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新修柴胡鳖甲汤加减分期辨治肝硬化
编辑人员丨2024/7/6
以刘渡舟教授创制的柴胡鳖甲汤为基础方,化裁拟定新修柴胡鳖甲汤.提出肝硬化辨治可分三期,即肝硬化前期积之将成,肝硬化中期积之已成,肝硬化后期变证已现.临证谨守病机,辨此三期中脏腑、气血、虚实、寒热之偏重,以新修柴胡鳖甲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肝硬化前期治以活血化瘀、清利湿热,同时根据病因不同灵活加减;中期治以软坚散结、化瘀清热,兼以健脾补肾;后期正气衰败,病重邪盛,治以扶正补虚、缓攻渐消,同时根据变证表现不同分别加用利水、止血、泄浊、开窍药组以治其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国医大师王庆国基于玄府理论运用荆防肾炎汤治疗蛋白尿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控制或消除蛋白尿是多种肾脏疾病治疗的核心环节.目前西医对蛋白尿的干预多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中医药对蛋白尿的探讨也多局限于单一疾病之中.国医大师王庆国在继承刘渡舟先生学术思想基础上,从少阴肾之枢机运转不灵,玄府开阖失序的角度认识该异常指标背后的中医病机,并拓展了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经验方荆防肾炎汤的临床应用.从肾之枢机与玄府理论的宏观、微观两重视角,探讨荆防肾炎汤对蛋白尿的治疗作用,以期为蛋白尿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谈张仲景苓芍术甘汤与苓芍剂之演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苓芍术甘汤见于《伤寒论》第28条,原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刘渡舟教授提出,本方与苓桂术甘汤相对应,示人“和阴利水”之法.文章结合《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等相关论述,深入阐述张仲景和阴利水法的临床意义,并根据中医阴阳对立统一理论,以《伤寒论十四讲》“苓桂剂”所载方剂为模板,推演化裁出“苓芍剂”之苓芍茜红汤、苓芍杏苡汤等具有“和阴利水”功效的新方,旨在启迪中医创新思路,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仲景学术,指导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纵看伤寒:伤寒的三焦辨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风邪、寒邪首先伤人于上焦,然后传至中焦.宋本《伤寒论·辨脉法》第29条明确提出了伤寒的三焦传变规律.一些后世医家看到了伤寒的这一发展规律,如罗天益、缪希雍、王好古、何秀山、何廉臣、俞根初、万友生、刘渡舟等或含蓄或直接地揭示出伤寒"纵看"的观点,至此,"纵看伤寒"的脉络逐渐清晰."纵看伤寒"的实质是伤寒的三焦脏腑辨证,其与吴鞠通提出的温病的三焦辨证在病因、传变速度、遣方用药等有所差异,故而可明确区分二者的异同."纵看伤寒"的提出为寒温合论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或有助于推动外感热病学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从误诊误治"慢性咳嗽"案谈"平脉辨证"法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笔者弱冠起侍诊于杨少山主任中医师,学习其采用辨证论治方法治疗各种常见病和疑难杂病[1-2].杨师临证时常教导,跟师学习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死记其常用药方或药对,而是学习如何辨证,方可举一反三,从而灵活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中医常用法则,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而平脉辨证法作为临床上最基本的辨证方法,首先应确定主症(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以是两个密切相关的症状,或者是一组症状);其次确定脉象;后将两者结合,经过辨析,再参考兼症和舌象,后方可确定证型.在平脉辨证中,脉诊是否正确是个关键,脉诊有误,辨证必然错误;同时正如刘渡舟教授晚年在多次学术会议中提及的"抓主症是辨证的最高水平",因此脉诊和主症同样重要.现笔者举隅临床所见的"慢性咳嗽"误诊误治案例四则,以期再谈"平脉辨证法"在中医治疗慢性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王庆国教授治疗痛经验案分析及辨治特色
编辑人员丨2023/8/6
王庆国教授为当代名医刘渡舟教授的大弟子,其在继承刘渡舟伤寒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及现代医学知识,在妇科病方面见解独特.王师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并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现举其辨治痛经三则,以馈同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刘渡舟教授对伤寒学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系统整理了刘渡舟先生对伤寒学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包括对六经本质的认识,对"方证相对论"的认识,以及对《伤寒论》条文组合的认识,这些真知卓识对推动当代伤寒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伤寒传足不传手"之我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伤寒传足不传手"首次由北宋著名伤寒大家韩祗和提出,后世医家争论不休.持相同观点的医家如朱肱、刘草窗等多以阴阳为总纲,根据五行生克观念,对伤寒六经的传变进行阐释;持相反意见的医家如刘完素等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错误认识,是因为足经发病的热病多,手经发病的热病很少,而且手经发病的热病病情轻微;当代医家刘渡舟、何任等从经络脏腑相应来分析,认为手足经都有所传,而且传经形式有多种,传经是活法,不是定例.笔者从《伤寒论》中六经归属问题、六经诸病证特点以及经络循行特点等分析,认为"伤寒足经症状多而手经症状少"的现象,不仅跟邪气性质相关,尚暗含经脉循行气化升降的理论,值得深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岳小强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对其病机及主治古今医家争议颇多,刘渡舟老先生结合临证提出"胆热脾寒"之说,遂令其广为临床所用.导师岳小强在临证中对其运用广泛,治疗各类内科杂症,古方今用,颇有效验,兹推求师意,略加阐发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柴胡桂枝干姜汤争议点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柴胡桂枝干姜汤是仲景《伤寒论》中饱受争议的方剂,其争议问题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其六经归属问题:胡希恕和刘渡舟两位大家分别提出"归属厥阴"和"归属少阳"两种不同的观点,但究其根本,依然离不开他们对六经辨证的认识;二是关于病因病机的探讨: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有津伤但不甚,有热结但尤浅,无表证但见往来寒热,显然更符合少阳病提纲.综合来看,刘渡舟"胆热脾寒"的观点证据更加充足,更有助于临床应用上的把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