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替罗非班联合高压氧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龙口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治疗的ACS PCI术后无复流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A、B、C组。A组患者40例,予以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及地尔硫卓等常规对症治疗。B组患者42例,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替罗非班治疗;C组39例,在B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HBO治疗。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血小板聚集率及主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C组患者ST段压低、ST段抬高及缺血损伤导联数明显低于B组,B组患者ST段压低、ST段抬高及缺血损伤导联数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7.7%)明显低于B组(19.0%),B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19.0%)明显低于A组(4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B组,B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血清hs-CRP、ET-1及血浆MPO水平明显低于B组,B组患者血清hs-CRP、ET-1及血浆MPO水平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BO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CS患者PCI术后无复流临床疗效明显,其主要是通过降低机体血液炎性因子及血小板聚集率实现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比索洛尔配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心律失常改善情况、血糖指标、胰岛功能指标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88.0%比70.0%,χ 2=4.883,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室性早搏[(1 412.52±587.85)次/24 h比(2 247.96±761.52)次/24 h]、短阵性室速[(46.58±10.12)阵/24 h比(79.45±12.01)阵/24 h]、ST段压低[(1.24±0.19)mm比(1.41±0.24)mm]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41、-14.799、-3.927,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6.58±1.61)mmol/L]、餐后2 h血糖[(8.35±1.72)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4±1.58)%]均低于对照组[(8.24±1.87)mmol/L、(9.69±1.91)mmol/L、(7.68±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57、-3.686、-4.379,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为(56.52±10.28)%,高于对照组的(47.96±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278, P<0.001),胰岛素抵抗指数为(2.06±0.32),低于对照组的(2.54±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157, P<0.001)。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0%比8.00%,χ 2=0.444, P>0.05)。 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比索洛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较单一比索洛尔治疗效果好,能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改善血糖和胰岛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造影和血栓类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根据心电图ST段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分型,探究不同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和冠脉内血栓类型。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因急性心肌梗死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于发病24 h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232例患者。根据心电图ST段改变将患者分为ST段抬高组( n=161)、ST段无偏移组( n=28)和ST段压低组( n=43)。于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在OCT的指导下对冠脉内血栓进行分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三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特点和冠脉内血栓类型,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ST段抬高组和压低组的梗死相关动脉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多见,而无偏移组以左回旋支多见( P<0.01)。ST段抬高组和压低组的梗死部位多位于近中段;而无偏移组多位于中远段( P=0.008)。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的闭塞病变比例均高于ST段压低组(68.3% vs. 30.2%, P<0.05; 67.9% vs. 30.2%, P<0.05);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的单支血管比例均高于ST段压低组(36.0% vs 4.7%, P<0.05;39.3% vs. 4.7%, P<0.05)。ST段无偏移组和压低组梗死相关动脉侧枝循环形成比例均高于ST段抬高组(35.7% vs. 16.1%, P<0.05; 58.1% vs. 16.1%, P<0.05)。