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PM 2.5暴露影响胎儿生长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PM 2.5及其组分暴露对胎儿生长的影响,并进一步识别暴露效应窗口。 方法:选取江苏出生队列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招募的4 089对母子对,收集其基线信息、妊娠期诊疗信息、妊娠期PM 2.5及其组分暴露信息、妊娠满20周后的胎儿B超检查(头围、腹围、股骨长和估计体重)信息。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进行暴露效应的估计,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讨暴露效应窗口。 结果:妊娠期PM 2.5暴露浓度每升高10 μg/m 3,胎儿头围、腹围和估计体重Z评分分别减小0.025( β=-0.025,95% CI:-0.048~-0.001)、0.026( β=-0.026,95% CI:-0.049~-0.003)和0.028( β=-0.028,95% CI:-0.052~-0.004),头围和估计体重生长受限风险分别增加8.5%( RR=1.085,95% CI:1.010~1.165)和13.5%( RR=1.135,95% CI:1.016~1.268)。PM 2.5组分中黑碳、有机物、硝酸盐、硫酸盐、铵盐暴露浓度升高均与头围Z评分减小显著相关,同时硫酸盐暴露的增加还与股骨长的Z评分减小有关。妊娠期PM 2.5暴露影响胎儿头围生长效应窗口为第2~5周,腹围为第4~13周以及第19~40周,股骨长为第4~13周以及第23~37周,估计体重为第4~12周以及第20~40周。 结论:妊娠期PM 2.5及其组分暴露可能对胎儿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影响胎儿不同生长指标的效应窗口不完全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对6~11月龄和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影响的出生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母亲孕期及儿童1岁内抗生素暴露和6~11月龄、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马鞍山市妇幼保健院纳入2 122名孕妇,从孕期开始一直随访至儿童24月龄。排除失访及抗生素用药史、儿童过敏性疾病信息不完整的母子564对,共有1 558对母子纳入本次研究分析。收集父母及儿童一般人口学信息、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情况等资料,参考“国际间儿童哮喘及其他过敏性疾病的对比研究(ISAAC)”调查6~11月龄和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信息。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对6~11月龄和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影响。结果:孕妇孕期抗生素使用率为3.4%(53名),儿童在0~2月龄、3~5月龄、6~11月龄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5.2%(237名)、15.5%(242名)、17.3%(269名)。6~11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24.1%(375名),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总患病率为22.0%(342名)。在调整父(母)亲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父(母)亲过敏史、妊娠时父(母)亲年龄、母亲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是否接触二手烟、分娩方式、儿童性别、出生体重、是否早产后,儿童3~5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61,95% CI:1.19~2.17)和6~11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43,95% CI:1.06~1.93)是6~11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儿童0~2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41,95% CI:1.03~1.95)、3~5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54,95% CI:1.12~2.11)和6~11月龄使用抗生素( RR=1.58,95% CI:1.17~2.14)是18~23月龄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儿童1岁内抗生素暴露是其在6~11月龄和18~23月龄发生过敏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儿童在婴儿期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身麻醉对小儿脑发育影响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全球经济及医疗事业的飞速发展,疾病检出率增加,治疗手段革新,全身麻醉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全麻药物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可逆的意识消失,在依从性差的婴幼儿及儿童临床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生命最初的几年是大脑快速发育时期,2~3岁时大脑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结构似乎已经成型。出生2~3周后的新生儿脑容量约为成人的35%,1岁时脑容量翻倍,2岁时脑容量可达成人的80%。在此期间,神经元形成神经网络,伴随着突触修剪、髓鞘形成进行微调,这些精密的大脑结构塑造过程,可一直持续到成年 [1]。由此可见,在整个脑发育时期,尤其是快速发育的婴幼儿阶段,任何外界的干扰都可能造成神经发育不良。当前大量动物实验证明了麻醉药物对发育中脑组织的神经毒性,人们不由得担心人类尚未成熟的大脑接触全麻后是否也会出现类似动物的神经损伤,研究者们为此开展了诸多临床试验。有研究表明,暴露于全麻的幼儿发生神经发育缺陷的风险增加 [2,3,4];另有研究表明,幼儿全麻暴露与神经发育缺陷无关 [5,6,7]。不可否认各项试验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研究结果仍需引起重视。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总结当前学者们在该领域内的共识与分歧,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以及面临的困难,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孕期氯沙坦暴露致羊水过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32岁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服用氯沙坦钾片(50 mg、1次/d)、甲泼尼龙片(12 mg、1次/隔日)和双嘧达莫片(50 mg、1次/d)治疗期间怀孕。