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在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下颌骨合并口腔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及三维打印制作模型及导板,应用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进行修复重建,髂骨修复下颌骨缺损,阔筋膜张肌修复口内软组织缺损,将阔筋膜直接暴露于口腔内。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口内移植组织瓣的颜色、质地、变化过程,对供、受区创面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27~64岁,平均50.1岁。其中下颌牙龈及颊部鳞状细胞癌5例,下颌体多形性腺癌术后缺损1例,下颌骨成釉细胞瘤术后缺损1例。根据病变切除后软、硬组织的缺损范围,术中切取阔筋膜张肌组织瓣大小为6.0 cm×3.0 cm~8.0 cm×6.0 cm,髂骨瓣大小为3.7 cm×2.4 cm~9.2 cm×2.5 cm,术后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未出现远端坏死、伤口延期愈合和边缘瘘口等情况。随访观察4~19个月,平均11.7个月,患者下颌骨及口腔软组织形态和功能均恢复良好,直接暴露于口腔内的阔筋膜张肌表面在术后1周内出现黏膜化征象,1个月左右黏膜化基本完成,接近口腔内正常黏膜形态,且后期可自行改建产生较好的口腔黏膜软组织形态;供区创面均愈合良好,下肢活动、大腿伸、屈功能均未见异常,其中3例患者术后3~5 d出现供区臀部股外侧皮肤麻木,随访6个月后2例麻木基本消失,1例明显减轻。结论:以旋髂深动静脉为血管蒂的髂骨-阔筋膜张肌复合组织瓣用于下颌骨合并口内软组织缺损的修复重建,可获得较好的形态和功能,且并发症少,对供区损伤相对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充填技术对iRoot SP充填根管的根尖封闭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iRoot SP在不同充填技术下充填根管的根尖微渗漏情况。方法:下颌单根前磨牙36颗,ProTaper Universial镍钛锉预备至F3,将处理好的样本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组 n=8)、阴性对照组( n=2)和阳性对照组( n=2)。实验组分别为冷侧压技术组(CLC)(A组);热牙胶技术组(CWC)(B组);单尖法技术组(SC)(C组);纯糊剂技术组(SOB)(D组)。将充填好的样本放入37 ℃恒温水浴箱内7 d,然后实验组样本除根尖1 mm外全部用指甲油封闭,阴性对照组全封闭,阳性对照组不涂指甲油。所有样本根尖均浸入0.1%亚甲蓝溶液7 d,然后在低速切片机上沿牙长轴纵向切开,在显微镜下(×10)观察并拍照记录,使用image J软件测算根尖渗漏的数值。 结果:单尖法技术组根尖渗漏值最大(5.02±2.23)mm,热牙胶技术组最小(3.59±1.76)mm,纯糊剂技术组的根尖渗漏值小于单尖法技术,但四种充填技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所有充填技术都不能完全封闭根尖。iRoot SP纯糊剂技术具有与其他技术相似的根尖封闭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牙根内吸收的病因及致病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牙根内吸收是由破牙本质细胞活动引起的根管内牙本质缺失的病理性过程。由于其发病具有隐匿性,发现时往往已形成较大病损。前期牙本质层受损是始发因素,持续的牙髓炎症刺激是促进因素。牙外伤、牙髓的慢性炎症、活髓切断术和牙再植术等多种因素均可诱导牙根内吸收的发生。本文针对牙根内吸收的病因和致病机制进行阐述,以期为牙根内吸收的早期阻断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下颌骨与种植体支持的牙列同日重建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微血管化游离组织移植是肿瘤切除术后下颌骨重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腓骨游离皮瓣移植虽然即刻重建了下颌骨,但牙列修复通常需要6到18个月后才能完成,牙列缺失期间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严重影响。该病例报道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多学科组建的修复重建团队进行的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即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作的支持下同期完成颌骨肿瘤切除、血管化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牙种植体植入及临时义齿修复。颌骨与牙列同日重建术充分贯彻了“以咬合为导向的修复重建”的理念,通过恢复患者的颌骨和牙列,重拾患者自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术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3d。“生后1 d因牙龈肿物”入院,行肿块切除术。镜下观察:病变表面被覆薄层鳞状上皮,肿瘤细胞主要由巢、片状分布的大的多边形及圆形细胞组成,胞质丰富嗜酸颗粒状,细胞核小圆形,未见核分裂象。肿瘤细胞间见丰富的毛细血管,部分管腔扩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弥漫阳性表达,S-100蛋白阴性。病理诊断为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口腔颌面肿瘤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患者术后发热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口腔颌面肿瘤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患者发热率、疾病分布、发热程度及发热相关因素,为口腔颌面肿瘤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患者开展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8年1-12月153例行口腔颌面肿瘤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患者的资料,按照有无发热分为发热组97例和无发热组56例,分析其发热影响因素。结果:153例患者中有97例占63.40%术后出现发热症状,以中度发热为主,牙龈癌和口咽癌患者术后发热发生率最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在术后血清白蛋白最低值、气管切开、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7.74、7.48、8.58, P<0.01或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气管切开是口腔颌面肿瘤修复重建患者术后发热的独立影响因素( OR值为4.74、2.47, P<0.05)。 