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倍子酸通过TGF-β/Smads信号通路对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抑制效应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五倍子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周期、胶原收缩程度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和Mad相关蛋白(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五倍子酸治疗瘢痕疙瘩的作用及机制。方法:2022年8 - 12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外科获取术中切除的经临床及病理确诊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3份,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进行原代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3 ~ 8代细胞进行实验。设置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分别用0.025、0.05、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及对照组(仅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细胞)。培养24、48、72 h后,细胞计数(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性,三维培养观察胶原收缩情况。按上述分组培养细胞24 h后,在微分干涉倒置荧光显微镜下拍照并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各组细胞周期变化。使用0.1 mg/ml五倍子酸干预细胞作为实验组(高剂量五倍子酸组),与对照组细胞分别培养24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TGF-β1、2、3浓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GF-β1、2、3,Smad2、3、4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mRNA相对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LSD- t检验。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镜下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逐渐出现胞体缩小、细胞间距变大、萎缩、凋亡细胞增多现象。CCK8结果显示,随五倍子酸剂量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细胞增殖活力变化显著( F组别 = 78.31, P < 0.001; F时间 = 4.17, P = 0.037),其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24、48、72 h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三维培养显示,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胶原均发生收缩,但收缩程度不同,对照组胶原明显收缩,各浓度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程度较低;作用24、48、72 h,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胶原收缩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 P < 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处理24 h后,低、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细胞凋亡率(38.68% ± 3.05%、41.82% ± 2.19%、43.56% ± 3.5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58% ± 1.56%,均 P < 0.001);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五倍子酸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较低(均 P < 0.01),而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则显著较高(均 P < 0.05)。ELISA结果显示,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浓度[(758.58 ± 31.42)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 081.30 ± 44.72)pg/ml, t = 11.81, P < 0.001],TGF-β2浓度[(71.05 ± 7.40)pg/ml]与对照组[(76.43 ± 6.51)pg/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09, P = 0.317),而TGF-β3浓度[(5.70 ± 3.87)pg/ml]高于对照组[(0.00 ± 0.00)pg/ml, t = 2.94, P = 0.026]。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五倍子酸组TGF-β1、Smad2、Smad3、Smad4、α-SMA mRNA表达量均较低(均 P < 0.05),TGF-β3 mRNA表达量较高( t = 6.78, P = 0.002),而TGF-β2 mRNA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t = 0.05, P = 0.962)。 结论:五倍子酸可通过改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周期,抑制其增殖,促进其凋亡,改变细胞形态,从而减少瘢痕形成及挛缩,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s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模式在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0例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两组患者术中的心率与血压水平、术后14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中,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14 d内,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明显缩短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的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并改善患者的心率与血压水平,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康复衔接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功能锻炼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康复衔接模式对患者功能锻炼效果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为指导患者实现全程管理和自我管理与康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非随机分组的类实验性研究方法,于2021年3—7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乳腺外科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202例乳腺癌手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入组的分组方法,将先入院的10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后入院的102例患者纳入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及康复指导,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康复衔接模式进行术后功能锻炼。