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严重切割伤致脑水肿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严重切割伤导致脑水肿的程度以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90只雌性C57L小鼠,使用手术刀片制备小鼠腹部严重切割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只)、切割伤组(20只)、白细胞介素-6抗体(IL-6-AB)伤前使用组(切割伤前18 h使用,15只)、IL-6-AB伤后使用组(切割伤后1 h使用,15只)和UC-MSCs组(20只)。检测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检测脑组织IL-6变化趋势,Western blot检测水通道蛋白(AQP-4)表达变化。结果:大脑组织含水量检测证实,与对照组[(77.1±2.4)%]比较,切割伤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增高[(81.5±1.8)%]( P<0.05)。与切割伤组比较,UC-MSCs组[(76.8±2.4)%]及IL-6-AB伤前使用组[(76.2±2.9)%]脑组织含水量均显著降低( P<0.05),但IL-6-AB伤后使用组[(82.4±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LISA法检测发现,与对照组[(10.3±0.3)pg/ml]比较,切割伤组[(16.6±1.3)pg/ml]脑皮质IL-6表达水平升高( P<0.01);与切割伤组比较,UC-MSCs组[(10.7±0.6)pg/ml]及IL-6-AB伤前使用组[(10.1±0.4)pg/ml]脑皮质IL-6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均<0.01),而IL-6-AB伤后使用组[(14.9±1.2)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对照组比较(1.0±0.1),切割伤组(2.4±0.5)脑皮质AQP-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 P<0.01);与切割伤组比较,UC-MSCs组(1.2±0.3)及IL-6-AB伤前使用组(1.0±0.1)脑皮质AQP-4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均<0.01),但IL-6-AB伤后使用组(2.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严重切割伤可升高小鼠脑内IL-6及AQP-4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脑组织含水量,最终导致脑水肿的形成,而使用UC-MSCs可以抑制上述反应从而防治脑水肿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造血衰竭伴躯体畸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17岁。因"间断皮肤瘀斑5年,外伤出血难止1个月"于2020年9月就诊于我院。5年前患者无明确诱因反复出现下肢皮肤瘀斑及皮下血肿,血常规:WBC 6.3×10 9/L,HGB 116 g/L,PLT 80×10 9/L。骨髓涂片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0.380,红系占0.260,巨核细胞120个,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少见。疑诊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未行特殊治疗。2020年8月前患者出现皮肤瘀斑及手指割伤后出血难止,血常规示WBC 5.66×10 9/L,HGB 106 g/L,PLT 37×10 9/L,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输注血浆后渐止血。为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既往史:患者为早产儿,自幼生长发育较同龄人迟缓。有隐睾病史,4岁时行双侧隐睾下降固定术;8岁时诊断眼球震颤;频发呼吸道感染,9岁时行双侧扁桃体切除术,术中及术后无明显出血。16岁诊断少精症。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家族史:父母为非近亲结婚,父亲身材矮小,身高155 cm,存在眼睑下垂、耳位低、口齿欠清。母亲身高158 cm,外表无明显异常。否认血细胞减少及出血性疾病家族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都地区住院儿童手外伤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成都地区0~14岁儿童手外伤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儿童手外伤预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四川现代医院住院治疗手外伤的1 20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82例,女420例,年龄为(4.98±3.78)岁,年龄范围为0~14岁。对年龄分布、受伤时间分布、受伤场地分布、致伤原因构成、损伤类型构成等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分析。结果:共纳入1 202例患儿,婴幼儿组(<3岁)占比最多(36.3%,436/1 202),初中组(12~14岁)占比最少(9.1%,110/1 202);3月份发病率最高(11.6%,139/1202),11月份发病率最低(6.6%,79/1 202);春季发病率最高(28.3%,340/1 202),秋季最低(22.3%,268/1 202);全天中18∶00~19∶59时段发病率最高(19.6%,236/1 202);家中是儿童手外伤发生的首要场地(71.0%,854/1 202);切割伤(38.9%,468/1 202)及挤压伤(29.4%,353/1 202)是主要的致伤原因,在切割伤中主要为刀具损伤(59.8%,280/468),在挤压伤中主要为门挤压(73.9%,261/353);手指是最主要的受伤部位(85.5%,1 028/1 202),其中末节损伤最常见(55.7%,573/1 028);离断伤(41.0%,493/1 202)及血管神经肌腱损伤(38.6%,464/1 202)为主要损伤类型,在离断伤中末节离断最常见(91.5%,451/493),本组患儿因离断毁损伤行截指手术共15例(1.2%,15/1 202)。结论:儿童手外伤大多发生在家中,与刀具及门的相关性大,指尖是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截肢(指)率低,总体预后较好。提高监护人的安全意识、重视家庭环境评估,特别是加强刀具的管控及采用保护门的装置可有效减少伤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上肢严重创伤保肢失败的原因探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上肢严重创伤保肢失败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保肢失败的原因及相应对策。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共收治上肢严重创伤患者87例(完全离断18例,不完全离断32例,Gustilo ⅢC型骨折37例),其中67例保肢成功,20例保肢失败(完全离断8例,Gustilo ⅢC型骨折12例)。