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结节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3岁,因“无意中发现左乳肿物15 d”入院。乳腺彩超检查示:左乳4点钟方向见1个1.7 cm×0.9 cm×0.7 cm结节,不规则形,长轴与皮肤平行,边缘不光整,周围结构扭曲,内为低回声,不均匀,后方回声衰减,未见血流信号,符合BI-RADS 4B类(图1)。病理检查:(左乳肿物)灰白碎组织一堆,总体积1.8 cm×1.0 cm×0.8 cm,切面色灰白呈质韧,局部似见囊腔。光镜下所见:肿瘤组织边界不清,由增生的梭形或胖梭形细胞呈短束状或漩涡状排列,瘤细胞增生活跃,核肥胖淡染,可见明显的小核仁,核分裂像易见,但无病理性核分裂像,间质疏松、黏液样,伴红细胞外渗和淋巴细胞浸润(图2),未见分叶状结构及上皮样裂隙。免疫组化检查结果:SMA(+)、Vimentin(+)、Desmin(部分+)、Beta-catenin(胞质+)、CD34(血管+)、CK广(-)、ER(-)、PR(-)、P63(-)、Ki-67指数(5%)。FISH检测结果:提示USP6发生断裂。诊断:(左乳肿物)结节性筋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Leber先天性黑矇患者致病基因与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分析Leber先天性黑矇(LCA)致病基因类型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至2020年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并经基因检测确诊的LCA患者2例及其家系成员6名纳入研究。2例患者来自2个无血缘关系家系,均为先证者。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行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自身荧光(AF)、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查。采集所有受检者外周静脉血3~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新一代目标区域捕获测序技术对包含381个致病基因的遗传眼病捕获芯片进行测序以获得致病基因及突变。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进行Sanger验证,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突变位点的致病性。Sanger测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家系内共分离验证突变位点。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3、27岁。自幼双眼视物不见,伴眼球震颤、指压眼征1例。家系1先证者(F1-Ⅱ-3),视盘边界清楚,视网膜血管走行及黄斑中心凹未见异常。F-VEP检查可见双眼最大正向波隐含期大致正常,振幅大幅下降。家系2先证者(F2-Ⅱ-1),视盘蜡黄,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呈"金箔样"改变。双眼视网膜大片弱AF。家系成员眼部表型未见异常。基因检测结果显示,F1-Ⅱ-3携带 GUCY2D基因c.835G>A(p.D279N)(M1)及等位基因外显子9~19号缺失(M2)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2、M1杂合突变。F2-Ⅱ-1携带 CRB1基因c.1576C>T(R526X)(M3)、c.1522T>C(C508R)(M4)复合杂合突变。其父亲、母亲分别携带M3、M4杂合突变。M2、M4为新发现突变位点。 结论:GUCY2D、 CRB1基因的相关致病性突变分别导致家系1和家系2患者罹患LCA1型、LCA8型;不同致病基因其临床表型存在明显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肠道血管球瘤15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肠道血管球瘤(GIGT)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诊断的15例GIGT,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BRAF基因突变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5例GIGT,男性7例,女性8例。14例发生于胃,1例发生于回肠。患者年龄37~59岁,中位年龄49岁,平均50岁。11例胃血管球瘤以间断腹痛、腹胀入院,另3例于体检时发现胃窦部占位入院;1例回肠血管球瘤以腹痛伴大便带血入院。影像学检查,胃血管球瘤位于黏膜下,边界清楚,动脉期强化明显;肠血管球瘤累及局部肠壁全层并堵塞管腔。大体检查:瘤体最大径1.5~3.0 cm不等,平均2.3 cm,切面实性。显微镜下观察:胃血管球瘤位于固有肌层间,富血管,与周围分界清楚,但均无明显包膜形成;瘤细胞大小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围绕血管周围呈血管外皮瘤样或实性巢团状排列;细胞形态温和,核圆形居中,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难见,无坏死,其中2例局部见小灶状钙化;2例见肿瘤侵入黏膜层;2例见脉管瘤栓;5例见神经侵犯。肠血管球瘤累及肠壁全层,细胞密度高,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热点区约(5~6)个/HPF。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瘤细胞弥漫强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Ⅳ型胶原,部分区域中等强度表达Caldesmon或Calponin,有12例局部弱表达突触素。