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密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现状,探讨护士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于2018年11月21—22日对北京市密云区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下属服务站)进行实地调研,对内科、全科和慢性病管理科的护士进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知识和工作内容的问卷调查;根据目的抽样法,就护士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63份,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总得分为(62.0±14.4)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知识得分分别为(55.5±19.3)、(61.0±21.6)、(69.5±25.1)分。中级及以上职称者知识总得分高于初级职称者[(67.0 ±12.9)分比(54.0 ±13.6)分, t=-3.07, P<0.01]。护士的工作内容按参与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护理操作(22/63,34.9%)、健康教育(18/63,28.6%)、护理评估(8/63,12.7%)。质性访谈共14名护士,提炼出3个主题:护士的工作内容以完成护理操作为主;护士希望以医护防团队合作形式参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护士期盼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培训。 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有待提高,呼吸护理专业性有待体现。建议开发适宜基层机构的培训课程和护理指南、以团队合作形式开展慢性呼吸疾病管理,以更好地发挥护士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改良护理治疗策略对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改良护理治疗策略对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第一阶段(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患者接受原护理治疗策略(原护理治疗策略组),包括护理人员随机分组、常规终末消毒、每日2次ICU环境消毒、每日2次洗必泰口腔护理及原有肺部物理治疗〔床头抬高30°~45°、维持镇静深度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2~1分、按需吸痰〕;护理人员及相关医护人员经1个月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的学习和培训后,第二阶段(2020年2月至2022年7月)患者接受改良护理治疗策略(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即在原护理治疗策略基础上改良院感防控策略及肺部物理治疗策略,包括护理人员固定分组、对患者采取单独物理隔离、强化终末消毒策略、每日4次ICU环境消毒、加强护理人员手卫生教育及培训、每日1次2%葡萄糖酸洗必泰擦浴、6 h 1次洗必泰联合多黏菌素口腔护理、定植菌监测、改良肺部物理治疗策略(在原有肺部物理治疗基础上进行常规谵妄评分以指导患者早期活动;强化气道引流,适度气道湿化,目标痰液黏度Ⅱ级;床旁超声评估肺部情况,肺不张者采取高侧卧位及肺复张)。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来源、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生命支持治疗、实验室指标、感染及炎症指标、感染病原体和药物治疗情况;主要结局为28 d病死率,次要结局为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ICU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危险因素。结果:最终共纳入550例患者,其中原护理治疗策略组199例,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3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患者来源、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生命支持治疗、实验室指标、感染及炎症指标、感染病原体和药物治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原护理治疗策略组相比,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d):5(4,7)比5(4,9),ICU住院时间(d):11(6,17)比12(6,23),均 P<0.01〕,ICU病死率和28 d病死率均明显降低〔ICU病死率:23.9%(84/351)比32.7%(65/199),28 d病死率:23.1%(81/351)比33.7%(67/199),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改良护理治疗策略是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28 d死亡的保护因素〔优势比( OR)=0.543,95%可信区间(95% CI)为0.334~0.885, P=0.014〕。 结论:改良护理治疗策略缩短了老年免疫抑制肺部感染脓毒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了患者ICU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案例分析结合角色启示对外科护理培训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案例分析结合角色启示在外科护理培训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汾阳医院新入职护士并需在外科系统轮转的护士87人作为研究对象,按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 n=43)和研究组( n=44)。