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经皮克氏针撬拨联合髓内针内固定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及髓内针在儿童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为临床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提供一种微创、无辐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6例桡骨颈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有无神经损伤、或骨骺早闭等。结果:16例手术时间(26±3.7)min,术中出血量(2±1.5)mL,术中透视2~6次,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8±0.5)个月。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3~8个月取出内固定,平均时间5.5个月,患儿均获得骨性愈合;参考Metaizeau评价标准,14例疗效为优,2例疗效为良,优良率100%。功能评定:15例为优,1例为良;优良率100%。无一例出现神经损伤、骨骺早闭;1例取出内固定后出现切口感染,门诊随访愈合良好。结论:超声引导下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安全可靠;联合应用弹性髓内针可以避免桡骨近端骨骺的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股骨近端骨良性病变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探讨儿童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10月期间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儿童股骨近端骨良性病变合并病理性骨折患儿临床资料,共14例,其中12例有完整随访信息,2例失访。12例获随访患儿中,单房性骨囊肿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3例,骨纤维结构不良2例,朗格汉斯细胞增生症1例;病变位于左侧5例,右侧7例;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5~14岁,平均年龄8.9岁。术前均经X线(必要时行CT、MRI)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手术范围及内固定方式,采用病灶刮除并植骨联合内固定术。结果:获随访的12例患儿术后随访时间(63.8±5.4)个月(48~78个月),其中1例复发,复发率8.3%;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92.3±7.5)分,评定为优10例,良2例,无一例为差或可,优良率为100%。末次随访时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评分标准评定为(27.17±1.75)分,高于术前的(13.08±1.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无一例出现髋内翻、双下肢不等长、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内固定失败等。 结论:对于股骨近端良性骨病合并病理性骨折,病灶刮除并植骨联合内固定术可清除病灶、促进骨质生长、恢复股骨近端力学传导,改善患儿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布洛芬注射液对于小儿拇指多指畸形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布洛芬注射液用于小儿拇指多指畸形手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探讨布洛芬注射液对于小儿围手术期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120例先天性拇指多指畸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于全麻下行多指切除截骨矫形克氏针内固定术。诱导给药采取舒芬太尼0.3 ug/kg、丙泊酚2~4 mg/kg静脉推注。依据围手术期是否使用布洛芬注射液分为布洛芬组( n=60)和对照组( n=60),两组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舒芬太尼0.04 μg·kg -1·h -1持续泵注);布洛芬组手术后联合使用布洛芬注射液,单次给药剂量为10 mg/kg,每8 h给药1次,给药持续至术后48 h;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术后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布洛芬组患儿术后2 h、8 h、24 h及48 h的FLACC疼痛评估量表(face legs activity cry and consolability behavioral pain assessment tool)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1);PCA按压次数少于对照组( Z=-6.161, P<0.01);术后舒芬太尼总计用量均值为18.01 μg,低于对照组的24.05 μg( t=-7.289, P<0.01);镇痛补救率为6.7%(4/60),低于对照组的20.0%(1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15, P=0.032);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及睡眠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儿术后头晕、呕吐、嗜睡、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术后发热患儿例数多于布洛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布洛芬注射液可安全应用于小儿手术后镇痛;相比单纯使用舒芬太尼,术后联合布洛芬注射液可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且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用于小儿手术后镇痛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麻醉方式对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早期预后的影响:一项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小儿桡骨远端骨折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年龄6~12岁、接受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神经阻滞麻醉组(RA组, n=45)和全身麻醉组(GA组, n=45)。GA组接受常规全身麻醉,RA组接受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研究结局包括术后1个月的关节活动度评分、握力测试评分、腕关节患儿自我评分及40项恢复质量评分(quality of recovery 40, QoR-40)。次要研究结局包括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 h、术后8 h、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术后2周及术后1个月的疼痛评分;术后疼痛高峰的出现时间及强度;术后第1天(P 1)、第2天(P 2)及第3天(P 3)氨酚待因消耗量、术后1~3 d氨酚待因累计消耗量(T 1-3)及首次给予氨酚待因的时间;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术后非计划性入院的发生率及麻醉满意度。 结果:GA组共44例、RA组共43例完成了所有时间点数据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组术后即刻[7(0,10)分比0(0,4)分]、术后2 h[4(0,8)分比0(0,4)分]和术后8 h[4(0,7)分比2(0,5)分]的疼痛评分低于G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组术后疼痛峰值出现时间晚于GA组[1(1,20)min比12(8,2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组术后第1天氨酚待因消耗量、术后1~3 