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缝隙连接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缝隙连接可构成细胞间通讯网络,对细胞的新陈代谢、内环境稳定、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缝隙连接与肺发育及肺部炎症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密切相关,如急性肺损伤、哮喘、囊性纤维化、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肺高压等。因此,调控缝隙连接来阻断相应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希望为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婴幼儿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KI)婴幼儿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调查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肝移植术的婴幼儿患者,对术后1年内出现AKI的患儿,按照是否进行CRRT分为CRRT组和无CRRT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前、术中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分析肝移植术后AKI患儿进行CRRT的高危因素以及CRRT治疗的基本情况,比较CRRT组和无CRRT组的预后情况。结果:①共入选肝移植术患儿512例,术后1年内出现AKI者189例(占36.9%),其中CRTT组18例,无CRRT组171例。②两组患儿术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无CRRT组比较,CRRT组肝移植手术时间长(h:8.8±1.5比7.5±1.3),术中平均失血量增加〔mL:370(220~800)比310(200~4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高〔术后非计划手术:8例(44.4%)比14例(8.2%),术后移植肝原发无功能:1例(5.6%)比0例(0%),再次肝移植:3例(16.7%)比0例(0%),肝动脉闭塞:3例(16.7%)比4例(2.3%),肠瘘:2例(11.1%)比2例(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③ CRRT组患儿开始CRRT治疗时间为术后10(1~240)d,人均CRRT治疗次数为3.3(1.0~14.0)次,平均每次治疗时间为10.1(6.0~19.3)h,平均每次血肌酐(SCr)下降率为25.6%(13.5%~45.0%)。④ CRRT组有5例死亡,1年及2年生存率均为72.2%;无CRRT组有6例死亡,1年及2年生存率分别为97.1%和96.5%;两组间1年及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AKI发生率高,而进行CRRT治疗的患儿多与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有关;CRRT是清除炎症因子,维持循环及内环境稳定的有力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多器官功能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通过PINK1/Parkin通路增强的线粒体自噬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噬是细胞通过溶酶体机制将受损细胞结构成分降解并再利用的一种自然、保守的能量动态循环过程。线粒体自噬是自噬的一种形式,指受损或失去功能的线粒体被自噬小体选择性吞噬,随后被溶酶体降解的过程,从而维持线粒体质量和内环境的稳定。骨关节炎(OA)是骨科常见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也叫退行性关节炎,是导致中老年人群活动受限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关于线粒体自噬调控机制以及与疾病关联的研究不断增加。目前已证明,软骨细胞线粒体自噬与OA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聚集于线粒体自噬及其与OA的联系,论述了经典线粒体自噬通路——PINK1/Parkin通路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以及未来治疗OA的可能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本期导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症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30%~50%,可导致总住院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感染、ICU获得性肌无力等并发症显著增加。医学营养治疗是重症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内环境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应实施积极的医学营养治疗,其中,肠外营养(PN)是医学营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指南也推荐在肠内营养(EN)禁忌或不足时,可进行全胃肠外营养(TPN)或补充性肠外营养(SPN)治疗。目前认为,合理规范的PN可改善重症患者的临床预后,但有关PN的启动时机、方法、成分及剂量等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争议。因此,浙江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召集重症医学领域专家,基于GRADE证据质量分级标准,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根据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中国重症患者肠外营养治疗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以期为临床营养实践中PN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实施提供专业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危重甲型流感孕妇分娩早产儿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告了1例因母亲妊娠晚期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分娩的早产男婴。患儿出生体重2 200 g,胎龄34周 +1,其母亲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联合体外膜肺氧合支持下行剖宫产。患儿生后因"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转至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给予保暖、监测生命体征、稳定呼吸、循环及内环境,营养支持等治疗,于生后17 d好转出院。随访至生后6个月,患儿体格生长发育良好。产妇于术后20 d好转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CE2在SARS-CoV-2靶器官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在体内广泛分布,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重要调控因子,对维持人体血压和内环境稳定至关重要;同时,ACE2还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的受体,介导病毒进入宿主细胞而引起的COVID-19,COVID-19可以表现为支气管炎、肺炎或严重的呼吸道疾病,还可伴有肺、心、肾等多个器官的损伤。本文就ACE2在COVID-19中对靶器官的损伤作用进行总结,为临床上保护COVID-19患者器官功能,及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小胶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固有免疫细胞,能够主动监测周围微环境的变化。光感受器细胞作为视网膜的一级神经元,能够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在视网膜的多种生理、病理环境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功能或存活具有重要影响。在视网膜发育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吞噬细胞碎片、促进神经发生及突触塑形。在健康视网膜环境中,小胶质细胞能够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神经元突触结构和功能、分泌营养因子。关于视网膜疾病的研究,既往多关注小胶质细胞的损害作用。随着研究进展发现,在视网膜急性损伤和应激(视网膜脱离、朊病毒损伤、光损伤)中,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大于损害作用。在视网膜慢性炎性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免疫微环境失衡,小胶质细胞被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炎性因子,吞噬非凋亡光感受器细胞,其损害作用大于保护作用。如何发挥小胶质细胞的保护作用而抑制其损害作用,对视网膜疾病,尤其是慢性炎性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不同视网膜条件下小胶质细胞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作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衰老促进特发性肺纤维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进行性肺部疾病,年龄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高风险因素之一,近年来研究发现纤维化肺组织中的各类细胞均表现出了衰老相关的表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2s)具有分泌和再生功能,参与维持肺内环境稳定及正常呼吸运动,其功能受损和纤维化前表型已被证实有助于纤维化的发展。本文将衰老的AEC2s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紧密相连,介绍了在衰老的AEC2s内出现的内质网应激、端粒缩短、代谢异常、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等变化促进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当前的进展和挑战,希望本文可以为今后的研究与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是一种具有低成本、非侵入性、高时间分辨率等优点的脑动脉血流速度测量方法。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dCA)是研究动脉血压或颅内压变化瞬间的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瞬时变化,即在面对灌注压突然变化时恢复CBF的能力。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发病后,有效的dCA可维持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稳定,避免损伤部位出现过高或过低灌注。因此,在AIS患者中评估dCA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目前对于dCA尚无公认的最优评估方法。文章主要就TCD对比其他方法评估dCA的优越性以及TCD结合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 TFA)方法评估dCA在AIS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TI-ALPS技术在脑类淋巴系统及脑小血管病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类淋巴系统(GS)又称脑胶质淋巴系统,在维持大脑内环境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既往研究发现,脑小血管病(CSVD)的发生与GS功能障碍相关。沿血管周围间隙弥散张量成像分析(DTI-ALPS)技术作为神经影像学中的一种新兴无创方法,在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GS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本文从DTI-ALPS技术的原理、DTI-ALPS指数与GS关系、DTI-ALPS指数与CSVD不同影像学标志物以及CSVD认知障碍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CSVD的早期诊断、进展和预后评估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