喉罩更换为气管插管。共静脉注射肾上腺素3 mg,2次360 J电除颤后恢复窦性心率。约40 min后患者苏醒,拔除气管导管。血气分析结果:pH值7.41,PCO 2 35 mmHg,PO 2 206 mmHg,K + 3.2 mmol/L,Ca 2+ 0.98 mmol/L,乳酸2.8 mmol/L,Hb 96 g/L。送入ICU观察期间,患者再次突发意识丧失,床旁心电图可见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抢救成功后再次行心电图检查,T波呈双峰样改变,QTc 634 ms,可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LQTS)。静脉输注硫酸镁2.5 g和氯化钾1.5 g治疗,经治疗后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口服倍他乐克11.875 mg,1次/d。距第1次心肺复苏3 d后心电图显示QT/QTc 482/580 ms。5 d后QTc逐渐恢复至470 ms,各项化验检查结果正常,患者要求出院,待进一步调整后再行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