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流固耦合的吻合口处假性动脉瘤机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血管补片吻合口处假性动脉瘤产生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水凝胶对动脉瘤抑制作用的生物力学机理.方法:分别构建血管补片模型及假性动脉瘤模型,采用双向流固耦合方法对吻合口处血液-血管壁动力学响应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基于术后血液速度、血管壁面剪切应力及瘤壁位移等力学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术后假性动脉瘤产生及抑制机理.结果: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血液流经补片前端时,壁面剪切应力增加,在术后且已形成假性动脉瘤时,动脉瘤壁内注射TGF β1水凝胶后动脉瘤壁明显变厚,瘤内剪切应力降低,瘤壁位移减小.结论:术后吻合口前端极易形成假性动脉瘤,而在动脉瘤壁内注射TGF β1水凝胶可有效抑制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数值模拟研究为补片术后假性动脉瘤产生、发展力学机理研究提供数值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体外环境下增强纤维蛋白凝胶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在体外环境下不同浓度的抑肽酶及氨甲环酸对纤维蛋白凝胶溶解速度的影响,以获得稳定性良好的纤维蛋白凝胶,以便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制作不同特性的纤维蛋白凝胶:抑肽酶浓度按15 000、20 000、25 000 kIU/ml,分为A、B、C组;氨甲环酸浓度按10、30、50 g/L,分为Ⅰ、Ⅱ、Ⅲ组;设立无抑制剂的对照组;以抑肽酶25 000 kIU/ml+氨甲环酸50 g/L制作抗纤溶剂联合的纤维蛋白凝胶,标记为U组。将各组纤维蛋白凝胶置于37 ℃恒温水槽中,每隔24小时测量溶解的体积。结果:在同一浓度纤维蛋白原中,抑肽酶、氨甲环酸均可延缓纤维蛋白凝胶的溶解速度( F抑肽酶组=502.379, F氨甲环酸组=632.235, P值均<0.05)。将各组每日剩余体积进行组间多重比较,对照组与A组、B组、C组比较,A组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Ⅰ组、Ⅱ组、Ⅲ组比较,Ⅰ组与Ⅱ组、Ⅲ组比较,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单用抑肽酶或氨甲环酸相比,联合抑肽酶+氨甲环酸可明显延缓凝胶溶解速度( F值分别为366.417、262.533, P值均<0.05)。 结论:高浓度的抑肽酶、氨甲环酸均可增强纤维蛋白凝胶的稳定性。在同一浓度纤维蛋白原中,抑肽酶<20 000 kIU/ml,酶浓度的增加可延缓溶解速度;而抑肽酶>25 000 kIU/ml,凝胶溶解速度无明显变化;氨甲环酸浓度增加可延缓凝胶的溶解速度;联合抑肽酶+氨甲环酸延缓纤维蛋白凝胶溶解的作用优于单用抑肽酶或氨甲环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伤口负压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足及皮肤软组织难愈性溃疡的疗效探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该研究探讨糖尿病足及皮肤软组织难愈性溃疡行创面负压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APG)的疗效。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糖尿病足治疗中心收治的50例糖尿病足及皮肤软组织难愈性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辅助式负压闭合引流治疗(VAC)2周后,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VAC联合APG治疗组(25例,足踝以下创面18例,膝以下、踝以上7例;Wagner 2级12例,3级13例)、VAC联合敷料换药组(25例,失访3例,最终纳入22例,足踝以下创面21例,膝以下、踝以上1例;Wagner 2级10例,3级12例)。VAC联合APG治疗组采用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VAC联合敷料换药组予每日或隔日泡沫敷料或(和)藻酸盐敷料换药,通过创面多维度几何评价指标的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后愈合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创面面积、创面周长、创面周长面积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周后,VAC联合APG治疗组和VAC联合敷料换药组的创面面积缩小率(分别为46.84%±18.10%和19.14%±11.33%, P<0.001)、周长缩小率[分别为24.51%(18.89%,32.24%)和13.68%(3.81%,20.56%), P=0.002]、平均愈合速度[分别为0.24(0.13,0.43)和0.14(0.08,0.26)cm 2/d, P=0.034],完全上皮化时间[分别为(56.32±21.55)d和(86.09±49.54)d, 