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康复平台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的干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基于康复平台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双相障碍(BD)缓解期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21年7—8月在北京市西城区社区卫生中心就诊的91例BD缓解期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收集两组基线资料,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社区电话随访,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以微信订阅号形式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包括BD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送(2次/周)和疾病自我管理(每日记录情绪、睡眠、服药、运动情况及感恩日记),两组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干预过程中,试验组1例患者因精神疾病加重入院而终止试验,最终共90例患者纳入研究。分别于基线、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状态评定量表(YMRS)、Link贬低-歧视感知量表(PDD)得分,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和 χ2检验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干预前后MARS、HAMD、YMRS、PDD评分差异,分析基于康复平台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BD缓解期患者的干预效果。 结果:干预6个月后,试验组MAR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47±1.75)分比(7.47±1.85)分],且显著高于基线[(7.36±2.13)分]及干预3个月后[(8.04±1.68)分](均 P<0.05)。试验组YMRS、PDD评分在干预3个月和6个月后均显著低于基线[YMRS,2.0(1.0,4.0)分、2.0(0,3.0)分比3.0(1.0,5.5)分;PDD,(31.18±4.65)分、(30.13±4.76)分比(32.51±4.51)分](均 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YMRS、PD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干预前后HAM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和社区管理基础上联合基于康复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BD缓解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改善其躁狂症状,降低病耻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调查及与共情能力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水平及与共情能力的相关性,为开展教育培训课程和提高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在2019年4~6月抽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39名2018年新入职护士,通过对基本资料调查表、护士人文关怀品质量表、临床护理人员共情能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收集。应用独立样本 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调查结果及影响因素。 结果:新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总分(111.54±13.08)分,低于上海市护士的平均水平(118.36±16.75)分;新护士为独生子女的人文关怀品质总分(110.10±13.32)分,低于非独生子女新护士(113.72±12.49)分;共情能力各维度及总分与人文关怀各维度及总分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情能力量表的护士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及护士对患者的行为帮助两个维度是新护士人文关怀品质的预测因子,两者共同解释了人文关怀品质总分变异的30% 。结论:新护士的人文关怀品质较低,应加强对新护士的人文关怀教育,并关注独生子女新护士的心理健康。在进行人文关怀教育的同时,也应关注新护士的共情能力的培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大健康”和“新医科”视角下本科生通识教育之疫苗学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新医科”建设注重推动医学内部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以疫苗学这一独立的交叉综合学科教学为切入点,在本科通识教育体系中开设疫苗学课程。本文介绍了该课程的意义和目的、教材选择、内容设置、教学方式,总结分析开课两年以来的教学情况,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课程优化思路,供相关高校参考,为“大健康”视角下的医学和公共卫生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国幼儿园及中小学校性教育开展状况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了解学校性教育现状、教师和学生对性教育的评价和态度等,为促进学校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 于2021年9-10月使用网络问卷收集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性知识获取情况、对性教育的态度以及学校性教育经历,获有效问卷2 140份;对幼儿园及中小学教师调查其对性教育的态度、性教育实践经验与技能水平、开展性教育教学面临的困难等,获有效问卷2 146份.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教师讲授性教育课程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 52.06%的学生未接受过学校性教育,47.53%的教师所任教的学校未开展性教育.学校性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殖健康和身体发育领域.48.93%的教师认为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一般,高中生认为学校性教育"很不好"(32.87%)或"不太好"(21.23%)的比例最高.在开展性教育的学校中,承担性教育工作的教师55.51%为心理健康教师.71.02%的教师认为开展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是独立设课.小学生和高中生认为"非常需要"和"有点需要"性教育的占比均超过50%,51.77%的教师认为性教育"非常急迫".对性教育效果的认可程度、性问题解答信心、外界对于性教育的支持程度增加和接受性教育培训会增加教师讲授性教育(课程)的可能(OR值分别为1.02,1.95,1.03,3.53,P值均<0.05).结论 当前学校性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与学生对性教育需求之间的差距大,教师开展性教育能力不足.学校应重视性教育,加强教师性教育培训,满足学生对性教育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中美两校儿科护理学理论课程内容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分析中美两校《儿科护理学》理论课程内容的异同点,为我国高校本科《儿科护理学》课程的教改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采取教育比较研究法中的同类比较法比较分析中美2所高校的本科《儿科护理学》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结果 从课程设置结构的数量看,中关《儿科护理学》课程均由15个部分组成,不同点在于我国《儿科护理学》儿童保健部分所占比例较美国低.中美理论课程内容均涉及相同的9个相关系统疾病,美国还涉及皮肤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结论 中美两校《儿科护理学》理论课程内容及呈现形式存在诸多相同点,同时也有一定的差异性.