评价干预后2组患者的功能锻炼达标率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组乳腺癌患者功能锻炼达标率、自我管理能力中的功能锻炼知识知晓率、正确性与依从性分别为93.1%(95/102)、71.6%(73/102)、80.4%(82/102)、73.5%(75/102),均高于对照组的84.0%(84/100)、46.0%(46/100)、52.0%(52/100)、17.0%(17/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4.18~65.06,均 P<0.05)。 结论:康复衔接模式能够衔接患者不同康复阶段的功能锻炼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连续性、规范化的功能锻炼指导,帮助患者改善功能锻炼效果,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之一。在儿童期,主动脉瓣疾病通常表现为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反流。针对这些病变,可采用多种不同的干预方式,包括介入导管治疗(如球囊扩张术)和手术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取决于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医疗机构的偏好。儿童主动脉瓣疾病的治疗理念与成人有所不同。在制定治疗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儿童生长发育的需求,以实现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性能,并降低与瓣膜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对儿童主动脉瓣病变的外科治疗进展进行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0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209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就诊时和短期(发病24 h)头颅CT结果进行分组,其中短期内血肿扩大和再出血28例(A组),短期内单纯血肿扩大47例(B组),短期内单纯再出血13例(C组),短期内无血肿扩大和再出血121例(D组)。收集四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首次CT检查时间、首次出血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入院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入院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入院白细胞计数、血肿部位、破入脑室、不规则血肿、手术时机、入院24 h最高体温、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等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四组性别构成、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入院收缩压≥140 mmHg(1 mmHg = 0.133 kPa)、入院舒张压≥90 mmHg、入院APTT≥37 s、入院ALT≥40 U/L、入院白细胞计数≥10×10 9/L、入院GCS、入院24 h最高体温≥37 ℃、首次出血量≥60 ml、首次CT检查时间≥3 h、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血肿形态不规则、丘脑部位出血、破入脑室、术中止血困难、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C组和D组[92.86%(26/28)比55.32%(26/47)、7/13和23.97%(29/121),89.29%(25/28)比51.06%(24/47)、6/13和17.36%(21/121),92.86%(26/28)比48.94%(23/47)、6/13和14.88%(18/121),78.57%(22/28)比42.55%(20/47)、5/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18.18% (22/121),89.29%(25/28)比57.45%(27/47)、7/13和23.14%(28/121),92.86%(26/28)比55.32% (26/47)、7/13和23.97%(29/121),85.71%(24/28)比48.94%(23/47)、6/13和16.53%(20/121),89.29%(25/28)比53.19%(25/47)、7/13和23.14%(28/121),89.29%(25/28)比44.68%(21/47)、6/13和17.36%(21/121),96.43%(27/28)比51.06%(24/47)、7/13和22.31%(27/121),67.86%(19/28)比46.81%(22/47)、6/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2.55%(20/47)、6/13和18.18% (22/121),92.86%(26/28)比53.19%(25/47)、7/13和20.66%(25/121),89.29%(25/28)比48.94% (23/47)、6/13和16.53%(20/121)],B组和C组各发生率明显高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与C组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24 h最高体温、发病至手术时间≥12 h、丘脑部位出血、术中止血困难和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短期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3.271、25.739、4.255、3.995和13.749,95% CI 1.072~9.977、7.711~85.919、1.297~13.954、1.252~12.747和3.961~47.732, P<0.05或<0.01)。 结论:脑出血去骨瓣减压术后部分患者可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入院体温、出血部位、术中止血情况、术后血压控制情况、手术时机均为其影响因素,相应干预可能有助于预防短期内出现血肿扩大或再出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肉衰减症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活动能力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肌肉衰减症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活动能力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宁波市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住院并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评分筛查患者营养风险,采用简明运动测试量表(short physical pefformance battery,SPPB)评估患者活动能力,利用腹部CT扫描计算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 at the third lumbar vertebra,L3 SMI),同时测量握力/肌力、6 m步行速度、小腿围。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肌肉衰减症组和非肌肉衰减症组。分析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肌肉衰减症的影响因素以及肌肉质量与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肌肉衰减症的发生率为28.3%(34/120),男性患病率为28.9%(22/76),女性患病率为27.3%(12/44);两组年龄、肿瘤分期、营养风险、体重指数、小腿围、L3 SMI、握力/肌力、6 m步行速度及SPPB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力/握力、L3 SMI、6 m步行速度与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肌肉衰减症密切相关( P<0.05);两组L3 SMI与活动能力(SPPB)均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肌肉衰减症是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应重视老年胃肠道肿瘤合并肌肉衰减症患者的治疗,及时进行营养干预和运动干预,以期降低肌肉衰减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远期预后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CAS)的疗效及远期预后,初步探讨术后明显的主动脉瓣反流(AR)及再干预的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儿科接受PBAV术的CAS患儿(年龄≤18岁)。