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多卡因局麻后冠状动脉造影术致复视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3岁,以"发作性胸闷4 d"为主诉于2021年1月24日收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既往体健,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胸部及全身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示冠状动脉硬化,左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建议行冠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疗。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双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于入院后第2 d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术中予1%利多卡因3 ml局部麻醉右手穿刺点,肝素钠3 000U全身肝素化,硝酸甘油200 μg缓解桡动脉血管痉挛,术中共用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剂)30 ml。31 min后术毕。术后患者诉双眼视物模糊,伴重影,无法行走,故立即用轮椅送至眼科门诊会诊,患者既往无复视、外伤、神经系统、Graves眼病、重症肌无力等病史。双眼视力1.0,眼前节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左眼鼻下方运动受限(-1),余方向眼球运动自如,右眼运动自如(九个眼位照片未能及时记录)。复视像检查:呈同侧垂直分离,向右下方分离最大,周边物像为左眼所见(见图1),歪头试验阳性。到诊约3 min后行同视机检查示:右下15°方位垂直斜视度最大,分别为L/R5°(右眼注视)、L/R8°(左眼注视),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分别为L/R2°(右眼注视)、L/R4°(左眼注视)。诊断:左眼麻痹性上斜视(左眼上斜肌麻痹)。DSA术后约15 min后患者自感上述症状好转,术后约20 min上诉症状消失,患者未行头颅MRI检查及其他进一步检查。次日早上患者到眼科门诊复诊,眼球运动、复视像、同视机检查均未见异常。出院后6个月及9个月电话回访,患者诉复视消失后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于初诊稳定型胸痛CT并不劣于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阻塞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诊断中,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准确、无创的检查手段,是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的有效替代方案。但是,CT与ICA在降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孰优孰劣尚不明确。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旨在比较CT与ICA在可疑CAD的稳定型胸痛患者诊断方面的优劣情况。主要评价指标是3.5年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非致命性卒中)发生率;其他评价指标包括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和心绞痛发生率。结果显示:在3 561例患者中,男性1 560例(占43.8%),女性2 001例(占56.2%);3 523例(98.9%)完成了随访,其中CT组1 808例,ICA组1 753例。CT组和ICA组分别有2.1%及3.0%的患者发生了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比(hazard ratio, HR)=0.70,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为0.46~1.07, P=0.10〕。CT组有9例患者(0.5%)发生了主要的操作相关并发症,而ICA组有33例(1.9%; HR=0.26,95% CI为0.13~0.55)。在随访的最后4周,CT组有8.8%的患者、ICA组有7.5%的患者报告了心绞痛〔优势比(odds ratio, OR)=1.17,95% CI为0.92~1.48〕。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可疑CAD的稳定型胸痛患者,初始检查采用CT或ICA对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的影响不分伯仲,但采用CT检查患者发生主要操作相关并发症的概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孕妇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AD)孕妇的治疗及母儿结局。方法:收集2011年1月1日至2022年8月1日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母儿结局。结果:(1)临床特点: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发病年龄为(30±5)岁,发病孕周为孕(31.4±8.0)周;临床表现:主要症状为突发胸背部疼痛或腰背部疼痛;AD分型:Stanford A型8例,B型3例;主动脉宽度为(42±11)mm。诊断方法:均通过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增强CT检查明确AD的诊断,其中4例CTA检查、4例TTE检查、3例增强CT检查确诊。实验室检查结果:白细胞计数为(15.4±8.7)×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13.5±8.5)×10 9/L;中位D-二聚体水平为2.7 mg/L(2.1~9.2 mg/L),中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为12.0 mg/L(5.4~36.1 mg/L)。(2)治疗: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急诊入院,术前心外科、产科、儿科、麻醉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均行主动脉手术,其中6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同期进行,且均先行剖宫产术再行主动脉手术;4例终止妊娠与主动脉手术分期进行,其中2例剖宫产术后行主动脉手术、2例主动脉手术后行剖宫产术;1例(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当天自然流产。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的终止妊娠孕周为孕(32.9±7.4)周。主动脉手术方式:7例行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瓣置换±冠状动脉移植(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右冠状动脉Cabrol分流+全弓置换(或主动脉弓置换)±支架置入术,1例行体外循环下主动脉根部置换术,3例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3)母儿结局:11例妊娠合并AD孕妇中,9例(9/11)孕妇存活,2例(2/11)死亡,死亡的2例孕妇发病前均有双下肢缺血表现;9例孕妇分娩后共获新生儿10例(其中1例为双胎),2例分别为孕早期(孕12 +6周)主动脉手术后自然流产、孕中期(孕26 +3周)剖宫取胎术后胎儿死亡。10例新生儿中,3例为足月儿,7例为早产儿;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651±784)g;其中6例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随访(5.6±3.6)年,随访期内婴幼儿发育良好。 结论:妊娠合并AD发病凶险,胸背部疼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尽早识别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多学科协作诊治,母儿可获得良好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外膜脂肪容积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增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外膜脂肪容积(EFV)与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关系,与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钙化(CAC)预测模型比较,评价EFV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增益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横断面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心肌灌注成像(SPECT-MPI)的疑诊冠心病患者。通过胸部非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获得EFV与CAC。阻塞性冠心病定义为1支及以上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心肌缺血定义为负荷及静息MPI可逆性灌注缺损,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定义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至少1支冠状动脉狭窄≥50%且至少1支狭窄冠状动脉供血的心肌区域存在心肌缺血。两者均不具备或仅具备其一为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据此将患者分为2组。收集、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CAC及EFV参数。