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窦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合并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鳞状细胞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70岁,因"右面部疼痛6个月余"入院,自述右侧面部间歇性胀痛,放射至同侧头面部.查体双侧下鼻甲稍肿胀,各鼻窦区无明显压痛.鼻咽部CT示右侧上颌窦肿块,窦壁骨质破坏;鼻窦增强MRI示右侧上颌窦内结节伴前壁受累(图1),查体及辅助检查未见局部转移及远处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发序贯性食管、鼻腔黑色素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告了1例多发序贯性食管、鼻腔黑色素瘤。食管黏膜、鼻腔黏膜起源的黑色素瘤发病率均很低,前者更为罕见。本病例胃镜显示距门齿30 cm处食管前壁可见一大小约3 cm×5 cm黏膜菜花样隆起。先后2次手术,第2次在全身麻醉下行右颈外动脉阻断+右鼻侧切开鼻腔鼻窦肿瘤切除及上颌骨部分切除术。病理诊断为右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失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谈鼻科手术中美学理念与整形技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探讨美学理念与整形技术在鼻科手术中的应用,笔者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重点从鼻部外伤、外鼻肿瘤、上颌窦癌及鼻中隔偏曲合并歪鼻的手术治疗方面进行阐述。耳鼻咽喉科医师应该具有美学理念,学习整形美容的技法,不断提升临床诊疗水平,以满足广大患者对生活质量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上颌窦NUT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睾丸核蛋白(nuclear protein of the testis,NUT)癌是一种罕见的、分化程度低、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临床上没有标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因没有特征性的细胞形态学表现,常引起误诊及漏诊。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了1例儿童上颌窦NUT癌患者,初次病理报告为非角化型鳞状细胞癌,经根治性放化疗后肿瘤未消退,进一步手术治疗后,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符合NUT癌。本文结合文献探讨了NUT癌的病理以及治疗策略,靶向治疗已成为当前NUT癌治疗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上颌窦及肺部异时性多重癌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分析了1例罕见的双侧上颌窦及肺部异时性多重癌,介绍其病例特点及诊治过程。患者男性,58岁,于2010年12月因“左眼球突出、涕中带血”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患者先后2次以左侧及右侧上颌窦恶性肿瘤入院,在此期间又患左侧肺癌,排除肺部转移可能。给予手术、放疗、化疗及粒子植入治疗,随访至今肿瘤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晚期上颌窦癌切除术保留眶内容物的眶底修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侵犯眼眶的中晚期上颌窦癌保留眶内容物的眶底修补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行外科治疗的33例侵犯眼眶的T3/T4期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2~80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变侵袭范围、术前及术中病理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采用上颌骨全切术、上颌骨扩大切除术、上颌骨高位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均伴Medpor眶底修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探讨手术疗效。结果:33例患者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性癌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上颌窦肌上皮癌1例。眶底修补后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均保留完好。随访3~8年,随访3年时共6例患者复发,治疗无效死亡,患者生存率81.8%(27/33)。结论:肿瘤切除+Medpor眶底修补术可以很好地保留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额部肿物为首发症状的多骨累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56岁,2021年8月因右额部皮下肿物15 d就诊。头部CT示右侧额骨骨质破坏,伴邻近皮下软组织肿胀,考虑恶性。额部肿物大小约5 cm×4 cm,表面皮肤光滑,肤色正常,无破溃,质略硬。肿物细针穿刺,苏木精-伊红(HE)染色结果显示大量深染异型的细胞,为正常淋巴细胞3~4倍及以上,细胞大,核质比高,染色质粗颗粒状,细胞恶性特征明显。细胞蜡块切片显示坏死背景中见大量异型细胞,为正常淋巴细胞的3倍以上,核圆形、卵圆形,部分呈分叶状,泡状核,染色质粗,部分细胞有2~4个靠近核膜的小核仁(图1A)。免疫细胞化学结果:CD20(弥漫+,图1B)、Ki-67(约70%+,图1C),AE1/AE3、CD3、Syn、CgA、CD56、TTF1、HMB45、Melan-A、SOX-10、P40阴性表达。右额部皮下肿物穿刺:恶性肿瘤细胞,考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由神经外科转入血液科。随后进行了彩超引导下右额部肿物穿刺活检:镜下见挤压的细胞结构欠清晰,因为有细胞学结果作为参考,因此免疫组化更有方向性。