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菥蓂的资源开发利用与脂质代谢工程改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菥蓂(Thlaspi arvense L.)属于十字花科菥蓂属,是一种兼具药食同源功效的草本植物,生态适应能力强,种子富含油脂,具备较高的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近年来,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菥蓂的诸多优势得以被发掘,国内外已陆续开展了关于菥蓂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目前国内的报道多集中于菥蓂的功能活性物质提取及其在临床医疗上的作用,国外研究则偏向于探索菥蓂在农业生产循环中的生态价值与脂质代谢调控机制.大量研究表明,菥蓂具备开发生物柴油和补充油料生产的优异潜质,也是新型药物开发的良好备选原料.同时,得益于菥蓂全基因组信息的公布,对菥蓂开展分子育种改良已成为可能,例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变其种子脂肪酸构成以获得更符合食用油需求的品质,以及挖掘菥蓂的其他重要功能基因用于提高作物生产和抗逆性.利用代谢工程手段优化菥蓂的脂质特性以制备新型植物油甚至异源生产高价值脂肪酸(神经酸等)将潜力巨大,是菥蓂最具前景的开发方向之一.本文综述并展望了近年来菥蓂在资源开发利用和脂质代谢工程研究等方面的报道,以期为菥蓂在我国的基础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实用肝脏病杂志》2024年征稿、征订启事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实用肝脏病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肝脏病防治研究专业学术性期刊.本刊注重临床实践、联系基础、鼓励创新和兼顾继续教育. 本刊设有述评、专家论坛、防治指南、论著、病例报告、综述等栏目.欢迎订阅、欢迎投稿. 本刊2021 年入选我国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T3 目录, 并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美国《化学文摘(网络版)》(SciFinder Scholar Web)、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收录. 作者发表的论文在本刊官网(www. sygzbzz. org)可以及时、免费查阅下载. 为了您撰写论文时引用本刊参考文献方便、准确,《实用肝脏病杂志》的第六期年度总目次即为本刊的引文格式,您可以便捷引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山西省草地早熟禾白粉菌分离株BGP(TG)的鉴定及致病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兼具观赏性和设施性的冷季型草坪草,白粉病的发生严重降低了草地早熟禾的质量和使用年限.[目的]对山西农业大学温室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病原物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致病力分析,为草地早熟禾白粉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特征观察、核糖体内源转录间隔区(ribosomal DNA 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分离株 BGP(TG)的鉴定;通过分生孢子密集抖落接种法测定BGP(TG)对 23 份草地早熟禾材料的致病力.[结果]草地早熟禾白粉菌分离株BGP(TG)分生孢子串生、无色、椭圆形,长和宽分别为(23.31-34.67)μm和(11.33-15.77)μm,成熟吸器为指状;rDNA-ITS序列分子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BGP(TG)与禾布氏白粉菌早熟禾专化型(Blumeria graminis f.sp.poae)聚于同一分支;BGP(TG)对 23 份草地早熟禾的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白粉病发病率为49.47%-77.72%,病情指数为 14.41-53.12;仅'太行'草地早熟禾对BGP(TG)表现为中抗,'应县''黑杰克'和'浑源'草地早熟禾表现为中感,'探险家'和'奖品'草地早熟禾表现为极感,其余 17 个品种表现为高感,占比达 73.91%.[结论]山西省草地早熟禾白粉菌分离株BGP(TG)的致病力较强,进一步挖掘'太行'草地早熟禾的抗白粉病基因,对草地早熟禾抗白粉病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中医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向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中医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顺应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中医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在于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支撑、有力帮扶机制,助推农业新业态、农村新风尚、农民新风貌的形成.然而,当前中医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进程中还面临着初级要素过度依赖与要素供给匹配度的差异性共存、农民"主角"意识弱,乡村"活血"乏力、产业融合发展度低,返贫风险依旧存在等一系列现实困境.发挥中医药产业的赋能作用,需要加强生产要素统一合理调配,建构共生性中医药资源输入机制;强化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整体逻辑,建立协同性的赋能发展转化机制;赓续"标本兼治"精神血脉,建成产业输出与动态性防返贫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基于土地多功能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保护与发展情景评估及多主体模拟
