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超声引导下组织获取和引流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内镜超声(EUS)既能诊断,也具有治疗价值。本文重点介绍EUS引导下组织获取和EUS引导下引流治疗的最新进展。近年来已逐渐从细胞抽吸的细胞学诊断过渡至获取组织条进行组织学诊断和分子生物学分析。人工智能在EUS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活体组织检查阴性患者,人工智能可能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EUS引导下引流治疗的适应证越来越广。EUS引导下引流术被认为是包裹性胰腺液体积聚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恶性胆道梗阻,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失败后,EUS引导下姑息性引流治疗目前被认为是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的替代方案。对于不选择外科手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EUS引导下胆囊穿刺引流术优于经皮胆囊穿刺造瘘术。其他EUS引导下胃肠吻合术,如胃出口梗阻的EUS引导下胃肠造口术、Roux-en-Y分流术后EUS引导的经胃ERCP术等,目前在技术上均可行,但尚需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来验证其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培门冬酶化疗后胰腺假性囊肿6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培门冬酶化疗后胰腺假性囊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2018年7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6例培门冬酶化疗后胰腺假性囊肿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6例患儿中男4例、女2例,发病年龄9.5(5.8,13.0)岁,培门冬酶总使用次数为2.5(2.0,3.5)次,最后1次应用培门冬酶至出现胰腺炎时间为11.0(9.0,17.2)d,腹痛是胰腺炎最主要的表现(6例)。发生胰腺炎至发现胰腺假性囊肿的时间为42.5(35.0,129.5)d。6例患儿发现胰腺假性囊肿时均无临床症状,予保守治疗,有1例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间断进食后腹胀或恶心。6例患儿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均出现胰腺假性囊肿增大。有3例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壁穿刺引流术,术后10 d至4个月囊肿消失;3例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术,其中有1例因胰管狭窄引流未成功,行外科手术治疗,另外2例分别在术后1、3个月囊肿消失。有1例ERCP经十二指肠乳头引流患儿术后出现急性胰腺炎,对症治疗后好转,余5例未见并发症。结论:儿童培门冬酶化疗后胰腺假性囊肿病程初期可能没有症状,要结合培门冬酶化疗史、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没有症状的假性囊肿首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假性囊肿增大,要根据囊肿与主胰管是否相通选择不同方式的内镜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引流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失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减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超声内镜引导下胆管引流(EUS-BD)对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失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减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9月至2023年11月在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因ERCP失败而行EUS-BD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EUS-BD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9例患者共进行了43次EUS-BD术,技术成功率为86.0%(37/43)。临床成功率为81.1%(30/37),7例未有效实现胆管引流,包括死亡病例2例和术后复发性胆管梗阻5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1.6%(8/37),包括术后胆汁渗漏性腹膜炎2例,支架移位2例,支架脱落1例,穿孔1例,死亡2例。结论:EUS-BD是相对安全、有效的胆管引流方式,可以作为ERCP失败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可靠替代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治疗性超声内镜:欧洲消化内镜学会指南》解读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随着内镜的改进和超声成像技术的进步,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内镜检查方法,也可为临近的组织和器官进行微创介入治疗。目前,EUS引导下的介入治疗已成为部分胆胰疾病的可选治疗方案。本文对2021年12月发表的欧洲消化内镜学会制定的治疗性EUS指南进行解读,旨在阐明EUS引导下胰胆管穿刺引流、胆囊穿刺引流、胃空肠吻合等治疗性EUS技术的适用条件、技术方法和疗效差异,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34岁,因“上腹部疼痛2月余”入院。入院前2月余饱餐后出现中上腹钝痛,疼痛呈进行性加重,无恶心、呕吐、呕血、腹胀、皮肤瘙痒等不适。外院CT示肝门部囊状病变伴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结石。肝功能:总胆红素109.0 μmol/L,碱性磷酸酶380.0 U/L。予以保肝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2个月后复查上腹部CT及MRI均提示:胆囊癌累及邻近肝实质可能。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9.8 μmol/L,碱性磷酸酶279.0 U/L。患者为寻求进一步治疗入我院。入院后上腹部增强CT:胆囊壁增厚,肝门区胆管壁增厚,考虑恶性,伴临近肝实质累及,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PET-CT示:胆囊壁不均性增厚,高代谢改变,考虑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图1)。肝功能:总胆红素8.9 μmol/L,谷氨酰转移酶205.0 U/L,余正常。肿瘤指标正常。查体无殊。