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氧麦角甾醇线粒体靶向衍生物体内外抗乳腺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研究过氧麦角甾醇线粒体靶向衍生物(Mito-EP)对乳腺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Mito-EP(0、0.075、0.15、0.3、0.6、1.2、2.4 μmol·L-1)作用于MDA-MB-231细胞后增殖抑制情况.将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低、中、高浓度(0.15、0.3、0.6 μmol·L-1)Mito-EP组及过氧麦角甾醇(EP)0.6 μmol·L-1组,培养48 h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以及细胞周期分布,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凋亡、细胞活性氧及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通过构建4T1皮下移植瘤模型体内验证Mito-EP对乳腺癌的抑制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及肿瘤组织内B 淋巴细胞瘤-2 基因(Bcl-2)、Bcl-2 相关 X 蛋白(Bax)、细胞色素 C(Cyt C)、cleaved caspase-7、cleaved caspase-9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Mito-EP可呈浓度依赖性地降低MDA-MB-231细胞增殖率;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P 0.6 μmol·L-1组细胞凋亡率、活性氧水平、线粒体膜电位变化不明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ito-EP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活性氧水平明显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明显降低(P<0.05);Bax、Cyt C、cleaved caspase-7、cleaved caspase-9 蛋白表达显著上调,Bcl-2 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肿瘤体积和质量明显减小.综上所述,Mito-EP可能通过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体外实验探讨过氧麦角甾醇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过氧麦角甾醇(EP)抗乳腺癌的靶点及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验证.采用网络药理学对EP作用靶点进行筛选,构建靶点网络及蛋白-蛋白互作(PPI)网络,对EP抗乳腺癌潜在的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进行预测.采用MTT法检测EP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克隆形成实验检测EP对MCF-7细胞增殖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线粒体膜电位及活性氧水平的变化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EP对B细胞淋巴瘤(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 C)、半胱氨酸蛋白酶蛋白(caspase)-7、活化的caspase-7(cleaved caspase-7)、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丝氨酸-苏氨酸激酶B(AKT)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经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出EP与乳腺癌有173个共同靶点;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EP治疗乳腺癌结果主要在癌症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细胞衰老信号通路、病毒致癌作用等信号通路;MT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EP组MCF-7细胞的活性明显降低,呈时间-浓度依赖趋势;EP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MCF-7集落形成;采用10、20、40 μmol·L-1 的 EP作用MCF-7细胞24 h后,MCF-7细胞总凋亡率均显著升高,线粒体膜电位均显著降低,活性氧水平均显著升高;此外,MCF-7细胞经过EP处理后,细胞内Cyt C、Bax、cleaved caspase-7蛋白的表达水平上升,p-PI3K、p-AKT、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研究表明,EP可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减少集落形成,其机制可能与PI3K-AKT通路介导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过氧麦角甾醇通过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探讨过氧麦角甾醇(ergosterol peroxide,EP)对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 0(空白对照)、2.5、5、10、20、40、80 μmol·L-1的EP作用于HepG2、SK-Hep-1 细胞 24、48、72 h后的细胞活力,并计算24、48、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正式实验以 0(空白对照)、10、20、40 μmol·L-1的EP与HepG2 细胞共培养 48 h后,使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荧光探针法检测EP对细胞内ROS的影响,使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染色检测EP对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数,使用AO/EB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P对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使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EP 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 2(Bcl-2)、细胞色素C(Cyt-C)、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 3(caspase-3)、活化的胱天蛋白酶 3(cleaved caspase-3)、胱天蛋白酶 9(caspase-9)、活化的胱天蛋白酶 9(cleaved 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EP均可抑制肝癌细胞增殖,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P药物处理组ROS水平显著升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下降(P<0.05),细胞总凋亡率显著升高(P<0.05),Bcl-2蛋白表达显著下调,Cyt-C、Bax、cleaved caspase-9、cleaved caspase-3 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综上所述,EP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不同种桑黄子实体醇提物化学组成及抗氧化活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5/18
本研究以产自安徽的鲍姆桑黄、产自浙江和吉林的瓦尼桑黄、产自山东的粗毛纤孔菌以及采自山西的野生桑树桑黄为研究对象,检测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中的总多酚、三萜及麦角甾醇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和不同来源的桑黄子实体中总多酚、三萜、麦角甾醇含量存在差异,其中总多酚含量最高的是产自浙江的瓦尼桑黄(1.99%),三萜含量最高的是产自山东的粗毛纤孔菌(产孢前,1.32%),麦角甾醇含量最高的是产自吉林的瓦尼桑黄(0.19%).以丙二醛(MDA)为指标比较不同来源桑黄子实体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4种桑黄子实体提取物对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酶MDA的产生均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能力,其中浙江桑黄抗氧化活性最佳,MDA抑制率达到96.53%.应用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LC-IT-TOF-MS)技术从桑黄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鉴定了 19种化合物,其中浙江的瓦尼桑黄、吉林的瓦尼桑黄和安徽的鲍姆桑黄子实体的化合物组成较为相似,主要为hispidin的衍生物;野生的桑树桑黄子实体主要产物也为hispidin衍生物,但结构类型不同于上述3种桑黄;山东的粗毛纤孔菌子实体中则含有大量的hispidin单体,hispidin衍生物含量很少.综上所述,不同来源桑黄的化合物组成、活性产物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不同种属桑黄样品所含活性产物的种类以及含量差异较大.