编辑人员丨2023/9/1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近几十年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带来显著的生态恢复效果,也对农户的生计策略与区域粮食安全产生了影响.刻画生态脆弱区人-地系统复杂响应过程,可以为区域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管理模式提供依据.研究从土地多功能出发,着眼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河谷川地、梁峁区域、黄土塬地、土石山地以及城郊区域等不同的典型地貌类型与代表区域,采用多层次利益相关者参与式的评估框架,以农户的耕地利用行为及生态工程影响与未来发展为切入点,设置惯性发展情景、发展优先兼顾生态情景、农业优先兼顾生态情景以及生态优先兼顾发展情景,构建多智能体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地多功能的时空变化开展模拟.主要结果表明:(1)生态优先兼顾发展情景综合影响最高且对各维度影响相对均衡,而农业优先兼顾生态情景对区域土地的经济维度的功能和社会维度具有更为明显的提升效应;(2)根据土地多功能空间变化模拟结果,区域土地利用破碎化明显且耕地的撂荒对全域土地多功能均表现出明显的限制作用,农业优先兼顾生态情景中土地功能发生下降的面积最少;(3)发生土地功能下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土地质量较差、坡度处于5-15.范围内、地形起伏度较大以及距离道路较远的区域;本研究刻画了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典型地貌区域的差异化土地利用系统特征,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背景下的土地管理与区域可持续利用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橡胶树魏克汉种质资源生长与形质性状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于2009-2016年每年12月中旬,对2008年定植保存在“农业部景洪橡胶树种质资源圃”内来自4个国家的364份橡胶树魏克汉种质资源1740株林木的年度径围生长量进行了跟踪观测,2016年12月底对其枝下高、主干通直度、主干分杈、侧枝分枝轮、侧枝粗细、侧枝分枝角、侧枝伸展等指标进行了观测,统计分析了年度径围生长规律及变异情况;以364份种质资源的调查数据对8个指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并分别以基因型和国家为单位进行了多指标综合聚类,旨在为揭示橡胶树魏克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合理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根据林木的茎粗生长量将保存的364份魏克汉种质资源划分成3个类群,依次为缓慢型(径围<50 cm)、中间型(径围在50 ~ 60 cm)、速生型(径围>60 cm),其中,8年生时径围总生长量平均为52.88 cm,变幅为41.50 ~64.00 cm;缓慢型均值为47.49 cm,变幅为40.50~49.75 cm;中间型均值为54.02 cm,变幅为50.00~59.75 cm;速生型均值为61.07 cm,变幅为60.00 ~64.00 cm;速生型与缓慢型之间均值相差13.58 cm.从变异程度来看,总体、缓慢型、中间型、速生型等年度间变异系数变幅依次为10.87% ~ 25.81%、10.20% ~26.89%、9.32% ~25.62%、8.64% ~20.78%.随着林龄的增加,3类群体连年生长量与年平均生长量均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且两者在8年间只出现了1次相交,相交时间在3~4年生之间,速生型相交时间较晚一些.年度间径围生长量相关性分析表明,缓慢型和中间型群体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除中间型1年生与8年生间相关性不显著外),速生型群体3年生后各年度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正相关.8个指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枝下高(1.835)>径围生长量(1.713)>侧枝分枝轮(1.222)>侧枝粗细(1.192)>侧枝分枝角(1.079)>主干通直度(1.032)>主干分杈数(0.991)>侧枝伸展(0.579),多数指标遗传多样性指数偏小.聚类结果表明,来自同一国家的种质大部分聚在一组或几组;4个国家种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和中国,距离较远的是斯里兰卡.综上可知,国内保存的橡胶树魏克汉种质资源8个性状变异程度不大,遗传多样性丰度低.建议在进行早期选择时,以较小的林龄(如2年生)进行淘汰选择,以较大的林龄(如4年生)进行速生资源选择,其中7份速生型种质资源可直接用来培育胶木兼优无性系或作为亲本材料进行杂交育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军都山古代人群牙齿磨耗及其饮食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军都山墓地为代表的“玉皇庙文化”系中国北方青铜时代的一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少数部族文化.本文对军都山墓地出土人骨牙齿标本作牙齿磨耗状况分析,试图为其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探讨提供线索.