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肝癌患者根治术后心功能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目的 探究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对肝癌患者根治术后心功能及胃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行根治术和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共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患者行丙泊酚麻醉,试验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记录患者肠道恢复时间、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等指标及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肠鸣音恢复、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自主排便、住院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2 h I-FA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开始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T1及T2时,两组患者心率(HR)、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T0降低,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T0升高,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T3时,两组肌酸磷化酶-同功酶MB(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g)、血浆血栓素B2(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ax)水平均较T0时升高,且试验组患者除PAGmax水平高于对照组外,其余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癌患者在行根除术治疗中,使用右美托咪定联合七氟烷吸入麻醉能够促进术后肠道功能康复,对心功能保护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小时前
-
宫瘤消胶囊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宫瘤消胶囊治疗异常子宫出血(AUB)疗效及对患者血红蛋白(Hb)、性激素、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就诊于本院的AUB患者82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给予地屈孕酮片治疗,联合组加用宫瘤消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对比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监测用药前后血Hb、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厚度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2.7%)高于对照组(75.6%),Hb 水平(126.93±16.53 g/L)高于对照组(101.16±13.46 g/L),促黄体生成素(35.12±5.64 U/L)、雌二醇(185.73±11.26 U/L)、卵泡刺激素(24.86±4.59 U/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4.68±1.09s)、凝血酶原时间(12.26±0.13s)、凝血酶时间(15.03±0.27s)、纤维蛋白原(2.65±0.24g/L)水平及子宫内膜厚度(6.67±1.24mm)均低于对照组(43.56±3.82U/L、248.53±9.36U/L、32.37±5.14U/L、29.74±2.36s、13.27±0.39s、17.39±0.86s、3.49±0.43 g/L、9.37±2.01mm),不良反应发生率(7.3%)低于对照组(24.4%)(均P<0.05).结论:地屈孕酮片联合宫瘤消胶囊用于AUB临床治疗疗效提高,能够有效促进Hb、性激素水平与子宫内膜厚度恢复正常并改善凝血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化瘀丸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化瘀丸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和病房的中晚期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根据是否应用化瘀丸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7).对照组接受必要的物理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化瘀丸8周,2组共随访24周.观察2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率、凝血指标变化、中医证候积分、静脉血栓栓塞(VTE)大出血发生,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4周后,观察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率为43.75%,对照组为29.41%(P>0.05);8周后,观察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率为65.63%,对照组为41.18%(P<0.05).进一步分析凝血相关指标变化,发现4周和8周后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的总有效率为50.00%,对照组为14.81%(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大出血情况,观察组未发生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论:化瘀丸可以在必要的物理支持治疗外,进一步改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缓解血瘀证相关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临床影像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继发门冬酰胺酶(Asp)相关性胰腺炎(AAP)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22年1月在本院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并接受Asp联合化疗后出现急性胰腺炎的14例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主要包括ALL患儿的联合化疗方案、危险度分层、主要临床表现、发生胰腺炎时所处治疗阶段、药物累积用量、实验室指标(血常规、胰酶指标、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凝血功能等化验结果)、影像学表现(胰腺是否坏死及坏死程度、出血、积液范围等影像特征)、转归及预后等.结果:14例中,男12例、女2例,中位年龄6.5岁(1~14岁);Asp用药1~8次(中位数为5次)后发病;中度AAP 9例,重度5例.14例行腹部超声检查,均可见声像异常,主要表现为胰腺增大,包膜回声欠光滑,实质回声增强且欠均匀,坏死部分表现为液性暗区,伴有胰周和腹、盆腔积液12例.13例行腹部CT检查,1例行MRI检查,主要影像特点为胰腺肿大、胰腺边缘毛糙和胰周液体积聚,其中11例胰腺实质内出现坏死灶;伴有腹腔积液11例,盆腔积液7例.禁食及药物治疗4周后随访结果为1例间质水肿性AAP发展为胰腺假性囊肿,8例出血坏死性AAP发展为包裹性坏死.2例AAP患儿分别于治疗后21及107天后再次使用Asp进行化疗,分别随访18、20个月,均未再发胰腺炎.结论:AAP是Asp药物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随访显示AAP可完全吸收或形成胰腺假性囊肿或包裹性坏死,有必要及早通过临床影像特征确诊AAP,以便提早干预,从而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呼吸支持对NRDS患儿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NCPAP与HHHFNC支持对NRDS患儿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无创通气治疗,根据不同的通气方法分为NCPAP组(n=51)与HHHFNC组(n=51).比较两组的呼吸支持治疗相关指标、治疗失败率(72 h内气管插管率)、PS使用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TT、PT、APTT、D-D)、血气指标(PaCO2、PaO2、SaO2、LAC)及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MDA.结果 两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用氧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失败率及PS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2、1.141、1.099;x2=0.102、0.102,均P>0.05);两组严重呼吸暂停、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气漏及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0.000、0.000、0.000、0.136、0.000、0.088,均P>0.05);HHHFNC组的鼻损伤发生率低于NCP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91,P<0.05);两组治疗后的TT、PT、APTT、D-D、PaCO2、PaO2、SaO2、LAC、SOD、GSH-PX及MD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3、0.928、0.780、0.733、1.119、1.345、1.254、0.408、0.544、1.643、1.046,均P>0.05).结论 NCPAP与HHHFNC治疗NRDS的疗效相当,均能够有效改善患儿凝血功能、血气指标及氧化应激,但HHHFNC的安全性更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中综合保温干预对老年骨折患者出血、体温、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患者给予术中综合保温干预对患者出血、体温、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2组,每组42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干预和术中综合保温干预,比较2组的出血量、体温、凝血功能和焦虑、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中的体温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后的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高于干预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PT、aPTT、Fbg、TT水平与干预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上述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23%,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低于对照组的2.38%(P<0.05).