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内超声引导下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八例远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辽宁省金秋医院2015年8月至2017年11月行冠状动脉内超声引导下实施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治疗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8例,患者均随访观察,并于术后12~36个月[26.5(14.5~32.5)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8例患者均行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术,术中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普通球囊扩张后即刻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准确测量冠状动脉血管内径及病变长度,并应用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治疗,药物涂层球囊介入治疗的即刻成功率为100.00%,术后比术前病变狭窄程度明显减轻[20.00%(11.25%~25.00%)比90.00%(80.00%~97.75%), H=11.549, P<0.01];术后比术前病变冠状动脉最小内径明显增大[2.23(2.03~2.53)mm比0.30(0.25~0.54)mm, H=11.361, P<0.01]。术后患者住院期间无心绞痛再发、无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曾再发心绞痛,程度较前减轻,经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再发狭窄,于原狭窄处植入支架治疗;1例患者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血管闭塞侧支循环形成,未予治疗。 结论: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直接用于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是安全有效的,提供了一个"有介入无植入"的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为药物涂层球囊扩张成形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保证了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远期效果是乐观的,而对于冠状动脉出现再狭窄的患者可以直接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药物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80?例,其中接受DCB治疗者180?例(DCB组),置入DES者200?例(DE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主要指标包括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即由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构成的复合指标。次要指标包括:(1)PCI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及其心肌灌注(TMP)分级;(2)PCI治疗后0.5~2 h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即ST段回落率(取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计算在治疗后ST段下降的比率;或ST段压低最显著的导联,在治疗后ST段恢复的比率),将ST段回落率<50%定义为ST段回落不良;(3)术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情况;(4)心肌酶升高峰值;(5)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IPTW),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对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类型与部位、靶血管及介入治疗手术资料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CB组分叉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DES组( P<0.05);DCB组的球囊直径较DES组的支架直径小,而长度更长( 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各死亡1?例;与DES组比较,DCB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发生率[2.8%(5/180)比0.5%(1/200), P=0.10]和TVR比率[2.8%(5/180)比0.5%(1/200), P=0.10]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与迟发夹层相关;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180)与1.0%(2/200), P=0.1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MACE。两组患者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率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CB组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组[8.3%(15/180)比3.0%(6/200), P=0.02],但是多为B型以下夹层,无需特殊处理。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1)。采用倾向性评分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采用DES及DCB治疗,院内发生MACE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DCB为对照, OR=0.35,95 %CI0.08~1.43, P=0.13)。 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使用DCB与DES同样安全、有效。使用DCB治疗者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但多为B型以下。另外,因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致使DCB的在院心肌梗死发生率偏高,须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DCB后的迟发冠状动脉夹层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序贯再通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序贯再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潍坊医学院附属益都中心医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STEMI患者18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序贯再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PCI)组(观察组)90例和传统的直接PCI(pPCI)组(对照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介入治疗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2周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心肌充血分级(MBG)3级血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78%比63.33%,χ 2=4.51, P=0.03)。观察组、对照组术后2周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70 mm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比23.33%,χ 2=5.69, P=0.02)。以观察组为变量对2周SDNN<70 mm的影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其 OR值为0.36,95% CI 0.16~0.85, P=0.02。