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EFV和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EFV能否在传统危险因素及CAC基础上提高对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预测。结果:共纳入164例疑诊冠心病患者,年龄(61.4±9.9)岁,男性111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62例(37.8%),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102例(62.2%)。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EFV显著高于无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患者[(135.63±33.29)cm 3比(105.18±31.16)cm 3, 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FV每增加1个标准差,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风险增加1.96倍( OR=2.96,95% CI:1.89~4.62, P<0.01)。校正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CAC后,EFV是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独立影响因子( OR=4.48,95% CI:2.17~9.23, P<0.01)。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联合CAC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模型上加入EFV后曲线下面积更大(0.90比0.85, P=0.04),该模型95% CI为0.85~0.95,global卡方增加21.81( P<0.05)。 结论:EFV是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的独立预测因子,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CAC基础上,加入EFV对于预测阻塞性冠心病伴心肌缺血具有增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评价指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脉炎症性疾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由于与冠状动脉邻近,而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血管周围脂肪组织与血管壁之间具有复杂的双向通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始于脂肪组织释放的因子,而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感受到冠状动脉炎症后也会发生形态和分泌特征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被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识别。本文对近年来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和评价指标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血管瘤的影像表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回顾性分析 2014年1月至2022年1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心脏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1、38、60、64岁。4例患者均接受常规胸部X线片、心脏CT及MR增强检查,2例行PET-CT检查,3例行DSA检查。所有病例均为单发,分别位于主肺动脉与左心耳间、房间隔下部、升主动脉根部与左心耳间、前室间沟右前部。病理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2例,毛细血管瘤2例;其中伴发心脏破裂1例。胸部X线片示心影增大4例。CT平扫示均匀密度软组织肿块3例、密度欠均匀1例,4例均未见脂肪或钙化成分,平均CT值约36 HU,增强扫描均见病灶边缘明显强化,最大平均CT值约279 HU;心脏MR T 1WI上显示为等或略高信号,T 2WI上呈明显高信号,即“灯泡征”;增强后均明显强化并显著渐进性延迟强化,2例强化均匀。冠状动脉造影示肿瘤染色2例、未见肿瘤染色1例。PET-CT示病灶 18F-脱氧葡萄糖(FDG)低摄取1例,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1.6;FDG代谢程度类似血池1例。心脏血管瘤的特征影像“灯泡征”、早期边缘明显强化并渐进性显著延迟强化、轻度FDG摄取或无摄取具有一定诊断及鉴别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斑块类型及性质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斑块类型及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斑块的CT值分为钙化斑块组(CT值≥130 HU)20例、软斑块组(CT值≤60 HU)20例、混合斑块组(CT值60~130 HU)40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冠脉狭窄程度与斑块类型的关联、血小板功能和血清生化和脂肪细胞因子指标差异。结果:不同类型的斑块与狭窄程度的比例存在一定关联,钙化斑块组轻度狭窄12例,中度狭窄5例,重度狭窄3例;混合斑块组轻度狭窄11例,中度狭窄14例,重度狭窄15例;软斑块组轻度狭窄2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3.27, P<0.05)。血小板功能比较,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软斑块组比较,血小板计数(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56, P>0.05);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软斑块组比较,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血栓最大坚固度(TEG-MA)和P选择素(P-selectin),软斑块组高于混合斑块组且高于钙化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1.57、6.47、18.74,均 P<0.05)。血清学指标和脂肪细胞因子比较,钙化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软斑块组比较,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2(IL-12)、瘦素(Leptin)和分泌型卷曲相关蛋白5(SFRP5),软斑块组高于混合斑块组且高于钙化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7.95、21.31、14.58、9.37、13.58,均 P<0.05)。 结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对冠心病患者可通过评估斑块的类型从而判断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领域近十年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上心肌血运重建的标准和重要手段,总体呈现递增趋势。本文将从“经常规桡动脉途径和远端桡动脉途径入路比较”“腔内影像学指导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无创冠状动脉影像功能学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几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56排宽体探测器CT与CT血管造影扫描结合"双低"在主动脉夹层患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研究256排宽体探测器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CT血管造影(CTA)扫描结合"双低"在主动脉夹层(AD)患者分型诊断中的价值。研究发现双低组患者在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信噪比(SNR)、图像优良指数(FOM)以及右冠状动脉对比信噪比(CNR)明显高于常规组,剂量长度乘积(DLP)、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 ssde)、总碘量以及碘注入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特异性以及准确率高于常规检查( P<0.05)。256排宽体探测器CT与CTA扫描结合"双低"可准确诊断AD分型,且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保证了图片质量,便于临床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诊断双侧椎动脉V1段真性动脉瘤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女,59岁,反复胸闷气短5年余,加重伴头痛1d.5年前行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左枕叶脑梗死.超声检查:双侧椎动脉V1(颅外)段呈梭形扩张,左侧大小为11.5 mm× 23.2 mm(图 1a),右侧大小为 9.4 mm × 13.2 mm;双侧瘤壁上均可见附壁强回声斑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显示:瘤体内呈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双侧椎动脉V1段真性动脉瘤合并瘤壁钙化斑.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示:双侧椎动脉颅外段动脉瘤并瘤壁钙化(图1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