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CAR T细胞治疗疗效预测及安全性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疾病,传统治疗在部分重度和难治性患者中效果有限.近期研究显示,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在SLE治疗中展现出了具有前景的疗效.生物标志物在精准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至关重要,CAR T细胞治疗与安全性评估标志物包括传统标志物和与CAR T细胞疗法相关的标志物.传统的SLE病情监测标志物,仍可用于CAR T细胞治疗基线随访和病情监测,如血清抗双链DNA、抗单链DNA和抗核小体等自身抗体的滴度下降,血清补体水平恢复正常,以及尿蛋白/肌酐比值的改善,均提示病情得到有效控制.CAR T细胞疗效监测标志物分为B细胞和T细胞标志物.输注后,B细胞数量下降,B细胞表型以初始B细胞为主,记忆B细胞和浆母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表明治疗取得了疗效.输注前,初始T细胞(CD45RA+CD27+)和中央记忆型T细胞(CD45RA-CD62L+CD27+)的高比例则提示更强的抗肿瘤效应;患者的CAR T细胞表达与早期记忆分化相关的转录因子,如T细胞因子7和淋巴增强子结合因子1,提示这些患者对CAR T细胞疗法更为敏感.输注后,CD25、CD69和CD137等T细胞激活标志物,以及CD57、PD-1和Tim-3等耗竭标志物的高表达,提示T细胞的杀伤能力受到限制.CAR T细胞治疗安全性标志物不仅包括CAR T细胞分泌的效应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和IFN-γ),还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IL-1和IL-8),其水平可用于评估CAR T细胞疗法最常见的毒副反应[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高水平的血清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对于预测CAR T细胞治疗后发生严重CRS和ICANS的风险具有较高的价值.此外,基线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可预测血液毒性,由IL-8、IFN-γ和IL-1β组成的感染相关预测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患者输注后出现严重感染的风险.CAR受体结构设计、清除淋巴细胞的化疗方式,患者曾接受的治疗选择及自身免疫状态等都会影响CAR 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在当前及未来将开启的相关临床研究中,应纳入全面、规范的检测和评估体系,为CAR T细胞疗法在SLE等自身免疫疾病的应用,提供比较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老年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yelodysplastic neoplasm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经细胞和(或)祖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肿瘤.欧美流行病学调查揭示,MDS发病率为(4~5)/10万,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中位诊断年龄为73~76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01年诊断标准,在2004年至2007年对中国上海地区约390万人的调查中发现,MDS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中位发病年龄为62岁,其中约1/3的患者会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53%的患者因血细胞减少引发的感染、出血或合并症而死亡.老年MDS患者由于合并症较多、体质较弱,无论是治疗选择、疾病转归都有其特点.老年MDS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均稍高于年轻患者,而其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较年轻患者明显增高.此外,老年MDS患者发生基因突变的数量更多,平均每例患者可发生1.8个基因突变,其中以ASXL1、TET2、SF3B1、STAG2、SRSF2和TP53突变更多见;而年轻患者的突变数量为平均每例患者发生1.2个基因突变,且以U2AF1、ASXL1和RUNX1突变较常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MDS唯一的根治疗法,年轻患者可行清髓性移植,但老年患者只能行减低剂量预处理(reduced-intensity conditioning,RIC)的allo-HSCT治疗.老年MDS患者的自然病程和预后差异很大,由年龄(>70岁)、脆弱指数、分子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nternational prognosis scoring system,IPSS)分组等组成的MDS综合预后评分,能更好地预测MDS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和治疗不良反应.