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研究组采用案例分析结合角色启示。采用临床思维能力笔试考核和临床思维能力评分表评估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采用SPSS 22.0进行 t检验。 结果:研究组护士临床思维能力笔试考核(病史采集、初步临床诊断、初步护理措施、辅助检查判读、诊治过程综合分析和护理、出院诊断和出院健康教育)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护士临床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循证思维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新入职护士的外科护理培训中实施案例分析结合角色启示,有助于提高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OSMIN指南成人白血病患者症状群评估工具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健康测量工具选择的共识标准指南对成人白血病患者症状群评估工具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Wiley Online Library、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3月,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由2名受过循证方法学培训的研究人员按照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全文,并基于COSMIN指南对数据进行提取与评价。结果:最终纳入10项评估工具,其中仅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MDASI-CML)的方法学质量和测量属性质量评价分别为"良好"和"充足"以上,因此证据的推荐强度为A类,其他9项工具推荐强度为B类。结论:MDASI-CML具有良好的方法学、测量属性质量及证据分级评价,推荐在成人白血病患者症状群评估中应用,同时仍需开发更具针对性的评估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综合医院员工培训探索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对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是提升综合医院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建立员工培训大学,搭建一体化培训管理平台,探索对全体员工分层分类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以医院发展目标及服务宗旨为导向,设置专业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各专业按照员工层级设置课程内容和学分要求,并根据需求和培训效果动态调整课程设置。该培训模式保证了院内培训的有效落实,员工学分合格率由2012年的29.31%提升至2020年的85.37%;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时效性及实用性;拓宽了培训资源,打破了培训的时空限制,消除了工学矛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互联网医院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开通互联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义诊团队在线服务,为患者在疫情期间提供必要的防范指导,降低一线门急诊接待压力和线下人群集中交叉感染风险。方法:自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后,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迅速反应,组建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互联网义诊项目工作组,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需求,按需设置线上专科门诊,对义诊专家实施针对性的培训,优化患者端智能导诊,简化流程后通过互联网医院紧急上线。结果:互联网医院专家义诊团队于2020年1月26日上线,截至2020年2月1日,7 d时间义诊专家团队完成线上问诊4 120人次,其中咳嗽、咳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咨询2 489人次,占60.4%。598人次咨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知识,425人次咨询焦虑、恐惧相关心理问题。筛查出发热及(或)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史患者共622例,其中既有发热又有流行病学史患者5例。结论:通过互联网医院帮助患者区分普通感冒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排查疑似病患并进行心理干预,减少社会恐慌,在医院诊治之前,构建了第一道抗疫防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更新版国内外肺量计检查指南的异同及重点解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美国胸科学会(ATS)和欧洲呼吸协会在2019年更新了肺量计检查标准化指南。我国目前应用的指南为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发布的肺量计检查指南,以及CTS和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联合发布的肺功能检查报告规范。本文对比并重点解读了不同版本国内外指南主要内容的异同点。国外指南新增检查适应证,禁忌证设置基于患者病理生理角度,有别于国内指南按禁忌证强度划分;肺量计仪性能测试标准在国内外指南分别采用ATS 标准和ISO 26782∶2009标准测试;国外指南增加了对3 L定标筒的质控规定,并对操作者提出了培训、达标及能力维持要求,质量等级增加了U级,还新增了质控不合格警告,患者指导和标准化操作者评论等标准,这些在国内指南的建议中有些未详细解释。