结果显示:军都山古代人群中,相同年龄组的男女两性牙齿磨耗差异不大;前部牙齿磨耗轻于后部臼齿,第一臼齿磨耗最重;臼齿磨耗样式大多呈现“正常平匀”式,臼齿磨耗角度大多较小,两者均随年龄而变化但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经与其他样本组的对比认为军都山古代人群牙齿磨耗的特点可能与其社会经济农牧兼营的性质有关,推测动物性食物(肉食)可能在军都山古代人群主要饮食结构中占据重要比例,并包含有一定的农业经济成分.不同游牧人群牙齿磨耗程度差异较大,只有结合了磨耗形态及其他信息才有可能更切实地反映其饮食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人类生业模式演变的生物考古学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改变了人类食物资源的获取方式.作为史前文化发展的中心,关中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的探索,将为北方地区农业的起源、发展与传播,文化交流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类对环境变迁的适应等热点问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对关中地区史前不同文化、不同遗址人与动物骨骼的稳定同位素以及动植物遗存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受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气候的演变等因素影响,关中地区史前先民生业模式呈现时空差异.老官台文化先民的生业模式中旱作农业与狩猎采集并重.仰韶文化早期,旱作农业成为先民生业模式的主体,但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另外,家畜饲养的发展速度要滞后于农作物.仰韶文化中、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水稻与小麦先后传入,形成以粟、黍旱作农业为主,兼营水稻、大豆等的多元化农业结构;水稻对仰韶文化中期先民的食谱产生影响,而同时期家畜饲养主要依赖于粟黍类农作物.龙山文化,黍、粟农业比重下降,水稻含量相对增加,并对先民与家畜的食谱产生影响;肉食获取方式以饲养活动为主,渔猎活动为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填闲种植及其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可行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主要粮食作物系统休闲期间种植填闲作物可兼顾环境与经济效益.综述了填闲种植对农田土壤水分、养分和后续粮食作物生产力形成等生态过程的影响及其具有的固碳减排、减少淋溶、控制侵蚀等环境与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从土壤水分限制、养分提高和产量经济效益等角度探讨了填闲种植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可行性,指出今后应重点加强填闲种植系统的水肥生产力形成机制、关键环境效益的形成机理、填闲作物与管理措施选择、生态经济效益评价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填闲种植系统综合效益评估等方面展开定位观测与模型模拟研究,为填闲种植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与龙山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发展的植硅体证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新石器时代晚期(7.0-5.0 ka BP)是淮河中游地区单一稻作农业向稻旱兼作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然而,由于相关研究资料的匮乏,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转变过程以及该时期淮河中游地区农作物的驯化水平等问题依然不清楚.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结合相对应年代分析结果,对安徽临泉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时期的的农业发展与植物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在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多数土样中都发现有水稻特征型植硅体,且水稻植硅体的百分含量随时间推移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未发现粟、黍等其它农作物遗存的证据.这一结果表明大汶口文化早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该遗址先民从事的是单一稻作农业,基本沿袭着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的稻作农业传统.对水稻扇型植硅体边缘鱼鳞状纹饰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宫庄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水稻的驯化水平已接近于现代栽培稻.此外,本研究还在该遗址所有样品中发现有较丰富的竹亚科植物特征型植硅体,推测宫庄遗址先民可能较普遍的利用竹亚科植物作为工具、建筑、食物等的原材料.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淮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末期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概况,农作物结构演替,水稻的驯化历程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