20例患者中年龄≤50岁7例,年龄>50岁13例;损伤平面为前臂下段4例,前臂中、上段11例,上臂中、下段5例;中度贫血16例,轻度贫血4例,接诊时有休克13例。创伤类型:13例机器绞伤,4例重物砸伤,1例挤压伤,1例热压伤,1例电锯切割伤。分别对这20例患者的截肢原因、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创面修复的时间及术式、细菌培养结果及首诊医生职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患者受伤至急诊清创的时间为7~13 h,平均10.3 h;受伤至肢体通血的时间为10~16 h,平均13.2 h。创面修复术式为游离皮瓣2例,带蒂皮瓣4例,皮肤移植5例,直接缝合9例。创面覆盖时间为2~32 d,平均11.9 d;首诊医生职称为主治医师6例,高年资住院医师14例。最终截肢原因为感染的11例,其中单种细菌感染6例,多种细菌感染5例,感染菌种多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耐药细菌;因肢体血供障碍而截肢的有7例;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的有2例。结论:上肢严重创伤的保肢失败与综合考量手术指征、早期彻底清创、及时建立肢体血液循环和有效的创面早期覆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感染、缺血时间和经治医师的临床经验是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掌侧软组织缺损17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9年7月至2022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手足外科应用游离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掌侧软组织缺损17例,其中车祸伤3例,烫伤1例,挤压伤3例,机器伤9例,切割伤1例。软组织缺损范围3.5 cm×2.0 cm~8.0 cm×6.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4.0 cm × 2.5 cm~9.0 cm×7.0 cm,供区取髂腹股沟区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门诊随访,内容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皮瓣成活情况、手部外形及感觉运动恢复情况、血液循环状态等。结果:17例皮瓣完全成活,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术后24 h VAS评分为2.7 ~ 5.4分,平均3.9分。术后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 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中外形恢复满意,皮瓣弹性、质地良好,与受区周围皮肤无明显色差,外观不臃肿,手部皮肤恢复掌纹,血液循环状态均达到优,感觉恢复至S 3+~S 4,TPD为6 ~ 10 mm,持握功能良好,手部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植皮均Ⅰ期愈合,感觉、功能及血运未受影响。 结论:应用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手部掌侧软组织缺损,可有效恢复手部感觉及功能,外观满意,对手掌软组织缺损者治疗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同指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9年1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手外科16例(16指)拇指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2~58岁,平均37岁。挤压伤6例,绞伤6例,电锯伤及切割伤4例。拇指单纯掌侧软组织缺损7例,掌侧合并侧方软组织缺损6例,指背缺损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0~7.0 h,平均4.0 h。清创后软组织缺损面积3.3 cm×1.8 cm~6.0 cm×2.8 cm。采用大小为3.6 cm×2.1 cm~7.0 cm×3.2 cm的同指指背动脉穿支皮瓣逆行修复,同时将皮瓣携带的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与创面内的指固有神经残端吻合。供区12例直接拉拢缝合,4例残留小面积创面行全厚游离皮片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观察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外观、质地及静态两点辨别觉,对比伤指与健侧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总活动度(TAM)及虎口角。结果:术后1例皮瓣表面出现水泡,拆除蒂部部分缝线,经换药后皮瓣成活。其余15例皮瓣顺利成活。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4个月。皮瓣外观良好,质地柔软,与周围组织相近,耐磨、耐寒冷。皮瓣静态两点辨别觉为8~13 mm。伤指TAM为138°±3.9°、健侧为140°±3.4°,伤侧虎口角度为95°±10.3°、健侧为96°±9.2°,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861、1.732, P值均>0.05)。供区仅残留线性瘢痕。 结论:同指背侧带桡神经浅支拇指背侧支的指背动脉穿支皮瓣可逆行修复拇指多个部位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操作简单、疗效满意,供区损伤小,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游离前臂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前臂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8月-2023年3月,泉州德诚医院骨科对11例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游离前臂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男7例,女4例;年龄19~66岁,平均38岁。致伤原因:压砸伤3例,热压伤3例,切割伤与绞索伤各2例,电刨伤1例。受伤指别:拇指1例,示、中指各2例,环指4例,小指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3.0 cm×2.5 cm~8.0 cm×4.5 cm,皮瓣切取大小3.5 cm×3.0 cm~8.5 cm×5.0 cm,供区创面均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门诊复诊,并采用电话和网络方式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和功能恢复情况,并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11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失访3例,8例随访6~14个月,皮瓣颜色正常,无明显臃肿,外观满意;5例缝接神经皮瓣TPD为9~11 mm,3例未缝接神经TPD为13~16 mm;患指屈、伸功能恢复满意,对指及抓捏功能恢复满意,依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优2例,良5例,中1例。