国内指南强调的用力吸气相指标及小气道指标在国外指南中无明确要求。相比而言,国外较国内指南在采用指标的要求更严,原因解释更详细,优秀部分值得我国指南的更新版借鉴,但结合我国国情的肺量计指标需予保留和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造口管理现况及专项培训的必要性:基于一项全国性问卷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外科医师对于肠造口管理的观念、重视程度、手术策略及操作习惯。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进行调研。调查全国范围内涉及肠造口手术的各级医院。目标科室包括普通外科、胃肠外科、肿瘤外科、急诊及其他涉及肠造口手术的科室。调查对象需为住院医师及以上职称并参与过造口手术的外科医师。问卷包括肠造口相关的5个维度:人员资质及科室培训、对造口并发症的重视程度、造口定位与造口位置选择、造口手术习惯、操作细节和对造口相关技术了解及使用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间,通过微信链接或二维码方式共发送调查问卷488份,回收467份(95.7%)。应答医院196家,涉及26个省份地级市。参与调查的医师在三级以上医院426人(91.2%);所属科室包括:(大)普通外科130人(27.8%)、胃肠外科210人(45.0%)、肿瘤外科116人(24.8%)、其他涉及肠造口制作的科室11人(2.4%)。副主任医师以上311人(66.6%)。结果显示:(1)培训情况:在所调查的医师中,造口技术获取途径多为“导师或高年资医师传授”(83.3%,389/467),其次为“传授+图谱”(44.8%,209/467)和“自己摸索、不断改进技巧”(42.0%,196/467)。(2)造口并发症认知情况:99.4%(464/467)的医师都关注到了造口并发症与手术操作的相关性,46.7%(218/467)的医师认为所列举出的并发症均与手术操作有关。61.0%(285/467)的医师遇到过需要二次手术干预或危及患者生命的造口狭窄或梗阻。其次,79.0%(369/467)的医师认为,造口技术本身与并发症“密切相关”或者“比较有关”,且“大多可以避免”。仅有58.7%(274/467)的医师参加过肠造口并发症预防及治疗的讨论与培训;99.1%(463/467)的医师认为,医师和造口治疗师的联合培训以及并发症讨论有必要并亟待开展。(3)造口手术操作部分:未按照定位进行造口的主要原因分别为“造口定位不能兼顾戳卡孔(56.1%,262/467)”,“按永久性造口定位了临时性造口(50.7%,237/467)”、“定位错误或不合理(43.3%,202/467)”。(4)肠造口相关技术情况:知晓率总体较高,但常规采用率整体不高。其中,技术知晓率不足75%的有“管状吻合器造口”(64.1%,257/401)与“造口旁负压引流”(44.1%,177/401)。而在使用情况上,分别有65.6%(263/401)和56.4%(226/401)的医师在“永久性结肠单腔造口”中与“袢式回肠造口”中常规采用“黏膜外翻缝合技术”与“支撑棒”。对于预防性造口和永久性造口的固定及缝合层次上,较为认可的是缝合“腹膜(或后鞘)”(68.3%,274/401)、“前鞘”(54.4%,218/401)和“皮肤”(80.6%,323/401),较为有争议的是“皮下组织”的处理,分别有26.7%(107/401)和32.7%(131/401)的医师主张缝合。有81.5%(327/401)的医师认同缝合操作并发症的发生“不在缝合多少,主要看技术水平”。结论:造口手术并发症与外科医师认知及操作相关,造口相关观念、造口手术操作习惯及造口管理异质性较大,造口专项培训不足,造口手术和管理规范化及相关研究势在必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基地的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测评,了解在培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便指导以后的培训。方法:对50名在培住院医师应用Mini-CEX测评,掌握其整体临床能力情况;再按培训年级分组,分析不同培训年级学员的临床能力。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连续性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两组以上连续性资料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在培住院医师在医疗面谈、体格检查、专业态度、临床判断、沟通技能、组织效能和整体表现7个方面的得分为5.32~5.78;培训年级越高,得分越高,三年级的学员在专业态度和整体表现方面达到优秀;住院医师普遍存在5个方面的不足。结论:Mini-CEX能方便地了解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培训指明方向。同时该评价方式省时,不影响临床工作,不需要额外器材,适合在急诊科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低分子肝素(LMWH)注射方法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进行再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CINAHL、The Cochrane Library、JBI系统评价和证据应用报告数据库和Campbell协作网中有关LMWH注射方法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使用AMSTAR 2和ROBIS软件进行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价,使用GRADE系统进行证据分级。文献筛选、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和证据分级均由2名经系统循证护理培训的研究者独立进行。结果:共纳入10篇系统评价,AMSTAR 2软件评价显示,1篇方法学质量为低级,9篇为极低级;ROBIS软件评价显示,3篇系统评价整体偏倚风险为低级,7篇为高级。使用GRADE系统对10篇系统评价的47条证据进行证据分级显示,中等质量证据4条、低质量证据34条、极低质量证据9条。结论:缓慢注射、腹部注射、垂直注射以及注射后局部按压5 min可能对LMWH皮下注射安全性有益,但仍需开展大样本、针对不同亚组人群与不同注射方法的高质量原始研究以支持结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