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造口旁疝修补术的初步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造口旁疝修补术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0月东北国际医院收治的1例74岁男性开腹直肠癌术后造口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造口旁疝修补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包括手术时间、腹膜分离时间、穿刺套管使用情况、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住院费用。(2)随访情况:随访时间、患者进食及肛门排气排便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0年11月。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患者成功行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造口旁疝修补术。手术时间为240 min,腹膜分离时间为115 min,术中使用3个穿刺套管,术中出血量为20 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12 h,术后48 h出院,住院费用为21 148元。(2)随访情况:患者完成术后1个月随访,进食及肛门排气排便正常,造瘘口处无疼痛,套管口无感染。复查全腹部CT未见疝复发。结论:全腹腔镜完全腹膜外造口旁疝修补术安全、有效,短期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产后腹直肌分离全腔镜下肌后/腹膜外补片修补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全腔镜下肌后/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ES)在产后腹直肌分离手术治疗的应用价值,分析其技术细节,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产后腹直肌分离症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实行TES手术,手术相关资料以及随访结果均被记录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完成25例患者,平均年龄36岁。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本组腹直肌最宽处缺损横径3~9 cm,平均(5.6±1.5)cm;手术时间95~173 min,平均(121.3±15.6)min;术中出血极少(<5 ml);使用补片长径18~25cm,平均(22.7±2.6)cm,横径13~18 cm,平均(15.5±2.1)cm。术后伤口疼痛轻微,术后第1天静息状态疼痛视觉模拟评分1~4分,平均(2.2±0.4)分,术后住院时间3~8 d,平均5.5 d,无补片感染病例。23例患者(92.0%)得到随访,平均随访周期12.3个月,无慢性疼痛发生,无复发患者。结论:TES技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安全可行,无需使用防粘连补片,无需使用钉枪等有创固定,在明显减少腹腔内补片相关并发症同时,大大减少术后疼痛,另外也明显节省医疗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国际内镜疝学会腹壁疝和切口疝腹腔镜治疗指南更新解读(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第1章如何定义腹壁疝和腹直肌分离微创腹膜外补片修补新技术?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和开放Sublay补片修补是目前治疗原发性和复发性腹壁疝最常用且安全的技术,二者短期和长期疗效相当.开放手术感染率较高,但腹腔镜IPOM修补增加术中肠损伤、黏连和肠梗阻的风险.尽管补片材料学的进展和组织隔离补片的应用减轻了黏连的形成,但与腹腔内异物相关的潜在风险仍未消除.有创补片固定增加了黏连、内脏损伤、神经损伤和急慢性疼痛的风险.腹腔镜IPOM难以缩小疝囊,并且关闭缺损有其局限性,导致较高的复发率、腹壁膨出(假性复发)和血清肿的形成.对>15 cm的巨大疝,腹腔镜IPOM修补可能非常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壁疝经腹Sublay(TAS)修补术的手术操作与技巧
编辑人员丨2023/8/5
腹壁疝的内镜下Sublay修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完全腹膜外( totally extraperitoneal sublay, TES) ,另一种是经腹腔( trans-abdominal sublay, TAS). 最早的TAS文献报道见于2011年,印度的Prasad等报道了基于腹股沟疝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TAPP)的经腹腹壁疝Sublay修补[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腹壁疝的内镜下Sublay修补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背景腹壁疝的有效修补层次包括Onlay、Sublay与腹腔内[1]. 从力学角度,将补片放置在缺损后、腹腔外的Sublay层面最为可靠. 但Sublay需对腹壁进行广泛分离,存在一定的难度与创伤,通过开放途径更是增加了创伤及切口并发症发生率[2]. 1993年LeBlanc等描述了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修补术,是将防粘连补片放置于腹腔内腹膜面进行修补,即腹腔镜腹腔内网片修补术( laparoscopic 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Lap-IPOM)修补[3]. IPOM 技术不对腹壁进行分离,减少了对腹壁的创伤,降低了手术难度,腔镜下的操作显著减少了切口并发症,因此推广较快,成为以切口疝为代表的腹壁疝最常用的术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Lap-IPOM术式的缺点也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手术对腹腔干扰、补片放置在腹腔这两点,可能导致肠管损伤、肠管粘连及补片侵蚀等严重并发症[4]. 