结论:口腔颌面肿瘤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患者术后较易出现发热,重点关注气管切开患者及感染患者,加强气管切开护理,积极预防感染,减少术后发热率,使口腔颌面肿瘤根治同期修复重建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带圈垂直开大曲治疗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临床应用效果,为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治疗时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2021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单侧或双侧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共30例,年龄6~8.5岁,通过在第二乳磨牙和第一恒磨牙粘接颊面管,应用带圈垂直开大曲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使其达到正常位置。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第一恒磨牙近中倾斜角度、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以及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状况。结果:30例患者均完成矫正治疗,第一恒磨牙均调整至正常位置,治疗后的第一恒磨牙倾斜角度为(91.3±5.1)°,与治疗前(78.1±6.3)°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023, P=0.014);治疗后的侧方牙群牙弓长度为(34.0±1.0)mm,与治疗前(31.61±1.1)mm相比显著性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5.96, P=0.007)。治疗后,患侧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程度相比治疗前显著增加(χ 2=12.002, P<0.001);健侧第二乳磨牙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程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818)。 结论:使用带圈垂直开大曲矫正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能有效调整上颌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患者的近中倾斜角度,但应密切关注第二乳磨牙的牙根吸收情况,临床上应早发现早治疗,治疗完成后如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严重,需及时制作保持器维持牙弓长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口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行肿瘤根治术后均应用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根据股动脉穿支血管蒂发出位置将皮瓣分为3类:(1)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直肌、股内侧肌、缝匠肌之间发出;(2)股内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长收肌前缘发出;(3)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内侧肌内发出。具体切取形式包括:(1)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2)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3)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供区分层减张后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和外观、患者吞咽和语言功能,以及供区外观和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32例口腔肿瘤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37~54岁;舌癌17例,牙龈癌10例,口颊癌5例;病程为2~13个月。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5.5 cm×3.5 cm~12.0 cm×7.0 cm大小的继发软组织缺损。术中发现32例患者股动脉穿支均恒定存在,其中12例采用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长(11.3±0.5) cm、宽(5.1±0.6) cm、厚(3.4±0.3) cm;6例采用股内侧穿支,皮瓣长(10.8±0.4) cm、宽(5.0±0.5) cm、厚(3.6±0.4) cm; 14例采用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长(11.5±0.3) cm、宽(4.6±0.4) cm、厚(3.1±0.2) cm。切取形式:16例为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14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2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术后32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12~34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吞咽和语言功能恢复较好,大腿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无明显影响。有4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其中1例恢复良好,3例死于肿瘤转移;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再次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股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根据其发出位置可从股前内侧近端、远端或股内侧区切取不同形式的穿支皮瓣,且皮瓣质地柔软,供区损伤小,是口腔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较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近代牙医学教育与医师执业资格认定的历史回顾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949年以前,中国牙医学教育主要包含学徒式和牙医院校教育两类。而牙医执业管理方面,从地方到全国出台了多部制度,其中有关执业资格的规定与教育培训方式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梳理牙医教育以及有关牙医执业资格认定的变化,再现牙医执业管理制度在近代逐步规范化的进程,以期丰富我国口腔医学史研究,为现代口腔医师执业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气管切开术后纵隔感染成功救治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纵隔感染通常是由牙源性或颈部感染沿颈筋膜扩散侵及纵隔所致的急性纵隔炎,是一种进展迅速且致死率高的严重感染。本文报道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纵隔感染患者的诊治过程。该患者经胸腔镜手术以及术后抗感染治疗,成功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