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绍派名医赵晴初的访道与传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清末会稽儒医赵晴初,医承绍派伤寒名家与士材学派尤氏之长,弃儒从医后名声大噪。邵友濂、曾国荃、任道镕、许应骙、任阜长等名士均求治于赵氏,可窥见其医病交互网络。赵氏广结同好,访道交游,与汪曰桢、马培之、何廉臣等研讨医理,与张畹香、凌嘉六、周伯度等医家皆有交集,可谓清末长三角地区医家交游、医病交流之典型。赵氏钻研医理,传承伤寒经典,但不盲从权威,能兼收并蓄,汇通西学;并且乐于传教后学,教授门人赵舒安、杨质安、鲁东川、贺吉人等。赵晴初晚年记录行医所感,撰成《存存斋医话稿》,以作传习,经后世多次刊行,在绍兴当地乃至江南一带影响深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伤寒学术流派划分及代表性流派发展脉络探微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伤寒流派,可定义为伤寒学派之下因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核心学术问题认知不同,从而形成的有特色、有传承、有创新、有代表性医著的医家群体.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伤寒论》进行研究,其医著或研究的对象各有侧重(如证候、辨证、治法、经方、文献、医案等),或研究的方法各不相同(如注解、发挥、重订等),或对某些关键学术问题看法不一(如伤寒概念、寒温关系、三纲鼎立、错简重订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同时,多有突破创新,从而形成不同特色的"流派".其中,影响力较大、有一定特色、有代表性著作、传承脉络清晰的伤寒流派有重订派、增补派、证候派、广义伤寒派、八纲派、气化派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内外伤辨惑论》探讨李杲对仲景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易水学派代表医家李杲对仲景之学卓有建树,在其代表著作《内外伤辨惑论》中曾数次引用仲景之语与仲景方药.本研究以"回归易水学派、回到李杲"为初心,立足于《内外伤辨惑论》,以考据学的方法,系统、全面的梳理该书中所引仲景之语,所论仲景之方,以及对仲景之药的融汇运用.经梳理,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李杲引用仲景之语共计5处,论述仲景之方共计12首、26处;通过对此研究,发现李杲运用升补思想与脏腑议病思想对仲景之方的临床应用与解读进行了全新的发挥;另外,还发现李杲深谙仲景之意,提炼其药对配伍的主旨并在次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并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研究一方面加深了对易水学派医家李杲学术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厘清了仲景之学在金元时期的影响与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文献及计量学方法研究脾阴学说古今发展及参苓白术散滋补脾阴作用阐释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之阳气为脾脏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动力",而脾阴则提供了"物质基础".脾阴学说成说较晚、论说较少,基于文献研究系统梳理了脾阴理论内涵及历史发展源流,认为"辅运化""主滋养"和"和胃阳"是脾阴主要的生理功能;脾阴理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黄帝内经》构建脏腑阴阳理论体系、《伤寒论》初识脾阴方证、"丹溪学派"首开滋阴法先河、缪希雍系统建立脾阴理论体系、吴澄引申"芳香甘平"治法5个历史时期.此外,通过文献计量学Citespace分析脾阴学说现代整体发展应用情况,对比古今常用11个滋补脾阴类中药复方发现:现代研究中对脾阴学说的认识主要传承自唐容川、叶天士、吴澄、李东垣、缪希雍、张锡纯几位医家;其理论主要应用在消渴(糖尿病)、泄泻、便秘、肉痿等疾病治疗中;用药偏以甘淡,兼顾养胃阴为特色;局方参苓白术散成方早,充分体现了"甘淡"补脾之滋补脾阴用药的基本法则,具有健脾气、滋脾阴、渗脾湿之功效,全方升降相因、散收并用、补行兼施,尤宜于脾气阴虚夹湿的患者,乃滋补脾阴理论应用的基础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国医大师王庆国基于玄府理论运用荆防肾炎汤治疗蛋白尿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16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控制或消除蛋白尿是多种肾脏疾病治疗的核心环节.目前西医对蛋白尿的干预多以治疗原发病为主,中医药对蛋白尿的探讨也多局限于单一疾病之中.