收集纳入患儿的人口学、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及PBAV手术资料。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1、6、12个月及此后每隔1年对患儿进行随访,终点事件包括明显的AR和再干预。其中,再干预定义为因各种原因需对瓣膜进行任何一种干预,包括再次PBAV、外科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明显的AR定义为TTE测得AR≥3级。收集研究结束前的最后一次TTE检查结果。绘制纳入患儿的远期无明显的AR和无再干预生存率的Kaplan-Meier曲线,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CAS患儿PBAV术后明显的AR和再干预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最终纳入55例CAS患儿,年龄4.6(1.6,6.5)岁,男童37例(67.3%)。术后即刻跨主动脉瓣压力阶差低于术前[(38.5±18.5)mmHg(1 mmHg=0.133 kPa)比(80.3±30.6)mmHg, P<0.001]。手术成功率为89%(49/55)。18例患儿术后即刻出现AR,其中AR≥3级者3例。6例患儿于院内出现并发症(死亡2例、一过性心律失常2例、股动脉栓塞2例)。最终50例完成远期随访,随访时间为6.2(3.4,8.5)年。随访期间20例患儿发生明显的AR,术后5年和10年无明显的AR生存率分别为53%和19%。11例患儿接受再干预(瓣膜成形术4例,瓣膜置换术7例),术后5年和10年无再干预生存率分别为87%和6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即刻AR( HR=2.398,95% CI 1.007~5.712, P=0.048)是远期明显的AR的危险因素;术后残余压力阶差≥35 mmHg( HR=4.747,95% CI 1.116~19.329, P=0.030)和术后即刻AR( HR=5.104,95% CI 1.083~24.065, P=0.039)是远期再干预的危险因素。 结论:PBAV治疗儿童CAS安全、有效,但需留意远期明显的AR的发生。术后即刻AR是远期再干预和明显的AR的危险因素,较高的术后残余压力阶差是远期再干预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信平台延续性护理对急性胰腺炎复发及再入院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信平台延续性护理对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疾病复发率和再入院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外科病房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162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对照组8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出院宣教、发放宣教手册以及出院后的定期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的出院宣教基础上,由延续性护理小组对其进行每周3次,为期半年的微信平台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宣教内容包括胰腺炎疾病相关知识、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及复发先兆等内容,并于每周进行微信在线互动答疑,比较出院后1、3、6个月2组患者疾病复发率、再入院率、再住院天数有无差异。结果:出院后1个月,2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再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疾病复发率分别为11.25%(9/80)、26.25%(21/80),均低于对照组的23.17%(19/82)、43.90%(3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5、5.533, P<0.05);出院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再入院率分别为8.75%(7/80)、21.25%(17/80),低于对照组的23.17%(19/82)、41.46%(3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50、7.670, P<0.05或0.01);出院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分别为(12.18 ± 4.20)、(12.48 ± 4.16)分,均少于对照组的(15.08 ± 4.91)、(15.34 ± 4.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85、-4.638, P<0.05)。 结论:采用微信平台延续性护理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实施干预,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医行为,降低胰腺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再入院率和平均再住院天数,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癌老年患者术前衰弱现状、相关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胃癌老年患者老年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基于临床循证的有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2月于上海长征医院普外科拟行胃癌胃大部切除术老年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Fried衰弱表型、自制调查问卷、患者血检验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术前老年衰弱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240例研究对象中非衰弱者78例,占32.5%,衰弱前期者117例,占48.8%,衰弱者45例,占18.7%。文化程度、日常锻炼、夜间睡眠不佳、体重指数(BMI)、家族肥胖史、多重用药、跌倒史、共病等因素对衰弱发生有显著性影响( P<0.05);血检验指标中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血清肌酐异常对衰弱发生有显著性影响( P<0.05)。多重用药、日常锻炼、C反应蛋白指标是影响胃癌老年患者术前衰弱的重要因素。 结论:胃癌老年患者术前老年衰弱较常见且危险因素较多,多重用药、日常锻炼、C反应蛋白指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应重视老年衰弱的评估,确定高危人群,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最终达到改善预后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复杂性动静脉瘘致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一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1例复杂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并发动静脉畸形和严重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及淤积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综合治疗策略,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患者,男,79岁。入院后予以利伐沙班抗凝,阿托伐他汀调脂稳斑,迈之灵改善静脉瓣功能血压变化,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格列齐特控制血糖等药物治疗,并接受溃疡清创+淤积性皮炎清理术。术后进行细致的创面处理与弹力袜加压支持、物理疗法以及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预防再次血栓形成。结果:经过综合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左下肢溃疡明显缩小,淤积性皮炎得到改善,肢体功能也有所恢复。结论:对于病史复杂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内科全身状态管理与外科局部治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及全身健康状况。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监测和实施全面的治疗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