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 年的土壤 SWC、SOM、TN、TP、TK、AN、AP、AK 含量分别较 1-3 年减少 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 SOM、TN、TP、TK、AN、AP、AK 主要于 10-12 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水氮互作对冬小麦农田NH3和N2O排放及产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为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农田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山东省长清灌溉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试验设置了 2种测墒补灌水平:80%~90%田间持水量(θf)(I1)、70%~80%θf(12);3个施氮量:常规施氮240 kg·hm-2(N1)、减氮12.5%(N2)和减氮25%(N3),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或灌溉后2~4d内均会出现氨挥发速率和氧化亚氮排放峰,追肥期的氨挥发速率明显高于基肥期.12N2处理在追肥期的氨挥发平均速率较其他处理降低10.1%~51.6%,在全生育期内氧化亚氮平均排放速率较其他处理降低了 15.4%~52.2%.氨挥发速率与表层土壤pH值、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氧化亚氮排放速率与表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氨挥发累积量为0.83~1.42 kg·hm-2,氧化亚氮排放累积量为0.11~0.33 kg·hm-2,适量减少灌水量和施氮量可以有效减少氨挥发和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其中,I1N3、I2N2处理氨挥发和氧化亚氮累积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I2N2处理冬小麦产量最高,为5615.6 kg·hm-2.I2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I,处理,最大增幅达到45.2%,与N1、N3处理相比,N2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大增幅分别达到15.2%、31.8%.综上,以70%~80%θf测墒补灌且施氮量为210 kg·hm-2可以有效提高冬小麦水氮利用效率并降低农田氮素气态损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白浆土肥沃耕层构建效应Ⅰ.不同有机物料深混对白浆土有机质在表层土壤中再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土壤有机质是表征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白浆土作为具有典型障碍层的土壤,其低有机质含量易对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明确不同有机物料深混对白浆土表层土壤有机质再分布的影响,可为东北农田白浆土构建适宜的耕层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本研究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白浆土上进行了为期2年的定位试验,设置5种处理:深翻35 cm(T35)、秸秆深混35 cm(T35+S)、有机肥深混35 cm(T35+M)、秸秆搭配有机肥深混35 cm(T35+S+M),以农民常规措施(浅翻15 cm,CK)为对照.结果表明:有机物料深混35 cm还田处理(T35+S、T35+M和T35+S+M)可显著提升玉米产量,其中以T35+S+M处理对玉米产量的提升效果最显著,2年平均增产2934.76 kg·hm-2.与CK相比,T35处理耕层(0~1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8.4%,而亚耕层(15~3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7.6%,亚耕层土壤有机质丰富度指数增加17.5%.在深翻基础上有机物料还田可显著提升全耕层(0~3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全耕层土壤有机质转化率为16.3%~31.0%.与T35处理相比,T35+S处理耕层和亚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无显著增加,T35+M和T35+S+M处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4.6%和6.9%,亚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显著增加11.2%和15.4%,亚耕层土壤有机质丰富度指数分别增加2.5%和5.1%.相关性分析表明,全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玉米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贡献率达17.5%.综上,有机肥或有机肥配合秸秆深混还田是培肥白浆土的有效措施,且主要是通过提升全耕层(0~35 cm)与亚耕层(15~35 cm)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典型黑土区不同林龄小黑杨土壤质量差异
编辑人员丨2024/6/22
东北作为我国重要农产品基地,其黑土有机质含量可达普通土壤的十倍.近年来由于过度的开发与利用,导致黑土质量下降,因此研究农田防护林对土壤质量的改善具有战略意义.为探讨农田防护林对黑土质量的改善效果,以不同林龄(Y1:林龄是1 a的小黑杨;Y5:林龄是5 a的小黑杨;Y6:林龄是6 a的小黑杨;Y8:林龄是8 a的小黑杨)小黑杨林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小黑杨防护林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林龄小黑杨林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并通过最小数据集方法对林下土壤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不同林龄土壤质地为:Y1:砂质土壤;Y5:壤土;Y6:粉砂质土壤;Y8:粉砂质土壤.(2)土壤透气保水性随林龄增长向良性方向演化,表层土壤容重由1.33 g/cm3减小到1.17 g/cm3,不同土层间差异不显著,且土壤物理指标与树木生长量及其他土壤因子具有较强的相关性.(3)土壤pH随林龄减小,随土层呈波动性变化,范围在6.19-6.58之间.土壤养分随林龄呈波动性变化,垂直变化差异显著,除速效钾外均富集在表层,各土壤养分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弱.(4)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在不同林龄及土层均差异显著,且各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强.(5)基于最小数据集的构建发现,影响不同林龄小黑杨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指标包括全氮、全钾、饱和持水量、速效磷、钙、锰,经总数据集验证所构建的最小数据集可体现小黑杨林下土壤质量有效信息.(6)小黑杨不同林龄土壤质量指数介于0.358-0.667,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排名为Y8>Y6>Y5>Y1.基于以上发现,小黑杨作为农田防护林对黑土区土壤质量改善效果明显,土壤保水透气性显著提升,土壤化学养分及微量元素含量部分提高,且不同林龄小黑杨对养分的循环利用效果差异显著.为实现黑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本研究建议随防护林林龄增加,更改林下套种作物以提高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为幼龄防护林对黑土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唑类耐药烟曲霉在江苏不同农田流行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目的 横断面调查江苏地区农田唑类耐药烟曲霉热点环境及流行特点.方法 江苏省苏北和苏南地区共采集 68份农田土壤标本,通过培养分离烟曲霉菌株,进一步进行体外抗唑类药物敏感实验筛选唑类耐药烟曲霉(azole resistance Aspergillu fumigatus,RAF)菌株,并对分离的 RAF菌株扩增cyp51A 基因鉴定耐药突变表型.结果 68 份农田土壤标本,共分离获得 106 株烟曲霉菌株,34 株(34/106 株,耐药率 32%)为 RAF,其中 8 株检测到cyp51A 基因突变(7 株 TR46/Y121 F/T289 A,1 株TR34/L98 H/S297T/F495 I),这 8 株 RAF菌株对伊曲康唑、泊沙康唑和伏立康唑同时耐药,均对伏立康唑高度耐药(MIC>16 mg/L).其余 26 株 RAF菌株未检测到任何cyp51A 基因突变;RAF在草莓田地最多(16 株/34株),稻田次之(8 株/34 株);苏北农田RAF检出率高于苏南农田,深层土壤RAF检出率略高于表层土壤.结论 江苏农田RAF菌株检出率高达 32%,以非cyp51A基因相关耐药机制为主.草莓大棚田地可能是江苏地区农田 RAF产生的潜在热点,建议对农业中使用的杀菌剂进行管理,有助于控制临床上的真菌耐药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黄河三角洲农田退耕年限对土壤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6
