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儿童颅骨嗜酸性肉芽肿(skull eosinophilic granuloma,SEG)的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儿童SEG的病例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3例病儿均行颅骨肿物切除治疗,术中见肿物质软,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基底部侵犯颅骨呈虫蚀状改变.其中2例肿物均侵蚀眶上壁,导致眼球受压下移,完整切除肿物后,骨质缺损区一期行眶上壁钛网板修补.术后病理证实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3例病儿术后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 SEG是一种溶骨性病变,手术切除是单发病灶的最佳治疗方法.颅骨缺损区域大或累及眼眶者可行人工材料修补予以重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眼眶爆裂性骨折中筛骨-上颌骨支撑结构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修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筛骨-上颌骨支撑结构(EMBB)是眼眶内壁及下壁交界区域的特殊复合骨结构,该支撑结构对于眼眶及筛窦、上颌窦稳定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眼眶爆裂性骨折中复合骨折虽较单眶壁骨折发生率低,但具有更加明显的眼球内陷、双眼复视等临床症状。EMBB骨折的病理机制可能更加支持眶底扣压学说,即外力的挤压作用导致筛颌缝处骨膜撕裂、骨缝分离,眶内容由于挤压和重力作用形成"漏斗样"疝出,抑或挤压导致筛骨纸板、上颌骨上壁及筛颌板3处骨质受损断裂移位,造成眶壁大面积塌陷,眶腔明显扩大。近年来针对眼眶内壁及下壁联合骨折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而对于累及EMBB的眼眶爆裂性骨折专题研究报道尚属于起步阶段,目前的眼眶骨折修补技术仅能恢复两眶壁间的联系,而暂无整体恢复EMBB"支架"作用的方案。因此,如何恢复其支架作用,并恢复窦口-鼻道复合体对鼻窦的正常引流是今后EMBB型手术修复需要面临的挑战。本文将重点探讨EMBB的解剖及骨折后临床特点、骨折发生机制和手术修复方案等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晚期上颌窦癌切除术保留眶内容物的眶底修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侵犯眼眶的中晚期上颌窦癌保留眶内容物的眶底修补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行外科治疗的33例侵犯眼眶的T3/T4期上颌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2~80岁。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变侵袭范围、术前及术中病理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法。采用上颌骨全切术、上颌骨扩大切除术、上颌骨高位切除术等手术方式,均伴Medpor眶底修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探讨手术疗效。结果:33例患者中鳞状细胞癌19例,腺样囊性癌8例,内翻性乳头状瘤恶变5例,上颌窦肌上皮癌1例。眶底修补后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均保留完好。随访3~8年,随访3年时共6例患者复发,治疗无效死亡,患者生存率81.8%(27/33)。结论:肿瘤切除+Medpor眶底修补术可以很好地保留患者眶内容物、眼球眼位、视力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编辑导读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期重点号为鼻颅底外科,包括1篇述评和4篇论著共5篇文章。述评《内镜颅底外科团队:未来颅底疾病治疗的主力军》从内镜颅底手术的适应证、手术设备准备、手术技术的完善、出血的处理、颅底修补方法以及内镜下颅底手术的优势与不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论著《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对42例前颅底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观察,得出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恶性肿瘤可行,预后较好;肿瘤残留和复发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这一结论。《颅底颈内动脉瘤15例临床分析》一文指出,颈内动脉瘤是颅底病变中的高危疾病,伴有外伤、放疗史的鼻出血及头痛伴颅神经障碍的患者应考虑颈内动脉瘤的可能,需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造影(CTA)进行确诊。耳鼻咽喉科医生正确诊断与治疗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内镜手术治疗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临床研究》一文分析了7例鼻咽癌放疗后软组织坏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指出早期积极采用内镜下大范围坏死灶清除同时根据咽鼓管软骨受累情况行咽鼓管软骨的部分切除或全切除是治疗放射治疗后颅底软组织坏死的有效手段,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分析》一文对7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指出内镜经鼻联合显微镜额眶颧颞入路处理复杂性颅内外沟通性肿瘤可一期切除肿瘤,手术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损伤(TON)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2月— 2019年6月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医院收治的23例视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7~51岁[(34.3±2.2)岁]。视力受损程度:4例指数,4例手动,9例光感,6例无光感。术前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15例:5例P100波幅完全消失,10例波幅低于正常值下限且潜伏期延长。受伤至手术时间3 h~14 d[(3.3±0.6)d]。均行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其中11例有硬脑膜裂口,同时行硬脑膜修补术。记录术中所见骨折及硬脑膜撕裂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结合经典视力改善评估方法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低视力及盲目分级标准,比较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个月视力情况。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出院时患者意识状态,术后3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预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6周[(13.5±2.4)周]。术中显微镜下探查发现所有患者视神经管骨折,3例在额部骨折处伴硬脑膜破裂口,8例筛板碎骨片处伴前颅底硬脑膜破裂口。手术时间108.5~224.3 min[(151.8±30.2)min],其中开颅时间(32.5±8.4)min;术中出血量90.5~165.3 ml[(121.3±15.5)ml];住院时间14~26 d[(19.7±3.4)d]。