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联合斑块特征预测稳定型心绞痛进展风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联合斑块特征在预测稳定型心绞痛发生重大不良心脏事件(MACE)风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首次确诊的27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CTA资料.分析冠状动脉三大主支(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旋支)近段的管腔狭窄程度和斑块特征(包括每支血管斑块内的脂类、纤维脂类、纤维和钙化成分体积及占比)及其周围的FAI.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进展组和稳定组.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FAI联合斑块特征对稳定型心绞痛发生MACE的预测效能.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2(7,28)月后,274例中63例发生MACE.与稳定组相比,进展组的FAI值显著较高(P=0.001),重度狭窄(≥70%)占比较大(P<0.001),脂类成分体积明显较大(P<0.001).FAI联合斑块的脂类成分体积及管腔狭窄程度构建的联合模型,预测稳定型心绞痛发生MACE的效能明显优于仅采用斑块特征和狭窄程度的模型(AUC分别为0.713和0.644,P=0.006).结论:FAI联合斑块的脂类成分体积及管腔狭窄程度可以较准确地预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生MACE的风险,为临床识别高危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提供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T-T动态改变的De Winter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侵袭,从而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造成心肌急性缺血、缺氧、损伤甚至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急性非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XNIP、NLRP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冠心病猝死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TXNIP、NLRP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及其与斑块继发病变、冠心病猝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经尸体解剖提取的105例心脏冠状动脉标本及来源者相关资料.根据冠状动脉有无硬化斑块将其分为无病变组(n=20)和斑块组(n=85),再根据冠状动脉是否存在继发病变及其是否为冠心病猝死案例将斑块组分为非冠心病猝死组(n=25)、冠心病猝死无继发病变组(n=30)和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n=30).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制片及利用IPP6.0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冠状动脉内膜及病灶厚度、纤维帽厚度、坏死灶厚度及管腔狭窄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qRT-PCR)检测冠状动脉TXNIP、NLRP3分布特点及表达情况.结果 与无病变组比较,其余3组内膜及病灶厚度、纤维帽厚度、坏死灶厚度更厚,管腔狭窄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冠心病猝死无继发病变组比较,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内膜及病灶厚度、坏死灶厚度更厚,管腔狭窄程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病变组冠状动脉管壁未见TX-NIP、NLRP3蛋白表达.非冠心病猝死组TXNIP、NLRP3蛋白强阳性表达率为40.0%、36.0%,弱阳性表达率为32.0%、36.0%,较弱阳性表达率为28.0%、28.0%;冠心病猝死无继发病变组强阳性表达率为50.0%、43.3%,较强阳性表达率为33.3%、36.7%,弱阳性表达率为16.7%、20.0%;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强阳性表达率为73.3%、76.7%,较强阳性表达率为26.7%、23.3%.冠心病猝死合并继发病变组冠状动脉TX-NIP、NLRP3蛋白、mRNA表达水平高于其余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斑块内TXNIP与NLRP3表达的吸光度值、蛋白及mRNA水平呈正相关(P<0.05).TXNIP、NLRP3表达水平与内膜及病灶厚度呈正相关,与纤维帽厚度呈负相关(P<0.05);冠状动脉坏死灶厚度与TXNIP、NLRP3呈正相关(P<0.05).结论 TXNIP、NLRP3可作为冠心病猝死的诊断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同型半胱氨酸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多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基础上发生急性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1,2]。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比溶栓疗法能更快更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改善罪犯血管血流量并限制心肌梗死面积,保留左心室射血功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因此PPCI已成为目前STEMI患者恢复冠脉再灌注的首选血运重建策略 [3,4],然而仍会有5%-50%的患者在PPCI后会出现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RP) [5]。NRP是一种与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的并发症,可增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的风险并提高STEMI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6,7]。近几年发现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被认为是STEMI患者PPCI后冠脉发生NRP的独立危险因素 [8],有关证明二者相关性的研究在近几年逐渐增多,无不提示二者关系密切,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故本文围绕Hcy与NRP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为NRP的预测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利用腔内影像观察他汀联用PCSK9抑制剂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他汀联用PCSK9抑制剂(PCSK9i)的降脂治疗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并验证他汀联用PCSK9i的降脂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万方、知网数据库,获取从建库到2022年12月20日的全部文献。