胃血管球瘤的Ki-67阳性指数1%~30%不等,均值约6%。肠血管球瘤的Ki-67阳性指数约70%。15例GIGT均未检测到BRAF基因V600E位点突变。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后均未行放化疗。电话随访到13例患者,随访时间18~90个月,平均42个月,12例胃血管球瘤患者均健存,肠血管球瘤患者术后15个月出现肝转移。结论:血管球瘤是胃肠道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应与胃肠道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平滑肌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及副节瘤等鉴别。多数GIGT生物学行为良善,预后良好,但尚需长期临床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羟基红花黄色素A联合透明质酸酶治疗透明质酸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联合透明质酸酶(HAase)治疗透明质酸(HA)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32只雄性白色家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8只,其中A、B、C组为试验组,D组为对照组。建立HA动脉栓塞模型:于兔耳背侧面以中央动脉为轴,距耳根部4.0 cm,蒂宽1.0 cm,切开大小为2.0 cm × 5.0 cm的矩形复合组织瓣(深度达耳腹侧软骨膜),原位连续缝合,自近端向远端分3等分(Ⅰ、Ⅱ、Ⅲ区);距组织瓣近端1 cm与中央动脉交点为进针点,注入HA 50 μl。在栓塞60 min后,对各组进行治疗。A组:于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HSYA按10 mg/kg计算用量);B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400 U/ml);C组:于耳进针点注入HAase溶液0.5 ml,大腿隐静脉缓慢注入HSYA溶液20 ml,药物剂量同A、B组;D组大腿隐静脉、耳进针点及A、B组除给药途径的另一注射部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腿部注药每日1次,共14 d。于术后即刻和第1、7、14天观察组织瓣情况,并拍摄兔耳背侧照和逆光照,计算术后第14天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术后第14天,对兔耳组织瓣Ⅱ区取材,做HE和Masson染色,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符合正态分布计量数据以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LSD检验分析两组间差异, P < 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术后即刻各组组织瓣均呈苍白色。术后第1天,各组远端出现暗淡的缺血区。术后第7天,各组缺血区不同程度坏死、发黑,非坏死区肿胀明显。术后第14天,各组缺血区进一步坏死、发黑、卷曲、边界清;C组组织瓣缺血坏死情况最轻,D组最重,A、B组介于其间,A、C组非坏死区基本消肿。HE染色示:D组血管内形成大量血栓,大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次之;A、C组血栓少见。Masson染色示:C组胶原纤维排列规则;D组大量胶原纤维崩解断裂;A、B组介于其间。A、B、C、D各组组织瓣成活面积百分比分别为(69.87±5.04)%、(85.03±6.58)%、(93.93±4.25)%、(49.22±9.6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SOD活性分别为(49.83±8.08)、(36.65±5.49)、(55.61±7.93)、(22.45±5.47)U/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A、B、C、D各组MDA含量分别为(0.77±0.17)、(1.03±0.16)、(0.68±0.12)、(0.41±0.09)nmol/mg prot,除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 结论:动物实验条件下,与单独应用HAase相比,HSYA联合HAase能明显增强HA动脉栓塞的治疗效果,增加组织瓣成活面积比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造影诊断子宫双原发癌合并子宫肌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9岁,因"经量增多2年,白带异常伴经期延长4个月"入院。入院前实施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71g/L;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检测阴性,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未见上皮内瘤样病变以及恶性细胞;鳞状细胞癌抗原阴性;肿瘤标志物:铁蛋白↓,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carbohydrate antigen,CA)125、CA199未见异常。入院时妇科情况检查:外阴发育正常,已婚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常大、轻度糜烂,前唇僵硬,范围约3 cm×3 cm×2 cm,后唇质中,双侧宫旁韧带无增厚,无压痛;子宫前位、常大,活动可,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异常。