国医大师王庆国在继承刘渡舟先生学术思想基础上,从少阴肾之枢机运转不灵,玄府开阖失序的角度认识该异常指标背后的中医病机,并拓展了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经验方荆防肾炎汤的临床应用.从肾之枢机与玄府理论的宏观、微观两重视角,探讨荆防肾炎汤对蛋白尿的治疗作用,以期为蛋白尿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清末辽籍医家景仰山学术贡献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清末民初的名医景仰山因仕途不顺,弃儒从医,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救人无数.在中医理论方面,他勇于探索、革新,横向上其主张中西医合参,以西医解剖学眼光审视并结合中医藏象学,纵向上提倡深度解读中医名词术语,从训诂学、易学、历法学等角度阐释经脉命名来由,以发前人所未述.临床诊疗方面,景仰山采撷宋明理学精华,继承河间学派的学术思想,呼吁重视运导这一未病先防手段,以及在病愈后要审慎调养,不可轻浮恣欲,致使病复.景仰山的临床风格深受家学熏陶,以《伤寒论》为理论渊薮,兼具河间学派的特点,其临证时融汇伤寒温病等学派辨证思路,且善用寒凉,每起沉疴,多有奇效.以其经验具有相当的可借鉴性,故从其著作《景仰山医学三书》出发,对其医学思想作一评析,以期指导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陈士铎疫疠证治思想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探析明末清初时期浙江医家陈士铎诊治疫疠的学术思想.[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筛选陈士铎著述中涉及疫、疠之条文并进行研读,从病名、病因、病机、症状、鉴别、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疫疠的学术思想.[结果]陈氏详细阐述了瘟疫、疠风、瘴疠等疾病的辨治方式.火热成毒、闭而不宣所致瘟疫以全身症状乃至神志异常为主要表现,具有传染性,且病死率高;热毒、湿蒸之气所致疠风、瘴疠均具传染之性,疠风以皮生斑点、破而成疮乃至腐烂及须眉掉落为临床特点,瘴疠则以头痛、腹满为核心表现,而由酒湿所致疠风则不具可传染性.陈氏在多部医籍中针对各类疫疠之疾创设了多种治法方药,并提出疫病与伤寒可通过是否于冬月得病及传经与否进行鉴别,春疫与春温则在病邪性质与预后方面有所差别.[结论]陈士铎身处疫灾频发之时空,关于疫疠证治的论述丰富、零散而颇具特色.其防治疫疠的理法方药可为当今传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提供借鉴,也提示在中医疫病学经典传承内容建设中,除应重视传统中医典籍与温病学家专著外,其他学派医家著作与综合性医书中相关内容的整理亦值得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浅述岭南医家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学术思想
编辑人员丨2023/8/6
苏世屏的著作《伤寒论原文真义》受明清维护旧论派思潮的影响,继承维护旧论派的学说.其维护旧论,重视文法,反对删改移易,用六经气化学说解释《伤寒论》,明辨气化与形质,创新性地提出寒与风的关系,体现了苏世屏《伤寒论原文真义》对《伤寒论》的发挥,丰富了岭南伤寒学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析吴佩衡在妇科疾病中附子的应用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吴佩衡先生是中医扶阳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云南经方学理论的领军人物,对《伤寒杂病论》有深入的研究.他重视阳气,推崇扶阳,精研仲景学说和郑钦安学说,其运用温阳、扶阳法治疗妇科寒证有着丰富的经验,现为了提炼吴氏扶阳学说思想在妇科方面的应用经验,探讨在妇科疾病中附子的应用规律,对吴氏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研究,以求利于丰富吴氏学术思想内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长川谈外感热病辨证新观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医外感热病从《黄帝内经》《难经》时期的寒温合论,到《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详寒略温,再到明清正式创立温病学派为标志,外感热病由寒温合论变为伤寒、温病两个分支的分论,同时辨证方法增加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该三种辩证体系对于初学者不易把握,白长川教授潜心于临床教学科研50余年,融汇贯通伤寒、温病,在传承前人对外感热病的发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提出“三纲脏腑定位,两化气血定性”这一辨治热病的新思路,将寒温统于一个既有定位、又有定性的框架之内进行辨证论治,以期完善外感热病的辨证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