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合并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鳞状细胞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性,70岁,因"右面部疼痛6个月余"入院,自述右侧面部间歇性胀痛,放射至同侧头面部.查体双侧下鼻甲稍肿胀,各鼻窦区无明显压痛.鼻咽部CT示右侧上颌窦肿块,窦壁骨质破坏;鼻窦增强MRI示右侧上颌窦内结节伴前壁受累(图1),查体及辅助检查未见局部转移及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病因学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是一种上皮细胞良性过度生长的病变,但其仍具有破坏性、复发性以及恶变趋向,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给社会造成极大负担。目前关于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并没有完全阐明具有因果关系的病因。研究表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慢性炎症、吸烟、环境因素、宿主基因等有关。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本文就关于近年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在病毒感染、吸烟、慢性炎症、环境因素、宿主基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晚期上颌窦癌切除术保留眶内容物的眶底修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侵犯眼眶的中晚期上颌窦癌保留眶内容物的眶底修补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行外科治疗的33例侵犯眼眶的T3/T4期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2~80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变侵袭范围、术前及术中病理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采用上颌骨全切术、上颌骨扩大切除术、上颌骨高位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均伴Medpor眶底修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探讨手术疗效。结果:33例患者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性癌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上颌窦肌上皮癌1例。眶底修补后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均保留完好。随访3~8年,随访3年时共6例患者复发,治疗无效死亡,患者生存率81.8%(27/33)。结论:肿瘤切除+Medpor眶底修补术可以很好地保留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关于经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在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疗效的对照研究。由4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讨论,纳入研究资料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10项研究694例患者,其中泪前隐窝组348例,柯陆式组34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2.68, 95%CI(-8.72~3.37), P=0.39]、术中出血量[MD=-21.28, 95%CI(-52.18~9.63), P=0.18]、住院时间[MD=-0.78, 95%CI(-1.73~0.17), P=0.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后,单组样本量<20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MD=-8.67, 95%CI(-11.67~-5.66), P<0.01]、单组样本量<30例术中出血量[MD=-71.33, 95%CI(-81.23~-61.42), P<0.01]、单组样本量<20例住院时间[MD=-2.24, 95%CI(-3.32~-1.16),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泪前隐窝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柯陆式组;泪前隐窝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柯陆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0.40, 95%CI(0.26~0.62), P<0.01],治愈情况[ OR=1.55, 95%CI(0.48~2.72), P=0.76]、术后复发[ OR=0.89, 95%CI(0.59~1.35), P=0.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泪前隐窝入路与柯陆式入路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两种手术方式,当前证据显示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优于柯陆式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线入路额窦Draf Ⅲ型手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额窦炎症、额窦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额窦开口再进入额窦,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入路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额窦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术式选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良性肿瘤,其根基部常位于筛窦和上颌窦。内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式,术后复发率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随访时间影响术后复发率,彻底切除手术根基部的重要性已成共识。术前根据肿瘤的根基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符合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精准治疗的基本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发性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迟发性脑脊液鼻漏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了1例复发性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鼻内镜术后迟发性脑脊液鼻漏病例。患者男,50岁,因“鼻内镜术后5 d,头痛伴高热3 d”转诊,有糖尿病史(血糖控制欠佳)、2次鼻内镜手术史。第2次外院鼻内镜手术后,患者出现高热、头痛、鼻腔清水样分泌物,鼻内镜检查发现脑脊液鼻漏,漏口位于曾使用单极电凝止血的筛顶。保守治疗无效后,控制血糖后予以鼻内镜下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后随访肿瘤无复发,无再次脑脊液鼻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骨化的CT特征及其与术中肿瘤根蒂位置的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骨化灶的CT特点,并与术中所示肿瘤根蒂位置进行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127例经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观察肿瘤内骨化灶的数量、位置、形态、密度及其与窦壁的关系,并对照手术记录,分析骨化灶与肿瘤根蒂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127例患者中,51例(40.2%)CT显示肿瘤内有骨化灶。单发骨化灶35例,多发骨化灶16例。16例骨化灶局限于鼻腔鼻窦的单个解剖结构,35例位于2个或以上解剖结构内。50例骨化灶与所在窦腔长轴走行一致,呈分枝状(19例)、条片状(16例)、细线状(7例)、团块状(2例)、混合型(6例),1例位于上颌窦边缘。66.7%(34/51)的骨化灶密度不均匀,表现为边缘密度高、中央密度低,类似于骨皮质、骨髓腔结构。96.1%(49/51)的骨化灶与窦壁相连,连接处与术中发现的肿瘤根蒂部位一致。结论:部分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内可伴有骨化,追踪骨化灶与窦壁的连接处有助于术前预测肿瘤根蒂部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膀胱尿路上皮肿瘤5例诊疗经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并总结儿童膀胱尿路上皮肿瘤的诊断、治疗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例膀胱尿路上皮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10. 9岁,范围在6岁10个月至13岁10个月。5例患儿中4例因肉眼血尿就诊,1例体检时发现膀胱肿物。肿瘤位于膀胱三角区1例,膀胱前壁2例,膀胱左后壁1例,右侧输尿管开口上方1例。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2例行开放式膀胱肿瘤剜除术,1例行气膀胱腹腔镜下膀胱肿瘤切除术。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并发症。患儿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低度恶性潜能的尿路上皮乳头状瘤2例,内翻性尿路上皮乳头状瘤2例,尿路上皮乳头状瘤1例。5例患儿术后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1个月,范围在6~84个月。随访过程中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儿童膀胱尿路上皮肿瘤以非浸润型为主,大多为良性或低级别恶性肿瘤。治疗多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部分肿瘤需行膀胱肿瘤剜除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大多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中耳DEK::AFF2融合阳性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原发中耳DEK::AFF2融合阳性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nonkeratiniz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NKSCC)。患者女,66岁,右耳疼痛、听力渐进性下降1年余。分别取中耳和鼻咽部两处标本送检,肿瘤细胞均呈乳头状瘤样生长,部分合并内翻性生长,细胞呈非角化型鳞状上皮形态,轻-中度异型,上皮及间质内富于炎性细胞,仅局灶呈浸润性生长。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CK)5/6、p40、AFF2。荧光原位杂交检测DEK基因断裂重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Sanger测序结果示DEK::AFF2基因融合。分子病理的检测有助于正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