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老年人内窥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的安全性,并分析导致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且行ERCP的患者512例。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ERCP术后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老年组(≥65岁,301例)与非老年组(211例)基础疾病、手术操作与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老年组并存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乳头旁憩室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胆石症、胆系手术史、ERCP史、免疫病、肿瘤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术前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均 P<0.01)。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是两组患者中最常见的ERCP术中操作,其他为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胰管插管、胰管支架置入。老年组患者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比例为34.6%(104例)和18.9%(57例),高于非老年组患者的25.6%(54例)和11.4%(2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老年组患者胆总管直径和最大结石直径为(1.32±0.43)cm、(1.04±0.53)cm,大于非老年组患者的(1.16±0.40)cm、(0.81±0.0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分别为-4.23、-4.76,均 P<0.01);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P<0.05)、胆管支架引流术( P<0.05)的操作比例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患者。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患者术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0%(12例)和5.7%(1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 P>0.05)。ERCP术后胰腺炎、出血、穿孔、感染、造影剂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老年患者ERCP中高风险的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内镜下胆管支架引流术操作多,但不增加老年人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对老年人ERCP是一项安全的手术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诊疗胰胆管合流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胰胆管合流异常(PBM)与胆胰疾病发生的关系,评估应用内镜诊疗PBM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接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诊疗的7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最终筛选出31例PBM患者(良性组23例,恶性组8例)。又据胆管直径将其分为胆管扩张型和胆管未扩张型2组,分析患者一般资料、胆胰疾病发生率、内镜治疗方式、治疗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31例PBM患者中男性11例,女性20例,年龄(56.7±16.2)岁。其中胆总管囊肿4例(12.9%),胆道癌6例(19.4%),发生率明显高于非PBM患者(分别为0.9%、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1例PBM患者均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同时合并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15例(48.4%),内镜逆行胆道支架引流(ERBD)9例(29.0%),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EPBD)+ENBD 4例(12.9%),内镜下胆道金属支架置入(EMBE)+ENBD 1例(3.2%),ERBD+内镜下胰管引流1例(3.2%),EPBD+ERBD+EMBE 1例(3.2%),操作成功率为100%。良性组和恶性组患者的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γ-谷胺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水平术后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例(3.2%)发生术后胰腺炎。良性组患者术前、术后数字评分量表评分为7(6,8)分比0(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良性组23例患者随访(25.13±12.90)个月,均未失访及发现恶变,3例胆管扩张型PBM患者仍有腹痛、黄疸发作,余20例患者症状完全缓解,治疗有效率为87.0%(20/23)。 结论:PBM与胆总管囊肿、胆道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内镜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为预防性手术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11例因胆总管结石行EPBD的患者临床资料,按球囊扩张后是否出现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分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411例行EPBD治疗的患者中,29例(7.1%)发生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患者在球囊扩张直径≥1.2 cm占比( P=0.001)、乳头括约肌切开占比( P=0.002)及切开长度( 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开长度( OR=69.771, 95% CI: 7.544~645.296, P<0.001)是EPBD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球囊扩张直径≥1.2 cm( OR=0.192,95% CI:0.071~0.524, P=0.001)是EPBD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保护因素。 结论:乳头括约肌切开长度是EPBD并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大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可减少十二指肠乳头出血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探讨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1月该院行ERCP的患者62例.随机行内镜乳头夹闭成形术32例,成功30例.分为两组,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成功组(A组,n=30)和十二指肠乳头未夹闭组(B组,n=30).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并发症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的成功率为93.8%(30/32).两组患者术后胰腺炎、术后出血和术后胆管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十二指肠穿孔病例.两组患者1年内胆管炎发病率和胆总管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胆管炎发生率+结石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夹闭乳头成形术对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大球囊扩张术(EPLBD)后乳头的夹闭成形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减少远期胆管炎的发生,降低结石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评价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接受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284例患者,术中的球囊扩张时间均为5 min,依手术方式分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37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49例)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198例)3组,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短期并发症等资料并分析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安全性方面,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组术中出血发生率(6.1%)明显低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组(29.7%)以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26.