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商城内不同功能区域在差异化送风条件下的污染物分布情况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中央空调送风条件下各功能区的污染物分布现状,为建筑差异化送风提供参考.方法 以某综合商城为例,在差异化送风条件下分别对其不同功能区内的污染物浓度进行测试分析.结果 只开送风条件下室内污染物浓度较低,在送风和回风均开后,室内污染物浓度相对较高,此时甲醛、PM10、PM2.5、CO2、TVOC、CO浓度差异分别为0.028 mg/m3、0.018 mg/m3、0.036 mg/m3、0.017%、0.208 mg/m3、1.279 mg/m3.除 CO 浓度外,各个功能区内甲醛、PM10、PM2.5、CO2、TVOC浓度均超标.只开送风、送风+回风均开这两种模式下服装区污染最严重,此时空气质量指数为2.72和3.28;餐饮区次之,为2.28和2.98;电子和首饰区污染最轻,为1.82和2.52.结论 服装区污染最严重,餐饮区次之,电子和首饰区污染最轻.建议从污染物源头及送风策略角度出发,进行污染物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湖南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基于湖南省恶性肿瘤病例登记报告系统的测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湖南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分布规律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按照国家肿瘤登记中心指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共纳入24个肿瘤登记处上报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登记数据。通过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入选的登记处数据按照年份、行政分区、城乡、性别、年龄分别计算发病率和死亡率并进行分析。结果:湖南省2014年—2015年新诊断CLL患者有104例,年均发病率为0.39/10万。2014年及2015年发病率分别为0.39/10万、0.39/10万;株洲市年均发病率为0.8/10万,在各地级市中发病率最高,长沙市开福区年均发病率为1.65/10万,在各区级行政区划中最高;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城市vs农村, P=0.006);男女性别发病率比为1.7∶1;患病病例主要集中在61~70岁人群,占患病病例总数的33.65%(35/104);2014年—2015年CLL死亡患者有64例,年均死亡率为0.24/10万,2014年死亡率及2015年死亡率分别为0.22/10万、0.26/10万;衡阳市年均死亡率为0.53/10万,在各地级市中死亡率最高,长沙市芙蓉区年均死亡率为0.74/10万,在各区级行政区划中最高;城市死亡率高于农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9);男女性别死亡率比为1.4∶1;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71~80岁人群,占死亡病例总数的29.69%(19/64)。 结论:湖南省CLL发病率远低于欧美人群,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男性多见,城市发病率高于乡村,株洲市发病率最高。死亡CLL患者集中于中老年人群,男性较多;城市死亡率略高于农村;衡阳市死亡率最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图像特征联合双能CT定量参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3例PTC患者的术前双能CT图像。参考2002年美国头颈外科协会的淋巴结分区标准,将颈部淋巴结分为7区,采用淋巴结影像病理亚区对照的方法,共纳入245枚颈部淋巴结,根据病理结果,107枚淋巴结归为转移淋巴结组,138枚归为非转移淋巴结组。纳入分析的CT图像特征包括淋巴结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囊变和结外侵犯。测量动静脉期双能CT定量参数包括标准化碘浓度(NIC)、标准化有效原子序数(Z eff-c)和能谱曲线斜率(λ HU)。采用χ2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和定量参数差异。分别基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及两者联合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其诊断效能。 结果: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组间CT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转移淋巴结的动静脉期NIC、Z eff-c及λ HU均高于非转移淋巴结( P<0.001)。联合CT图像特征和双能CT定量参数logistic模型诊断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922,灵敏度为86.0%,特异度为92.8%。双能CT定量参数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12,灵敏度为84.1%,特异度为93.5%。两者的诊断效能均优于CT图像特征模型,后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灵敏度为71.0%,特异度为73.9%( Z=5.212、4.554, P均<0.001)。 结论:相较于CT图像特征,双能CT定量参数对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更高,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鼻中隔偏曲诊治中应同时关注通气功能和鼻外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从耳鼻咽喉科对鼻中隔偏曲诊断的定义出发,结合软骨性鼻锥的解剖特点,通过对鼻中隔软骨临床分区(框架区与非框架区)的分析,论证了偏曲在影响通气功能的同时也可能造成鼻梁偏斜的问题。本文介绍了鼻中隔偏曲的Mladina 7种分型和Guyuron分型以及两者的适用范围,并以中隔框架区与非框架区偏曲作为选择矫正术术式的适应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由于其危重性和紧急性等特殊情况,既要求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传播,又要高效救治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本文就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针对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进行说明,以供广大同行分享讨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构建防疫培训体系 助力学科内涵建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虽然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但依然严峻复杂。在响应国家分区、分级、差异化管理的总体战略下,一方面严密防控疫情不放松,另一方面积极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迫在眉睫。在继续落实严防严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的前提下,如何针对我国麻醉学科建设所暴露出来的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内涵建设不健全、感控体系普遍薄弱等问题,通过加强防疫培训体系建设,着力完善感控体系,加强麻醉学科内涵建设,满足社会对麻醉学科提高医疗服务能力的刚性需求,是摆在麻醉学科面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下麻醉学科加强人员感控培训、科学应对复工复产为切入点,探讨麻醉学科完善人员结构、岗位职责划分及学科内涵建设的思路和举措,供麻醉界同道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演化趋势。方法:该研究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建库至2023年12月26日发表的符合入选标准的与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的英文文献,统计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并分析变化趋势。根据前述年度发文量再次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该领域发文增长迅速转折年份的前5年至2023年12月31日的相关文献,统计发文总量并计算年度发文增长率,并根据年度发文量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采用CiteSpace 6.2.R4软件对第2次检索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包括来源期刊、引用文献及关键词情况,探讨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现状和热点的演变过程。