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采用VAC联合自体富血小板凝胶治疗糖尿病足及皮肤软组织难愈性溃疡,创面愈合效果优于敷料换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水凝胶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究负载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小细胞外囊泡(hUCMSC-sEV)的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水凝胶治疗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hUCMSC-sEV,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貌,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CD63、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及钙联蛋白的表达。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及第3、4代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HEK)、人真皮成纤维细胞(HDF)均分为常规培养的空白对照组和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hUCMSC-sEV培养的hUCMSC-sEV组,行细胞划痕试验并计算划痕后 6、12、24 h 的细胞迁移率,行细胞Transwell试验并计算培养12 h细胞迁移数量,行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Hoechst染色检测培养24 h增殖细胞比例,样本数均为3。制备单纯GelMA水凝胶及负载hUCMSC-sEV的GelMA水凝胶(以下简称hUCMSC-sEV/GelMA水凝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2种水凝胶微观形貌,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UCMSC-sEV的分布情况,采用蛋白质比色定量法测定并计算hUCMSC-sEV/GelMA水凝胶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浸泡0(即刻)、2、4、6、8、10、12 d时hUCMSC-sEV累积释放率(样本数为3)。将24只6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BS组、单纯hUCMSC-sEV组、单纯GelMA水凝胶组和hUCMSC-sEV/GelMA水凝胶组(每组6只),于小鼠背部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后分别行PBS注射、hUCMSC-sEV悬液注射、单纯GelMA水凝胶覆盖、hUCMSC-sEV/GelMA水凝胶覆盖。于伤后0(即刻)、4、8、12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统计伤后4、8、12 d创面愈合率,于伤后12 d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创面新生组织结构,样本数均为6。结果:提取的hUCMSC-sEV呈杯状结构,表达CD9、CD63和TSG101,几乎不表达钙联蛋白。划痕后6、12、24 h,hUCMSC-sEV组HEK( t值分别为25.94、20.98、20.04)、HDF( t值分别为3.18、5.68、4.28)、HUVEC( t值分别为4.32、19.33、4.00)的迁移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培养12 h,hUCMSC-sEV组HEK、HDF及HUVEC迁移数量分别为(550 ±23)、(235 ±9)、(856 ±35)个,均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的(188 ±14)、(97 ±6)、(370 ±32)个( t值分别为22.95、23.13、17.84, P<0.05)。培养24 h,hUCMSC-sEV组HEK、HDF及HUVEC增殖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t值分别为22.00、13.82、32.32, P<0.05)。单纯GelMA水凝胶内部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且其中未见hUCMSC-sEV,hUCMSC-sEV/GelMA水凝胶具有相同海绵状结构且其中可见hUCMSC-sEV呈团块状均匀分布。hUCMSC-sEV/GelMA水凝胶浸泡2 d后hUCMSC-sEV累积释放率曲线趋于平缓,浸泡12 d时hUCMSC-sEV累积释放率为(59.2 ±1.8)%。伤后0~12 d,4组小鼠创面均不断缩小。伤后4、8、12 d,hUCMSC-sEV/GelMA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 P<0.05),单纯GelMA水凝胶组、单纯hUCMSC-sEV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PBS组( P<0.05);伤后8、12 d,单纯hUCMSC-sEV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GelMA水凝胶组( P<0.05)。伤后12 d,hUCMSC-sEV/GelMA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上皮化程度最佳,真皮胶原排列松散有序,炎症细胞数量最少;其余3组小鼠创面均可见真皮胶原排列致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 结论:hUCMSC-sEV能够促进皮肤创面愈合相关细胞HEK、HDF与HUVEC迁移与增殖,并可在GelMA水凝胶内缓慢释放。