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桃红四物汤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OF)患者术后应用加味桃红四物汤的效果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 2022 年 10 月—2023 年 10 月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收治的老年IFOF患者 82 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1)与研究组(n=41).两组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恢复情况、髋关节功能、凝血功能及炎症因子.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7.56%(40/41)]较对照组[80.49%(33/41)]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肢肿胀消退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rris评分均升高,研究组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PAgR)、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下降,研究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下降,研究组均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IFOF患者术后应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改善髋关节功能、凝血功能,调节炎症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新冠肺炎救治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应用规律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为有效治疗及预防重症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比较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基础疾病、临床分型、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等关键指标,评价"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新冠肺炎患者的应用规律及效果。结果:2020年以L型新冠病毒株为主,2021年以德尔塔变异株为主,2022年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轻型病例比例也在2022年最高,>65岁年龄组患者发展为重型和危重型的比例最高。纳入的150例患者,"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方案中干扰素使用率最高(100.0%);2022年维生素C、干扰素和胸腺肽联合使用率最高;>65岁年龄组75.0%存在基础疾病,也是"四素一肽两移植"使用比例最高的年龄组。与轻型患者相比,随着严重程度增加新冠肺炎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及人均住院费用均显著增加。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均出现了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有40.0%的重型患者在入院3 d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最低;危重型患者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或持续降低,采用调节免疫的"四素一肽两移植"的方法可有效挽救危重型患者的生命。新冠病毒感染的所有病例中,51.3%为无症状感染者,其次以呼吸道症状(48.7%)和肺部病变(38.0%)为主。肾功能异常患者使用"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治疗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和肝功能异常患者。该集束化治疗促进各种临床分型患者CD4 +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成人患者治疗后随着病毒转阴,M1型巨噬细胞比例升高,抑制免疫的调节性T细胞(Treg)和感染相关的CC趋化因子受体10 +(CCR10 +)Treg细胞比例减少,轻型患者变化幅度更大、下降更快。 结论:高龄伴基础疾病是新冠肺炎重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四素一肽两移植"集束化精细治疗可改善其淋巴细胞构成比例和器官功能,可控制重症发生发展并延长生命;除CD4 + T细胞比例,M1型巨噬细胞、总Treg细胞和CCR10 +Treg细胞比例也可用于判断成人患者病情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即时凝血检测用于心血管手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近年来接受心血管手术的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2021年全国心血管外科手术量近28万例,比2020年增加了25% [1]。心血管手术术式复杂、术前抗凝和/或抗血小板等调节出凝血药物的使用及体外循环的影响(血液稀释、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损伤、纤溶亢进、肝素的不完全逆转及肝素反弹等) [2],可能是围术期大量失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目前,围术期出凝血管理仍是一个挑战,麻醉医生对于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迎难而上,即时准确地找出围术期出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为患者平稳麻醉提供保障。而传统凝血功能检查耗费时间长,仅反映凝血过程的某个阶段,无法准确判断异常出血原因,以及影响凝血功能障碍的具体阶段和因子成分,且围术期出凝血是动态过程,未及时判断原因可能导致延迟或不适当的治疗。即时凝血检测(又称床旁凝血检测)可部分弥补传统凝血功能检查的局限性,快速识别凝血功能障碍,并实施有的放矢的靶向治疗。本文就即时凝血检测用于心血管手术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心血管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子宫微生物群与子宫内膜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取样及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也存在常驻微生物群,且因人种、年龄、月经周期和疾病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并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等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但由于目前对子宫是否存在核心微生物群及其构成情况仍未达成共识,且微生物在子宫内膜癌致病中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仍需规范、标准、大规模的研究,进一步阐明子宫微生物群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寻求未来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输入性重症疟疾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报道1例合并输入性重症疟疾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患者从加纳回国,在病程中出现脓毒血症、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经青蒿琥酯序贯青蒿琥酯阿莫地喹抗疟、抗休克、抗凝、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短程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免疫调节、中医药等治疗后,救治成功并康复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细胞外囊泡促凝机制及凝血效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起源于人体各种组织,如骨髓、脂肪组织、脐带、胎盘、牙髓的一类多能干细胞 [1]。MSCs的分泌组包括MSCs条件培养基、各种旁分泌/自分泌因子等以及称为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的小泡分泌物 [2]。与MSCs一样,MSCs-EVs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传导介质,可以有效转运各种miRNAs、LncRNAs和蛋白质等至靶细胞内 [3,4],发挥着炎症-免疫调节、抗凋亡、调控靶细胞的组织再生修复等作用,在脓毒症、创伤等急危重症中得到一定应用 [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栓调节蛋白对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对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洪湖市人民医院3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发生VTE 71例(VTE组),未发生VTE 285例(非VTE组)。