孕期继续上述药物治疗。孕24 +2周行超声检查提示羊水过少,持续至孕32 +2周,羊水最大暗区垂直深度1.1~3.4 cm,羊水指数1.9~6.9 cm。停用氯沙坦钾片和甲泼尼龙片,换用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1次/d)降压,羊水量逐渐增加至正常水平。孕34 +4周血压升高至177/113 mmHg(1 mmHg=0.133 kPa),考虑子痫前期。给予硫酸镁(以1 g/h的速度静脉滴注)、硝苯地平控释片(加量至60 mg口服、1次/d)和拉贝洛尔片(200 mg口服、2次/d)治疗,血压143/82mmHg,尿蛋白(++)。于孕35 +3周行剖宫产分娩1男婴,身长43 cm,体重2 200 g,出生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无出生缺陷。随访至24月龄,生长发育情况良好,智力发育及运动均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中晚期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妊娠中晚期服用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有关数据库(截至2019年7月20日),收集妊娠中晚期服用TDF预防HBV母婴传播疗效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队列研究,以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RCT、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对队列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连续性变量分析的效应值以标准化均数差( SMD)及其95%置信区间( CI)表示,二分类变量分析的效应值以比值比( OR)或危险度( RR)及其95 %CI表示。 结果:共12项研究纳入分析,2项为RCT,10项为队列研究,共包括HBV感染母亲1 326例及其婴儿1 281例,妊娠中晚期服用TDF者729例(TDF组),未干预或应用安慰剂者597例(对照组)。质量评价结果显示,2项RCT中1项为"低偏倚风险",1项为"高偏倚风险";10项队列研究中9项为高质量,1项为中等质量。有效性结局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TDF组母亲基线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SMD=0.15,95 %CI:0.04~0.26, P=0.008),产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SMD= -5.41,95 %CI: -7.26~ -3.56, P<0.001),产前HBV DNA未检出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20.3%(41/202)比2.0%(4/203), OR=27.55,95 %CI:7.32~103.85, P<0.001];TDF组母亲所生婴儿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8%(5/618)比9.1%(47/516), RR=0.13,95 %CI:0.07~0.27, P<0.001]。安全性结局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TDF组与对照组母亲所生婴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死亡率、出生体重、身高和头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TDF组与对照组母亲产后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升高发生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P>0.05);1项研究结果显示TDF组母亲中1~2级无症状性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者占比高于对照组[7.2%(7/97)比0(0/100), P=0.006],其他妊娠不良事件、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妊娠中晚期服用TDF可有效预防HBV母婴传播,对胎儿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慢性氟暴露对子二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慢性氟暴露对子二代(F2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及海马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清洁级健康SD孕鼠按体质量[(200 ± 5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0 mg/L氟化钠(NaF)],低、中、高氟组(60、120、240 mg/L NaF),每组4只。母鼠自妊娠第0天至子一代(F1代)大鼠出生第21天(PND21)自由饮水染氟;F1代大鼠按同组母鼠染氟剂量继续染氟至出生第90天(PND90),各组选取6只(雌雄比为2∶1)合笼,雌性F1代大鼠持续染氟至F2代大鼠PND21;每组选取8只F2代大鼠(雌雄各4只,同窝别雌雄比为1∶1),染氟至PND90。F2代大鼠处死前,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处死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海马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第2 ~ 4天[(46.72 ± 4.24)、(24.87 ± 3.15)、(14.10 ± 2.52)s]比较,中、高氟组F2代大鼠逃避潜伏期在第2天[(53.96 ± 3.45)、(54.48 ± 6.20)s]和第4天[(19.47 ± 2.51)、(25.02 ± 3.86)s],低、中、高氟组在第3天[(32.37 ± 4.56)、(37.32 ± 4.65)、(41.79 ± 7.08)s]均延长(均 P < 0.05);与对照组比较,高氟组F2代大鼠首次达台时间延长,中、高氟组穿越平台次数均减少(均 P < 0.05)。除低氟组mTOR mRNA表达水平外,其余各染氟组大鼠海马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aF浓度与F2代大鼠第1 ~ 4天的逃避潜伏期及首次达台时间均呈正相关( r = 0.44、0.57、0.79、0.80、0.58,均 P < 0.05);NaF浓度与F2代大鼠海马PI3K、Akt、mTOR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及穿越平台次数均呈负相关( r = - 0.71、- 0.67、- 0.73、- 0.61、- 0.58、- 0.71、- 0.82,均 P < 0.05)。 