hUCMSC-sEV/GelMA水凝胶作为创面敷料能够显著提高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对糖尿病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1)按照菌与培养基体积比为1∶100用M17GS液体培养基培养约5×10 8集落形成单位/mL乳酸乳球菌(浓度下同),分别于培养0(即刻)、2、4、6、8、10、12 h用酶标仪观测其生长情况。另取该菌菌落同前处理并于相同时间点收集培养基分离细菌培养上清液,用台式pH计测定pH值,并用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培养0(即刻)、2、4、8、12 h的L-乳酸浓度(样本数为3)。(2)将泊洛沙姆温敏聚合物与M17GS液体培养基按照质量与体积比为0.2 g∶1 mL充分混匀,制备单纯温敏水凝胶。按照菌与水凝胶体积比1∶100在单纯温敏水凝胶中加入乳酸乳球菌,充分混匀后制备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分别在4、37 ℃孵育以及成胶后再4 ℃孵育观察其形态;通过流变仪测定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10~40 ℃的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同时观察成胶温度;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冷冻干燥后,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表面及其中乳酸乳球菌的形态结构。(3)将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用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10 ng/mL内毒素/脂多糖与γ干扰素培养24 h刺激M1型极化,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细胞加入1 m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乳酸组细胞加入终物质的量浓度为30 mmol/L乳酸,37 ℃培养24 h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精氨酸酶1、CD206的mRNA表达量(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精氨酸酶1和CD206的蛋白定位与表达。(4)取15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通过链脲佐菌素联合高糖高脂饲料的方法诱导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后,在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温敏水凝胶组和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5只。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滴加200 μL相应水凝胶至创面,每天更换水凝胶。水凝胶处理2组小鼠处理0(即刻)、3、6、9、12 d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处理12 d后,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肉芽组织厚度,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CD206、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空白对照组小鼠于前述相同时间点进行相应观测。(5)取9只8~10周龄雌性BALB/c小鼠同实验(4)方法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皮肤组(不做其他处理)、单纯创面组、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每组3只。单纯创面组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按照实验(4)方法制成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前一组小鼠伤后不做其他处理,后一组小鼠伤后即刻滴加200 μL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至创面。水凝胶处理组小鼠处理1 d后,取创面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眼球取血后,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通过L-乳酸检测分析试剂盒测定血清L-乳酸浓度。于前述相同时间点,取正常皮肤组小鼠相应部位正常皮肤组织、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及2组小鼠血液进行相应检测。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ukey和Dunnett检验。 结果:(1)乳酸乳球菌于培养约6 h生长达到平台期。乳酸乳球菌培养上清液中,pH值逐渐降低,至培养8 h下降至最低值4.9左右;L-乳酸浓度逐渐升高,至培养8 h达到最高值约70 mmol/L。(2)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4 ℃为液体溶胶态,在37 ℃为固体凝胶态,成胶后于4 ℃孵育后再次变为液体溶胶态;成胶温度约为25 ℃,成胶后储能模量约为3 000 Pa、损耗模量约为1 000 Pa。