本研究为桑黄抗氧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稀花八角枫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对稀花八角枫70%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技术对稀花八角枫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鉴定出19个化合物,分别为4-环己烯-1α,2α,3α-三醇-1-O-β-D-葡萄糖苷(1)、1β,4α,6α,13-tetrahydroxy-eudesm-11(12)-ene(2)、蔗糖(3)、1'-O-benzyl-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4)、双(2-乙基己基)苯-1,2-二羧酸酯(5)、(Z)-10-二十碳烯酸(6)、di-O-methylcrenatin(7)、甲基-α-D-呋喃果糖苷(8)、β-胡萝卜苷(9)、丁香酸(10)、香草酸(11)、二十八烷醇(12)、isoarborinol(13),2,7-dihydroxy-6-methyl-4-(1-methylethyl)-1-naphthalenecarboxylate(14)、香草醛(15)、松柏醛(16)、9(11)-去氢麦角甾醇过氧化物(17)、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18)、β-谷甾醇(19).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1、13、15~18为首次从八角枫属中分离得到.通过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炎症模型对化合物1进行了抗炎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生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54.5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亚洲兰茂牛肝菌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4/4/6
对亚洲兰茂牛肝菌 Lanmaoa asiatica("见手青")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等方式对其 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17 个单体化合物.根据波谱数据及文献比对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其中 9 个为甾体类化合物:citreoanthrasteroid(1)、1(10→6)abeo-麦角甾-5,7,9,22-四烯-11β-甲氧基-3α-醇(2)、3β,5α,9α-trihydroxy-6β-methoxyergosta-7,22-dien(3)、过氧化麦角甾醇(4)、9(11)-去氢过氧化麦角甾醇(5)、3β-羟基-(22E,24R)-麦角甾-5,8(9),22-烯-7-酮(6)、(24S)-麦角甾-7-烯-3β-醇(7)、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8)和麦角甾醇(9);其余化合物分别为:腺嘌呤核苷(10)、5′-deoxy-5′-methylamino-adenosine(11)、5′-deoxy-5′-methylamino-9-(α-L-lyxofuranosyl)adenine(12)、(R)-4-methylpiperidin-2-one(13)、尿嘧啶核苷(14)、尿嘧啶(15)、烟酰胺(16)和 1(2)-linolyl-2(1)-palmityl-glycero-O-4′-(N,N,N-trimethyl)homoserine(17).其中化合物 1-3的核磁信号全归属为首次报道,化合物 13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17 均为该种首次分离.利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甾体类化合物 1、3-6 和 9 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和人肺癌细胞(A549)均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 10 对BV2 细胞呈现出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 值为 48.34 μmol/L.本研究对亚洲兰茂牛肝菌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亚洲兰茂牛肝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暗褐网柄牛肝菌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细胞毒活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研究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细胞毒活性.方法 暗褐网柄牛肝菌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ODS、半制备HPLC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对人癌细胞株HepG2、A549、HeLa、MCF-7、MDA-MB-231 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 4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hlesterol A(1)、过氧化麦角甾醇(2)、(22E,24R)-7,22-二烯-3β,5α,6β-麦角三醇(3)、麦角甾-7,22E-二烯-3-酮(4).化合物 1 对 HeLa、MCF-7 细胞的抑制活性较强,IC50 值为 6.45~8.38 μmol/L,对MDA-MB-231 细胞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为 14.84 μmol/L.结论 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其对妇科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麦角甾醇过氧化物的生物活性及制备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2
麦角甾醇过氧化物是麦角甾醇的衍生物,广泛存在于多种药用真菌及植物中,因含5α,8α-过氧化物桥结构而具有多种不同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抑菌等,并且其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麦角甾醇.目前,麦角甾醇过氧化物的制备主要有生物提取及化学合成2 种方法.但因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在天然资源中的含量较低,所以生物提取无法大量获取目标产物;化学合成的简单快速,使麦角甾醇过氧化物有望实现产业化.本文对麦角甾醇过氧化物生物活性及制备进展进行综述,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的应用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抗生链霉菌200-09的抗真菌活性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一株抗生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方法 对抗生链霉菌200-09的发酵菌丝体采用95%乙醇提取,经过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分子排阻层析、ODS开放柱层析和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对具有抗真菌活性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并采用纸片法和MTT法分别对化合物进行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检测.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了1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NMR、MS等方法,并结合与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抗霉素A1a(1)和A1b(2)、A2b(3)、A3a(4)和A3b(5)、A7b(6)、A10a(7)和A10d8)、A15(9)、A16(10)、kitamycin A(11)、urauchimycin B(12)、deisovaleryblastomycin(13)、stmptomyceamide C(14)、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15)、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6)、过氧化麦角甾醇(17).结论 化合物3、6-13及15~17均为首次从抗生链霉菌种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均有抗白念珠菌和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10的抗白念珠菌活性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制备薄层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分离,并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纵条纹炭角菌乙醇提取浸膏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8个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1)、亚油酸甘油三酯(2)、油酸乙酯(3)、亚油酸乙酯(4)、油酸-α-单甘油酯(5)、麦角甾醇(6)、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7)、大戟二烯醇(8)、β-谷甾醇(9)、3,9-二羟基-3-甲基-6,8-二甲氧基-二氢蒽酮(10)、1-羟基-6,8-二甲氧基-3-甲基蒽醌(11)、5,7-二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12)、5-羟基-2-甲基-4-二氢色原酮(13)、7-氨基-4-甲基香豆素(14)、过氧麦角甾醇(15)、9,11-去氢过氧麦角甾醇(16)、脑苷酯B(17)和脑苷酯D(18).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