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实现心肺脑复苏患者特征分析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并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实现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患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2016年12月26日7:45至2022年8月26日7:45出诊OHCA患者的首份心电图、临床特点、院前急救措施及院内回访情况等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的格拉斯哥匹斯堡脑功能分级,分为CPCR组(1~2级)和非CPCR组(3~5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复苏时间及复苏后生命体征的差异,探讨实现CPC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出诊抢救OHCA 6 040例,实施院前抢救3 002例,第一时间心电图为可除颤心律185例,可除颤心律率为6.16%。院前存活293例,院前存活率为9.76%;存活出院170例,存活出院率为5.66%;最终实现CPCR 44例,占存活出院患者的25.88%。CPCR组和非CPCR组在有无第一目击者救治、可除颤心律占比、是否除颤、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后疼痛刺激反应、自主呼吸、对光反射、脉氧、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PCR组在可除颤心律(75.00% vs. 10.44%)、除颤(70.46% vs. 9.24%)、ROSC后有自主呼吸(86.36% vs.17.27%)及脉氧>92%且收缩压>90 mmHg(86.36% vs. 39.76%)等占比明显高于非CPCR组。CPCR组和非CPCR组在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至医生接诊时间、CA至首次除颤时间、CA至ROSC时间、CA至出院或院内死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院前复苏成功最终实现脑复苏的患者具有OHCA至首次医疗接触、首次医疗接触至ROSC时间短、ROSC后院前生命体征管理到位并伴有部分神经功能恢复、同时院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充分的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影响非创伤性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建立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急诊科诊治的270例非创伤性OHCA患者的预测模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预测因素,建立预测非创伤性OHCA患者ROSC的列线图。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女性、预计心脏骤停时间≤40 min、目击者、旁观者心肺复苏、血糖≥10 mmol/L是非创伤性OHCA患者ROSC的独立预测因素,由此构建的列线图曲线下面积(AUC)为0.884,校正曲线接近于理想的对角线。DCA分析表明该模型的净获益较好。结论:本列线图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非创伤性OHCA患者ROSC的概率,有助于指导急诊科医生进行临床诊疗及医患沟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ED不同配置策略促进公众启动除颤计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超过80%表现为可除颤心律,3~5 min内实施除颤存活率将高达50%~70% [2,3],若OHCA患者未及时进行除颤,每分钟存活率下降7%~10% [4]。因此,及时、有效的电除颤是OHCA患者复苏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公众启动除颤(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PAD)是指将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放置在公共场所供第一目击者在医疗人员达到前对OHCA患者进行除颤。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推荐第一目击者使用PAD计划对OHCA患者除颤以提高存活率,然而AED的使用率却不足5% [5]。AED配置策略是保证PAD计划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AED配置上需采用更好的部署策略以充分利用PAD计划。当前PAD计划的最佳部署策略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对国内外不同策略部署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推动PAD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频急救报警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单人心肺复苏的研究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的可行性效果。方法:选择60名非医务人员志愿者,随机分为视频组( n=40)和音频组( n=20)。视频组预装有视频急救系统手机应用软件(aApplication,,APP)报警并接受远程视频指导实施CPR;音频组使用语音报警并接受远程语音指导CPR。比较两组实施CPR时的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送气量以及第一次开始按压的时间等指标。视频组内再分5个亚组,比较5款不同型号智能手机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差异。每组共观察10个CPR循环。 结果:视频组按压位置准确率显著高于音频组(91.5% vs. 71.35%, P<0.05);、按压深度在5~6 cm范围的比例明显高于音频组(62.79% vs. 44.73%, P<0.05);平均按压频率在100~120次/min的比例(70% vs. 52%, P<0.05);通气量在500~600 mL/次的比例(18.25% vs. 10.75%, P<0.05)和通气量大于500 mL l次/min的比例高于音频组(64.88% vs. 43%, P<0.05)均显著高于音频组(均 P<0.05)。第一次按压时间视频组长于音频组(131 s vs. 106 s, P<0.05),第一次通气时间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8 s vs. 144 s, P>0.05)。按压总停顿时间视频组少于音频组(122.4 s vs. 164.2 s, P<0.05)。视频组内的5款不同型号手机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电话远程指导相比,应用视频急救系统远程指导非医务人员实施单人CPR时,在按压位置准确率、按压深度、按压频率、通气量、按压停顿时间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首次按压时间稍长于音频组;目前市面上畅销的智能手机均可应用。该系统的推广应用对提高非医务人员CPR质量及复苏成功率、鼓励第一目击者实施CPR等都将具有积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调度员指导的心肺复苏对院前心脏骤停生存率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第一目击者在对院前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时是否接受调度员指导(dispatcher-assist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DA-CPR)对OHCA患者结局是否有影响。方法:通过检索在中文及英文各大数据库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筛选出关于对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时是否进行DA-CPR的文献,按照Cochrane Handbook5.1.0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并提取出相关有效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三个结局指标(自主循环恢复、存活至出院、神经功能良好)分别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1项研究,共计349 822例患者,其中DA-CPR组182 125人,CPR-Only组167 697人。