入院后常规超声示:子宫肌层内测及数个低回声结节,较大位于后壁,大小约32 mm×23 mm×32 mm,边界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显示结节内见点状血流信号;子宫内膜呈不均匀息肉样增厚,宫腔内见一稍高回声团块,大小约17 mm×12 mm×16 mm,CDFI显示团块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宫颈管内测及一低回声团块,大小约53 mm×26 mm×35 mm,CDFI可见团块粗大供血血管来自宫颈前唇(图1)。经肘静脉团注声诺维1.5 ml行超声造影示:注入造影剂后第13 s宫颈管内团块快速增强,第20 s宫腔内团块开始增强,均快于周围肌层,达峰时增强水平均高于周围肌层;后壁结节呈环状增强,与肌层同步,达峰时呈不均匀高增强,与周围肌层界限清晰;增强晚期,宫颈管内团块、宫腔内团块造影剂快速消退,与肌层界限清晰,后壁结节内造影剂消退缓慢(图2)。超声造影诊断:①宫颈管内团块,考虑宫颈癌(宫颈内膜、间质病变为主)并浸润宫颈前后唇;②子宫内膜不均匀增厚(部分区域呈息肉样增厚),宫腔内团块,待排除子宫内膜与宫颈同源病变;③子宫肌瘤(肌壁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结果示:子宫饱满,中央条片状低密度影,拟子宫内膜增厚;宫颈密实,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片状不均匀低强化影,可符合宫颈癌表现,未排除其他,请结合临床及超声检查;子宫后壁结节状稍低密度影,疑子宫肌瘤可能。行宫颈活检术,病理结果提示:(宫颈)癌,建议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诊断。排除相关禁忌证后,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广泛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剖开子宫,宫腔内见多个息肉样赘生物,宫颈管见一个菜花样肿物,切面灰白质脆易碎,肉眼观浸润纤维肌层超过其1/2,肌壁间见3个灰白结节,切面灰白质韧呈编织状(图3)。术后手术标本病理检测,子宫峡部多次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均提示未见癌。术后病理回报:①宫颈HPV相关性鳞状细胞癌,Ⅲ级,肿物浸润>1/2肌壁,宫颈管可见鳞状细胞癌,神经、脉管侵犯均(-),癌细胞P-16(+),Ki-67(热点区约70%+),Syn(神经纤维+),CD31(脉管+),D2-40(淋巴管+);②子宫内膜样癌,Ⅰ级,肿物浸润<1/2肌壁,神经、脉管侵犯均(-),癌细胞ER(90%强+),PR(90%强+),HER-2(-),Ki-67(热点区约30%+),Syn(-),CD31(脉管+),D2-40(淋巴管+),MLH-1(-),PMS2(-),MSH-2(+),MSH-6(+),提示肿瘤微卫星错配修复蛋白表达功能缺陷(dMMR);③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图4)。患者出院诊断:①宫颈恶性肿瘤(ⅠB3期,T1b3N0M0);②子宫内膜恶性肿瘤(ⅠA期,T1aM0N0);②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PN1LW基因内含子新的剪切变异相关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位于X染色体上的 OPN1LW基因变异通常导致蓝色单色视。 OPN1LW基因变异多发生在外显子区域,内含子区域的变异少见。本研究分析 OPN1LW基因内含子新的剪切变异相关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合并近视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9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合并近视1家系3代7名成员。对部分家系成员进行眼科检查,采集受试者静脉血并提取DNA,用河南省眼科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眼后段疾病靶向捕获基因检测试剂盒PS400和全外显子测序法筛选致病基因。用一代Sanger测序和家系共分离法对筛选的靶基因进行验证,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协会(ACMG)指南和在线工具SIFT、Polyphen2、Mutation Taster对新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先证者5岁,男,临床表现为双眼视力不佳,红绿色盲和眼球震颤。双眼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可见视盘边界清、色淡,黄斑中心凹反光可见。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黄斑区部分椭圆体带反射模糊,呈颗粒样。全视野ERG显示,双眼暗视0.01 ERG波形记录不到,暗视、明视3.0 ERG a、b波振幅明显降低。先证者舅舅有相似的临床表型,但症状更严重。广角眼底照相示双眼高度近视眼底改变,周边视网膜萎缩并伴有散发黑色圆点病灶;自发荧光示周边视网膜呈弱荧光,中周部未见明显异常。2种二代测序结果均显示 OPN1LW基因内含子1个新的半合子剪切变异c.112+2T>G和 SEMA4A基因1个新的杂合变异c.1913A>C(p.Y638S)。 OPN1LW基因c.112+2T>G变异进一步导致1号内含子经典的剪切体供体序列改变。根据ACMG指南分析显示,c.112+2T>G致病性评分为PVS1+PM2+PP1,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与 OPN1LW基因变异相关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性视杆视锥细胞营养不良合并近视家系的致病突变,且该新的致病变异位于基因内含子区域。