免疫组化结果:CD20(弥漫+图1D)、MUM1(约90%+)、Bcl-6(约80%+)、Ki-67(约95%+,图1E)、c-Myc(约10%+)、Bcl-2(约90%+)、P53(野生型+)、CD22(约95%+),CD3、CD10、CD5、CD30、CD19、Syn、AE1/AE3阴性表达。诊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Non-GCB)型。与细针穿刺结果一致。分子检测:MYC、BCL2、BCL6均未检测到断裂。骨髓活检: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大致正常,粒红二系均以偏成熟阶段细胞为主,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大致正常,分叶核为主。骨髓涂片:淋巴细胞占10%,未见异常淋巴细胞。骨髓免疫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骨髓浸润。PET-CT:右侧额骨皮下代谢增高软组织肿块影,相邻骨质受侵犯;右侧眼眶外侧壁代谢增高软组织肿块,相邻上颌窦前壁及颧弓骨受侵;左侧颧突、双侧上颌骨、枕骨基底部、C5、T6、L1椎体多发骨代谢增高,部分骨质呈溶骨样改变。结果符合淋巴瘤征象,Deauville评分:5分。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Ⅳa期,给予一线RCT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化疗2个周期。化疗后PET-CT较前:右侧额骨皮下软组织影消失,相邻颅骨呈虫蚀样改变,无代谢,其余病灶代谢均消失,Deauville评分:2分。全身PET-CT检查疗效评估为完全缓解。LDH水平从治疗前的653 U/L降至150 U/L(正常值120~250 U/L)。截至2023年10月,该患者已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年余,共化疗9次,且每年的影像学检查都未发现活动性疾病或复发的迹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术式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良性肿瘤,其根基部常位于筛窦和上颌窦。内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式,术后复发率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随访时间影响术后复发率,彻底切除手术根基部的重要性已成共识。术前根据肿瘤的根基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符合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精准治疗的基本理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鼻腔鼻窦SMARCB1缺失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SMARCB1缺失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鼻腔鼻窦SMARCB1缺失癌,免疫组化染色均为SMARCB1阴性表达。总结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分期、肿瘤位置、大小、CT密度及骨质改变、MRI信号、增强特点、动态增强扫描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并将14例患者的ADC值与病理Ki-67增殖指数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16例SMARCB1缺失癌临床分期T4期12例、T3期4例;发生于筛窦4例、鼻腔1例、鼻腔和筛窦8例、筛窦和上颌窦1例、筛窦和额窦1例、筛窦和蝶窦1例;肿瘤最大径(4.5±1.2)cm。CT呈等密度13例,密度不均匀伴局部坏死3例。骨质改变包括13例局限性骨质侵蚀破坏,3例广泛性骨质侵袭破坏。与邻近肌肉相比,16例T 1WI均呈等信号,3例局部可见低信号;T 2WI呈等信号9例、高信号7例,内部可见条带状低信号6例。MRI轻度强化11例、中等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0例。14例行动态增强扫描,TIC类型Ⅲ型(速升流出型)10例、Ⅱ型(速升平台型)4例。14例ADC值为(1.02±0.27)×10 -3 mm 2/s,Ki-67增殖指数为48%±21%,无明显相关性( r=-0.38, P=0.183)。 结论:SMARCB1缺失癌发生部位以鼻腔筛窦多见,侵袭性骨质反应,MRI T 2WI内部线条状分隔影、轻中度强化、Ⅲ型TIC有一定特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口服硫酸锌干预头颈部肿瘤放疗引发口腔黏膜炎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口服硫酸锌对头颈肿瘤放疗后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9年5月在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放疗科收治入院的头颈部癌症患者42例被随机分配给硫酸锌组和对照组。原发肿瘤位于喉部10例,鼻咽部22例,上颌窦癌10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和口腔护理,硫酸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被指示每天服用硫酸锌口服液,间隔8 h;患者接受常规分阶段(4 000~7 000 cGy,200 cGy/次,5次/w)的远距离直线加速器治疗。中位放射剂量为6 400 cGy(4 000~7 000 cGy)。口腔黏膜炎由二名责任护士根据放射治疗肿瘤组(RTOG)急性放射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利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患者口咽黏膜炎的发病情况、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硫酸锌组0级黏膜炎3例,1级黏膜炎12例,2级黏膜炎7例,未发现3~4级黏膜炎。在对照组中,6例检测到2级黏膜炎,12例检测到3级黏膜炎。硫酸锌组患者的黏膜炎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开始治疗后,对照组比硫酸锌组更早发生融合性黏膜炎,硫酸锌组比对照组更早开始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硫酸锌有利于减轻放射性黏膜炎的严重程度和口腔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