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重点人群应急救护知识、信念、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广泛接触公众、可能成为“第一响应人”带动全社会学习应急救护的重点人群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应急救护工作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应急救护能力建设培训项目”的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采用整群抽样对北京市部分重点人群培训后进行应急救护知识、信念和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9 591人,10个应急救护题目中,正确率最高的为急救电话号码(98.58%),正确率最低的为中暑的判断方法(32.00%),应急救护的定义和法律免责条款正确率较低(63.61%和75.91%)。研究对象对亲人、朋友、陌生人和流浪者不同心理距离人群的施救意愿不同( χ2=822.82, P<0.001),对其他各组的施救意愿均高于流浪者( P<0.05),随着心理距离递增,施救意愿呈下降趋势( Z=-26.57, 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家庭年收入高和应急救护知识正确率高者,施救意愿更高。曾遇紧急情况的1 529人中,仅66人(4.32%)未采取任何施救行为。 结论:北京市重点人群培训后应急救护知识和信念水平均较高,施救行为实施率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和应急救护知识水平是影响施救意愿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初级创伤救治模式在公众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宁南山区公众心肺复苏(CPR)培训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1月至12月通过问卷方法对宁南山区775名公众开展CPR有关急救知识调查,观察采取初级创伤救治(PTC)模式开展CPR培训前后公众的CPR知识知晓率、操作考核评分以及操作考核合格率情况。结果:培训后,公众在熟知急救电话、意识判断方法、呼吸停止判断方法、人工呼吸实施方法、CPR有效指征以及胸外心脏按压部位方面的CPR知识评分、操作考核评分及操作考核合格率较培训前明显提升〔急救电话(分):82.68±8.54比60.25±10.38,意识判断方法(分):79.46±10.82比58.35±9.26,呼吸停止判断方法(分):80.85±9.64比59.26±11.45,人工呼吸实施方法(分):81.54±9.48比56.47±10.54,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分):80.35±10.48比59.56±9.85,CPR有效指征(分):81.02±9.45比58.21±8.69,操作考核评分(分):60.25±10.45比50.38± 9.68,操作考核合格率:60.39%(468/775)比12.13%(94/775),均 P<0.05〕。 结论:采用PTC模式有助于公众CPR培训效果的提升,值得在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研中国急救人员电话指导心肺复苏(telephon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CPR)的实施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导致T-CPR实施率低的主要原因,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方法:采用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研究,以方便抽样的方法从中国六大地理分区中分别抽取共计20个城市,通过匿名在线电子问卷的方法调查各城市急救人员对T-CPR的认知及实施情况。根据T-CPR实施频率分为常规T-CPR组和非常规T-CPR组。分别使用 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差异。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实施T-CPR的影响因素。 结果:①共1 191人填写问卷,T-CPR的知晓率为80.94%。960人知晓T-CPR且问卷填写完整纳入研究。常规T-CPR组(401人),非常规T-CPR组(559人)。939人(97.81%)认为对于能够通过电话判定的心脏骤停,应该实施T-CPR。②401人(41.77%)在临床实践中常规实施T-CPR,其中237人(24.68%)总是实施T-CPR,164人(17.08%)经常实施T-CPR。③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 OR=1.787,95% CI:1.235~2.587, P=0.002)、年龄( OR=1.025,95% CI:1.004~1.047, P=0.020)、专业背景为临床医学( OR=2.926,95% CI:1.387~6.171, P=0.005)、电话调度员( OR=5.305,95% CI:3.463~8.126, P<0.01)、使用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 system, MPDS)( OR=1.941,95% CI:1.418~2.656, P<0.01)、有T-CPR制度或流程( OR=3.879,95% CI:2.652~5.674, P<0.01)是急救人员实施T-CPR的有利因素。④常规T-CPR组实施T-CPR的原因中前三位依次是曾经接受T-CPR培训(67.08%)、认为T-CPR能够提高生存率(63.59%)、有标准的T-CPR流程(63.09%)。非常规T-CPR组中急救人员未实施T-CPR的原因中前三位依次是担心旁观者依从性(42.04%)、担心旁观者心肺复苏质量(38.28%)、担心医疗纠纷(36.14%)。 结论:急救人员T-CPR的知晓率和实施率仍然有待提高。T-CPR的实施需要依靠具备临床医学背景的电话调度员、明确的T-CPR制度、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MPDS等专业辅助工具。提高公众对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的认知、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有利于T-CPR的实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湖南地区公众心肺复苏能力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公众心肺复苏(CPR)能力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CPR技能了解程度的差异。