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因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而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所有患者44例(44眼)。分析其病程及发病诱因、眼部及全身病史、临床表现、微生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纳入的44例患者占同期山东省眼科医院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总例数的2.15%。44例患者病程中位数为18.5 d,入院时44眼视力均为无光感,20眼(45%)合并继发性青光眼。44眼均表现为全角膜溃疡,并累及角膜全层及角膜缘处,27眼(61%)合并前房积脓。微生物培养显示39眼(89%)真菌生长,其中镰刀菌属20眼(51%),曲霉菌属8眼(21%),链格孢霉属2眼(5%);其他包括无孢霉4眼(10%),谲诈腐霉菌2眼(5%),尖端赛多孢霉1眼(3%),帚枝霉1眼(3%),多毛拟单孢瓶霉1眼(3%)。培养的菌种对两性霉素B、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5-氟胞嘧啶、氟康唑、阿尼芬净、米卡芬净、卡泊芬净等的最低抑菌浓度的几何均数依次为1.597、1.338、1.926、3.291、64、189.699、1.36、1.16、1.23 μg/ml。结论::真菌性角膜炎继发感染性眼内炎行眼内容物剜除术的患者临床特征常表现为全角膜溃疡,致病菌除常见镰刀菌属、曲霉菌属、链格孢霉属外,其他如无孢霉、谲诈腐霉菌、尖端赛多孢霉等致病侵袭力较强的菌属也较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玻切"L"形切口在眼内大异物摘出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在微创玻璃体切除术中应用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摘出后段眼内大异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后段眼内大异物29例(29眼)。根据术前CT和(或)B超检查确定后段眼内异物的长及宽,根据异物最大宽度(W)分组,以W≤3 mm、3 mm
5 mm分成A、B、C 3组。A组及C组分别通过常规与角膜缘平行的睫状体平坦部"一"形扩大切口和角膜缘切口摘出异物。B组通过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摘出异物。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A组13例,B组8例,C组8例;其中B组摘出异物长度为(5.4±2.9)mm,最大宽度为(2.2±0.8)mm,厚度为(1.6±0.9)mm。所有异物均一次手术摘出成功,末次随访视网膜均在位。术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率:C组(4例,50%)>B组(2例,25.0%)>A组(2例,15.4%);C组合并术后角膜溃疡穿孔1例(12.5%)。术后B组1例(12.5%)复发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复位。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摘出后段较大异物中,经睫状体平坦部"L"形切口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 玻璃体切除术,微创切口,"L"形 摘出术,大异物,眼内,后段 Vitrectomy, minimal invasive incision, "L"shape Extraction, large foreign body, intraocular, posterior...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角膜地形图的大小光斑序贯照射跨上皮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两种不同直径紫外光斑序贯照射的基于角膜地形图的个性化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G-CXL)治疗成人完成期进展性圆锥角膜的早期疗效及其安全性,并与常规跨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TE-CXL)相比较。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募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完成期进展期圆锥角膜并拟住院接受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入TG-CXL组和TE-CXL组并行相应手术。其中,TE-CXL组以角膜中央为中心点采用直径9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7.2 J/cm 2,辐照度45 mW/cm 2);TG-CXL组在以TE-CXL组同样参数完成基础照射后,再以圆锥锥顶为中心点加用直径6 mm紫外光斑照射(总能量3.6 J/cm 2,辐照度9 mW/cm 2)。在术前和术后3、6及12个月时进行症状及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裂隙灯检查、裸眼与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活体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检查。 结果:共纳入患者66例,两组各33例(33只眼),年龄(23.0±3.3)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以及K max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患者术后第1天时疼痛评分为(2.21±0.45)分,高于TE-CXL组的(1.32±0.33)分( P<0.05),之后两组症状均迅速减轻。术后1和2 d时,TG-CXL组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4.15±0.83,2.21±0.60)均高于TE-CXL组(1.76±0.56,0.85±0.51, P<0.001),但术后3 d时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改善。