ST段抬高组、无偏移组冠脉内红色血栓比例均高于无偏移组(76.4% vs. 34.9%, P<0.05; 64.3% vs. 34.9%, P<0.05)。 结论:与ST段压低组相比,ST段无偏移组和ST段抬高组心肌梗死患者单支血管、闭塞病变所占比例较高,且冠脉内形成的多为红色血栓。故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ST段无偏移者有别于ST段压低者,建议将急性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进一步分为ST段抬高型、ST段无偏移型和ST段压低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呃逆为主诉的心肌梗死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以呃逆为第一主诉或主要症状,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八医院鹰潭医疗区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以呃逆为第一主诉或主要症状,临床诊断为心肌梗死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初诊均未能明确诊断,而就诊于其他科室,甚至拟行有创操作,在心电图检查发现ST段显著抬高或压低,心肌损伤标志物显著升高后,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狭窄程度均 ≥ 80%,其中犯罪血管为右冠状动脉7例、冠状动脉旋支3例、前降支远端1例,均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治疗,呃逆均在冠状动脉开通后24 h内停止,11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心肌梗死发生时,有时因各种原因,特征性表现不明显,而单纯表现为呃逆,医生必须高度重视,开拓诊断思路,形成发散性诊断思维,合理并完善相关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提高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原发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药物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380?例,其中接受DCB治疗者180?例(DCB组),置入DES者200?例(DE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主要指标包括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即由心原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及支架内血栓形成构成的复合指标。次要指标包括:(1)PCI治疗前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分级及其心肌灌注(TMP)分级;(2)PCI治疗后0.5~2 h内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即ST段回落率(取ST段抬高最显著的导联,计算在治疗后ST段下降的比率;或ST段压低最显著的导联,在治疗后ST段恢复的比率),将ST段回落率<50%定义为ST段回落不良;(3)术中冠状动脉夹层的发生情况;(4)心肌酶升高峰值;(5)院内及出院后3?个月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基于倾向性评分逆概率加权法(IPTW),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两种介入治疗方法对MACE发生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类型与部位、靶血管及介入治疗手术资料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CB组分叉病变的比率明显高于DES组( P<0.05);DCB组的球囊直径较DES组的支架直径小,而长度更长( P均<0.05)。两组住院期间各死亡1?例;与DES组比较,DCB组住院期间心肌梗死发生率[2.8%(5/180)比0.5%(1/200), P=0.10]和TVR比率[2.8%(5/180)比0.5%(1/200), P=0.10]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与迟发夹层相关;两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6/180)与1.0%(2/200), P=0.15]。出院后3?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MACE。两组患者的术后TIMI血流分级、TMP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不良率及心肌酶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DCB组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组[8.3%(15/180)比3.0%(6/200), P=0.02],但是多为B型以下夹层,无需特殊处理。两组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91)。采用倾向性评分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采用DES及DCB治疗,院内发生MACE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DCB为对照, OR=0.35,95 %CI0.08~1.43, P=0.13)。 结论:对于接受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使用DCB与DES同样安全、有效。使用DCB治疗者的术中冠状动脉夹层发生率高于DES,但多为B型以下。另外,因迟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致使DCB的在院心肌梗死发生率偏高,须密切关注与高度警惕DCB后的迟发冠状动脉夹层问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尼洛替尼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2岁男性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口服尼洛替尼400 mg、2次/d治疗。首次用药后5 h出现轻微乏力、心前区不适和胸闷,休息后缓解;当日第2次用药后1 h再次出现心前区不适、胸闷症状,休息后缓解;次日再次服用该药后1 h,前述症状复现且加重,休息后不能缓解。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2.67 μg/L,肌红蛋白195.1 μg/L,肌酸激酶MB 37.7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 1~V 6导联ST段压低>0.1 mV,T波倒置,QT/QTc 350/402 ms。