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依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和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CPR指南操作培训方案,结合湖南省人民医院CPR考核评分标准,自制调查问卷,对湖南地区公众以微信推送问卷的方式进行CPR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常见急救知识技能常识、学习CPR技能和实施CPR的意愿、高质量CPR的操作要求等。结果:共有6 563人访问了现场急救知识问卷调查网页,4 355人完成并提交问卷,回收率为66.36%,其中IP地址来源于湖南省内的有效问卷共3 602份,合格率为82.71%。调查对象中男性1 532名(占42.53%),女性2 070名(占57.47%);年龄以19~30岁(59.41%)和31~50岁(36.70%)人群为主;居住地为农村307名(占8.52%),城市3 295名(占91.48%);文化程度大多为高中或中专(38.26%)以及本科或大专水平(44.50%)。在3 602名调查对象中,有39.09%表示参加过CPR培训,仅有0.36%表示不想参加CPR培训;如果遇到心搏骤停患者,有69.93%的调查对象会积极地去帮助救治,如果患者是自己的亲属或者朋友,愿意施救的调查对象则达到97.92%。在CPR技能了解方面,只有8.91%的调查对象能全部正确选择高质量CPR技能相关选项,即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点位于双侧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部位、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5~6 cm、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为30∶2;在这部分调查对象中,31~50岁人群的正确率较≤18、19~30和≥51岁人群更高(12.71%比0%、6.87%、8.70%, χ2=41.420, P<0.01);文化程度在研究生及以上人群的正确率较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本科或大专人群更高(19.57%比2.07%、3.41%、13.72%, χ2=152.262, P<0.01)。 结论:湖南地区公众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并了解部分CPR理论知识,以31~50岁和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对CPR的了解程度更高,但整体对CPR技能的了解情况较差。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传授CPR的各项技能,进一步提高公众作为第一目击者的CPR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知信行模式的新乡市社会公众院前急救能力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知信行模式调查并分析新乡市社会公众的院前急救现状,为下一步制定院前急救培训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新乡市抽取4个区,每个区选择4个街道,每个街道选择1个小区,共计抽取544名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调查表对其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44份,回收有效问卷536份。结果:536名受调查群众院前急救知识(8.37±3.56)分,院前急救态度(14.82±3.13)分,院前急救行为(20.39±5.11)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人群院前急救知识、态度、行为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新乡市城镇居民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能力普遍偏低。针对不同年龄、文化、职业人群制定合适的培训对策,加强社区急救科普培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我国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不足1%,一些简单易学的公众自救互救技能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心肺复苏(CPR)仍然是心源性猝死人群的主要救治措施,但我国每100名旁观者中,仅有1名合格的第一目击者能够实施现场救护,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率低,CPR培训率及实施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在伤病员突发的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能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十分关键。建立并完善公众急救培训体系,培养合格的第一目击者刻不容缓。为了提高公众现场救护知识的普及率,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专业委员会专门针对公众制定了《中国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公众指南(2023)》。该指南基于最佳实践证据,梳理现场救护的核心理念,针对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关键而薄弱的现场救护环节,为公众提供了第一目击者行动指引,以期对规范我国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提供指导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社会急救服务体系的建设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我国缺乏规范的急救培训模式,如何针对有限的培训资源,有计划地合理统筹安排急救培训普及工作是我国社会急救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深圳市宝安区政府的主导下,推进社会急救网格化管理"宝安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宝安模式"急救体系的特点为"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专家指引,科技支撑,社会参与",能有效缩短急救半径,获得急诊医学界、媒体和政府的一致认可。社会公众急救"按需培训"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明确各地区社会公众急救培训需求,进而组织实施的符合当地社会现况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具体措施包括:①建立当地心搏骤停数据库;②分析心搏骤停数据库,明确培训目标人群和内容;③建立本地社会公众急救培训登记管理系统。在我国现有国情下,"按需培训"有助于合理利用培训资源,有计划地统筹安排社会公众急救培训。