土壤中铁元素主要以氧化物形态存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会导致其形态发生转变.本研究选取黄河三角洲不同退耕年限土地为对象,通过分析退耕土壤理化性质和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探讨退耕年限对土壤氧化铁含量及其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农田退耕后土壤(0~40cm)含水量、有机质、总氮和总磷含量以及表层土壤黏粒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呈上升趋势;土壤pH和土壤容重的变化则不明显.土壤全铁(FeT:23.68~26.60 g·kg-1)含量在退耕的前6年内无显著变化,但退耕6年后则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而降低;游离态氧化铁(Fed:4.97~5.81 g·kg-1)与FeT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络合态氧化铁(Fep:0.03~0.21 g·kg-1)和无定形态氧化铁(Feo:0.54~0.76 g·kg-1)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随退耕年限呈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退耕还湿后土壤中全铁和各形态氧化铁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黄河三角洲农田退耕还湿将对土壤理化性质与氧化态铁的含量及其分布产生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黑土耕层温度影响的短期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阐明东北黑土区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的土壤温度效应,对农田秸秆管理和热量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传统垄作秸秆不还田(CT)、秸秆深翻还田(PTSR)、秸秆碎混还田(RTSR)和秸秆覆盖还田(NTSR)4个处理,2018-2020年测定了玉米生育期5、15、30 cm 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动态变化及秸秆覆盖率,分析了不同处理各土层温度差异、≥10℃ 土壤积温和有效积温(GDD)、土壤温度日动态变化和空气积温生产效率,以及影响土壤温度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主要影响玉米播种至出苗期(S~VE)的土壤温度,土壤日平均温度呈现CT>PTSR>RTSR>NTSR的趋势,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和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差异逐渐缩小.与CT相比,PTSR、RTSR和NTSR处理5 cm 土壤温度分别降低0.86、1.84和3.50 ℃;NTSR处理显著降低了不同土层≥10℃积温和GDD,5、15和30 cm 土层≥10℃积温分别降低216.2、222.7和165.1 ℃·d,GDD分别降低201.9、138.7和123.9 ℃·d;NTSR处理还显著降低了空气积温生产效率,降幅为9.7%~15.6%.综上,PTSR和RTSR对玉米播种至出苗期表层土壤温度会产生显著影响,但是对空气积温生产效率无显著影响;而NTSR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温度和空气积温生产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农田表层土壤镉的典型空间插值方法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空间插值对于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和污染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省广州市某地区农田表层土壤重金属镉的调查监测结果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反距离加权、径向基函数、普通克里金、简单克里金、泛克里金5种空间插值方法,进行空间插值及土壤等级划分,比较不同插值方法结果精度,分析不同插值方法结果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插值方法识别的土壤镉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壤等级划分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局部极值向外过渡区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其中径向基函数精度最高,克里金插值法对数据存在"压缩"效应较强.因此,在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时应考虑土壤重金属样本数据特征和空间结构特征,选择合适的插值模型,并适当加大土壤重金属浓度过渡区域采样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萍乡市郊区表层土壤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萍乡市郊区土壤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于2016年5月,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该地区采样区企业周边、基本农田、蔬菜基地、畜禽养殖场周边及闲置地块土壤中Cd、Hg、As、Pb、Cr、Cu、Zn和Ni的含量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除Hg(超标率为6.67%)外,Cd、Hg、As、Pb、Cr、Cu、Zn和Ni均达到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都较低.5类采样单元中,闲置地块和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的单因子污染指数相对最高,蔬菜基地和农田土壤次之,企业周边土壤相对最低.整体而言,萍乡城郊土壤环境质量处于清洁和安全范围内,生态风险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农田向农林复合系统转变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渭北黄土区农林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的核桃-小麦间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两物种的单作系统为对照,研究单作农田向农林复合系统转变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农林复合系统经营管理和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核桃-小麦间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善作用主要发生在0~40 cm土层.核桃-小麦间作可以避免表层(0~20 cm)土壤容重升高,同时在20~ 40 cm土层对单作农田形成的犁底层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核桃-小麦间作对各土层田间持水量均表现出持续的改善作用,除在20~ 40 cm土层略低于核桃单作外,其他从第5年开始均高于两单作系统.核桃-小麦间作对各土层土壤孔隙度均存在持续的改善作用,在0~20和20~40 cm土层与两单作系统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也能提高毛管空隙度的比例.农田向农林复合系统转变过程中对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孔隙度均有持续的改善作用,且对浅层土壤的改善作用强于深层土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