影响SDNN<70 mm发生率的其他因素:心肌灌注MBG 3水平( OR=0.45,95% CI:0.16~0.95, P=0.03)、再灌注时间( OR=2.65,95% CI:1.06~5.98, P=0.04)、入院血糖水平( OR=1.96,95% CI:1.04~7.71, P=0.04)、血清肌钙蛋白I(TnI)值( OR=2.06,95% CI:1.03~5.68, P=0.04)及心脏功能水平( OR=2.18,95% CI:1.08~6.89, P=0.04)。 结论:序贯再通PCI治疗在改善STEMI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同时可提高心率变异性指标和降低SDNN<70 mm的发生率,优于传统的直接PCI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柏拉图分析法护理质量改进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柏拉图分析法护理质量改进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康复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4月、2019年5—11月两个时间段各198例因AMI行PCI的患者,术后分别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方式(常规组)、基于柏拉图分析法的护理质量改进管理(改进组)。对两组患者康复运动处方执行情况、运动能力以及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改进组每周微信打卡天数、上传合规运动视频数及合规饮食照片数均显著多于常规组[(5.47±0.56)比(3.56±0.41)d、(5.72±0.61)比(2.86±0.24)条、(17.92±1.80)比(12.01±1.47)张],康复运动知识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83.34±7.91)比(62.39±6.34)分 ](均 P<0.001);改进组无氧阈值千克摄氧量(VO 2AT/kg)显著高于常规组[(19.38±2.74)比17.25±2.61)ml·min -1·kg -1]( P<0.001);基于柏拉图分析法的护理质量改进管理实施后护理人员脑力激荡、责任感、积极性、团队凝聚力、沟通协调得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4.15±0.49)比(2.95±0.31)分、(3.94±0.40)比(2.08±0.24)分、(4.01±0.43)比(2.65±0.28)分、(4.62±0.36)比(3.01±0.35)分、(4.53±0.43)比(3.16±0.37)分 ](均 P<0.001)。 结论:基于柏拉图分析法的护理质量改进管理可改善AMI行PCI的患者术后康复运动处方执行情况,增强其运动耐力,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通心络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及心肌酶谱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功能改善及心肌酶谱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在河北省香河县人民医院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以常规治疗联合通心络胶囊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及心肌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T(TnT)]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2.0%(46/50比76.0%(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76, P<0.05)。治疗后两组LVEDV及LVESV降低,LVEF升高,并且观察组治疗后LVEDV及LVESV低于对照组[(153.39 ± 8.35) ml/m 2比(155.57 ± 9.32) ml/m 2、(103.49 ± 9.25) ml/m 2比(109.65 ± 10.46) ml/m 2],LVEF高于对照组[(58.14 ± 7.41)%比(54.59 ± 6.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AST、CK、CK-MB、LDH、TnT均明显降低,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38.14 ± 7.28) U/L比(45.04 ± 8.12) U/L、(637.15 ± 75.25) U/L比(756.24 ± 85.24) U/L、(553.28 ± 53.14) U/L比 (632.17 ± 62.81) U/L、(162.43 ± 15.41) U/L比(181.74 ± 19.25) U/L、(0.32 ± 0.15) μg/L比 (0.39 ± 0.11)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应用通心络胶囊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调节机体酶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浆B型利钠肽联合Tei指数检测在介入术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左室功能评估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与Tei指数联合检测在评估介入术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左室功能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中山市大涌医院、中山市博爱医院准备接受介入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法分为心功能Ⅰ级组和心功能Ⅱ级组,每组30例。另外选择同期健康儿童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不同组别儿童血浆BNP浓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Tei指数的差别,探讨其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同时对血浆BNP浓度与Tei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心功能Ⅱ级组血清BNP浓度[(6.8±1.2)ng/L]、左心室Tei指数(0.63±0.08)均高于心功能Ⅰ级组[(5.4±1.3)ng/L、(0.48±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92、3.01,均 P<0.05),且两组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7±1.5)ng/L、(0.33±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14、2.28、4.19、6.14,均 P<0.05);另外心功能Ⅱ级组LVEF明显低于心功能Ⅰ级组( t=5.00, P<0.05),且两组LVEF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t=10.32、4.51,均 P<0.05)。随着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的增加,BNP及Tei指数逐渐升高( F=3.054、3.491,均 P<0.05),LVEF值逐渐下降( F=12.500, P<0.05)。同时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BNP浓度与左心室Tei指数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r=0.69, P<0.01)。 结论:血浆BNP联合Tei指数检测能够迅速准确的评估介入术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左室功能,作为临床检测的敏感指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影响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及特点。