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手操作模式在口腔门诊手术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改变,护理模式由原来的传统护理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模式. 为了适应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满足患者需求,我院在门诊手术治疗过程中增加1名巡回护士,从而使椅旁护士专注于手术过程中的护理配合,从而形成六手操作模式. 2017年1月以来,我院口腔外科实施六手操作模式,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新护士骨科机器人手术培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新护士骨科机器人手术培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入职河南省人民医院的20名手术室护士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入职的20名手术室护士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培训方法进行骨科机器人手术培训,试验组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进行相同内容的培训.采用相同的考核形式及内容对两组新护士进行考核,并分别用手术医生满意度调查表、培训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 应用六西格玛模式管理进行骨科机器人手术培训后,试验组理论知识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及临床实训考核成绩分别为(94.72±3.63)、(96.95±2.32)、(95.96±2.15)分,对照组成绩分别为(86.41±4.44)、(90.15±4.61)、(88.72±4.28)分,试验组的各项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培训后手术医生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满意度分别为(95.56±2.26)、(88.32±4.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新护士对培训安排、培训形式、考核方式、接受程度及满意度总分分别为(24.08±1.03)、(23.78±0.77)、(23.95±0.83)、(23.71±0.73)、(95.45±1.64)分,对照组分别为(21.15±1.14)、(21.31±1.21)、(21.08±1.04)、(20.65±1.23)、(84.22±2.16)分,试验组对培训的满意度得分均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六西格玛管理模式有利于手术室新护士掌握机器人手术相关知识,提高手术配合能力,提升手术医师和新护士的满意度,从而提高骨科机器人手术培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日间手术模式下运用椎间孔镜精准靶向治疗L5/S1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在日间手术(day surgery,DS)运行模式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精准靶向定位并摘除L5/S1脱出的巨大椎间盘,探讨其手术技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湖北省中医院运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121例L5/S1巨大椎间盘脱出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39例,年龄为16~65岁,平均41.2岁.记录术中透视次数、建立通道时间以及手术时间,统计术前、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改良MacNab评分评价优良率.结果 病人术中X线透视次数为8~15次,平均为10次;自穿刺开始至通道建立所用的时间为5~10 min,平均7.3 min;放置椎间孔镜后至手术操作结束的时间为15~45 min,平均为26.4 min.VAS评分从术前的(8.42±1.33)分降至末次随访的(0.95±0.54)分,ODI指数从术前的(32.48±8.82)%降至末次随访的(8.43±0.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评分,优97例,良1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95.87%.结论 对于L5/S1的巨大椎间盘脱出病人,在DS模式管理下,采用局部麻醉下的精准靶向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北京市小学生独立健康教育课程需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北京市四年级至六年级小学生对独立健康教育课程的需求.方法 通过多阶段分层抽样,对北京市14所小学负责健康教育工作老师进行访谈,了解学校开设健康相关课程情况,对四至六年级小学生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未来希望学习的独立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及使用的互动授课方式等需求进行现场问卷调查,调查数据用率和构成比进行描述,用卡方检验和系统聚类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2749名调查对象中,小学生健康知识回答正确率为57.24%,其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和安全应急与避险知识正确率最低;小学生希望学习的前三类独立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分别是小学生常见病防治(71.81%,1806/2515)、心理健康(66.56%,1674/2515)、安全应急与避险(61.55%,1548/2515),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小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希望使用的前三种互动授课方式是动手操作(65.81%,1655/2515)、做游戏(61.51%,1547/2515)、看视频(56.30%,1416/2515),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小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北京市小学生独立健康教育课程需求明显,可积极探索基于提高健康素养的独立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发展多元化的学校健康教育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名医名家活态传承的现状及研究思路
编辑人员丨2023/8/5
名老中医代表了当代中医学术的最高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面向名医名家为代表的传承对象,提出加快推进活态传承,本文结合近三十年中医药传承研究进展,提出名老中医药专家活态传承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对活态传承的意义认识不够、重视不够,活态传承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活态传承缺少制度体系保障,对活态传承的内容认识不统一,对活态传承的方法选择欠科学,对活态传承效果评价不足,对活态传承支持不足等.提出名老中医药专家活态传承研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对活态传承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政策保障、加强人才培养、组织协调;二是规范活态传承对象筛选;三是加强活态传承内容的研究,确定传承内容规范,具体包括传承名老中医的哲学观点及学术思想、老中医成长成才之路及其传承脉络、古代及当代经典名方、经验方、名老中医全生命周期学术活动及成果、名老中医诊疗活动及过程记录、名老中医药学家的访谈记录、老药工经验、名老中医药学家的操作技术、名老中医参政议政工作、名老中医药学家的临床经验、方法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记录、民族医药经验、名老中医药学家经验传承相关成果等;四是建立科学可行的活态传承研究方法;五是完善活态传承制度;六是优化活态传承模式;七是建立科学、全面的活态传承效果评价体系.名老中医药学家的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对传承内容、方法及效果等方面均需要不断探索,形成行业普遍认可并可推广,社会及经济效益整体提升,传承促进创新的新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张缙:针刺手法的"数度"与"分层"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张缙教授对于"九六补泻"以及"天地人三部行针"的研究是与"烧山火""透天凉"手法相联系的,"烧山火""透天凉"中蕴含着一套完整的量化思维模式."九六"强调的是提插捻转的力度而不是数值,比如"烧山火"是取热之法,《易经》里九为数之极,为最大,用在"烧山火"手法就要用大力量重插、重捻."透天凉"有取凉之意,六表示行针时用力要轻,要轻提、轻捻."天人地三部行针""一进三退"是对针刺腧穴从皮肤浅层逐步深入过程的描述,但实际操作并不严格按照皮、肉、筋骨不同组织进行分层,"三进一退""一进三退"强调顺序上的区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腹腔镜直肠癌手术保留左结肠动脉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5
腹腔镜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历经30余年的探索,逐步成为直肠癌根治的新标准,虽然微创理念下进行肿瘤根治及功能保护已成为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共识,但是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位置仍有争议,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在减少吻合口漏、器官功能保护有明显优势,而高位结扎在肿瘤根治度、远期生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时至今日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日本大肠癌研究会(JSCCR)、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等机构对IMA结扎位置尚无明确规定。本文分析最近证据级别较高文献报道及笔者医院临床数据,通过保留LCA再认识,推荐CT血管重建对IMA进行定位及分型,同时建立临床、影像以及病理多种因素治疗效果评价模式,提倡能保则保原则和精准的个体化治疗理念,术中应用边缘动脉弓压力测定、吲哚菁绿、纳米碳等技术,推荐规范手术操作流程、“六步法”保留LCA操作技巧,对于保留难度大、多因素疗效评价预后较差或淋巴结转移者可以选择高位结扎。与此同时,期待基线资料更趋于均衡的循证医学证据,筛查出腹腔镜下保留LCA的最适用人群并制定更加严谨的共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