英文检索关键词为“PCSK9 Inhibitors”“Alirocumab”“Evolocumab”“plaque”“IVUS”“OCT”等,中文检索关键词为“PCSK9抑制剂”“斑块”“血管内超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筛选所有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或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观察他汀治疗与他汀联用PCSK9i治疗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Revman)5.4处理数据。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1 912例患者。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他汀单药治疗,他汀联用PCSK9i能够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百分比(PAV)(MD:-2.08 mm 3,95% CI:-2.94~-1.23 mm 3, P < 0.001),加速PAV的消退(MD:-1.13 mm 3,95% CI:-1.49~-0.77 mm 3, P < 0.001);改善总动脉粥样硬化体积(TAV)(MD:-6.42 mm 3,95% CI:-14.34~1.51 mm 3, P=0.1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促进TAV消退(MD:-5.16 mm 3,95% CI:-7.09 ~-3.23 mm 3, P < 0.001);显著增加薄帽斑块纤维帽厚度(FCT)(MD:8.46 μm,95% CI:5.13~11.79 μm, P < 0.001)。此外,他汀联合PCSK9i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血脂水平。 结论:他汀联用PCSK9i可明显改善粥样斑块的特征和表型,并大幅降低血脂水平。对于存在高心血管风险的患者,建议尽早启动他汀联合PCSK9i治疗,并长期维持,确保更多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生长分化因子-15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急诊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和健康寿命缩短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1]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新鲜血栓形成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涵盖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最重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其中NSTEMI与UA合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ACS常以胸痛起病,在数小时或数天内致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多因素疾病。早期诊断对于及时缓解心肌损伤、指导最佳药物治疗及血运重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干预也有助于减少严重并发症(如猝死、再次梗死以及心衰)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狭窄率与斑块特征联合分析对提高CT诊断心肌缺血效能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CTA(CCTA)诊断的狭窄程度与斑块特征联合应用对冠状动脉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全国5家临床试验中心纳入疑诊或已知冠心病并拟行冠状动脉造影(ICA)的患者,所有患者于1周内依次行CCTA、ICA及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查。测量并收集所有病变血管的斑块特征,包括斑块负荷、钙化成分体积比、非钙化成分体积比、病变长度、斑块高危征象。以ICA引导下经压力导丝测量的心肌FFR为金标准,将所有病变血管分为FFR≤0.8(缺血)和FFR>0.8(非缺血)2组,比较上述斑块特征在2组中的分布差异;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与缺血病变的关系;采用ROC曲线评估CCTA狭窄率、斑块特征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并采用Delong检验对各参数的曲线下面积(AUC)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患者共317例,冠状动脉病变血管366支(缺血组血管169支,非缺血组197支)。与非缺血组相比,缺血组病变血管的斑块负荷更大[缺血组34.3%(30.3%,38.8%)、非缺血组32.4%(28.5%,37.9%); Z=-2.622, P=0.009],CT高危斑块比例更高[缺血组26.9%(45/169)、非缺血组11.7%(23/197);χ 2=15.311, P<0.001],病变长度更长[缺血组22.1(14.4,35.0)mm、非缺血组17.6(11.0,26.0)mm; Z=-4.388, 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CT高危斑块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794、2.461、1.027; P<0.001、 P=0.002、 P=0.002)。单独应用CCTA≥50%狭窄诊断缺血病变的AUC是0.625,联合CT斑块特征AUC为0.714( P<0.001)。 结论:CCTA狭窄率、病变长度及CT高危斑块特征是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的预测因素,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CCTA对缺血病变的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脂质分析及影响术后再狭窄机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的脂质成分,并探讨其影响内膜剥脱术(coronary endarterectomy,CE)中、长期疗效的机制。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选取北京安贞医院冠状动脉外科术前合并高脂血症病史的弥漫性冠状动脉病变(diffus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DCAD)患者共50例,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联合前降支内膜剥脱(CE)术,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术中取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及血浆样本,并经术后复查核磁共振冠状动脉斑块显像(atherosclerosis T1-weighted characterization,CATCH)检查并联合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power domain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集成框架技术分析中远期冠状动脉再狭窄率后作为高风险组(>25%,研究组)及匹配低风险组(对照组),两组进行脂质学及分子生物学分析检测斑块标本组织及细胞色素P450 3A4酶(CYP3A4)含量。