本共识根据国内外老年MDS研究的最新循证证据,经学组专家共同讨论后制定,旨在规范中国老年MD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全程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1年6月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三六三医院就诊的ERCP治疗的MOJ患者302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胰胆管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ERCP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 n=47)和对照组( n=255),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是否具有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M (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患者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 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血小板数量、胆管结石、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结石数量、术中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血组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手术预切开的百分率分别为12.77%、17.02%、19.15%、51.06%、59.57%、14.89%,对照组的百分率分别为3.92%、5.10%、9.02%、19.22%、17.65%、5.8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以患者术后是否出血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胰腺癌( OR=1.838,95% CI:1.524~4.613, P=0.041)、胆管癌( OR=2.548,95% CI:1.870~5.116, P=0.015)、结石嵌顿( OR=3.078,95% CI:2.374~6.012, P<0.001)、十二指肠乳头憩室( OR=1.140,95% CI:1.045~1.628, P<0.001)、手术预切开( OR=1.640,95% CI:1.321~1.928, P<0.001)是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预测能力最大;结石嵌顿和胆管癌的预测能力次之,且相互间无太大差别;胰腺癌、结石直径、预切开对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小。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预切开的积分分别为42、63、28、65、76、34分,总分308分对应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为61.6%,总体而言,列线图预测效能良好。采用Harrell concordance index分析法和ROC曲线对模型区分度进行评价,C-index计算结果为0.826(95% CI:0.771~0.847),ROC曲线AUC为0.843(95% CI:0.801~0.884),ROC预测值和C-index计算结果较为接近,模型区分度应用于本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Calibration曲线中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结论:ERCP对大多数MOJ患者安全可行,但对于患有胰腺癌、胆管癌、结石直径较大、结石嵌顿、十二指肠乳头憩室的患者,应谨慎操作,且要避免手术预切开的情况,以降低术后出血的风险。另外,列线图模型预测MOJ患者ERCP术后出血的预测能力较强,临床研究中值得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发热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发热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fURS且术前尿培养阴性的3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5例,女73例;年龄(46.4±12.1)岁;合并高血压病86例,糖尿病41例,冠心病12例;57例有泌尿系结石手术史;91例有重度肾积水。结石位于左侧164例,右侧144例;肾结石88例,输尿管结石124例,肾输尿管结石96例。结石数量≤2枚者243例,>2枚者65例;结石最大径12.0(9.0,15.0)mm。尿白细胞阳性109例,阴性199例。尿亚硝酸盐阳性2例,阴性308例。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有无发热。比较发热组与未发热组一般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URS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1 000次Bootstrap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性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稳定性。结果:308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0(40.0,75.0)min。完全清除结石221例。其中14例(4.5%)术后出现发热,294例术后未出现发热。发热组较未发热组的女性比例更高[57.1%(8/14)与22.1%(65/294), P=0.007],合并糖尿病比例更高[50.0%(7/14)与11.6%(34/294), P<0.001],肾结石比例更高[64.3%(9/14)与26.9%(79/294), P=0.022],术中完全清除结石比例更低[42.9%(6/14)与73.1%(215/294), P=0.031],结石最大径更大[15.5(12.5,19.3)mm与11.0(9.0,15.0)mm, P=0.004],手术时间更长[87.5(58.8,106.3)min与55.0(40.0,75.0)min, P<0.001],血小板计数更高[267.0(225.8,354.0)×10 9/L与233.0(197.8,272.0)×10 9/L, P=0.026],肌酐更低[67.5(52.5,72.3)μmol/L与73.0(62.0,84.0)μmol/L, P=0.026],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更高[148.8(118.3,189.3)与119.5(93.2,156.0), P=0.03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合并糖尿病、结石位置、不能完全清除结石、结石最大径、手术时间、血小板计数、肌酐、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尿亚硝酸盐阳性是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 OR=11.073,95% CI 1.623~75.521, P=0.014)、合并糖尿病( OR=5.995,95% CI 1.441~24.952, P=0.014)和手术时间长( OR=1.024,95% CI 1.003~1.046, P=0.024)是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AUC=0.866,95% CI 0.781~0.935)。