切口疝、腹壁疝是腹壁问题,IPOM修补是在腹腔解决腹壁问题,因此近年很多学者提出"把腹壁问题还给腹壁", Sublay 是相对更加合理、安全的层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全腹膜囊分离技术的源起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背 景目前腔镜下腹壁疝的修补多采用经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术,此术式需使用昂贵的防粘连补片,补片放置有造成肠粘连、肠梗阻、腹腔脏器侵蚀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1-2]. 相较之下,将补片放置于腹腔外的Sublay术式更加安全、可靠,但既往开放手术创伤大[ 3-4] ,因此将腔镜与Sublay 技术结合可能更合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单孔Port技术在腹壁疝全腹膜外Sublay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单孔Port技术应用于腹壁疝全腹膜外Sublay(TES)修补的可行性并总结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至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5例结合单孔Port的腹壁疝TES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专家门诊随访,对术中和术后情况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统计分析,并评价本组腹壁疝患者手术时间、观察术后引流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腹壁疝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0~300(184.00±73.92)min,引流量少,无近期并发症,术后第1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00±0.63)分,第14天VAS(1.20±1.17)分.结论 利用Port减孔和单孔手术可以进行腹壁疝TES修补术.单孔Port技术与TES结合,可以给腹壁疝患者更多微创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剑脐入路内镜全腹膜外腹膜前修补术在上腹中线腹壁疝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内镜完全腹膜外Sublay(totally extraperitoneal Sublay,TES)修补是近年治疗腹壁疝的新进展,腹膜前层面修补有助于进一步减轻腹壁创伤.笔者描述了剑脐入路内镜下全腹膜外途径的腹膜前修补上腹中线腹壁疝的初步尝试.方法 回顾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采用该项手术的9例患者,记录与分析患者资料、疝与手术情况、术后情况与短期随访结果.结果 9例患者均完成修补,手术时间(128 ±54)min,术后恢复快,无患者因并发症再次入院.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仅1例术后发生血清肿.短期随访期间(2 -6个月)无术区感染、疼痛、穿刺孔疝与复发等.结论 腹膜前修补有助于进一步降低TES修补对腹壁的创伤与耻骨上入路比较,剑脐入路能更方便进行中、上腹小型腹壁疝的腹膜前修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侧腹壁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侧腹壁疝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8例侧腹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侧腹壁疝修补术,其中2例患者行开放腹膜前补片修补法(Sublay术),1例行开放肌前置网修补法(Onlay术),3例行腹腔镜下腹腔内补片置入术(IPOM),2例行腹腔镜下Sublay术[(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ES);经腹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AS)].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术后无牵拉疼痛感,临床症状消失.术后平均随访12.83个月,无复发.结论 侧腹壁疝的多样化使疝外科医师很难找到适用所有侧腹壁疝的修补技术.疝外科医师应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与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治疗两侧下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sublay,TES)与腹腔镜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治疗两侧下腹壁切口疝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20年5月我院两侧下腹壁切口疝41例,随机分为2组:IPOM组21例,接受IPOM;TES组20例,接受TES.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1周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短期并发症(切口裂开、术区积液、术区血清肿、急性肠梗阻)和长期并发症(慢性疼痛、慢性不全性肠梗阻、肠漏、疝复发).结果 TES组手术时间[(131.3±16.6)min vs.(78.3±7.8)min,t=-12.950,P=0.000]和术中出血量[(12.8±4.4)ml vs.(10.5±1.5)ml,t=-2.177,P=0.040]显著长于/多于IPOM组,术后1周疼痛评分[(3.1±0.7)分vs.(4.3±0.6)分,t=5.573,P=0.000]、住院费用[(1.36±0.07)万元vs.(3.57±0.35)万元,t=27.392,P=0.000]和术后长期并发症发生率[10.0%(2/20)vs.42.9%(9/21),χ2=5.634,P=0.018]显著低于IPOM组.2组引流管放置时间、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IPOM比较,TES治疗两侧下腹壁切口疝使用不同于IPOM的补片和修补方式,在术后1周疼痛评分、住院费用和长期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但TES手术时间长,操作难度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