这个结果与以往 OPN1LW基因变异主要发生于外显子的认识不同,因此本研究扩大了 OPN1LW基因致病突变谱和临床表现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少见部位结节性筋膜炎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50例NF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少见部位1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USP6基因断裂情况。结果:14例少见部位NF中,男性、女性各7例,位于肢端、会阴部、乳腺、腕关节内、腰4/5椎间隙,其中8例存在少见组织累及(骨骼肌内6例、神经根1例、血管内1例),肿瘤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束状或杂乱排列,形态温和,可见小核仁及多少不等核分裂象,间质胶原化至黏液样变,可见红细胞外渗及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梭形细胞局灶或部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弥漫强表达p16。FISH示14例中12例存在USP6基因断裂,其中2例发生于胸壁骨骼肌内者同时合并USP6基因红色信号扩增。结论:少见部位NF具有与经典部位相似的临床病理和遗传学特征,但肿瘤组织边界多呈浸润性生长,存在非特异性p16强表达和USP6红色信号扩增现象。少见部位NF的病理诊断需保持高度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糖尿病通过下调GPX4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的损伤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光感受器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的有关机制。方法:收集2018—2021年武汉市红十字会同济医院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及眼角膜接收站8名年龄匹配男性遗体捐献者眼后段组织,其中非糖尿病捐献者和糖尿病捐献者各4名,分别作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选取健康SPF级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14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每组7只,其中糖尿病组小鼠按照50 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连续5 d,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将小鼠光感受器细胞661W分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组和对照组,其中AGEs组采用100 μg/ml AGEs处理24 h模拟糖尿病损伤,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人及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形态;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人及小鼠视网膜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视紫红质(Rhodopsin)和GPX4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GFAP、Rhodopsin和GPX4的表达及661W细胞中GPX4的表达;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661W细胞活力;采用TBA法检测小鼠视网膜及细胞中丙二醛(MDA)浓度;采用羟胺法检测小鼠视网膜及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人和小鼠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变形或断裂。GFAP荧光信号主要出现在人和小鼠内层视网膜,着染细胞为梭形或多角形,与胶质细胞形状吻合,糖尿病组视网膜中GFAP荧光信号较对照组增强。Rhodopsin仅在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层表达,边界清晰,GPX4在全视网膜均有表达,光感受器细胞外节层信号较强;糖尿病组Rhodopsin和GPX4荧光信号较对照组减弱。糖尿病组人和小鼠GFAP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hodopsin和GPX4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AGEs组细胞活力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490, P<0.001)。AGEs组GPX4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2±0.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041, P<0.001)。糖尿病组小鼠视网膜组织和AGEs组细胞中MDA浓度高于对照组,SOD活性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糖尿病能降低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中GPX4水平,引起氧化-抗氧化系统失衡,可能是糖尿病引起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损伤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蒸馏水处理对体外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蒸馏水处理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5—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确诊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并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56例156眼,将手术过程中收集的晶状体前囊膜标本156片等分为312小片。