d氨酚待因累计消耗量低于G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组术后首次口服氨酚待因的时间晚于G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组术后1个月的关节活动度评分及握力测试评分与GA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RA组术后1个月的腕关节患儿自我评分低于G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RA组术后1个月的QoR-40总分[175.0(158.0,186.5)分比152.0(143.0,185.0)分]、情感状态[55.0(50.0,60.0)分比42.0(37.0,47.0)分]、生理舒适[57.0(56.0,59.3)分比32.0(23.0,50.0)分]及心理支持[33.0(27.0,35.0)分比11.0(7.0,15.0)分]项目评分均高于G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较全身麻醉可更有效地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患儿对镇痛药物的依赖,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有助于术后1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这一结果将进一步提升神经阻滞技术在小儿骨科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5°"钩板角"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对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与治疗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15°"钩板角"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对锁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与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93例锁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0°"钩板角"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患者46例(对照组),使用15°"钩板角"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患者47例(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肩关节功能、复位效果、肩锁关节解剖学结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的Constant-Murley评分、Neer评分、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肩关节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复位效果及术后12个月的喙锁间距、前屈活动度、外旋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0°"钩板角"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相比,15°"钩板角"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用于锁骨远端骨折患者内固定术中,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收治的110例四肢骨折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清IL-6、TNF-a、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IL-6、TNF-α、CRP水平均高于同组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2.73%)显著低于对照组(2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相较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术后骨折愈合速度更快,术后四肢功能恢复效果更好,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PFNA 与InterTan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联合交锁髓内钉(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PFNA组、InterTan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血常规、D-二聚体(D-D)、疼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结果]PFNA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失血量均少于InterTa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5/50),高于InterTan组的4.0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61,P<0.05).术后7 d,两组患者HCT、Hb水平低于术前(P<0.05),D-D水平高于术前(P<0.05),InterTan组HCT、Hb水平低于PFNA组(P<0.05),D-D水平高于PFNA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VAS评分、Barthel 评分高于术前(P<0.05),InterTan 组高于 PFNA 组(P<0.05).InterTan 组、PFNA 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InterTan的疗效与PFNA相当,术前需要综合评估患者基本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方式,但InterTan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PFNA-Ⅱ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对患者髋关节功能及血清炎症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本院收治的 160 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80 例,观察组采用 PFNA-Ⅱ髓内钉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DH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及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12 个月髋关节 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 个月、3 个月、6 个月,观察组髋关节 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 12 个月,两组髋关节 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FNA-Ⅱ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缓解患者术后疼痛,且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股骨粗隆间骨折钢板内固定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疗效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 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PFN A治疗,对照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评价两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PFNA对不稳定型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为8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38%(P<0.05);而两组总疗效优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P<0.05).结论:PF-NA法相比常规的钢板内固定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更好,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低、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合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后路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固定术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传统后路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本院收治的16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后路内固定术83例,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固定术78例,比较两组之间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前与术后的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以及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oland-Morris功能障碍评分(RDQ).结果 两组治疗顺利完成.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固定术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与后路内固定术组相比较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矢状面指数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d、术后3个月RDQ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路内固定组术后1d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固定术组术后1d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固定术组在术后1d的VAS、RDQ与后路内固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内固定术与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相当,但微创经皮穿刺椎弓根固定术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恢复快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