校准曲线展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女性、手术时间长和合并糖尿病是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fURS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NOTCH1与FBXW7基因突变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NOTCH1与FBXW7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特点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有二代基因测序数据的61例T-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46例,女15例,年龄[ M( Q1, Q3)]为18(11,30)岁。分析T-ALL患者NOTCH1/FBXW7基因突变特征与临床和实验室参数的关系,以及其对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 结果:共34例(55.7%,34/61)患者检出NOTCH1基因突变,其中异二聚体结构域(HD)突变22例(64.7%),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结构域(PEST)突变7例(20.6%),同时存在HD与PEST突变5例(14.7%)。9例(14.8%,9/61)患者检出FBXW7基因突变,其中5例同时存在NOTCH1和FBXW7突变。23例(37.7%,23/61)患者为野生型。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与野生型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 M( Q1, Q3)]分别为76.4×10 9/L(8.3×10 9/L,149.2×10 9/L)、54.1×10 9/L(5.3×10 9/L,156.6×10 9/L),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89.1±27.1)、(99.5±23.1)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 M( Q1, Q3)]分别为84.5%(69.0%,91.3%)、60.0%(35.0%,80.0%),SIL-TAL1、HOX11、HOX11L2基因表达率分别为7.9%(3/38)比17.4%(4/23)、18.4%(7/38)比4.3%(1/23)、5.3%(2/38)比13.0%(3/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血小板水平[ M( Q1, Q3)]为60.5×10 9/L(36.8×10 9/L,100.3×10 9/L),低于野生型组患者的116.0×10 9/L(63.0×10 9/L,178.0×10 9/L)( P=0.018)。伴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的基因突变个数[ M( Q1, Q3)]为2.5(1.8,4.0)个,高于NOTCH1/FBXW7野生型组的0(0,1.0)个( P<0.001)。成人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的中位EFS和OS分别为28.0个月(95% CI:7.3~48.7个月)、30.0个月(95% CI:8.9~51.1个月),均优于成人野生型组患者的4.5个月(95% CI:0~11.6个月)、9.0个月(95% CI:0~19.1个月)( P=0.008、0.014);而儿童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中位EFS和OS分别为12.0个月(95% CI:10.4~13.6个月)、19.0个月(95% CI:13.6~24.4个月),儿童野生型组分别为10.0个月(95% CI:8.9~11.1个月)、21.0个月(95% CI:0~51.4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673、0.434)。 结论:T-ALL患者NOTCH1/FBXW7基因突变率较高,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且具有较好的EFS和OS,NOTCH1/FBXW7基因突变可能作为成人T-ALL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一个分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及安全性的真实世界单中心数据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艾曲泊帕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自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血液科应用艾曲泊帕的198例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ITP患者,男70例、女128例,中位年龄45(7~88)岁,新诊断ITP 130例(65.7%),持续性ITP 25例(12.6%),慢性ITP 43例(21.7%)。基线出血评分:4分以下患者占84.3%,4分及以上患者占15.7%。艾曲泊帕6周内有效率(初始有效率)为78.8%,其中完全反应(CR)率为49.1%,CR1率为14.6%,CR2率为15.2%;中位起效时间7(7,14)d。