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3组患者间的其他短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性方面,3组患者的首次结石清除率和机械碎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手术安全有效,且术中出血风险更低,临床应用具有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sEST联合不同扩张时间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研究内镜乳头括约肌小切开(sEST)联合不同扩张时间内镜乳头括约肌柱状球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2017年1月到2023年6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行sEST联合EPBD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球囊扩张时间30s的患者为30s组,球囊扩张时间60s的患者为60s组。采用SPSS 24.0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情况、血淀粉酶水平、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等计量资料用()表示,行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0s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60s组(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血淀粉酶水平较术前更高(P<0.05),但30s组显著低于60s组(P<0.05);术后24h,两组患者TBiL和DBiL较术前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s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60s组(7.50% vs. 25.0%,P<0.05),其中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60s组(2.5% vs. 20.0%,P<0.05)。结论:sEST联合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良好取石成功率,EPBD扩张时间为30s能降低患者术后24h血淀粉酶水平和术后出血发生率,值得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2
目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是胆总管结石的经典治疗方法,但存在一些并发症.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创伤小、并发症少、对乳头括约肌有保护作用,被认为是EST取石最有价值的替代方法.本研究旨在对比2种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并发症,为个体化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64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EPBD组(79例)和EST组(85例).比较2组的有效性和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结果:与EST组相比,EPBD组的机械碎石率高(35.44%vs 20.00%);随访1年的远期并发症结石复发率低(2.53%vs 1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期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低(1.26%vs 7.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EST相比,EPBD术后出血发生率和结石复发率降低,结石清除率相近,提示EPBD可以作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的治疗选择,特别是对不适于EST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2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联合球囊扩张术在轻中度 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筛选出2013年1月-2015年12月因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入住该院的60例患者,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和sEST+EPBD组,每组20例.比较分析3组患者分组当日血清学指标、术后炎症指标、手术并发症、住院情况指标以及随访情况指标.结果 3组患者分组当日血清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和sEST+EPBD组总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sEST+EPBD组总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EST组和sEST+EPBD组1年内均无胆源性胰腺炎发生,并均成功实现胆囊切除,而对照组12例复发,仅10例完成胆囊切除.sEST+EPBD组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明显高于EST组,而总住院时间、费用以及手术并发症明显低于EST组(P<0.05);然而,随访1年时间内,两组患者均无胆源性胰腺炎复发,并均最终实现胆囊切除,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sEST+EPBD是治疗轻中度胆源性胰腺炎的一种有效的、安全的方法,能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降低术后并发,有利于患者间期实施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小切开(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56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石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EST组与EST+ EPBD组各78例,对比2组的一次结石取净率、机械碎石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ST+ EPBD组的一次结石取净率为89.7%、机械碎石率为29.4%、取石时间为(39.36±5.64) min、术后早期并发症为11.5% (9/78),与EST组比较,一次结石取净率高,机械碎石率低,取石时间短,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P均<0.05).EST+ EPBD组结石复发率为3.8%(3/78),低于EST组的15.4%(12/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 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可以显著减少碎石及出血的发生率,降低胆总管结石的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老年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估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mEST)联合内镜下乳头大球囊扩张术(EPLBD)在老年患者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6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因胆总管多发大结石在内镜中心行ERCP治疗的患者229例,根据患者结石大小及胆总管形态选择手术方式.所有纳入病例按照内镜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EST+ EPLBD组(治疗组)与EST组(对照组),观察2组首次取石成功率,机械碎石使用率,取石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治疗组(136例)与对照组(93例)比较,2组在一次取石成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17% vs 87.10%,x2=0.980,P>0.05);而在取石时间及机械碎石使用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4.3)min vs(37.4±6.7)min,x2 =37.1526,P<0.01;6.71% vs40.00%,t=24.411,P<0.01].2组在胰腺炎(2.94% vs 6.45%)、出血发生率(2.21% vs 2.15%)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630、0.001,P值均>0.05),无穿孔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mEST+ EPLBD治疗老年胆总管多发巨大结石,疗效确切,可有效缩短取石时间,有效减少机械碎石的使用率,从而减少结石复发几率,同时该方法不增加ERCP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老年胆总管巨大多发结石微创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