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护理中对化疗依从性、感染率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护理中对化疗依从性、感染率和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86例。对照组43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行临床路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化疗依从性、感染率、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化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临床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护理中可显著提高化疗依从性,降低感染发生率,提升临床疗效和护理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亚砷酸诱导的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分析经单药亚砷酸(arsenic trioxide,ATO)诱导治疗的老年(年龄≥60岁)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早期死亡(early death,ED)发生情况及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连续收治的71例老年APL患者和456例年轻APL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临床上可以快速获取的10个临床及实验室检测参数,采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的ED率(22.5%,16/71)高于年轻患者(15.1%,69/4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老年感染相关ED(8.5%)和血栓相关ED(2.3%)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年轻患者(分别为2.0%和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和白细胞计数>10×109/L是两组患者ED的共同独立风险因素,低白蛋白血症(P<0.001)和血清纤维蛋白原<1g/L(P=0.001)还是年轻患者ED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单药ATO诱导治疗的老年APL患者的入院临床特征、ED发生情况及风险因素与年轻患者明显不同.因此,有必要对APL患者的ED情况进行年龄分层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进一步探索预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出血程度的更优指标.方法:根据WHO出血分级标准,对131例APL患者治疗前的出血事件进行分级并分组(0、1、2级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3、4级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组),并统计各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外周血淋巴细胞比例(LYMPH%)及单核细胞比例(MONO%)、骨髓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百分比、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D-二聚体(D-D)、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结果:131例患者中110例为无出血或轻度出血,21例为严重或致命性出血.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出血或轻度出血组相比,合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患者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WBC、D-D、DFR较高,PT延长,LYMPH%降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FR(OR=1.054,95%CI:1.024-1.084,P<0.001)及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OR=1.026,95%CI:1.002-1.051,P=0.033)为出现严重或致命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D-D和DF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736、0.809.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比率与D-D诊断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8708);与D-D相比,DFR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P=0.0302).DFR的最佳cut-off值为16.50,此时的敏感度为90.5%,特异性为70.0%.结论:DFR在预测初发APL相关出血程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DFR值越大提示出血程度越严重,当DFR>16.50时,严重或致命性出血风险增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妊娠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产后DIC1例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总结1例围生期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产后DIC患者的护理.做好DIC的观察及护理,化疗期间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加强输血护理、产后护理及预防感染,做好患者及家属的社会心理支持,出院时加强健康指导,使患者安全度过产褥期.经治疗护理,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继续巩固化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出凝血指标检测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鉴别诊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出凝血指标检测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初诊APL患者89例(APL组)及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患者30例(对照组).按APL的诱导治疗危险度将APL患者分为低危组24例、中危组38例、高危组27例.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3)、FIB降解产物(FDP)、凝血因子Ⅷ(FⅧ)等出凝血指标.结果 APL组与对照组APTT、FIB及FDP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PT、D-D及FⅧ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APL组D-D、AT3、FDP水平高(P均<0.05),APTT、FIB水平低(P均<0.05).APTT与FⅧ呈负相关(r=-0.506,P<0.05).低危组与中危组出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低危组比较,高危组PT、PT-INR、FIB、FDP水平高(P均<0.05);与中危组比较,高危组PT、PT-INR、FDP、FⅧ水平高(P均<0.05).结论 出凝血指标可辅助鉴别诊断初发APL,尤其对高危APL的诊断更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在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应用小剂量高三尖杉醋碱(HHT)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以及三氧化二砷(ATO)作为诱导治疗方案的疗效及诱导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与去甲氧柔红霉素(IDA)联合ATRA及ATO的治疗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了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的145例AP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HHT治疗组74例,IDA治疗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完全缓解率(CR),总生存率(OS)以及无事件生存率(E FS)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45例患者的CR率为97.2%(141/145),HHT组与IDA组两组的CR率相似(98.6% vs.95.7%,P=0.36),到达CR时间分别为32.9 d和33.3 d(P=0.645),获得分子生物学缓解时间分别为1.9月和2.2月(P=0.091),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有4例患者早期死亡(2.8%),其中3例死于颅内出血,1例死于呼吸窘迫(ARDS).平均随访45.6月(0.17~ 131.5月),两组间的OS和EFS均无统计学差异(P=0.9,P =0.093).一共13例患者复发,其中分子生物学复发5例,中枢神经系统复发2例,两组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 vs.11.2%,P=0.342).在亚组分析中,无论是中低危还是高危患者中,两组的OS和EFS也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均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HHT组的血液学毒性显著低于IDA组(P=0.003),合并1级发热的患者比例低于IDA组(28.3% vs.45.1%,P=0.037).其他肝肾及心脏等重要脏器损害,重要脏器出血等发生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TRA及ATO分别联合小剂量HHT和IDA的方案在初治APL患者中的疗效近似,但联合小剂量HHT组的血液学毒性更小,相应的感染发生率更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初步探讨异常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Sysmex血凝仪检测46例初诊APL患者(其中高危18例、中低危28例;12例随后并发DIC)、157例非APL患者和30例对照的PT、APTT、FIB、TT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PL和非APL组的PT和D-二聚体升高(均P<0.05),且APL组的PT和D-二聚体高于非APL组(均P<0.05),而APL组FIB低于对照组和非APL组(均P<0.05).APL患者高危组的PT高于中低危组(均P<0.05),而APTT、TT、FIB和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后并发DIC的APL患者的PT、D-二聚体水平高于,而FIB低于未并发DIC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L患者PT与FIB呈负相关(r=-0.43,P<0.05),与WBC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 APL患者PT升高与病情有关,高水平的PT、D-二聚体和低水平的FIB对APL合并DIC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与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数量(PLT)之间的关系.方法:92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除外),依据是否发生出血分为出血组(43例)和未出血组(49例),分析各组初诊时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异常状态和水平差异,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LT、FIB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出血组与未出血组患者凝血指标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诊时PLT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PLT越低越易发生出血.出血组患者FIB水平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5),两组其它四项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当PLT临界值为39.50×109/L时诊断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的敏感度为0.633,特异度为0.814.FIB判断患者出血的价值较差.结论: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PLT、FIB水平与出血事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精确检测 、精准治疗 、精密设施 、精心护理 、精细管理: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质量改进路径
编辑人员丨2023/8/6
1组织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起源于1952年的血液学组,于1988年正式建科,主要收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多年来,科室高度重视科研与临床转化、患者就医体验、经验协作分享和诊疗质量控制,形成了"精确诊断,精准治疗,精益管控"的诊疗模式,"优化流程、优质护理、优美环境"的服务模式,"提升学历、提升能力、提升阅历"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了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全流程管理模式.由血液科牵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共收治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并运用国际领先的"上海方案"治疗794例,完全缓解率提升至97.3%.自瑞金医院血液医疗联合体成立以来共收治患者超过1200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护理干预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症,简称APL合并DIC[1],患有该病症的患者通常表现有:牙龈出血、血尿、阴道出血以及黑便等[2],不仅对患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近些年来,在该病症的治疗上,研究方向逐渐趋向于有效救治连同护理干预法[3].因此,本次主要针对APL合并DIC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 抽取2015年7月至2018年7月接收治疗的80例对象并实施详细分组研究,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