TG-CXL组在术后3、6和12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21±0.15、0.22±0.16和0.22±0.16,均优于TE-CXL组(0.32±0.15、0.34±0.15和0.3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裸眼视力在各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的球镜和柱镜度数均较术前改善( P<0.05),但在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球镜度数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柱镜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G-CXL组K max在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改善( P<0.001),但TE-CXL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和12个月时,TG-CXL的K max分别为(56.12±3.77)和(55.98±3.79)D,TE-CXL组则为(57.59±4.45)和(57.74±4.45)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各时间点K1、K2、角膜最薄点厚度、内皮细胞密度以及非接触眼压的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内,AS-OCT均可见两组浅层基质密度增高。其中,TG-CXL组绝大部分患者在中央及旁中央角膜浅中层基质可见“分界线”,呈连续的界限清晰的高信号弧形线状结构,中央区分界线较深而中周部较浅;而TE-CXL组仅少部分患者可见分界线,结构模糊且局部不连续,中央区与中周部角膜的分界线深度基本一致。共聚焦显微镜下,TG-CXL组术后所有时间点的角膜浅层和中层基质均存在明显的网格状交联结构,基质细胞纤维直径显著增粗,纤维间连接紧密且数量增加;TE-CXL组在术后12个月时浅层基质的交联结构已较前明显减少,且在中层基质无交联征象。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角膜感染、角膜溃疡、持续性上皮缺损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根据角膜地形图特点进行大小光斑序贯照射的个性化角膜胶原交联术对成人圆锥角膜具有明显的屈光改善效应,且安全性良好。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直径的紫外光斑进行角膜胶原交联是当前国内开展屈光性交联的良好技术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真菌性角膜炎1 41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真菌性角膜炎(FK)的临床特征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6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1 414例(1 414只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资料,对其人口学特征、致病诱因、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方法和结果、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1 414例FK患者中,男性877例(62.0%),女性537例(38.0%);年龄(53.71±11.72)岁,40~60者874例(61.8%)。1 174例(83.0%)患者来自山东省,其余主要来自长江以北各省。患者职业以农民(1 211例,占85.6%)为主,发病时间以秋冬季为主。从发病到于我院就诊的时间为1~74 d,942例(67.1%)患者在症状出现后8~30 d于我院就诊。角膜损伤为主要危险因素,其中以植物外伤最为多见(367例,26.4%)。1 365只患眼通过氢氧化钾湿片直接镜检法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96.5%,1 270只患眼通过共焦显微镜查出菌丝,诊断阳性率为89.8%。973只患眼(68.8%)的角膜溃疡灶刮取物和(或)术后的病变角膜组织培养出真菌,其中以镰刀菌属最多见595例(61.1%),其次为链格孢霉菌属184例(18.9%)、曲霉菌属119例(12.2%)。603例(42.7%)为浅中基质浸润者,614例(43.4%)为深基质浸润者,197例(13.9%)为全层浸润。角膜溃疡灶直径以4~6 mm最为多见725例(51.6%),其次为<4 mm 372例(26.4%)、>6 mm 302例(22.0%)。498例(35.2%)合并前房积脓,34例(2.4%)合并角膜穿孔,58例(4.1%)合并眼内炎。1 198例(84.8%)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包括416例(29.4%)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408例(98.1%)治愈;199例(14.1%)行板层角膜移植术,193例(97.0%)治愈;532例(37.6%)角膜溃疡清创术,494例(92.8%)治愈。215例(15.2%)患者接受了单纯药物治疗,147例(68.4%)治愈。56例(3.9%)最终失去眼球,包括54例眼内容物摘除术和2例眼球摘除术。结论:FK的发病人群多为在农村居住的中老年群体。镰刀菌仍是山东地区最主要的FK病原体。角膜刮片氢氧化钾涂片直接镜检法可早期、快速诊断FK。对浅中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溃疡清创术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深基质浸润的患者,角膜移植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86-29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改性壳聚糖滴眼液对兔白念珠菌性角膜炎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改性壳聚糖滴眼液在白念珠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中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只健康成年雌性新西兰白兔,以右眼为实验眼,采用角膜接触镜法建立浅层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经裂隙灯显微镜及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结果初步判定造模成功的新西兰白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改性壳聚糖点眼组,根据真菌培养结果最终判定造模成功的模型兔,另选5只兔为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正常对照组和改性壳聚糖点眼组局部给予改性壳聚糖滴眼液点眼,每日6次,1周后改为每日4次,继续用药1周后停药;模型组不给予治疗。