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的术式选择与并发症处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术口内入路是主流的手术方式,截骨的方法有下颌角直线截骨、多次直线截骨、弧形截骨与下颌骨外板矢状劈开截骨等。由于手术在狭窄的视野内完成,会发生血管损伤、神经损伤、髁突骨折、第二下颌角等并发症,术者要具备良好的美学观点,科学评估,微创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该文综述了下颌角肥大截骨整形的术式选择与并发症的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国人群下面部与颈部年轻化治疗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年龄的增长,下颌骨长度和高度降低,下颌角角度增大,上下颌骨牙槽突出现萎缩、牙齿缺失,下面部口周区域、下颌与颈区软组织逐渐老化。从新冠疫情期间戴口罩而遮挡下面部使人看起来更年轻可看出,下面部对面部整体年轻化有着显著影响。由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面部年轻化分会组织部分专家对中国人群下面部与颈部年轻化治疗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形成共识。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人群下面部与颈部定义、美学、老化特征及评估方法、常见治疗方式(微创注射技术、光声电技术、美塑疗法、埋线技术、脂肪移植、手术治疗)等,并针对下面部与颈部不同老化特点采用的联合治疗方案进行了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三维打印技术联合多功能 板治疗儿童下颌骨骨折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打印技术与多功能 板在儿童下颌骨骨折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纳入2006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采用手术治疗的儿童下颌骨骨折患者4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10岁(4~12岁)。按照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常规组(20例)。观察组通过术前制作多功能 板,并将患者的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对移位的下颌骨进行虚拟复位,应用三维打印技术制作颌骨复位模型,在复位模型上模拟手术操作,确定内固定装置的型号与位置并塑形,术中按术前设计行骨折的复位、固定。常规组采用传统方法行下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情况、咬合关系及随访情况,分析三维打印技术与多功能 板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观察组的术中总出血量[(30.25±4.02)ml]和手术时间[(64.3±9.2)min]均显著少于常规组[分别为(35.13±5.69)ml和(84.6±13.9)min]( F=6.18, P=0.003; F=1.32, P=0.001)。观察组的咬合关系优良率[96%(21/22)]显著高于常规组[85%(17/20)]( F=4.27, P=0.039)。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观察组1例咬合关系欠佳,1例术后感染;常规组3例咬合关系欠佳,1例神经损伤,牙根、牙胚损伤各1例。 结论:三维打印技术联合多功能 板应用于儿童下颌骨骨折,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精准的作用,临床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改善上颌前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改善上颌前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40例上颌前突女性患者,其中20例采用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20例采用单纯拔牙正畸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术后效果。结果: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前后大部分矢状向、垂直向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上中切牙切缘点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后内收4.17(2.80) mm,单纯拔牙正畸治疗后内收2.38(2.93) mm, P<0.001;上中切牙切缘点到横坐标轴的垂直距离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后减小1.16(2.62) mm,单纯拔牙正畸治疗后减小1.49(4.98) mm, P<0.001。 结论:相比于单纯拔牙正畸治疗,微创颌骨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内收更多,实现压入性内收,更有利于侧貌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数字化辅助下牙根先脱位拔除上颌第二磨牙根分叉间埋伏第三磨牙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上颌阻生第三磨牙多位于上颌结节区,此区域手术操作空间小、视野差.本文报道1例牙冠位于邻牙两牙根之间、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的上颌水平超高位阻生第三磨牙的拔除.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三维重建患者部分上颌骨、相关牙齿等毗邻解剖结构,精准制定最佳手术方案,采用牙根先脱位、牙冠后脱位法拔除阻生牙.该法既保护了邻牙牙根,也降低了上颌窦黏膜损伤以及穿孔的风险,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小了手术创伤,符合微创牙槽外科理念,为临床上拔除此类埋伏阻生牙提供了新思路和经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鼻内镜下经鼻开窗术治疗上颌骨囊肿9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鼻开窗术治疗上颌骨囊肿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9 例上颌骨囊肿病例,其中成人 8 例、儿童1 例,根据囊肿与上颌窦及鼻腔的位置关系,选择相应的手术路径在鼻内镜下经鼻行上颌骨囊肿开窗术,观察手术效果.