初步诊断为:胆囊占位性病变,胆囊结石。多学科讨论认为:行保肝等治疗后患者黄疸及肝功能好转,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表现与恶性肿瘤不符,但患者影像学表现提示胆囊癌并发胆管癌可能性大,PET-CT提示胆囊癌,并肝门区转移灶(胆管受累可能),侵及邻近肝脏及结肠,肝门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为年轻男性,建议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或腹腔镜下活检明确病理,根据病理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如为恶性,建议行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切除。遂行超声引导下病理穿刺,因肝门区界限不清,穿刺损伤胆管风险较大,中止操作。完善术前检查后行腹腔镜探查术,腔镜下见胆囊大小约8 cm×6 cm×4 cm,胆囊三角欠清晰,与邻近组织粘连致密,肝十二指肠韧带与大网膜粘连致密。行开腹探查术,取上腹部正中切口,经解剖后,见胆囊三角粘连致密,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见肝4b段直径3 cm大小脓肿,打开脓肿吸出大量脓液,冲洗脓腔,探查脓腔与胆道不相通,决定对肝脓肿仅行切开引流。游离胆囊底体部至胆囊管,缝扎胆囊管开口,切除胆囊。胆囊床电凝止血。取出标本,见胆囊内结石数枚。术中冰冻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病理:黄色肉芽肿胆囊炎。术后恢复可,终至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微创技术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常因胆道梗阻引起胆道内压力增高从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起病急,疾病进展快,是胆道良性疾病死亡的首要病因,及时的胆道减压和胆汁引流是治疗AOSC及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及微创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以及内镜超声引导下胆道引流术等微创技术手段逐渐成为治疗AOSC的首选治疗方式,在AOSC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相关研究文献以及笔者在使用这些技术治疗AOSC过程中的一些个人体会,介绍了上述三种微创技术在治疗AOSC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各项技术的优缺点,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肝门部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性,69岁,因"体检发现胆管扩张1年余,身目黄染1个月"于2023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入院治疗。之前在当地医院行增强CT检查提示左侧肝胆管及肝门部胆管周围低密度病灶,伴远端胆管扩张,实验室检查肝功能异常。随后行经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胆管支架置入术,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后患者胆红素明显下降。2023年1月患者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检查血清IgG4:3.29 g/L,综合患者的症状、病史、影像学检查结果,不除外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可能。予诊断性激素治疗15 d后,未见皮肤、巩膜黄染,定期复查肝功能未见异常。随后激素治疗减量,复查CT提示肝内低密度病灶范围缩小,远端胆管扩张缓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开腹胆囊造瘘引流成功救治致命鹅膏中毒致肝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致命鹅膏中毒引起的肝衰竭致死率高,国内尚无有效解毒药物。2020年7月30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及肝病科收治1例67岁女性致命鹅膏中毒致肝衰竭患者。患者因"进食鹅膏蕈350~400 g后腹痛、呕吐、腹泻2 d伴乏力1 d"于急诊科就诊。查体无异常;实验室指标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LT)4 79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 030 U/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57.5 s,凝血酶原时间(PT)72.1 s,国际标准化比值(INR)8.66,凝血酶原活动度(PA)10%。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诊断为鹅膏毒肽类蕈中毒、急性肝衰竭。依据鹅膏毒肽中毒机制为肠肝循环,拟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及超声引导下胆囊穿刺术引流胆汁排出毒素,以中断毒素的肠肝循环,但尝试两种方法后均失败,故行开腹胆囊造瘘术。由于患者凝血功能极差,故先给予人工肝血浆置换,改善凝血功能后再行开腹胆囊造瘘术,最终成功引流出胆汁。经过综合内科治疗19 d后患者痊愈出院,随访1年未发现后遗症。对于该类患者需早期识别病情,针对毒素的特点及毒理机制尽早阻断毒素的肠肝循环,可能是抢救含鹅膏毒肽类蕈中毒致肝衰竭患者的关键,同时需结合积极补液、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进一步提高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内镜引导下胰管穿刺引流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狭窄、结石以及胰管中断是造成胰管高压的三大主要原因。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放置胰管支架是主流的缓解手段。对于无法施行ERCP的患者来说,超声内镜引导下胰管穿刺引流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pancreatic duct drainage,EUS-PD)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处理胰管高压的内镜微创治疗方法,文献报道其具有较高的操作成功率及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总结了EUS-PD最新的治疗进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视型线阵超声内镜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前视型线阵超声内镜以其独特的结构优势,突破了传统介入性超声内镜的局限。除胰腺假性囊肿穿刺引流外,前视型超声内镜在胃肠道及邻近器官病变的诊断、胰胆管引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介入性治疗等方面的应用也在不断探索扩大。本文就目前前视型线阵超声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