术后10 d,13例视力改善(57%),5例脱盲(2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17例视力改善(74%),9例脱盲(39%),与术后10 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6例无效,其中4例术前无光感且VEP检查波幅完全消失。所有患者出院时GCS 15分,术后3个月GOS 5分,预后良好。术后1例脑脊液鼻漏,平卧7 d后愈合。余未出现迟发血肿、癫痫、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眶上外侧入路视神经管减压术可早期改善视力,提高脱盲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光学影像导航系统在疑难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光学影像导航系统在疑难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6月我科在光学影像导航系统引导下行32例疑难鼻内镜手术.术前常规检查及鼻窦CT扫描,其中3例加行鼻窦核磁扫描,将CT及核磁影像数据输入影像导航系统进行三维重建.全麻后术中进行头部标记配准及面部轮廓注册,保证导航手术器械实际位置偏离导航影像位置≤1 mm.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操作,遇到需要定位的结构时,将有定位导航手术器械置于靶点,在导航显示器上进行定位.结果 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14~37 min,平均24.4 min.5例(15.6%)术中出现较明显误差(误差>1 mm),均及时发现并纠正.3例术后额部固定头颅定位架的相应部位出现皮肤局部充血,次日均恢复正常.32例手术过程顺利,无明显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对颅底、眶纸板、筛前动脉、视神经管、额窦、蝶窦开口等重要结构精确定位100%.7例肿瘤、4例鼻眼相关疾病、15例慢性鼻窦炎、2例鼻窦骨瘤、3例蝶窦囊肿病变清理彻底,1例脑脊液鼻漏修补成功.32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局部无复发.结论 影像导航技术可以提高疑难复杂病例鼻内镜手术的安全性、精确性及病变清除的彻底性,尤其适用于鼻窦解剖变异、修正手术后解剖标志不清、鼻腔鼻窦肿物范围较广或伴眶、颅底侵犯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颅底神经鞘瘤:52例经验总结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颅底神经鞘瘤的手术经验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至2017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52例鼻颅底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1例,女性31例,年龄33 ~71岁.肿瘤来源以三叉神经为主,临床症状包括面部麻木、面部疼痛、鼻塞、头痛、视力减退、复视、耳鸣.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经鼻内镜切除(18例)和鼻内镜联合上颌窦前壁开窗人路(34例).结果 52例患者中,42例行肿瘤全切术(80.8%),8例因肿瘤涉及重要血管或神经行次全切除术,2例患者因肿瘤部分位于后颅窝而行部分切除术.术后患者的面部麻木、面部疼痛、鼻塞、头痛、视力减退、复视及耳鸣症状缓解率分别为68.8%、45.5%、100.0%、90.0%、60.0%、40.0%和100.0%.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5例,使用鼻中隔黏膜瓣、鼻甲黏膜或阔筋膜修补完好.术后随访6~134个月,4例肿瘤残余者病变发生进展.结论 鼻内镜手术可用于治疗鼻腔、鼻窦、眶尖、翼腭窝、颞下窝、海绵窦或Meckel腔的神经鞘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额叶脑挫裂伤伴额眶前颅底骨折的显微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额叶脑挫裂伤伴额眶前颅底骨折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额叶脑挫裂伤伴额眶前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与手术治疗效果.其中男性16例,女性2例;年龄35~68岁,平均41.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9例,异物撞击伤7例,坠落伤1例,击打伤1例.入院时GCS评分13~15分3例,9~12分7例,5~8分8例. 18例患者均行开颅显微镜下挫裂伤组织及血肿清除术,一期前颅底重建修补术,其中3例行一期视神经管减压术.结果 随访6个月~2年,GOS评分5分11例,4分5例,3分1例;死亡1例.术后早期脑脊液漏2例,经非手术治疗均在2周内脑脊液漏消失. 3例视力障碍患者有1例术后视力改善.结论 早期彻底清创,显微镜下彻底清除额叶失活挫裂伤组织及血肿,严密缝合硬脑膜,尽量恢复额眶前颅底骨质完整,视神经损伤患者一期视神经管减压,术后综合治疗,可减少神经功能障碍,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经眶-额窦入路切除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6例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0~67岁,中位年龄54.5岁,均采用经眶-额窦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6例患者中5例肿瘤位于前颅底嗅沟区,其中1例累及筛窦;1例肿瘤位于鞍结节、鞍隔.6例患者中肿瘤最大径均在4cm内.4例肿瘤获Simpson Ⅱ级切除,2例患者获Simpson Ⅰ级切除.1例患者术后发生了脑脊液鼻漏,行腰大池引流5d后患者脑脊液鼻漏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均恢复可,未出现发热及感染征象.结论 经眶-额窦入路是一种便捷、有效而且并发症较少的微创手术入路,因其可早期处理前颅底硬脑膜来源的血供,尤其适用于前颅底中线区脑膜瘤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额骨、前颅窝底粉碎性凹陷性骨折的Ⅰ 期手术重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儿童额骨、前颅窝底粉碎性凹陷性骨折的Ⅰ期重建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Ⅰ期手术重建额骨、前颅窝底粉碎性凹陷性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14岁,平均8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2例,9~11分4例,12~15分7例.所有患儿术中均行Ⅰ期额骨、前颅窝底的骨性及带血管蒂膜性重建,其中对颅底骨缺损直径>1 cm的4例患儿用"骨膜-碎骨片-骨膜"修补骨缺损,术后综合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结果 出院时GCS:3~8分1例,9~11分2例,12~15分10例,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P>0.05).11例患儿在术后当天出现鼻腔流血情况,持续时间均未超过48 h,全组患儿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出院时患儿外观满意,无显著额部塌陷或外凸.术后CT提示颅腔容积正常,骨折复位良好,脑内无碎骨片残留,血肿清除满意,眶内容物无受压.随访3个月~6年,全组患儿无脑脊液漏或切口愈合不良,无脑脓肿、黏液囊肿及其他并发症,外观满意.结论 儿童额骨、前颅窝底粉碎性凹陷性骨折Ⅰ期手术可取得较好预后,有效减少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术后应定期随访,对于有条件的患儿及医疗单位值得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