两组患者均检测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TM。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TM对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FDP、PT、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VTE组TM和DD明显高于非VTE组[(11.61 ± 3.22) U/L比(7.70 ± 2.59)U/L和(5.42 ± 2.15) mg/L比(2.57 ± 0.9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M和DD是影响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0.27和0.66,95% CI 0.19~0.39和0.56~0.78,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M和DD预测肺癌患者发生VTE的曲线下面积为0.830和0.892(95% CI 0.772~0.889和0.842~0.94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 1.617, P>0.05);TM和DD最佳截断值为9.39 U/L和3.83 mg/L,灵敏度为77.46%和76.06%,特异度为73.33%和91.58%。 结论:TM可作为肺癌患者发生VTE的预测 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糖尿病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氧化应激和炎症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存在相互作用。细胞内高血糖促进线粒体活性氧(ROS)的产生,增加细胞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激活蛋白激酶C、多元醇途径导致ROS生成增加,ROS直接增加炎症因子和黏附因子的表达。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增加、纤溶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所有这些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表观遗传学miRNAs表达的变化影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靶基因的调节,与ROS和炎症的增加相互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这篇综述强调了加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探讨了miRNAs在糖尿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潜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效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其诊断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骨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1例,女47例;年龄17~96岁[(55.2±19.5)岁]。根据入院后96 h内的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58例)和非DVT组(50例)。其中DVT组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 42例,7 d后发生下肢DVT 16例。收集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基础疾病、致伤原因、骨折部位、是否手术、入院时Caprini评分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凝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和血栓四项[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体(tPAIC)、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体(PIC)]。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评价并比较各危险因素对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并进一步评价各危险因素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DVT的诊断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Caprini评分、D-D、TAT、TM和PIC与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aprini评分( OR=1.36,95% CI 1.12,1.65, P<0.01)、TAT( OR=1.05,95% CI 1.00,1.10, P<0.05)和TM( OR=1.34,95% CI 1.02,1.77, P<0.05)与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TAT(AUC=0.76,95% CI 0.67,0.86)的诊断效能最大,TM(AUC=0.72,95% CI 0.62,0.81)和Caprini评分(AUC=0.72,95% CI 0.62,0.82)的诊断效能次之。将各危险因素进行联合分析能有效提高对DVT的诊断效能(AUC=0.84,95% CI 0.77,0.92)。另外,TAT(AUC=0.81,95% CI 0.71,0.91)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更优,且高于Caprini评分(AUC=0.72,95% CI 0.61,0.83)和TM(AUC=0.71,95% CI 0.60,0.83);同时,将各危险因素联合分析也能有效提高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AUC=0.85,95% CI 0.77,0.93)。 结论:Caprini评分、TAT和TM是骨创伤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三者对发生下肢DVT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将三者联合分析能显著提高诊断效能,较单独使用各指标的诊断效能更高。同时,TAT对骨创伤后7 d内发生下肢DVT的诊断效能更优,将各危险因素进行联合分析同样能提高其诊断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度近视患者房水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高度近视患者房水中的蛋白质组谱。方法:纳入2019年1—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于白内障手术中用1 ml注射器采集伴或不伴高度近视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房水标本各34例34眼(每例100 μl),分别作为高度近视白内障组和单纯白内障组。各组分别选取16例16眼房水标本,采用BCA法进行蛋白定量并比较,采用非标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得到2个组的差异表达蛋白。进一步将生物大数据用基因本体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和信号转导通路。各组分别选取18例18眼房水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进行质谱检测结果的扩大样本量验证。结果:高度近视白内障组房水标本平均蛋白质量浓度为(1 134.91±104.78)ng/L,明显高于单纯白内障组的(706.71±85.4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977, P<0.01)。2个组患者房水标本中共鉴定出463个可定量蛋白质,其中86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包括49个表达上调蛋白和37个表达下调蛋白。这些差异表达蛋白的分类主要包括蛋白结合活性调节因子、细胞外基质蛋白、载体蛋白、细胞间信号分子、蛋白质修饰酶等,分别占32.70%、14.50%、9.10%、9.10%和7.30%。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86个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在补体激活及其调节、急性炎症反应、细胞外基质组织重塑等生物学过程。其中21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补体和凝血级联通路,15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通路,8个差异表达蛋白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ELISA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3个差异表达蛋白在2个组之间表达变化趋势均与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一致。 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与单纯白内障之间房水蛋白质表达谱有显著变化,高度近视与炎症和免疫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外基质的重塑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