分析结果显示:在美国、日本、韩国,DA-CPR相比CPR-Only未能提高OHCA停患者的ROSC率, RR=1.10,95% CI: 0.94~1.29, P=0.24;未能提高OHCA患者的出院存活率, RR=1.10,95% CI: 0.90~1.34 , P=0.34;未能提高OHCA患者的神经功能良好率, RR=1.01,95% CI: 0.79~1.28, P=0.97。而在中国,DA-CPR相比CPR-Only,能提高OHCA患者的ROSC率, RR=2.61,95% CI: 1.53~4.46, P=0.0005;能提高OHCA患者的出院存活率, RR=6.08,95% CI: 1.84~20.04, P=0.003;能提高OHCA患者的神经功能良好率, RR=9.76,95% CI: 1.87~51.02, P=0.007。 结论:DA-CPR在世界总体范围内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但因发现DA-CPR在不同国家的效果差别较大,所以需具体而言:在发达国家,DA-CPR与无调度员指导的BCPR相比,不能明显提高OHCA患者的ROCS率、出院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良好率。而在提高我国OHCA患者的ROCS率、出院生存率和神经功能良好率方面,DA-CPR优于无调度员指导的BCPR,有统计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救调度员在线指导目击者获取和使用AED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是我国严重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30 d出院生存率约为1% [1,2],用于抢救OHCA的"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在国内公共场所配置起步较晚 [3],居民知晓度低 [4]。虽然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公共场所配置AED已形成社会共识,但通常很难定位和获取 [5],社会公众无法及时获取 [6]。如何将AED的配置位置与急救中心调度系统结合,实现信息共享与联动,是当前的一大难点和热点问题 [7]。杭州市萧山区于2021年在交通枢纽、公共文化设施、初中以上学校等公共场所统一配置630台AED,同时将院前急救调度信息系统和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medical priority dispatchsystem,MPDS)与AED信息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和联动应用。本研究基于萧山区120调度员与OHCA现场第一目击者的互动合作,探索提高AED获取使用率的可行性 [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一目击者AED除颤成功救治心脏骤停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的生存率与第一目击者立即心肺复苏(cardiac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AED)快速除颤、院前急救系统的响应时间与高级生命支持的质量、院内救治效率等密切相关 [1,2,3,4]。本文报道由120调度员指导第一目击者对1例OHCA患者CPR及AED除颤、救护车急救人员现场恢复患者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院内多学科合作,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ein-artery 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VA-ECMO)与机械通气的支持下,植入支架1枚,患者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ADLS成功救治院外心脏骤停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级调度在线生命支持系统(advanced dispatch online life support system,ADLS)主要应用于在救护车到达之前,120调度员根据系统预案指导报警人第一时间采取力所能及的自救互救措施,包括电话指导的心肺复苏,通过"Follow me (跟我做)"的方式不间断在线语音指导,将急救前移至报警阶段,实现"报警即急救",弥补院前急救的"空窗期" [1]。2022年6月,江西省九江市作为我国ADLS首批3个试点应用城市之一,至今已为3 700多例患者提供有效在线院前急救医学指导,其中包括创伤、气道异物梗阻、心脏骤停等成功案例。本文通过介绍120调度员应用ADLS指导第一目击者在现场对一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实施电话指导心肺复苏的诊治过程(伦理审批号 jjumer-a-2023-0405),分享ADLS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以提高我国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湖南地区公众心肺复苏能力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公众心肺复苏(CPR)能力以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对CPR技能了解程度的差异。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依据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和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的CPR指南操作培训方案,结合湖南省人民医院CPR考核评分标准,自制调查问卷,对湖南地区公众以微信推送问卷的方式进行CPR相关知识和技能了解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常见急救知识技能常识、学习CPR技能和实施CPR的意愿、高质量CPR的操作要求等。结果:共有6 563人访问了现场急救知识问卷调查网页,4 355人完成并提交问卷,回收率为66.36%,其中IP地址来源于湖南省内的有效问卷共3 602份,合格率为82.71%。调查对象中男性1 532名(占42.53%),女性2 070名(占57.47%);年龄以19~30岁(59.41%)和31~50岁(36.70%)人群为主;居住地为农村307名(占8.52%),城市3 295名(占91.48%);文化程度大多为高中或中专(38.26%)以及本科或大专水平(44.50%)。在3 602名调查对象中,有39.09%表示参加过CPR培训,仅有0.36%表示不想参加CPR培训;如果遇到心搏骤停患者,有69.93%的调查对象会积极地去帮助救治,如果患者是自己的亲属或者朋友,愿意施救的调查对象则达到97.92%。在CPR技能了解方面,只有8.91%的调查对象能全部正确选择高质量CPR技能相关选项,即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按压点位于双侧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部位、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按压深度为5~6 cm、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通气比为30∶2;在这部分调查对象中,31~50岁人群的正确率较≤18、19~30和≥51岁人群更高(12.71%比0%、6.87%、8.70%, χ2=41.420, P<0.01);文化程度在研究生及以上人群的正确率较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本科或大专人群更高(19.57%比2.07%、3.41%、13.72%, χ2=152.262, P<0.01)。 结论:湖南地区公众有较强的急救意识,并了解部分CPR理论知识,以31~50岁和研究生及以上文化程度人群对CPR的了解程度更高,但整体对CPR技能的了解情况较差。有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传授CPR的各项技能,进一步提高公众作为第一目击者的CPR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公众指南(2023)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了提高公众现场救护知识的普及率,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第一目击者现场救护专业委员会专门针对公众制定了《中国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公众指南(2023)》。本指南针对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关键而薄弱的现场救护环节,为公众提供了第一目击者行动指引,在伤病突发的第一现场,第一目击者在第一时间作出迅速正确的反应十分关键。本指南基于最佳实践证据,梳理现场救护的核心理念,以期对规范我国公众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提供指导和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