结论:慢性氟暴露可导致F2代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PI3K/Akt/mTOR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对130例早产儿胸腺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对早产儿胸腺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胎龄28~32周早产儿病例,包括围生期资料、一般资料和出生24 h内血常规结果。纳入的早产儿出生24 h内行床边B超胸腺检查,测量其最大横径和长轴截面积,并计算胸腺指数(thymic index,TI)和胸腺/体重指数(thymus weight index,TWI)。将纳入的163例早产儿根据NRDS诊断分为NRDS组和非NRDS组,其中NRDS 98例,非NRDS 65例,按胎龄和体重相匹配,将NRDS患儿和非NRDS患儿各选65例;两组分别再根据产前糖皮质激素(antenatal corticosteroid administration,ACS)是否暴露分为ACS组和非ACS组。结果:NRDS组TI(1.788±0.803)cm 3和TWI(1.278±0.380)cm 3/kg较非NRDS组TI(2.420±1.068)cm 3和TWI(1.695±0.491)cm 3/kg都明显减小( t=3.818、5.401,均 P<0.01),NRDS组淋巴细胞计数也低于非NRDS组[(3.729±1.263)×10 9/L比(4.437±1.608)×10 9/L, t=2.789, P<0.01]。两组早产儿按照是否ACS暴露,分为ACS组和非ACS组后,NRDS组中,与非ACS组相比,ACS组TI[(1.487±0.515)cm 3比(2.185±0.942)cm 3]和TWI[(1.134±0.311)cm 3/kg比(1.469±0.385)cm 3/kg ]明显减小( t=3.542、3.882,均 P<0.01)。非NRDS患儿ACS暴露后TI[(2.130±0.780)cm 3比(2.915±1.307)cm 3]和TWI[(1.522±0.349)cm 3/kg比(1.988±0.562)cm 3/kg)]也明显减小( t=2.676、3.659,均 P<0.05)。 结论:NRDS早产儿胸腺缩小,ACS暴露影响早产儿胸腺的大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亲本电离辐射暴露引起的生殖突变可能通过跨代遗传诱发子代基因组不稳定、染色体畸变、性别比改变、肿瘤易感性增加等,严重者可增加后代出生缺陷的概率,大大加重遗传性疾病的负担。迄今为止,在许多物种中都能观察到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存在,但缺乏人类证据。本文旨在结合国内外研究,对目前辐射遗传效应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并简要探讨遗传效应在人类中不显著的原因,为国内开展辐射遗传效应评估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创高频振荡通气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无创高频振荡通气(NHFOV)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呼吸支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胎龄28~32周,按无创呼吸支持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即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组(CPAP组)]和观察组(即NHFOV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联合CPAP辅助通气,观察组予常规治疗联合NHFOV,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早产儿共78例,NHFOV组38例,CPAP组40例。2组疗效比较: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使用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CPAP组比较,NHFOV组无创通气失败情况(4例比13例)、无创通气时间[(7.60±1.68) d比(10.75±2.38) d]、氧暴露时间[(12.34±2.66) d比(17.20±4.36) d]、呼吸暂停次数[(1.68±1.57)次/d比(4.80±2.60)次/d]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良反应:NHFOV组腹胀发生率较CPAP组降低[13例(34.2%)比25例(62.5%)],呼吸道分泌物减少时间明显延迟[(12.65±2.33) d比(7.87±2.70) d],但分泌物黏稠度低[稀薄31例(81.6%)比22例(55.0%);黏稠7例(18.4%)比18例(45.0%)],所致气道梗阻发生少[2例(5.2%)比15例(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鼻损伤发生较少(1例比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HFOV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早期应用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且有望用于治疗有频繁呼吸暂停、呼吸道分泌物较多且易梗阻的患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遗传学分子检测时代基层妇产科医师出生缺陷防控的现状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出生缺陷是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因素之一。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及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导致出生缺陷的遗传病得以检出,出生缺陷的防控全面进入分子时代。基层妇产科医师是出生缺陷的第一道防线,但在分子遗传学基础知识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短板也日益凸显。现阶段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已逐步重视上述问题,开展了面向基层妇产科医师的出生缺陷培训项目,如"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技术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全国出生缺陷人才培训项目""全国基层产科医师培训项目"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层出生缺陷防控的燃眉之急。但诸如基层妇产科医师出生缺陷知识体系建立不健全、人才储备匮乏等问题也暴露明显。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遗传学分子检测时代基层妇产科在出生缺陷防控方面的困惑与挑战,探讨全面提高分子检测时代基层医师出生缺陷防控能力的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