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玄府理论探讨中风的外风学说
编辑人员丨2023/8/6
“风”是中风的发病原因,可由外入,亦可由内而生.唐宋之前认为中风为内虚外受风邪所致,多采用扶正祛邪方法治疗,续命汤系列是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但由于中风患者的特异性表现与感受风寒邪气迥异,故宋代之后医家多持内风说,而外风说渐不为人知,临床应用亦大受限制.后世刘河间充分发挥了《黄帝内经》玄府理论,认为玄府属微细窍道,存在于身体内外上下,是气机升降出入之通道.玄府闭塞,气机升降失常,可导致人之五官失灵,意识不用,颇类中风表现,为从玄府理论探讨中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张山雷中风病学术思想渊源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张山雷系近代著名医家,所著《中风斟诠》在医界影响甚大.笔者以《中风斟诠》为根据,对张山雷中风病学术思想渊源进行了探析.笔者认为承袭发扬《内经》之宗旨,提倡血冲脑经说;汲取刘河间、朱丹溪、张景岳、繆仲淳和张伯龙等医家学术观点,用以区分内风外风,阐释病因病机;效法张伯龙,治以潜降震摄;共同完善了中风病的理论,为张山雷中风病学术思想形成的主要渊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刘完素思想对中风病论治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风病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等症状.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多作风邪之说.金元时期学术争鸣,各家纷起,河间学派刘完素首创中风病"内风"论治的先河,倡导"热极生风""五志化火"等学术观点.通过整理刘完素学术思想,结合近年来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相关文献报道,探讨刘完素对临床论治中风病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探析刘氏学术思想对后世论治中风病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临证指南医案》辛润通络法探骊
编辑人员丨2023/8/6
辛润通络法是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创立的一种络病治疗方法.文章认为辛润通络法的提出源于《黄帝内经》,并受张仲景辨治"肝着"及刘河间"玄府气液说"之启发,其作用机制包括行津通络、化瘀通络及通补络脉,适用于邪滞于络、阴血亏虚之络病.文章通过归纳《临证指南医案》中辛润通络法的药物使用规律,以期更好认识和运用辛润通络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微旨论》学术创新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伤寒微旨论》为北宋伤寒名家韩祗和所著,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在继承仲景学说的同时,敢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其学术创新思想可以归纳为: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进行革新,提出伤寒郁阳为病的观点,创辛凉解表治法,发刘河间“伤寒六经皆热论”之先声;以经络阐释《伤寒论》六经,首次提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观点;辨汗、下、温三法别出新意,遣方用药灵活施变;论阴黄理法方药,补充《伤寒论》之未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述杨栗山学术思想源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杨栗山的学术思想,不仅继承发扬了《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医学经典,而且在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上又广纳历代医家之精华,其中尤推崇刘河间、王安道、喻嘉言、吴又可等医家的学术精华,结合自己长期的临证经验,详辨伤寒温疫之不同,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参以己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温病思想,其撰写的《伤寒温疫条辨》一书,为中医温病八大名著之一,辨出温病为伤寒另一门,对温病学的发展以及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牟重临临床应用“病机十九条”验案举隅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大都基于《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临床开展使用的许多治疗大法,大都离不开《内经》的宗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的“病机十九条”,区区176字,言简而意赅,历代医家不断阐释发展,对临床起到了指导作用.如金元之刘河间对此探微阐发,著就《素问玄机原病式》,即以病机十九条为纲,将病证分“五运本病”与“六气为病”,进一步论述了每种病证的机制及其治疗原则,并从其中发现病机属于“火热”者几过大半,结合临床感悟,创立了历史上有名的河间“火热论”学派,推动了金元四大家的形成,为后世医家之楷模.牟重临主任中医师现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临诊50余年,对《内经》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笔者有幸随诊多年,现将牟师运用“病机十九条”的相关医案整理,举隅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相火学说”在肝病诊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相火学说”是元代医家朱丹溪在《内经》“少火、壮火”学说的基础上,继承刘河间“火热论”、李东垣“阴火论”,吸收了陈无择、张子和的若干观点而形成,首先在其专著《格致余论》中提出.这一学说发展和完善了内生火热理论,使祖国医学对火热症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规律的认识,都有了长足进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概述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它是因机体暴露于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本病依据其症状属于中医“鼻鼽病”范畴,也有“鼽嚏”、“鼽水”之称.早在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鼻鼽的证候做出描述:“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据保守估计全球的AR患者超过5亿.在我国2004-2005年进行的随机抽样电话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1个城市AR自报患病率平均为11.1%[1].在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以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抗胆碱药等西药为主,其临床即刻缓解效果明显,但停药后容易复发,同时也存在着较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另外还有针对AR的手术和介入治疗,因其依从性和安全性较低,术后并发症较多,故不推荐为AR的首选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众多,主要以中药口服、熏蒸及针灸等为主要手段.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专家组2015年发布的最新《变应性鼻炎临床实践指南》也提出针灸可作为AR的一种治疗方法[2].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中针灸疗法尤其突出.现将近5年来针灸治疗AR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开流、澄源、复旧”治疗鼻渊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鼻渊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机复杂,容易反复发作,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令患者十分困扰.笔者参考由金元时期医家刘河间发展的玄府学说及明代医家方约之的“塞流、澄源、复旧”治崩三法,结合临床证治所见,认为“开流、澄源、复旧”为治疗鼻渊更为系统有效的治疗思路及方法,望能为临床治疗鼻渊提供新的治疗启示.开邪出之流,澄病邪之源,复玄窍之旧,使阴阳重归平和,鼻玄府气机顺畅,津液交流动态平衡,如此则无病邪复燃之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