方法:选择2010年1月1日至2014年10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并行PCI的ACS患者2 912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老老年组(≥ 75岁,480例)和对照组(<75岁,2 43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随访并记录所有患者出院后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老年ACS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老年组高血压病史比例、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主干病变率、Gensin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男性比例、吸烟史比例、高脂血症比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ALB)水平和出院后可坚持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类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随访期间老老年组全因死亡率高于对照组[2.5%(12/480)比0.9%(21/2 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老老年ACS患者出院后口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是保护因素( OR = 0.046,95% CI 0.006~0.383, P = 0.004);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定Gensini评分对全因死亡的预测阈值为87.75分,曲线下面积0.709, P = 0.01,95% CI 0.729~0.891;高Gensini评分(≥ 87.75分)组发生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低Gensini评分(<87.75分)组[6.6%(9/137)比0.9%(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老老年ACS患者无论从临床病史还是预后相关因素均有其自身特性,对于Gensini评分≥ 87.75分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强化住院期间药物治疗,并加强随访,尤其注意出院后坚持继续口服药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复合技术在心肌血运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冠状动脉复合血运重建(HCR)综合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两种手术策略的优点,可应用于复杂多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HCR按计划"一站式"或"分期式"采用小切口CABG行左胸廓内动脉至前降支的旁路移植,采用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对非前降支病变血管进行成形,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常规CABG。多项研究结果表明,HCR安全有效,但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HCR作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新型治疗策略具有良好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核素心肌显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TCA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PTCA治疗的AMI患者3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57.9±12.3)岁。所有患者均在AMI发病1周内行PTCA治疗,并于治疗前3天和治疗后6~8个月行 99Tc 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和 18F-氟脱氧葡萄糖PET/CT心肌代谢显像。根据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值(ΔLVEF )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心功能改善组(ΔLVEF≥5%);B组为心功能未改善组(ΔLVEF <5%)。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VEF、高峰射血率(PER)、存活心肌/坏死心肌节段数(S/N)比值及心肌肌钙蛋白I (cTnI)等指标间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分析预测LVEF改善(ΔLVEF≥5%)的S/N界值。 结果:(1)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绞痛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 PTCA治疗前,A组和B组间LVEF、PER、cTn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S/N比值(A组:1.24±1.06 ,B组:0.58±0.37)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0.824, P=0.042);PTCA治疗后,2组间LVEF(A组:47±12,B组:38±10)、PER(A组:2.11±0.48,B组:1.71±0.50)、S/N比值(A组:0.73±0.47,B组:0.62±0.3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28、-2.366、-2.514, P=0.016、0.024、0.017),但cTnI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N比值是ΔLVEF的独立影响因素( OR=2.164, P=0.018)。(4) ROC曲线结果显示,以S/N比值预测AMI患者PTCA治疗后ΔLVEF≥5%的界值为0.62,曲线下面积为0.823(95% CI:0.661~0.985),特异度为85.71%,灵敏度为91.54%。 结论: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对AMI患者行PTCA治疗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浆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栓素B 2(TXB 2)水平联合检测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金华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36例的临床资料。依据PCI术后6个月MACE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33例、未发生组103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分析两组PCI术前血浆HIF1α、NT-proBNP、TXB 2水平;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HIF1α、NT-proBNP、TXB 2水平及三者联合检测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发生MACE的价值。 结果:13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6个月发生MACE 33例,发生率为24.26%。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发生组血浆HIF1α[(31.54±5.26)ng/L]明显低于未发生组[(37.18±6.94)ng/L]( t=4.286, P<0.05),NT-proBNP[(1 246.83±243.71)μg/L]和TXB 2[(125.13±20.16)ng/L]均明显高于未发生组[(876.92±173.04)μg/L、(95.73±18.24)ng/L]( t=9.617、7.835,均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HIF1α、NT-proBNP、TXB 2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发生MACE的最佳截断点分别为32.67 ng/L、1 018.27 μg/L、112.19 ng/L;血浆HIF1α、NT-proBNP及TXB 2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9.70%(23/33)、98.06%(101/103),特异度高于血浆HIF1α、NT-proBNP、TXB 2单独检测;血浆HIF1α、NT-proBNP及TXB 2三者联合检测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1,高于血浆HIF1α、NT-proBNP、TXB 2单独检测的AUC( Z=2.007、1.991、2.217,均 P<0.05)。 结论:血浆HIF1α、NT-proBNP、TXB 2三者联合检测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