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皮-间质转化与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卒中、心原性猝死等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易损斑块指具有破裂倾向、易于形成血栓以及可能迅速进展的斑块。血流中多种刺激因素可诱导内皮细胞发生内皮-间质转化(EndMT),从而加速AS斑块进程。EndMT参与AS的发生和转归,且与斑块易损性密切相关。本文围绕EndMT的概念及其在易损斑块中的作用机制展开讨论,以期为易损斑块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内出血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微血管梗阻等,心肌内出血是近年来受到关注的一种并发症,研究显示心肌内出血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可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心原性猝死等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引起重视。该文就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内出血相关的危险因素、发生机制、辅助检查方法、治疗及预后等进行综述,为更好认识及防治心肌内出血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CX3CR1在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诊断及PCI预后中的评估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单核细胞CX3C趋化因子受体(CX3CR1)在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诊断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于海阳市人民医院经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冠状动脉血管狭窄 ≥ 50%并行PCI治疗且随访至2021年5月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4例设为对照组,并根据末次随访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组( n=28)、非ISR组( n=73)。检测CX3CR1表达量,统计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评估CX3CR1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和预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 结果:观察组CX3CR1表达量为(3.95±1.05)μg/L,高于对照组的(2.30±0.65)μg/L( t=2.87, 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CX3CR1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的AUC为0.892,敏感度为75.2%、特异度88.2%。ISR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等发生率均高于非ISR组(χ 2=8.06、7.17、8.06、7.17,均 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X3CR1预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AUC值分别为0.786、0.895、0.997、0.887。 结论:CX3CR1在冠状动脉狭窄性疾病中呈高表达,能为其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回顾性分析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家族性猝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ou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PVT)是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inherited arrhythmogenic diseases, IAD),第一例病例报道于1975年 [1],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心脏电紊乱,多无器质性心脏病,以运动或情绪激动诱发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bidirection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bVT)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le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VT)为特征,部份病例可发展为室颤,出现晕厥,甚至猝死,是年轻人心脏骤停和猝死的重要死因。未经治疗的CPVT,患者到30岁时病死率高达31%,约60%~80%的未经治疗的患者在40岁之前出现过晕厥或心脏骤停 [2,3]。国内CPVT研究不多,有散在病例报道,总体认识不足。随着基础生命支持培训在医院内外的广泛开展,旁观者CPR越来越多的被应用,院外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率逐年增高 [4],但是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仍然多见,因此医务人员对于有家族史的IAD的认识需要加强,对明确诊断的CPVT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监测及预防等医疗干预,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80岁及以上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PCABG)的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2005年6月至2014年7月31例80岁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院内和出院后3~12年的随访资料。结果:患者80~88岁,平均(82.0±2.1)岁,男25例(80.6%),术前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2.0±6.5)%,其中LVEF<35%有15例(48.4%)。平均手术时间4 h,院内死亡3例(9.7%),其中1例急性呼吸衰竭,另2例死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3.2%),急性脑梗塞2例(6.5%),再次气管插管3例(9.7%),二次开胸止血1例(3.2%),术后持续肾替代治疗3例(9.7%),围术期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8例(25.8%)。术前使用IABP2例,术中2例,术后4例。术后随访3~12年,中位时间8年。术后随访28例,随访率100%,全因死亡10例(35.7%),心源性死亡5例(17.9%),肺癌死亡2例(7.1%),全身感染性脓毒血症死亡2例(7.1%),1例不明原因猝死。再次入院2例(7.1%)。再发心绞痛2例(7.1%)。再发心肌梗死1例(3.6%),无再次接受血运重建治疗。术后1年所有存活患者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桥血管通畅率达100%。