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枣庄中心医院内分泌科1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改善血糖波动的诊疗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48岁女性,因“血糖升高1 d”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以胰岛素泵降糖治疗,期间血糖波动幅度较大。改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较前改善,血糖平稳达标。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尚有部分残存的胰岛功能,及早应用胰岛素对于保护胰岛β细胞十分必要。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显著改善血糖波动,平稳降糖,适用于初发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较大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miRNA表达的影响及作用靶点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微小RNA(mi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并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分析,预测其治疗作用潜在的靶点及途径。方法:筛选本院入院治疗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15例,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均规律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患者服药6个月后,对比其用药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心肌纤维化相关miRNA的表达水平。对呈现统计学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差异表达miRNA对应靶基因信使RNA(mRNA)网络图。结果:患者用药后,血清MMP-9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 P<0.05)。二甲双胍可显著下调患者血清人类微小RNA(hsa-miR) 29a-3p、hsa-miR133a-5p、hsa-miR21-5p、hsa-miR30c-5p、hsa-miR1-3p表达水平( P<0.05或 P<0.01)。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miRNA主要集中在内质网腔、突触、基膜等细胞组分中,通过胶原分解代谢过程、短时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调节、轴突延伸等生物过程来发挥Rho GTP酶(Rho GTPase)结合、参与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分子功能;其主要富集于糖尿病并发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等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通路。miRNA-mRNA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与差异表达miRNA对应mRNA共230个。 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下调相关miRNA表达,参与相关细胞信号通路转导,调控染色质、核酸结合及酶活性过程而发挥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岛素泵强化降糖后转换为利拉鲁肽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收治的1例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入院后予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利拉鲁肽联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经过。患者为63岁男性,主因“口干、多饮、多尿2个多月”入院。入院后完善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糖化血红蛋白12.9%,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显示,0、60、120、180 min血糖分别为14.98、25.86、27.21和24.92 mmol/L,C肽水平相对不足,无酮症倾向,糖尿病相关抗体阴性,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24 h尿蛋白定量181 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94 mg/mmol,结合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患者T2DM诊断明确,同时伴有肥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肾脏损伤等。予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加用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联合利拉鲁肽皮下注射降糖,停胰岛素泵后改用基础胰岛素,根据血糖情况逐渐减量胰岛素直至停用。经治疗患者体重下降,血脂改善,蛋白尿减少,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在初发1型糖尿病患儿中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初发1型糖尿病(T1DM)患儿中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T1DM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收治的125例初发T1DM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中NTIS的发病率。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比较T1DM患儿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和NTIS组在多个因素方面的差异,并采用 Spearman相关分析进一步分析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水平与儿童初发T1DM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125例初发T1DM的患儿中,NTIS发生率为26.4%(33/125例)。NTIS组患儿的FT3、TT3、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4)、促甲状腺激素(TSH)、pH值、HCO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3.10±0.45) pmol/L比(4.85±0.75) pmol/L、(0.60±0.28) nmol/L比(1.05±0.38) nmol/L、(65.77±23.41) nmol/L比(89.57±18.23) nmol/L、(0.91±0.89) mIU/L比(2.05±0.76) mIU/L、7.21±0.17比7.31±0.18、(11.49±7.54) mmol/L比(16.80±8.38) mmol/L、(1.08±0.49) mmol/L比(1.28±0.44) mmol/L],而阴离子间隙(AG)、入院血糖(BG)、三酰甘油均显著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22.53±8.33) mmol/L比(16.94±7.52) mmol/L、(24.85±4.71) mmol/L比(21.46±6.64) mmol/L、(2.72±2.05) mmol/L比(2.33±3.0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56、5.67、4.48、5.61、2.82、2.68、2.53、3.22、2.67、2.04,均 P<0.05)。