用药期间每天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各组角膜病灶及眼表变化,于造模后第1、7、14、21、28天行裂隙灯显微镜照相并进行眼部症状评分,并记录角膜愈合时间。停药后继续观察各组实验眼角膜情况2周。结果:8只模型兔实验眼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结果为真菌菌丝和孢子阳性,培养分离的菌株与接种菌株一致,造模成功率为80%(8/10)。造模后第7、14、21天,模型组感染程度评分分别为(14.50±0.58)、(6.25±0.50)和(2.50±0.58)分,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改性壳聚糖点眼组的(7.25±1.26)、(2.75±0.50)和(1.25±0.5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于造模后7 d内,角膜水肿明显加重,中央白色溃疡范围增大,造模后7~28 d角膜溃疡逐渐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24.5±2.6)d,最终遗留角膜瘢痕及新生血管。改性壳聚糖点眼组造模后7 d内角膜浸润明显减轻,造模后14 d角膜刮片镜检及真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平均愈合时间为(13.5±1.3)d,明显短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7,P<0.01)。造模后28 d改性壳聚糖点眼组实验眼未见角膜炎复发,治愈率为100%。正常对照组局部用药期间未见眼睑结膜充血水肿及角膜损伤表现。结论:改性壳聚糖滴眼液治疗兔眼浅层白念珠菌性角膜炎模型安全、有效,眼表刺激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神经营养性角膜炎患者感染性角膜溃疡诊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1岁,因左眼视物不清2年伴耳鸣1个月余,于2021年4月19日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眼科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0.08,矫正视力0.8;双眼眼压均为18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5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右眼瞳孔正圆,瞳孔直径约3 mm,直接对光反射灵敏,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双眼视野检查示可见生理盲点,全视野范围内各部位光敏感度正常。请神经外科医师会诊,头颅CT检查后诊断为头颈部腺样囊性癌,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及放射治疗。术后6个月,患者因左眼视物不清伴分泌物增多及左耳胀痛2周,再次就诊。眼科检查:左眼视力指数20 cm;眼压19 mmHg,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溃疡,荧光素钠染色阳性,前房可见积脓,眼后段结构窥不清(图1)。激光扫描角膜共焦显微镜示病灶内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图2)。结膜囊分泌物培养未见细菌及真菌生长。角膜知觉检查显示左眼角膜知觉反射迟钝。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诊断为左中耳炎。临床诊断为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1次/2 h点眼,头孢曲松钠3.0g 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患者眼部及耳部症状明显减轻,左眼角膜溃疡范围缩小至3 mm×3 mm(图3A、B),前房积脓消失。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加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沈阳兴齐眼药股份有限公司)1次/2 h点眼并佩戴角膜绷带镜。持续治疗5 d后检查发现左眼角膜上皮缺损持续不愈,予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1:1约0.2 ml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后行左眼角膜羊膜覆盖术。术中将羊膜覆盖全角膜,于角膜缘进行间断缝合。术后1 d,羊膜贴敷紧密,角膜缘无渗出及分泌物(图4A)。术后1周羊膜贴敷紧密、无溶解,拆除缝线(图4B)。术后2周羊膜仍覆盖角膜,未见溶解迹象(图4C)。术后1个月检查发现溃疡病灶愈合并呈片状云翳,球结膜中度充血,角膜缘上方可见一新发1.5 mm×1.5 mm角膜溃疡灶,前房下方积脓(图4D);压迫泪囊区可见大量脓性分泌物自下泪小点溢出,泪囊区皮肤无红肿和压痛;结膜囊分泌物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诊断为左眼泪囊炎、左眼感染性角膜溃疡、左眼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左中耳炎。给予全身头孢曲松钠3.0 g 1次/d静脉滴注,局部氧氟沙星眼膏、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1次/2 h点眼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行左泪囊鼻腔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角膜溃疡已形成角膜云翳(图5),泪道冲洗通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2月20日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感染性眼内炎46例(46只眼)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一般资料、致病原因、病原菌分布情况、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其中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21~89(59.26±15.53)岁。