供区仅留线形瘢痕。结论:前臂近端尺动脉穿支皮瓣切取方便,且不牺牲肢体主干动脉,是移植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成年创伤患者创面以外皮肤清洗现况及影响因素的多中心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成年创伤患者“创面以外皮肤”(以下简称皮肤)的清洗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调查方法。2020年9月1—30日,纳入包括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在内的13家军队和地方三级甲等医院创面护理门诊或创伤外科病房收治的95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成年创伤患者。通过“问卷星”网站发布自制的创伤患者皮肤清洗现况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居住情况和自理能力等一般资料,致伤原因、创面持续时间、创伤部位、创伤深度、创面疼痛、创面异味、创面清洗溶液等创伤资料,是否清洗、清洗方法、清洗频次、每次清洗时间及不清洗的原因等伤后皮肤清洗情况。将伤后定期清洗皮肤的患者纳入清洗组,其余患者纳入不清洗组,统计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创伤资料及伤后皮肤清洗情况。对数据行 χ2检验,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创伤患者皮肤清洗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回收952份问卷,回收率100%;剔除3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949份,有效率99.68%。949例患者中男461例(48.6%)、女488例(51.4%),年龄18~100(50±18)岁,大部分患者<60岁、与家人同住且能够完全自理,接近半数患者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致伤原因以锐器切割伤和跌倒外伤为主,创面持续时间2~365 d,创伤部位以四肢和躯干居多,大多数患者创伤深度为全皮层缺损,多数患者创面有疼痛、无异味、用5 g/L碘伏清洗创面。684例(72.1%)患者伤后清洗了皮肤,清洗方式以温水擦洗为主,清洗频次以每周1或2次为主,每次清洗时间以10或15 min为主;265例(27.9%)患者伤后未清洗皮肤,不清洗皮肤的主要原因为遵医嘱不清洗,其次为担心创面感染、失去自理能力。2组患者文化程度、自理能力、致伤原因、创面疼痛、创面异味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365、24.519、22.820、9.572、92.342, P<0.01),文化程度、自理能力、致伤原因、创面疼痛和创面异味可能是患者皮肤清洗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理能力、创面疼痛、创面异味是患者皮肤清洗的独立影响因素(比值比=1.51、0.52、3.72,95%置信区间=1.08~2.12、0.42~0.89、2.66~5.22, P<0.05或 P<0.01)。 结论:大部分成年创伤患者伤后清洗了皮肤。自理能力、创面疼痛和创面异味是成年创伤患者皮肤清洗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缝接神经的同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缝接神经的同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2022年7月,中国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创伤骨科应用缝接神经的同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创面16例16指,男10例,女6例;年龄24~65(平均45)岁。受伤原因:机械绞伤9例,碾压伤2例,砸伤4例,切割伤1例。损伤指别:示指5例,中指4例,环指7例。单纯软组织损伤7例,合并有骨缺损或甲床缺损9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0 cm×1.0 cm~1.5 cm×2.5 cm,受伤至手术时长3.5~7.0 h,平均5.0 h,皮瓣切取面积1.2 cm×1.4 cm~2.0 cm×2.7 cm;供区采用游离植皮进行修复。术后采用门诊或微信等方式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肿胀程度以及手指屈、伸活动和感觉功能。结果:3例皮瓣术后2 d远端出现皮下少量瘀血,略呈紫黑色,放血、蒂部拆线后经多次换药愈合;余13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Ⅰ期愈合。1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22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及质地均良好;术后5个月皮瓣部分保护性感觉恢复,末次随访时皮瓣两点辨别觉(TPD)为3.0~5.0 mm,平均4.0 mm,手指屈、伸活动未见明显受限。结论:缝接神经的同指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设计及操作简便,对供区损伤较小,皮瓣成活率高,感觉及运动功能恢复良好,是修复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急诊创伤骨科患者特点和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急诊创伤患者的损伤特点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26日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收治的22例创伤急症住院患者资料。男18例,女4例;年龄4~66岁,平均年龄35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1例,锐器切割伤(含菜刀切伤)6例,重物压砸伤1例,机器碾压伤1例,跌倒摔伤2例,机器绞伤1例;损伤类型:高能量损伤13例,低能量损伤9例;损伤部位:上肢7例,下肢15例。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中对于无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筛查结果的1例患者采用二级防护,其余21例患者采用一级防护。记录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2019-nCoV的情况,总结疫情期间创伤急症的处理措施和经验。结果:在诊治22例创伤急症患者期间,无一例医务人员和患者确诊COVID-19。紧急入院未做筛查的1例患者按疑似COVID-19病例对待,采用二级防护,术后排除COVID-19。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处理创伤急症的一线医务人员接诊过程均面临较高感染风险。创伤骨科急诊患者主要是交通伤和机器伤,老年患者主要由锐器切割及跌倒引起。通过完善院前筛查、选择合适的麻醉及手术方式、做好围手术期医护人员的防护及合理的术后病房管理和患者心理疏导,可降低院内COVID-19感染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