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为疏松三维多孔结构,乳酸乳球菌为椭球形并被包裹在水凝胶内部。(3)培养24 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表达量显著升高( q=11.620、15.250, P<0.01)、CD206 mRNA表达量显著升高( q=16.770、19.030, P<0.01),定位于细胞膜的CD206蛋白和定位于细胞质的精氨酸酶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乳酸组巨噬细胞中精氨酸酶1、CD206 mRNA表达量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3.629、2.259, P>0.05)。(4)处理3~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创面面积明显缩小,创缘炎症减轻。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处理3、6、9、12 d后创面面积[(25.8±5.9)、(21.2±4.6)、(16.0±2.4)、(8.4±2.4)mm 2]较空白对照组[(31.8±5.3)、(28.0±3.4)、(22.6±3.7)、(17.0±1.0)mm 2]显著缩小( q=3.506、3.973、3.856、5.025, P<0.05或 P<0.01),处理3、6 d后创面面积较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显著缩小( q=3.739、3.739, P<0.05)。处理12 d后,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温敏水凝胶组比较,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小鼠创面肉芽组织更厚,创面组织中iNOS阳性细胞明显减少且CD206阳性细胞明显增多。(5)处理1 d后,单纯创面组小鼠创面组织中IL-1β、TNF-α和核因子κB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小鼠正常皮肤组织( q=9.253、4.819、6.020,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2.850、2.735、2.556, P>0.05);单纯创面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与单核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正常皮肤组( q=3.523、5.373、5.279, P<0.05或 P<0.01),与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组相近( q=0.621、1.240、1.293, P>0.05);3组小鼠血清L-乳酸浓度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且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4.095, P>0.05)。 结论:乳酸乳球菌温敏水凝胶在糖尿病全层皮肤缺损小鼠创面局部使用安全,能够通过原位生产投递乳酸,促进巨噬细胞从M1型向M2型极化,重塑创面愈合微环境,促进创面的高效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具有分形亲水微通道的自泵油水凝胶促进烧伤创面愈合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过度瘢痕化和纤维化是烧伤最严重和最常见的并发症。长时间暴露于高水平的糖皮质激素会对皮肤产生不良影响,导致皮肤变薄和创面愈合受阻。悉尼大学康科德医院ANZAC研究所的Kevin H?Y Tsai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kin 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 1 enzyme expression regulates burn wound healing and can be targeted to modify scar characteristics》的文章,该研究检测了烧伤患者和小鼠皮肤中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11β?HSD1)的表达,并使用小鼠11β?HSD1 基因敲除模型来验证11β?HSD1介导糖皮质激素代谢对烧伤创面愈合、瘢痕形成以及瘢痕弹性和质量的影响,同时开发了含有治疗剂(包括活性和非活性糖皮质激素)的缓释支架,并在烧伤小鼠中进行了临床前测试。结果表明,烧伤后患者和小鼠皮肤中的11β?HSD1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11β?HSD1 基因敲除小鼠的创面愈合速度比野生型小鼠快,但愈合创面明显表现出更多的胶原沉积,以及更高的韧度和硬度,即过度瘢痕化的特征。应用缓释泼尼松(一种无活性的糖皮质激素)会减缓烧伤小鼠创面初始愈合速度,但通过改善炎症,减少肌Fb生成、胶原蛋白生成和降低瘢痕硬度,可显著减少烧伤后瘢痕形成。该研究证明了皮肤11β?HSD1是烧伤后创面愈合和瘢痕形成的关键调节因子。应用一种能够被皮肤局部11β?HSD1激活的非活性糖皮质激素,虽然减缓了创面初期愈合速度,但显著改善了烧伤后的瘢痕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慢性伤口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评价富血小板纤维蛋白临床治疗慢性伤口的效果。