结论:80岁及以上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接受单纯OPCABG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短期和长期临床结果尚可接受,但死亡率和并发症风险较高,需术前全面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QT综合征合并晕厥和抽搐与癫痫的鉴别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长QT综合征是少见病,临床特征是心电图记录到QT/QTc间期延长,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并可能恶化为心室颤动,导致晕厥和猝死。该类患者合并的心律失常可在首发时即引起猝死,也可呈反复短暂发作的特征,发作时可合并意识丧失和抽搐等癫痫发作的表现,抗癫痫发作的药物治疗可能部分有效;极少见情况下,长QT综合征患者同时存在神经系统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在长QT诱发心律失常晕厥的同时存在癫痫。对长QT综合征鉴别诊断的认识不足造成其漏诊和误诊为癫痫的比例较高。相较于癫痫误诊,长QT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发作误诊为癫痫造成猝死的危险性更高,临床鉴别十分重要,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治疗长QT综合征的远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LCSD)对我国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长QT综合征(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来自1999年1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入选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研究的193例LQTS患者,本研究选取其中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或北京同仁医院进行LCSD手术的28例患者。QTc>550 ms或首次发病≤1岁或携带高危突变的为高危组( n=13),QTc介于500~55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中危组( n=10),QTc<500 ms且首次发病>1岁、不携带高危突变的为低危组( n=5)。对3组患者行传统或经胸腔镜(VATS)LCSD手术。随访至术后20年,收集术前基线资料及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的数据,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数据采集、心脏事件发作情况、手术相关并发症。分别对不同危险分层以及不同基因分型患者术后无心脏事件发生的生存率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 结果:28例行LCSD手术的LQTS患者中,女性23例(82.1%),手术时年龄20.5(15.0,37.5)岁,传统术式11例(39.3%),VATS-LCSD术式17例(60.7%)。19例(67.9%)患者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包括4例LQT1、12例LQT2、1例LQT1/LQT2混合型、2例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术后随访189.3(138.7,204.9)个月,3组间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失访率为10.7%(3/28),失访3例均在中危组。随访期间1例(4.0%)患者出现Horner综合征(在高危组),3例(12.0%)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均在高危组),12例(48.0%)患者再发晕厥(低危组2例,中危组3例,高危组7例)。与术前相比,LCSD术后1年与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心脏事件人年均发作次数降低[术后1年(0.2±0.1)次,末次随访(0.5±0.8)次,术前(3.5±3.3)次, P<0.001]。末次随访时QTc值较术前缩短[(489.0±40.1)ms比(545.7±51.2)ms, P<0.001]。在术前基础QTc值≥500 ms且完成随访的20例患者中,有11例(55.0%)在末次随访时QTc值缩短至<500 ms。无任何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在低、中、高危组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4,log-rank P=0.026)。LQT1、LQT2与未定型患者无心脏事件的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5.20,log-rank P>0.05)。 结论:LQTS患者LCSD术后远期心脏事件发作减少、QTc间期缩短。LCSD手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LQTS患者的远期疗效可靠、安全,但高危患者术后仍有发生猝死的风险,应加强随访,积极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型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心原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研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具有重大临床意义。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2型(CaMKⅡ)是一种在心脏电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研究表明,CaMKⅡ可在许多病理状态下激活,通过影响下游多种离子通道,最终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因此,CaMKⅡ可能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无结构性心脏病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后长期随访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T)好发于结构性心脏病(SHD)。首发症状多为晕厥先兆、晕厥或猝死。极少数情况下,BBRT也可见于仅存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障碍但无SHD的患者。右束支消融是BBR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左束支消融能够有效根治BBRT并且避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本文报道1例无SHD的BBRT患者,经左束支消融成功终止BBRT后,在长期随访(74个月)期间发生临床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早产儿常见的消化系统合并症之一,约80%~85%的早产儿在出生2个月内会出现反流。大多数为生理性,不需要干预及治疗,但病理性仍可发生呼吸困难、吸入性肺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肺部疾病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早产儿GER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近年来有研究显示,GER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关系密切。该文综述GER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从而有效管理GER,减少GER的发生,改善早产儿的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