艾曲泊帕25、50、75 mg剂量组初始反应率分别为74.1%、85.9%和60.0%( P=0.031),50 mg剂量组初始反应率高于25 mg和75 mg剂量组。在治疗过程中,有70.7%的患者维持初始剂量,8.6%的患者调整到50 mg剂量组,6.1%的患者调整到75 mg剂量组,2例患者调整到100 mg剂量组。且调整剂量后25、50、75 mg各个剂量组的持续有效率分别为83.6%、85.3%和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整后,100 mg剂量组共4例,持续有效率为100.0%。艾曲泊帕治疗6周后,ITP患者出血评分总体降低,4分以上病例数降低为0,4分患者比例降低,1~2分患者比例变化不显著。艾曲泊帕治疗中,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7.7%,经药物治疗均能好转,未见有合并血栓病例发生。ITP类型与巨核细胞数量分别是艾曲泊帕疗效的影响因素。新诊断的、持续性、慢性ITP患者对艾曲泊帕的初始有效率分别为85.3%、56%和76.2%( P=0.003);巨核细胞数量减少、正常和增多的ITP患者对艾曲泊帕的初始有效率分别为61.8%、87.1%和84.3%( P=0.009)。 结论:艾曲泊帕作为二线及以上治疗对成人ITP起效时间较快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艾曲泊帕50 mg、25 mg剂量组相比较,50 mg剂量组初始有效率显著增高。新诊断类型的ITP、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多的ITP患者对艾曲泊帕初始反应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分析骨髓纤维化患者基因突变对芦可替尼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基因突变对芦可替尼治疗骨髓纤维化(MF)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12月服用芦可替尼治疗并应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27个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的56例MF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突变基因与芦可替尼疗效的关系。结果:①56例患者中,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3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后骨髓纤维化(PPV-MF)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后骨髓纤维化(PET-MF)11例。②50例(89.29%)携带驱动基因突变,22例(39.29%)携带基因突变≥3个,29例(51.79%)检出高危基因突变(HMR)。③对于基因突变≥3个的MF患者,芦可替尼仍有较好的改善体质性症状及缩小脾脏的效果( P=0.001, P<0.001)。与基因突变<3个组比较,基因突变≥3个组停药前持续用药时间(TTF)及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缩短[356(55~1061)d对471.5(50~1270)d, z=-2.701, P=0.007;444(91~4109)d对1248.5(91~7061)d, z=-2.030, P=0.042]。④与未检出HMR的患者比较,≥2个HMR患者的芦可替尼缩脾效果较差( t=10.471, P=0.034),TTF及PFS明显缩短( P<0.001, P=0.001)。⑤在携带ASXL1、EZH2、SRSF2等附加基因突变患者中,芦可替尼缩脾、症状改善及稳定骨髓纤维化作用较差,携带ASXL1、EZH2突变患者TTF[ASXL1:360(55~1270)d对440(55~1268)d, z=-3.115, P=0.002;EZH2:327(55~975)d对404(50~1270)d, z=-3.219, P=0.001]及PFS较未携带者明显缩短(ASXL1:457(50~1331)d对574(55~1437)d, z=-3.219, P=0.001;EZH2:428(55~1331)d对505(55~1437)d, z=-2.576, P=0.008]。 结论:MF患者携带的基因突变类型、数量以及HMR对芦可替尼疗效有一定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较低危组与较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常见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较低危组和较高危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基因突变及基因突变功能组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27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将MDS患者分为较低危组(IPSS-R评分≤3.5分)96例与较高危组(IPSS-R评分>3.5分)131例。采用二代测序检测骨髓标本中58个MDS常见基因突变,取基因突变结果中突变率较高的24个基因纳入研究,并根据基因功能将24个突变基因分为8类。比较较低危组与较高危组临床资料、基因突变及基因突变功能组的差异。结果:227例MDS患者中至少检测出1种基因突变的患者为177例(78.0%),其中突变率较高的5种基因依次为ASXL1[21.6%(49/227)]、TET2[18.5%(42/227)]、TP53[15.4%(35/227)]、DNMT3A[13.2%(30/227)]、U2AF1[10.1%(23/227)]。按基因功能分类,最常见突变组为甲基化相关基因[31.3%(71/227)],其次为剪接体相关基因[24.7%(56/227)]。较低危组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较高危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基因突变率及存在≥3种基因突变率均低于较高危组(均 P<0.05)。