诊断: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考虑与尼洛替尼有关。停用该药并予扩张血管、抗凝等治疗3周后,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钙蛋白Ⅰ未检出,肌红蛋白21.7 μg/L,肌酸激酶MB 0.8 μg/L;心电图检查示Ⅰ、Ⅱ、Ⅲ、aVL、aVF、V 1~V 6导联ST段和T波恢复正常,QT/QTc 370/376 m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与欧美Takotsubo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中国Takotsubo综合征(TT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与欧美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二者的异同。方法:该研究为病例汇总分析。以“应激性心肌病”“心尖气球样变综合征”“心碎综合征”“Takotsubo综合征”“Takotsubo syndrome”“stress cardiomyopathy”为关键词,检索万方数据、中国知网、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0至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剔除非病例报道、诊断错误、信息不全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1 294篇,其中128篇文献报道了163例中国病例,1 166篇文献报道了1 256例欧美病例 。提取纳入病例的人口学、诱因、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左心室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治疗及预后等信息,分析中国TT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与欧美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纳入163例中国TTS患者,1 256例欧美患者。中国TTS患者的年龄为(59.6±16.9)岁,与欧美患者的(59.7±17.4)岁相当( P=0.90),女性患者的比例则低于欧美[128例(78.5%)比1 073(85.4%), P=0.02]。中国TTS患者的诱因以精神应激为主[79例(48.5%)],躯体应激者71例(43.6%),13例(7.9%)患者无明显诱因。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精神应激比例较高,而躯体应激和无诱因者比例较低( P均<0.05)。中国TTS患者的主要症状依次为胸痛[86例(52.8%)]、胸闷[57例(35.0%)]、气促[54例(33.1%)]、头晕[26例(16.0%)]、出汗[25例(15.3%)]、心悸[20例(12.3%)]、晕厥[15例(9.2%)]、腹痛/腹泻[14例(8.6%)]、低血压[12例(7.4%)]和乏力[2例(1.2%)]。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胸闷、头晕、出汗、心悸、腹痛/腹泻的比率较高,而低血压的比率较低( P均<0.05)。中国TTS患者心电图表现以心肌缺血样改变为主,包括ST段抬高104例(63.8%)、T波倒置75例(46.0%)和ST段压低14例(8.6%)。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ST段抬高、T波倒置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比率较高( P均<0.05) 。超声心动图检查示,中国TTS患者主要表现为心尖部运动障碍[97例(59.5%)]、心尖/左心室球囊样扩张[59例(36.2%)]。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心尖/左心室球囊样扩张、心尖部运动障碍、二尖瓣反流的比率较高,而其他部位运动障碍、左心室射血分数<50%的比率较低( P均<0.05)。左心室造影示中国TTS患者心尖部运动障碍比率高于欧美( P<0.01),而心尖/左心室球囊样扩张的比率相近( P>0.05)。冠状动脉造影示中国TTS患者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50%者142例(87.1%),与欧美相当( P>0.05)。中国TTS患者以典型者为主[157例(96.3%)],其次为双室型[5例(3.1%)]、倒置型[1例(0.6%)];典型患者的比率高于欧美,而倒置型、室中型的比率较低( P均<0.01)。中国TTS患者的常用治疗药物依次为β受体阻滞剂[67例(41.1%)]、抗血小板药[61例(37.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59例(36.2%)]、抗凝药[44例(27.0%)]和利尿剂[32例(19.6%)]。与欧美比较,中国TTS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抗凝药、调脂药、利尿剂、硝酸盐类药物的比率较高( P<0.05)。两组患者氧疗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率相近( P均>0.05)。中国TTS患者的院内死亡率为5.5%(9/163),平均随访1年,期间复发率为3.7%(6/163),无死亡事件发生,与欧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中国TTS患者中中老年女性占比较高,大部分患者有精神或躯体应激,以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主,有一定的院内死亡率和复发率。相对于欧美患者,中国TTS患者有其特殊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101例冠心病患者,均接受常规心电图、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不同检查方法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分析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心肌缺血发作特点。结果: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单支冠状动脉病变、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心肌缺血检出率分别为28.71%(29/101)、56.44%(57/101),略高于常规心电图的17.82%(18/101)、45.54%(46/1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2导联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检出率为85.15%(86/101),高于常规心电图的63.37%(64/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平均发作频次高于常规心电图,ST段压低持续时间、压低幅度均高于常规心电图( P<0.05)。