美国学校儿童健康促进在整个课程中所占比例较高,将儿童心理健康和临终关怀作为独立重点教学章节、按照生命周期设置课程内容的做法可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芜湖市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信行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芜湖市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健康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芜湖市5所高校1 685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其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并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知晓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芜湖市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知晓率为33.5%(565例),危害知晓率最低,为31.4%(529例);不同年级、学校、生源地、家庭年收入,以及有无男女朋友、亲属是否在医疗机构工作、是否坚持每年体检1次、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否有寄生虫病感染史的大学生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校、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否坚持每年体检1次以及寄生虫病史是食源性寄生虫知识知晓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1).结论 芜湖市大学生食源性寄生虫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健康行为及正确态度形成率也较低,在高校开设食源性寄生虫病相关课程十分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伤害预防课程学习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中国高校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伤害预防课程的开设情况和相关信息,为公共卫生专业伤害预防课程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学生自填形式的问卷调查法,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方便抽样,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抽取来自华东、中南以及东北8所高校公共卫生学院的四年级本科生(四年制)、五年级本科生(五年制)以及一至三年级硕士研究生共1 183名作为调查对象.问卷内容包括学生人口学基本信息以及伤害预防课程学习情况.结果 分别有59.5%,36.0%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学习过伤害预防相关课程.本科生伤害课程的平均学时数为(6.5±7.5)节,硕士生为(8.9±11.4)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P=0.01).6.2%的硕士生表示学习过的伤害内容是作为独立课程呈现.分别有93.2%,95.6%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表示学习伤害课程后促进了对伤害预防能力的了解和培养.结论 我国公共卫生专业学生伤害预防专业课程学习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主要表现在缺少独立的伤害课程以及学时数较少,在本科生中尤为严重.在我国高等院校公共卫生专业开设伤害预防专业课并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迫在眉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教学策略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教学策略在健康评估课程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7级护理专业2个班分为试验组(110名)和对照组(110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从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注意、相关性、自信心、满足感4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采用期末成绩考核、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评价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 试验组学生期末考核成绩和其自主学习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教学策略在健康评估课程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高职护理教育提供良好的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我国卫生经济学教育的现状、机遇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我国卫生经济学教育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改进建议.方法: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研法,从学科、专业、课程3个层面分析我国卫生经济学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在综合性高校,卫生经济学具有较强的学科基础,然而,医药类院校的医疗卫生的专业实力雄厚,经济学却是发展短板.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层次与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开设单位和授课对象多元化.教材选用以国外教材居多,国内教材的内容较为系统全面.卫生经济学的师资团队呈现高学历和跨学科的特征.教学模式以传统讲授模式和研讨式教学模式为主,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运用相对较少.讨论与建议:步入新时代,新医改政策助推卫生经济学教育.我国的卫生经济学教育应顺应变化趋势,在确保学科独立地位的同时,在条件成熟的高校设置健康经济学这一特设专业,为国家的卫生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庆市两江新区农村地区小学生杀虫剂中毒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15-2019年重庆市两江新区农村地区小学生杀虫剂中毒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9年4月在重庆两江新区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杀虫剂中毒农村小学生78例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健康的78例农村小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重庆市两江新区农村地区小学生及其主要照顾者进行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调查对象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独生子女数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在照顾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状况及与小学生关系方面比较,农村地区小学生杀虫剂中毒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出、吃零食、未换工作服抱小孩、杀虫剂摆放方式、学校设置健康教育课程情况、儿童中毒预防知识程度、接触毒物教育及儿童饮食卫生教育情况比较,农村地区小学生杀虫剂中毒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独生子女(OR=0.531,95%CI=0.407~0.690)、照顾者性别(OR=1.503,95%CI=1.429~ 1.664)、照顾者年龄(OR=1.628,95%CI=1.430~1.759)、职业状况(OR=0.408,95%CI=0.217~0.526)、与小学生关系(OR=0.488,95%CI=0.208~0.593)、经常吃零食(OR--0.593,95%CI=0.306~0.694)、未换工作服抱小孩(OR =0.515,95% CI=0.365~0.683)、杀虫剂随意摆放(OR =0.664,95%CI=0.389~0.715)、小学生知晓中毒预防知识(OR=0.518,95%CI=0.338~0.702)、教育小学生勿接触毒物(OR =0.461,95%CI=0.195~0.607)及教育小学生饮食卫生知识(OR=0.457,95%CI=0.214~0.611)为重庆市两江新区农村地区小学生杀虫剂中毒独立性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是否独生子女、照顾者性别、照顾者年龄、职业状况、与小学生关系、经常吃零食、未换工作服抱小孩、杀虫剂随意摆放、小学生知晓中毒预防知识、教育小学生勿接触毒物及教育小学生饮食卫生知识为2015年2月-2019年4月重庆市两江新区农村地区小学生杀虫剂中毒独立性影响因素,可对上述因素进行干预,以预防和控制小学生杀虫剂中毒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