结论 给予老年骨折患者术中综合保温干预,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维持患者术中体温温度和凝血功能正常,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护理满意度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抗活化因子X活性试验评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房颤(AF)患者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期间,应用抗活化因子X活性(anti-FXa)试验监测的利伐沙班血药浓度与临床相关出血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确诊为非瓣膜性AF且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96例,均选择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将所有患者分为出血组(21例)和未出血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及anti-FXa试验相关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利伐沙班血药浓度评估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风险的诊断效能.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临床相关出血事件21例[21.9%,其中临床相关大出血1例(1.0%),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事件20例(20.8%)].出血组患者血清Ccr显著低于未出血组(P<0.05).服药后3 h患者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均显著高于服药后24 h(P<0.05).出血组患者服药后3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峰值及服药后24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谷值均显著高于同一服药时间段未出血组,服药后3 h PT、APTT和INR均显著高于同一服药时间段未出血组;未出血组患者服药后24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及PT均显著低于同组服药后3 h,FX:C高于同组服药后3 h;出血组患者服药后24 h利伐沙班血药浓度显著低于同组服药后3h,FX:C高于同组服药后3h(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峰值和Ccr均为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取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峰值277.9 ng/ml作为最佳截断值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43,预测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AF患者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发生的敏感度为0.905,特异度为0.707.结论 Anti-FXa试验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可用于评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非瓣膜性AF患者服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期间临床相关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抗凝血酶Ⅲ活性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生存情况、发生出血和血栓的相关性,探讨抗凝血酶Ⅲ活性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130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肝功能指标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观察患者90 d生存情况。监测入院时和入院后2、4、8周的抗凝血酶Ⅲ活性值,记录患者粪便隐血和股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情况的风险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 结果:入院后观察90 d,130例患者中死亡56例,20例(15.38%)出现粪便隐血阳性,15例(11.54%)有股静脉血栓。死亡组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为(17.89±13.68)%,低于生存组的(36.03±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045, P<0.01)。粪便隐血阳性患者和粪便隐血阴性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8.26±11.52)%和(25.06±10.97)%;有股静脉血栓患者和无血栓形成患者的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分别为(17.55±10.33)%和(32.48±11.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746、8.090,均 P<0.01)。动态监测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发现,死亡组患者抗凝血酶Ⅲ活性呈下降趋势,生存组患者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282、0.401,均 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INR[比值比(odds ratio, OR)=1.364, 95% CI 1.078~1.726, P=0.010]和基线抗凝血酶Ⅲ活性( OR=0.930, 95% CI 0.906~0.954, P<0.01)是影响ACLF患者90 d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血酶Ⅲ活性预测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6(95% CI 0.773~0.952, P<0.01),临界值为25%。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抗凝血酶Ⅲ活性<25%的患者( χ2=58.20, P<0.01)。 结论:抗凝血酶Ⅲ活性可能与患者发生粪便隐血阳性和股静脉血栓有关。抗凝血酶Ⅲ活性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当抗凝血酶Ⅲ活性<25%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低分子量肝素钙预防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2年2月北京市和平里医院30例直肠癌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穿抗血栓弹力袜患者30例为对照。抗血栓弹力袜组术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血栓弹力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分析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围术期指标。结果:低分子量肝素钙组女性17例,男性13例,年龄(62±12)岁;抗血栓弹力袜组女性18例,男性12例,年龄(63±1)岁。预防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预防后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FIB、D-D水平[(3.3±0.7)g/L、(341±30)μg/L]均低于抗血栓弹力袜组[(4.9±0.6)g/L、(428±40)μg/L]( t值分别为9.51、9.61,均 P<0.05),但两组患者的Plt、APTT、TT、P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抗血栓弹力袜组[6.67%(2/30)比26.67%(8/30), χ2=4.32, 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2、3、4天的骶前引流管引流量均逐渐减少,但两组间引流管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患者的血栓形成时间长于抗血栓弹力袜组[(84±9)h比(73±10)h, t=4.81, 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直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低分子量肝素钙较抗血栓弹力袜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构建临床危险因素模型预测抗VEGF对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收集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病史中易获取的临床特征及血液检测指标,筛选出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nAMD疗效相关的重要危险因素,以此构建模型评估抗VEGF预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随机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行抗VEGF治疗的nAMD患者173例(173眼),单眼患者纳入患眼,双眼同时治疗患者纳入较严重眼。收集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以及检验指标中的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设置随机数按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21例)和验证集(52例)。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算法-Cox比例风险回归(LASSO-Cox回归)筛选重要特征,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和时间依赖一致性指数(C-index)评估重要特征和模型对不同随访时间结局的区分度,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净收益,建立列线图用于快速计算有效概率。结果::利用LASSO-Cox回归筛选到5个重要特征和指标: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打针次数、最后1次打针至随访的间隔时间及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量,并利用这些变量建立5-Panel模型。评估这些变量对不同随访时间结局的区分度,其中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BCVA变化量和打针次数的C-index较高。训练、验证和重抽样数据集在大部分随访时间结局的C-index大于0.7。ROC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区分度,该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上对在90、180、360、720 d随访结局的AUC均大于0.8。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对90、180、360、720 d的随访结局具有正向净收益。结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开发并验证了由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打针次数、最后1次打针至随访的间隔时间及首次打针后1个月的BCVA变化量组合的5-Panel模型,利用该模型判断抗VEGF疗效性能良好,能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