本文根据作者所在研究团队发起的"宝安模式"经验,针对社会急救培训中"按需培训"理论进行阐述,旨在为中国社会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院外猝死的特征和复苏效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收集互联网有关"猝死"的新闻报道,分析猝死患者的特征和复苏效果,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借鉴。方法:应用互联网,在"百度"和"360搜索"网站,以"猝死"和"心脏骤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收集猝死事件报道时间限定为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记录并分析猝死患者的年龄、性别、猝死发作特征、心肺复苏(CPR)实施特点及院前和最终临床结局等。分别对院前及最终临床结局进行亚组分析;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猝死患者院前及最终临床结局的相关因素。结果:最终确定了177篇新闻报道,涉及猝死患者177例,其中男性152例(占85.9%),女性25例(占14.1%);年龄(37.27±16.82)岁,其中16~45岁占53.1%;触发因素主要包括剧烈运动(29.9%)、心脏病史(7.9%)、过度劳累(6.2%)、熬夜失眠(4.0%)、情绪激动(2.8%)等,有48.0%的患者无明显诱因。经现场急救,有104例(58.8%)患者院前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OSC),其中18例(10.2%)恢复意识;入院后经临床治疗,最终109例(61.6%)实现ROSC,其中86例(48.6%)恢复意识,有22例(12.4%)未报道最终结局。亚组分析显示,与院前实现ROSC患者( n=104)比较,非ROSC患者( n=73)猝死发生在睡眠中和居住地的比例更高,且未立即实施CPR、未全程实施CPR或未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的比例更高;最终临床未恢复意识患者( n=91)与恢复意识患者( n=86)相比,也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立即CPR 〔院前ROSC:优势比( OR)=8.06,95%可信区间(95% CI)为2.36~27.46;最终恢复意识: OR=9.10,95% CI为2.46~33.68〕和AED除颤(院前ROSC: OR=36.31,95% CI为4.53~291.19;最终恢复意识: OR=3.53,95% CI为1.45~8.61)均有利于猝死患者院前实现ROSC并最终意识恢复。 结论:院外猝死主要发生在年轻群体,剧烈运动是院外猝死的潜在因素之一,近一半猝死患者无明显诱因。立即快速CPR和AED除颤是最简单有效的现场急救方法,加强公众CPR技能及AED除颤的教育和培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提高猝死患者生存率与减少猝死发生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临床抢救经验,旁观者CPR实施者为医务人员也是影响猝死患者临床结局不可忽略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公众急救技能培训试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中国每年有544 000例猝死发生,70%发生在院外 [1]。心脏骤停后如果旁观者在第一现场提供心肺复苏术,存活的可能性要高出2~4倍。由此可见,第一现场的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十分重要。可我国院外心搏骤停的存活率低于1%,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的10%~12% [2-4]。要提高第一现场的心肺复苏率,心肺复苏的培训是关键。可2017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公众的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率不到1%,远低于欧美国家的30%以上 [5]。增强公众急救意识,普及急救知识,提升公众急救技能和能力,从而提升全民急救水平是我们医学专业人员应尽的义务。我科自2003年开始开展"第一现场,'救’在身边"的急救科普志愿培训活动,并在培训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培训方法,以提升培训效果。翻转课堂强调个性化学习,它以教学对象为中心,通过调节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老师转移给教学对象,是大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很少在公众科普培训中使用。2021年10-12月,本科在针对高校的公众急救培训中进行了一项对照试验,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公众科普培训中的作用进行了对照,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医学专业公众心肺复苏知识认知与培训需求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拯救心脏急救课程(HeartSaver)是一门面向非医学公众开设的急救培训课程,该课程对提升非医学公众掌握心肺复苏(CPR)知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调查非医学公众(社会公众和非医学专业学生)对CPR知识的掌握现状和接受HeartSaver课程的评价,为针对非医学专业公众开展HeartSaver课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培训中心参加HeartSaver课程培训的134名学员,采用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CPR知识和HeartSaver课程满意度.结果:非医学社会公众的心肺复苏各项知识掌握自评得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是2(1,2),非医学专业学生的心肺复苏各项知识掌握自评得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是2(2,3),两组自评得分除了实施顺序和按压通气比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他如CPR的抢救黄金时间、意识判断等8个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Heartsaver课程培训评价中的两组得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分别是5(4,5)和5(5,5),两组在时间分配上的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学生和社会公众对CPR的知识掌握较差,但他们接受培训和参与救援的意愿较高,并且在HeartSaver培训的所有环节和方法得分较高.建议扩大HeartSaver培训的影响力,以提高社会急救知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