结果:两组各入选8例患者,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斑块脂质学分析后发现4α-羟基胆固醇(4α-hydroxycholesterol,4α-OHC)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0.050 μmol/g对0.016 μmol/g, P<0.05);同时研究组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T1加权特征核磁显像结果显示对照组通畅率优于研究组[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率(9.0±1.9)%对(22.3±2.3)%, P<0.05]。CYP3A4含量对比:研究组血浆CYP3A4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即刻(0.88±0.05)ng/ml对(0.45±0.03)ng/ml,术后12个月(2.08 ± 0.40)ng/ml对(1.58 ±0.16)ng/ml, P<0.05]。 结论:高表达4α-OHC可能加速CE术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造成CE术后中远期再狭窄;同时证实4α-OHC是CYP3A4的生物活性标志物,为进一步阐明CE术后AS进展机制奠定了一定的前期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冠心病患者脂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在改善冠心病患者脂代谢、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功能方面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156例、瑞舒伐他汀组1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阿托伐他汀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40 mg/次,每晚1次口服;瑞舒伐他汀组采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10 mg/次,每晚1次口服;均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脂指标、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结果: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总胆固醇[(3.02±0.84)mmol/L]、甘油三酯[(1.25±0.41)mmol/L]、低密度脂蛋白[(1.70±0.52)mmol/L]均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3.55±0.92)mmol/L、(1.69±0.63)mmol/L、(2.05±0.6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681、5.115、6.207,均 P<0.05);瑞舒伐他汀组高密度脂蛋白[(1.72±0.37)mmol/L]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1.40±0.32)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08, P<0.05)。治疗6个月后,瑞舒伐他汀组颈动脉斑块积分[(4.08±0.59)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评分[(23.86±3.29)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4.60±0.75)分、(33.74±4.07)分]和同期阿托伐他汀组[(4.39±0.64)分、(27.90±3.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76、17.504,4.735、8.415,均 P<0.05)。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分别为(8.23±2.59)%、(8.75±2.71)%,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6.48±1.92)%、(6.51±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780、11.534,均 P<0.0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率明显高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30, P<0.05)。 结论:瑞舒伐他汀在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方面的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可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氨基甲酰化蛋白抗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抗氨基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诊断价值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CS患者纳入疾病组,36例非ACS伴颈动脉斑块患者纳入疾病对照组,同一时期41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应用自建微阵列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三组抗CarP抗体表达水平,分析抗CarP抗体对ACS患者的诊断效能,并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抗CarP抗体表达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疾病组的抗CarP抗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均 P<0.01)。疾病组患者的抗CarP抗体检测诊断ACS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6, P<0.05),诊断ACS的准确度为89.53%、灵敏度为89.61%、特异度为88.89%、阳性预测值为98.57%、阴性预测值为50.00%。疾病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软斑和混合斑)比例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 P<0.05),颈动脉稳定斑块(硬斑)比例及严重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疾病对照组(均 P<0.05)。疾病组患者抗CarP抗体表达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呈正相关( P<0.05),与颈动脉稳定斑块呈负相关( P<0.05)。 结论:抗CarP抗体在ACS患者中的高表达及其在诊断ACS时所表现的高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性,使其有望成为早期诊断ACS及评估预后的血清学补充指标。不仅如此,抗CarP抗体与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更使得其有望成为预测ACS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重要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