采用计算机取随机数法将其中157小片样本分为正常对照组23小片、阳性对照组10小片、平衡盐溶液(BSS)浸泡组61小片和蒸馏水浸泡组63小片,其中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阳性对照组直接用质量分数4%组织细胞固定液固定;BSS浸泡组中20小片浸泡1 min、21小片浸泡2 min、20小片浸泡3 min;蒸馏水浸泡组中20小片浸泡1 min、23小片浸泡2 min、20小片浸泡3 min。另选取125小片模拟白内障手术过程中的注吸过程,按照上述BSS浸泡组和蒸馏水浸泡组处理相应时间后,用装有BSS的瓶子在70 cm高度冲洗1 min。采用锥虫蓝-伊红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计算LECs密度、死亡数、死亡率及脱落百分率。将剩余小片分为正常对照组、BSS浸泡组和蒸馏水浸泡1、2、3 min组,其中BSS浸泡组浸泡3 min,其余分组处理同前,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LECs结构。结果:BSS浸泡各组LECs边界清晰,形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蒸馏水浸泡各组随时间延长,LECs逐渐胀大,死亡细胞边界不清。各组LECs密度、死亡数和死亡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3.459、98.918、130.600,均 P<0.001),其中蒸馏水浸泡2 min和3 min LECs密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蒸馏水浸泡1、2、3 min组LECs死亡数和死亡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蒸馏水浸泡1、2、3 min组LECs死亡数和死亡率均高于BSS浸泡相同时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正常对照组,BSS浸泡1、2、3 min组和BSS浸泡联合冲洗组仅检测到少量LECs脱落。浸泡不同时间点,蒸馏水浸泡联合冲洗组LECs脱落明显,且随着蒸馏水浸泡时间的增加,LECs脱落范围增大。各组LECs脱落百分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3.670, P<0.001),其中蒸馏水浸泡组、蒸馏水浸泡联合冲洗组处理不同时间LECs脱落百分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蒸馏水浸泡组随处理时间延长LECs脱落百分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光学显微镜下显示蒸馏水浸泡1、2、3 min组细胞破坏,其中浸泡2 min和3 min组LECs部分脱落。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蒸馏水浸泡1、2、3 min组细胞溶解破坏,亚细胞器肿胀,细胞间连接破坏;其中浸泡1 min和2 min组细胞与囊膜连接疏松,浸泡3 min组LECs与囊膜部分分离。 结论:蒸馏水浸泡可导致LECs死亡,其作用强度呈时间依赖性,蒸馏水浸泡联合冲洗可去除晶状体囊膜LEC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42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分析肺微小脑膜上皮样结节(minute pulmonary meningothelial-like nodules, MPMN)的影像学特点、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病理诊断为MPMN患者42例,分析临床影像学特点、组织形态学表现,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SSTR2、PR、Vimentin、EMA、CD56、CK(AE1/AE3)、TTF-1、CgA、Syn、SMA、Ki-67的表达情况,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2例中肺前驱腺体病变及恶性肿瘤伴发23例,肺良性病变伴发8例,无伴发病变11例;肺高分辨CT显示除主要病灶外,42例双肺散在多发微小结节影,术后检出多发MPMN 10例,单发32例,病灶直径<1.0 cm;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及石蜡切片示低倍镜下肺泡间隔增宽,温和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沿肺间质呈簇状增生,细胞边界不清形成合体样,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不明显,胞质中等量、淡染,核分裂象罕见,可见核内假包涵体;SSTR2免疫组化阳性21/21例、Vimentin阳性29/29例,PR阳性28/29例,EMA阳性28/32例,CD56阳性18/21例,ER、CK(AE1/AE3)、TTF-1、CgA、Syn、SMA呈阴性,Ki-67阳性指数<1%。结论:MPMN好发中老年女性,病灶直径小,大部分MPMN为多发性病变;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与脑膜瘤相似,免疫组化标记SSTR2、PR、CD56、EMA阳性支持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