其中外伤性及手术源性感染性眼内炎为主要病因,外伤性眼内炎以铁屑、铁片等铁器类外伤为主,手术源性感染性眼内炎以白内障手术为主,内源性眼内炎以不明原因为主,感染性角膜炎所致眼内炎以角膜溃疡为主。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入院前视力>0.02者占2.17%(1/46),出院时占23.91%(11/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5, P=0.005)。外伤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后视力>0.02占比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94, P=0.035)。4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30.43%(14/46),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20例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 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以外伤性及手术源性为主,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25I粒子植入放疗在儿童眼眶横纹肌肉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 125I粒子植入放疗在儿童眼眶横纹肌肉瘤综合治疗中的效果与并发症。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儿童眼眶横纹肌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经手术切除和病理检查确诊,根据WHO制定的病理组织学分型标准分为胚胎型6例,腺泡型2例。根据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协作组(IRSG)分期标准分为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4例。所有患儿均在儿科规范化疗,计划在肿瘤切除术后1个月行 125I粒子植入放疗。随访项目包括肿瘤控制情况和放疗并发症情况。 结果::4例手术中肉眼切除干净,另4例因边界欠清晰未切除干净。7例患者按照各自预定方案完成了化疗,1例未完成化疗并放弃后续治疗。完成综合性治疗的7例患儿4年无瘤生存率为100%,中位随访时间48(37~66)个月。未完成综合治疗方案者1例,因脑转移死亡(眼眶部位稳定控制)。穿刺并发症:1例穿刺道出血。放疗并发症:早期(≤6个月)有角膜刺激征5例,睫毛眉毛脱失5例,局部皮肤色素沉着2例;晚期(>6个月)有视力下降5例,眼表新生血管性病变5例,局部皮肤色素沉着5例,皮下组织萎缩、硬化4例,角膜刺激征3例,睫毛眉毛脱失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其中角膜溃疡、穿孔并摘除眼球1例)。所有患儿均无眼眶及面骨发育异常,存活的7例患儿中有6例完整保留眼球,3例视力无影响。结论::包含 125I粒子植入内照射的综合治疗可较好地治疗儿童局限于眼眶内的横纹肌肉瘤,但粒子特有的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面积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防治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面积热烧伤患者眼睑和角膜病变的特点和不同治疗措施的效果,寻找防治重症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10年至2019年收治于解放军总医院烧伤整形医学部并在眼科医学部会诊的全身Ⅲ度烧伤面积大于70%体表总面积且累及眼部的16例(32只眼)热烧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眼睑烧伤深度为深Ⅱ至Ⅳ度。对患者全身及眼部表现的特点进行分析。11例患者(22只眼)因角膜暴露接受手术治疗(其余5例治疗期间死于全身并发症),9只眼行眼睑自体全厚皮植皮术(EFTSG)联合睑裂缝合手术治疗,11只眼仅行EFTSG,2只眼因眼睑外翻较轻仅行部分睑裂缝合术未行EFTSG以保护角膜。通过眼睑闭合程度、视力、角膜情况评价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总结重症热烧伤患者角膜溃疡的最佳防治方案。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男性,年龄(36.8±10.4)岁,热烧伤面积占体表总面积的84.0%±9.1%。75%(24/32)的患者发生角膜上皮缺损或溃疡,角膜损伤发生在伤后(35.1±15.6)D,其中18.8%(6/32)发展为角膜穿孔。接受手术治疗的22只眼中,行EFTSG联合睑裂缝合术的9只眼术后角膜溃疡修复,视功能最大限度保留;EFTSG未联合睑裂缝合术的11只眼中有8只眼术后再次发生睑外翻,其中4例出现角膜溃疡,需再次手术治疗。结论:在大面积热烧伤累及眼睑的患者角膜溃疡发生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预防角膜暴露至关重要。早期EFTSG联合睑裂缝合是预防角膜溃疡的关键。对于难治性角膜溃疡,结膜瓣或球筋膜瓣遮盖,同时进行EFTSG联合睑裂缝合手术是挽救患者视功能的有效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诊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感染性眼内炎指病原微生物经过多种致病途径进入眼内引起的眼内炎症。感染性眼内炎从病因上分为两种类型:外源性及内源性。外源性眼内炎发生于眼外伤、内眼手术或角膜溃疡穿孔;内源性眼内炎通常是由于血行播散引起的,常伴有菌血症或者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感染性眼内炎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丧失甚至永久性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压力。所以,了解不同类型感染性眼内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对此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就此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