结果:第1次检索共获取3 992篇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相关文献,其中2015—2023年,年度发文量及其引文量均增加迅速。第2次检索时限设置为2011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该时段共发文3 206篇,平均年度发文增长率为13.30%,根据该阶段的发文趋势线预测2024年该领域发文量可达500篇。第2次检索文献发表在717种期刊上,发文量排前10位的期刊[占总发文量的18.75%(601/3 206)]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创伤、分子、中药药理及干细胞,主要出版国家为英国、美国等,影响因子>5的期刊有7本,属于中国科学院分区Q1区或Q2区的期刊有6本。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906个节点及9大聚类(Q=0.64,S=0.82)。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在2006—2015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2基质金属蛋白酶和#3转化生长因子β 1,在2016—2023年期间的主要聚类为#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7植物提取。其中,2021—2023年期间,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聚类#1巨噬细胞极化、#4间充质干细胞、#6抗菌和#7植物提取的共现关系最为密切。对被引值、中介中心值及Sigma值排前5位的第2次检索文献的引用文献的分析显示,巨噬细胞及炎症调控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成纤维细胞对创面修复的影响以及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是主要研究方向。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636个节点,7个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2细胞迁移、#3创面修复、#4外泌体、#5负压伤口治疗及#6糖尿病足溃疡(Q=0.59,S=0.80)。第2次检索文献在2016—2023年主要聚集于聚类#0抗菌、#1间充质干细胞和#4外泌体,在2015年前主要聚集于聚类#2细胞迁移和#3创面修复。第2次检索文献的关键词共形成110个突现关键词(以下简称突现词),突现强度排前10位的突现词依次为小鼠、基因表达、皮肤损伤、上皮细胞、信号通路、生物材料、外泌体、分子对接、水凝胶、巨噬细胞极化,其开始年和结束年的时限均不同。其中2021—2023年的高强度突现词为水凝胶(属于聚类#0抗菌)、外泌体(属于聚类#1间充质干细胞)、分子对接(属于聚类#0抗菌)、巨噬细胞极化(属于聚类#0抗菌)。 结论:未来,创面修复机制研究的发展仍会处于稳步阶段;该领域研究热点已经从生长因子及创面修复生理过渡到了抗菌及干细胞方向;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可能为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和网络药理学筛查促创面修复的药物并研究其深层机制、外泌体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以及水凝胶通过抗菌功效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预警决策的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对其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进行预警及干预,从而降低意外拔管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方法:以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模型为核心,以预防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护理干预方案为指导蓝本,以医院重症监护临床信息系统为基础,依托计算机信息技术,对系统的界面布局、分区、模块结构、内容和功能进行整体构架,多角度、多方位研发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并用该系统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18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案例,以验证其预警效果。结果: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雏形由登录模块、评估模块、决策模块、预警模块、指导模块及管道固定方案模块6个主题模块集成,系统自动判断重症患者风险等级,从而实行分级预警,筛选高危风险人群,最终提供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经回顾性分析,该预警系统的检测率为88.89%。结论:重症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警系统是一个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预警平台,能有效预警拔管高危患者,规避管道护理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4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构筑学分析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4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构筑学特点分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1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应用4D-DSA进行术前评估的34例颅内AV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4D-DSA与传统方法(2D-DSA联合3D-DSA)分析AVM的血管构筑学特征,对两者在评估供血动脉、危险结构、畸形血管团分区、引流静脉结构、Spetzler-Martin(S-M)分级等方面的显影效果进行人工评分(0~4分),评分越高,显影效果越好。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显影效果的差异。结果:与传统方法比较,4D-DSA在评估AVM的供血动脉、S-M分级方面,显影效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Z值分别为-1.70和-0.63,均 P>0.05);而在评估危险结构、畸形血管团分区、引流静脉结构方面的显影效果,均较传统方法更好( Z值分别为-4.95、-2.99和-4.14,均 P<0.05)。 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4D-DSA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颅内AVM的危险结构、畸形血管团分区、引流静脉结构,为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二、三级综合医院护士职业素养常模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二、三级综合医院护士职业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构建二、三级综合医院护士职业素养常模,为评价护士职业素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2016年5—12月以护士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为工具,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对全国7个地理分区14个城市的35所二、三级综合医院3 315名护士进行调查,并建立均数常模、划界常模、分类常模。结果:二、三级综合医院护士职业素养均数常模总分为(71.02 ± 16.70)分,各维度均数常模得分分别为职业伦理(18.97 ± 4.52)分,综合能力(17.99 ± 4.46)分,专业技能(17.07 ± 4.80)分,职业情感(16.98 ± 4.70)分;根据特征差异形成不同性别、年龄、护龄、学历、职称、职务、科室、婚姻状况、有无子女的分类常模;根据总分划界常模,总分在区间[90.92,100.00)为优,在区间[78.31,90.92)为良,在区间[64.27,78.31)为一般,在区间[50.49,64.27)为较差,在区间[0.00,50.49)为差。结论:二、三级综合医院护士职业素养处于一般水平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疗管理者和护理管理者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