较低危组中突变率较高的5种基因依次为TET2[21.9%(21/96)]、DNMT3A[14.6%(14/96)]、ASXL1[13.5%(13/96)]、SF3B1[12.5%(12/96)]、U2AF1[8.3%(8/96)],较高危组中突变率较高的5种基因依次为ASXL1[27.5%(36/131)]、TP53[23.7%(31/131)]、TET2[16.0%(21/131)]、DNMT3A[12.2%(16/131)]、U2AF1[11.5%(15/131)],较低危组ASXL1、TP53、ETV6、NRAS基因突变率均低于较高危组(均 P<0.05)。较低危组及较高危组中甲基化相关基因突变比例均最高,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3%(31/96)比30.5%(40/131), χ2=0.08, P>0.05];两组肿瘤因子抑制物相关基因突变、转录因子相关基因突变、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与RAS途径相关基因突变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较高危组较较低危组MDS患者常见基因突变率高,且基因突变数量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肿瘤患者血液分析自动审核方案的制定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根据肿瘤患者群体的血细胞分析的特点和常见问题,制定符合肿瘤患者的血细胞分析自动审核方案,验证评价方案的有效性和审核效率。方法:将国际血液学组织提供的“国际41条复检规则”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自建的复检规则分别与国内多中心自动审核规则进行组合,形成两种自动审核方案。选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0 063份血常规标本(镜检460份)作为自动审核方案建立组,在仪器中间件中进行回顾性判断,比较不同方案的自动审核通过率和自动审核漏检率等各种指标。通过逐一分析漏检标本的数据,结合肿瘤患者诊断治疗特点对自动审核规则进行调整。通过对19 300份血常规7日内血小板数量变化进行分析,制定血小板计数的Delta检查规则。将血小板计数Delta检查规则与调整后的审核规则合并形成我院自动审核规则,再结合我院复检规则形成我院的自动审核组合方案,并对自动审核方案建立组和验证组(10 876份,其中镜检1 740份)标本进行判断。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患者标记提示和Delta规则判断功能在LIS中进行,其余规则判断功能均在中间件中执行。经过4个月61 602份标本的临床试运行,综合评价自动审核方案的有效性。结果:国际41条复检规则、我院复检规则与国内多中心审核规则组合形成的两种组合方案的自动审核通过率分别为46.36%、52.26%和漏检率分别为2.02%、1.06%,我院的自动审核方案在建立组和验证组的自动审核通过率分别为51.19%、52.78%,通过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9.95%,漏检率分别为0和0.03%;临床试运行期自动审核通过率为56.06%,通过正确率为100%,无漏检标本,优于目前主流规则组合的自动审核方案。自动审核周转时间(TAT)中位数缩短15 min, P90缩短58 min,明显低于去年同期。“EDTA-PTCP”患者标记功能共识别31例特殊患者,总共进行68次检测,PLT纠正前后差值中位数76.5×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17, P<0.001)。 结论:本研究建立了适合肿瘤患者群体的自动审核组合方案,在很低的漏检率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审核通过率,能保证我院肿瘤患者检验结果的准确,提升工作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温针灸对胃癌手术后化疗患者NK细胞数量及其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温针灸促进胃癌手术后化疗患者免疫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淄博市中心医院肿瘤科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60例,并将患者按是否接受温针灸分为实验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两组均给予5-氟尿嘧啶加顺铂化疗方案,实验组于每次化疗后第一天行温针灸治疗,穴取双侧足三里与气海穴,每日1次,连续治疗10天。观察患者外周血象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N)、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与化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对照组治疗后,WBC、N、PLT、Hb的表达水平均较化疗前明显降低[(4.86±1.55)×10 9/L比(5.60±1.62)×10 9/L;(0.57±0.21)×10 9/L比(0.69±0.30)×10 9/L;(179.00±47.60)×10 9/L比(194.00±55.80)×10 9/L;(102.00±17.50)g/L比(113.00±16.90)g/L; t值分别为2.572、2.337、2.134和2.623, 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温针灸治疗后NK细胞数量、NK细胞表达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及表达NK细胞活化型受体(natural-killer group 2,member D,NKG2D)水平皆升高[(8.40±2.29)%比(11.86±3.29)%,(9.23±2.51)%比(17.50±4.97)%,(7.50±3.59)%比(11.38±3.16)%, t值分别为2.441、2.355和2.293, 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温针灸对恢复胃癌术后化疗患者骨髓抑制情况有较好的疗效,并可通过调节NK细胞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