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外文医学信息资源检索平台检索国内外关于颌骨囊肿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总结.结果 9 例中 1位 1 岁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其余患者均 1 次手术成功,术后随访 6~24 个月,囊腔引流通畅,囊腔均成上皮化改变.相关文献表明鼻内镜下经鼻上颌骨囊肿开窗术有以下优点:更具微创性、神经损伤小,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论 鼻内镜下经鼻开窗术治疗上颌骨囊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但对该术式的适应证及禁忌证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数字化技术在微创牙槽外科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数字化技术 ——3D打印导板在微创牙槽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期间,选取6例颌骨内完全埋伏牙或囊肿患者,对患者颌骨行CT扫描,利用Mimics17.0软件对Dicom格式的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软件模拟手术,确定手术方案,制作辅助手术导板.运用3D打印导板辅助超声骨刀去骨,拔出埋伏牙或摘除囊肿.结果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切口均位于完全埋伏牙或囊肿表面,有效减少了额外骨组织的损伤,无邻牙牙根及邻近神经血管的损伤,术后患者感觉良好.结论 数字化技术 ——3D打印导板能将术前设计的手术开窗位置、方向等准确无误地转移到患者口内,提供精确定位,并能辅助超声骨刀微创拔除完全埋伏牙或摘除囊肿,最大限度减少周围骨组织的损伤,符合现在牙槽外科精准、微创的理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78例微创拔除的临床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微创拔除较为困难上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就诊广州市海珠区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断为上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共计78例,排除拔牙禁忌证,锥形束CT(CBCT)检查评估患牙位置与毗邻重要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利用微创拔牙器械与方法拔除患牙.术后1周评估微创拔牙方法的效果以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78例微创拔牙手术时间为3~45 min,平均13 min.手术期间患者感觉无明显不适,微创拔牙术后不良反应较低,78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情况.结论 微创拔牙在拔除较为困难的上颌埋伏阻生第三磨牙中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穿颊器微创治疗下颌骨线性骨折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比分析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与传统口外切口入路治疗下颌骨后段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下颌骨后段骨折患者13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实验组接受穿颊器联合口内入路,对照组传统口外切口入路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疗效指标.结果:术后3月实验组65例患者中仅出现3例并发症,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无遗留疤痕;对照组则出现数例并发症,且61例留有疤痕.结论:穿颊器联合微创技术治疗下颌骨后段骨折中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窦恶性肿瘤侵及骨壁的CT影像与组织病理对比观察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术前CT影像与术后组织病理检查对比分析,探索和评价CT诊断上颌窦恶性肿瘤的窦内外侵犯的应用价值和受累骨壁的准确性.方法 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上颌窦鳞状细胞癌患者11例,术前给予组织病理学检查、增强CT扫描,根据CT影像特征和范围实施上颌骨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标记切下的骨组织标本的部位和方位,给予常规固定、脱钙、包埋、切片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壁上颌骨的骨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11例患者鼻腔鼻窦增强CT扫描显示上颌窦内侧壁均有破坏吸收(4例内壁缺失),其中侵犯前壁6例,上壁7例,底壁3例,后外壁9例;组织病理学检查见除外内壁缺失患者外,上颌窦内壁均有肿瘤细胞侵犯,且前壁和底壁均有肿瘤细胞侵及,其中上壁4例,后外壁4例;术前CT表现为骨质内壁虫蚀样改变但骨壁连续无中断且伴有增厚硬化的骨壁,术后病理验证无肿瘤侵及.结论 术前CT骨壁的破坏并不意味着骨质被肿瘤侵犯,而且上颌骨各壁侵犯的机率是不同的;综合分析发现术前CT表现为骨质内壁呈虫蚀样改变但骨壁连续无中断且伴有增厚硬化的“改建性骨破坏”者,术后病理验证无肿瘤侵及骨壁;术后常规选取上颌骨骨组织病理分析,可以补充术前CT诊断上颌窦恶性肿瘤侵犯范围的不足,从而精确判断肿瘤的T分级,可能为选择微创的手术方式及术者术后评估手术效果、更科学的制定术后综合治疗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