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侧壁及下壁心肌缺血检出率分别为16.28%(14/86)、22.09%(19/86),以上两个部位心肌缺血常规心电图检出率均为0。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前间壁/前壁心肌缺血检出率为61.62%(53/86),低于常规心电图的100.00% (6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造影一致性较高, Kappa值为0.648,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81.82%、92.08%、60.00%。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心肌缺血发作例数较单支病变患者多( P<0.05),心肌缺血发作频次高于单支病变患者,ST段压低持续时间、压低幅度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 P<0.05)。 结论:同步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效能较常规心电图高,与冠状动脉造影一致性更高,可明确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及程度,有助于识别心肌缺血 部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钙通道及调控基因变异和肥厚型心肌病临床表型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中国人群中携带单个罕见钙通道及调控基因变异(Ca 2+基因变异)的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与携带单个肌小节基因变异及不携带基因变异的HCM患者临床表型的差异,探索罕见Ca 2+基因变异对HCM临床表型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3—2019年在西京医院首次确诊的无血缘关系的成人HCM患者842例,进行96个遗传性心脏疾病相关基因检测。排除糖尿病、冠心病、酒精消融术及室间隔肌切除术后的患者,再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排除携带意义不明的肌小节基因变异、携带>1个肌小节基因变异、携带>1个Ca 2+基因变异、患有HCM拟表型以及携带除Ca 2+以外的其他离子通道基因变异的患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基因变异阴性组(未携带肌小节基因变异及离子通道相关基因变异)、肌小节基因变异组(仅携带1个肌小节基因变异)和Ca 2+基因变异组(仅携带1个罕见Ca 2+基因变异),收集3组患者的常规资料、超声心动图以及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346例HCM患者,其中基因变异阴性组170例、肌小节基因变异组154例、Ca 2+基因变异组22例。与基因变异阴性组相比,Ca 2+基因变异组收缩压较高,有猝死家族史及HCM家族史的比例较高( P均<0.05);超声结果显示Ca 2+基因变异组室间隔厚度较厚[(23.5±5.8)mm比(22.3±5.7)mm, P<0.05];心电图结果显示Ca 2+基因变异组QT间期较长[(416.6±23.1)ms比(400.6±47.2)ms, P<0.05],RV5+SV1振幅较高[(4.51±2.26)mv比(3.50±1.65)mv, P<0.05]。与肌小节基因变异组相比,Ca 2+基因变异组初诊年龄较大,血压较高( P均<0.05);超声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 2+基因变异组左心室流出道压差>30 mmHg(1 mmHg=0.133 kPa)的比例较低(22.8%比48.1%, P<0.05),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二尖瓣环室间隔侧测量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e′)比值较小[13.0±2.5比15.9±4.2, P<0.05];心电图结果显示Ca 2+基因变异组QT间期较长[(416.6±23.1)ms比(399.0±43.0)ms, P<0.05],ST段压低的比例较低(9.1%比40.3%, P<0.05)。 结论:与基因变异阴性HCM患者相比,罕见Ca 2+基因变异HCM患者的临床表型相对较重;与肌小节基因变异HCM患者相比,罕见Ca 2+基因变异HCM患者的临床表型相对较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重症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心肌炎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特点。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8年5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天津市黄河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重症ICI相关心肌炎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ICI用药类型、临床表现、心电图及治疗方案(是否接受化疗药物及靶向治疗等)等信息,并进行分析。按照患者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电图特点。结果:共纳入重症ICI相关心肌炎患者13例,其中女6例,年龄为66(61,71)岁,以肺癌患者最多(38.46%,5/13)。自ICI首次用药至心肌炎确诊的中位时间为50 d;其中,基线合并高血压者5例,合并冠心病者4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ICI用药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主(7/13)。患者心电图表现为新发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多见,8/13)、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动过速)、心脏传导阻滞(包括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及房室传导阻滞)、ST-T改变、碎裂QRS波、P波异常和QT间期延长,少数表现为多导联低电压、病理性Q波等。与幸存者相比,死亡患者更多表现为ST段压低[46.15%(6/13)对7.69%(1/13), P=0.029]、碎裂QRS波[53.85%(7/13)对7.69%(1/13), P =0.005]及P波异常[46.15%(6/13)对7.69%(1/13), P =0.029]。 结论:重症ICI相关心肌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心电图可表现为新发的心律失常、ST-T改变、碎裂QRS波、P波异常和QT间期延长,少数可表现为多导联低电压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