方法:以无抗凝剂的无菌真空试管采集患者自体静脉血10 ml或20 ml,放入离心机内以3 000 r/min速度进行对角离心12 min;取出试管中间凝胶状初级产物,挤压成膜。平摊于伤口上,用透明膜进行固定,1周后揭除透明膜清创换药,记录伤口性状、面积或体积,10 d为1个治疗周期。选择以此方法治疗的慢性伤口患者12例,比较治疗前后伤口床征评分、伤口面积、治疗时间及治疗费用等指标变化。统计数据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12例慢性伤口患者伤口床征评分治疗前为(3.25±1.91)分,治疗后为(14.17±1.90)分( Z=3.086, P<0.01),创面平均面积治疗前为(16.84±13.27) cm 2,治疗后创面平均面积缩小至(3.01±3.84) cm 2( Z=-3.059, P<0.01),平均缩小(81.84±19)%,治疗前已治疗时间为(67.25±30.54) d;治疗后患者伤口痊愈或接近痊愈的时间为(23.33±11.51) d( Z=-2.981, P<0.01),治疗前平均花费为(4 525.83±3 224.72)元,显著高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期间的平均费用[(1 110.83±367.61)元, Z=-3.059,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对于促进慢性伤口愈合有显著效果,具有很高的实用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甲壳素纳米晶须生物墨水的特性和3D打印效果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由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和甲壳素纳米晶须(ChiNC)组成的混合生物墨水的物理特征、生物相容性,以及3D打印效果。方法: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于100 mg/ml GelMA生物墨水中添加ChiNC,制备成ChiNC浓度分别为5、10、20 mg/ml的混合生物墨水,分别命名为GC5、GC10、GC20组,与未添加ChiNC的GelMA生物墨水(GC0组)共同实验。采用扫描电镜观察4组生物墨水光固化后形成的水凝胶的横截面,计算孔隙率。称量各组水凝胶溶胀前后质量,计算平衡溶胀比。将4组生物墨水加入48孔板中,光固化成水凝胶,表面种植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于培养基中培养至第1、3、7天分别行CCK-8实验检测吸光度 A值,比较4组水凝胶中细胞的增殖速度。4组生物墨水中添加HUVECs,打印网格状支架,于培养基中培养至第1、7天分别行Live-Dead染色,观察细胞存活率。采用打印挤出成丝实验,观察各组生物墨水挤出时的连续成丝性,比较各组的打印效果。采用最佳配比的混合生物墨水3D打印模拟膀胱壁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解剖结构的组织工程膀胱补片,观察打印结构的稳定性和保真度,验证混合生物墨水打印多层复杂结构的可行性。 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GC0、GC5、GC10、GC20组水凝胶的孔隙率分别为(51.43±6.23)%、(51.85±6.47)%、(50.55±4.59)%和(42.49±2.20)%,GC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9994、 P=0.9948、 P=0.1200)。GC0组平衡溶胀比为9.37±0.49,低于GC5组(8.81±0.41, P=0.0457)、GC10组(7.95±0.19, P<0.01)、GC20组(7.71±0.14,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CK-8检测结果显示,GC0、GC5、GC10、GC20组培养第1天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357±0.007、0.350±0.012、0.360±0.009、0.345±0.018,GC1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9332、 P=0.5464、 P=0.4937);培养第3天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634±0.010、0.704±0.009、0.755±0.012、0.653±0.015,GC1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P=0.0033、 P=0.0002);培养第7天的吸光度 A值分别为0.846±0.026、0.930±0.043、1.001±0.031、0.841±0.024,GC1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 P=0.1390、 P=0.0010)。GC0、GC5、GC10、GC20组培养第1天的HUVECs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0.13±1.63)%、(90.6±2.45)%、(92.58±2.15)%、(91.40±3.17)%,GC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9869、 P=0.3093、 P=0.8008);培养第7天的细胞存活率分别为(89.97±3.10)%、(92.18±2.21)%、(92.05±2.25)%、(90.12±1.97)%,GC0组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3965、 P=0.4511、 P=0.9995)。打印挤出成丝测试结果显示,GC0组在24℃~25℃时挤出连续且能成丝,GC10组在24℃~27℃时挤出连续且能成丝。使用GC10组打印组织工程膀胱补片,结果显示打印的补片稳定,无坍塌,保真度高。 结论:在GelMA中添加ChiNC能促进细胞黏附、增殖,扩大GelMA生物墨水的打印窗口。在GelMA中添加10 mg/ml ChiNC制备的混合生物墨水的生物相容性良好,能打印模拟天然膀胱壁解剖结构的组织工程膀胱补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3D打印皮肤成体干细胞来源类器官人工皮肤修复小鼠皮肤缺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构建3D打印皮肤成体干细胞来源类器官人工皮肤并探讨其修复小鼠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将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2∶1∶1制备细胞混合悬液,在超低吸附培养板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球的形态变化。培养7 d后收集细胞球,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真皮、表皮及血管标志物的表达情况及结构分布情况。采用3D打印技术打印类器官人工皮肤,观察打印出的人工皮肤的形态。将10只免疫缺陷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水凝胶组和类器官组,每组5只。所有小鼠建立直径1 cm的全层皮肤缺损模型,水凝胶组创面覆盖水凝胶敷料,类器官组创面覆盖相同大小类器官人工皮肤。建模后0、4、8、12及16 d观察两组创面愈合大体情况及创面愈合率。建模后16 d时创面皮肤取材,HE染色观察创面表皮角化情况及表皮真皮连接情况,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纤维的疏松致密程度及真皮层纤维厚度。结果:(1)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混合悬液在超低吸附培养板中可自聚集形成细胞球;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胞球体积逐渐增大。(2)细胞球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胞球外层表达表皮标志物如角蛋白(K)1、K10及K14,核心表达真皮标志物如波形蛋白(VIM)及血管标志物CD31,即表皮位于球体的外层,真皮和血管位于球体的中央,符合皮肤类器官的结构特点。(3)3D打印出的类器官人工皮肤呈圆形透明状,直径10 mm,厚度1 mm。(4)小鼠创面大体观察结果显示,两组小鼠创面面积随治疗时间延长均有缩小,类器官组创面愈合速度更快,建模后4 d时即出现明显上皮化,16 d时创面基本愈合。建模后0 d时两组创面外观无差异;建模后4、8 d时类器官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1.7±1.0)%、(52.4±5.4)%,水凝胶组分别为(24.3±6.8)%、(45.4±7.0)%( P>0.05);建模后12、16 d时类器官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8.6±8.0)%、(91.1±5.6)%,水凝胶组分别为(58.5±5.4)%、(71.9±7.8)%( P<0.01)。(5)创面皮肤HE染色结果显示,类器官组表皮角化更好,表皮层更完整,表皮与真皮贴附良好,连接紧密;水凝胶组表皮角化不全且表皮与真皮明显分离。Masson染色结果显示,两组创面真皮层均由胶原纤维结构生成,呈蓝色网状结构,但类器官组创面胶原纤维结构更加致密,真皮层纤维厚度更小;而水凝胶组胶原纤维结构松散,真皮层胶原纤维厚度更大。 结论:皮肤成体干细胞在3D培养条件下可形成皮肤类器官,并利用3D生物打印技术构建类器官人工皮肤。与水凝胶敷料相比,类器官人工皮肤可明显提高小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速率,创面表皮角化程度更好,表皮与真皮连接更紧密,并且创面胶原纤维结构更加致密,真皮层纤维厚度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白藜芦醇脂质体凝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考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将白藜芦醇制备成柔性脂质体后再制备为脂质体凝胶,并考察其白藜芦醇脂质体凝胶体外特性和治疗黄褐斑效果.方法 将白藜芦醇制备成柔性脂质体,与凝胶结合制备成脂质体凝胶,对两种制剂进行体外释放、体外透皮、初步药效学、皮肤刺激性考察.结果 制备得到的白藜芦醇脂质体凝胶粒径为(148.27±2.90)nm,PDI为0.132±0.01,属于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体外释放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乙醇溶液释放速度相对较快,4 h时释放量为75.99%,达到释放平衡;而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与脂质体凝胶在8h时释放量分别为59.99%和40.30%,可显著延缓药物的释放,维持较长的释放周期.体外透皮试验结果表明,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的透过量大于脂质体凝胶,但滞留量低于脂质体凝胶.白藜芦醇柔性脂质体与脂质体凝胶均无皮肤刺激性,且能够减少皮肤组织中紫外线照射引起的黑色素含量,与空白组相似,显著低于造模组.结论 白藜芦醇纳米制剂在皮肤中都有较好的滞留,不仅可以有效治疗黄褐斑,还能增强抗氧化能力,减少局部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