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TIS组及甲状腺疾病所致异常组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发生率(33.3%比63.6%比3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8.990, 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1DM患儿血清FT3水平与pH值、HCO 3-呈正相关,与AG呈负相关( r=0.376 9、0.439 7、-0.411 9,均 P<0.05);TT3水平与pH值、HCO 3-呈正相关,与AG、BG呈负相关( r=0.513 2、0.539 8、-0.482 4、-0.211 5,均 P<0.05)。 结论:T1DM患儿可伴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其中NTIS的发生率为26.4%。不同甲状腺功能状态T1DM患儿的DKA发生率存在差异,同时FT3、TT3水平在判断TIDM患儿疾病严重程度方面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初发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达到糖尿病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太原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例新诊断的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强化治疗,转换为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序贯治疗,最终停用降糖药物达到临床缓解的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患者为中年男性,腹型肥胖,主因“多尿、口干、多饮40余天,加重2 d”,入院后完善相关化验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发病起始血糖水平明显升高,考虑糖毒性期,早期予皮下胰岛素泵强化降糖,逐步减量胰岛素,序贯调整为司美格鲁肽注射液0.5 mg(从0.25 mg加量至0.5 mg),1次/周,早期联合长效胰岛素每晚1次,之后单药司美格鲁肽注射液治疗,血糖控制平稳后,逐步减量药物剂量至停用。停用降糖药物达3个月,患者血糖仍然维持在目标范围,提示达到2型糖尿病缓解。司美格鲁肽减重效果显著,同时具有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酮症性偏侧舞蹈症二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酮症性偏侧舞蹈症是高血糖酮症引起的偏侧舞蹈症,临床上非常罕见,尤其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国内外未见报道。文中报道2例酮症性偏侧舞蹈症患者,均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例为86岁女性,初发糖尿病,单侧肢体受累;另1例为85岁男性,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双侧肢体受累。结合相关文献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为二甲双胍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新发2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1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逐步转变为二甲双胍联合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过程。患者为38岁男性,因发现血糖高半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1个月就诊。患者身高172 cm,体重98 kg,体重指数33.13 kg/m 2,腰围103 cm。体型肥胖,完善检查考虑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酮症,予餐时联合基础胰岛素强化治疗,逐步调整降糖方案,最终确定为二甲双胍(0.5 g、3次/d)联合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起始,4周后加量至0.5 mg、1次/周,8周后加量至1.0 mg、1次/周)降糖治疗,血糖控制达标,体重和腰围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社区初诊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思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全科医生应具备符合指南的标准化诊治能力,结合患者自身特征进行个体化治疗和综合管理。本文报道1例典型的初发2型糖尿病在社区首诊的识别、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的过程,并结合临床指南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住院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特征及慢性并发症情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早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代谢指标及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初发的早发T2DM患者代谢指标转归。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鼓楼医院内分泌科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3 628例T2DM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发病年龄分为早发组(<40岁, n=768)和晚发组(≥40岁, n=2 860)。早发组平均年龄(41±11)岁,其中男性546例(71.1%),晚发组平均年龄(63±10)岁,其中男性1 690例(59.1%)。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数据,包括病程、体质指数、糖尿病家族史等。并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χ2 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利用相加交互作用模型分析早发T2DM与病程的交互作用,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早发T2DM患者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针对初发的T2DM患者(病程<1年),比较早发及晚发组代谢指标转归情况。 结果:相比于晚发组,早发组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比例更高,体质指数更大(均 P<0.01)。早发组糖化血红蛋白更高(9.2%±2.1%比8.7%±2.2%, t=-4.454, P<0.01),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脏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例更高 [38.8%(298/768)比29.4%(841/2 860),χ2 =24.819, P<0.01]。微血管并发症方面,早发T2DM与病程≥10年存在交互作用。校正年龄、病程、糖尿病家族史、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案等因素,早发组合并糖尿病肾脏疾病风险仍高于晚发组(比值比1.66,95%可信区间:1.01~2.71, P<0.05)。对于初发的T2DM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3 d,早发组较晚发组FPG下降更明显(ΔFPG 早发组-ΔFPG 晚发组=-0.62 mmol/L,95%可信区间:-1.18 mmol/L,-0.05 mmol/L)。 结论:早发T2DM患者代谢指标控制更差,合并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更高,应重视早发T2DM的早期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报道宝鸡市中医医院1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胰岛素强化后转换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治疗过程,旨在对临床合理启用胰岛素进行探讨。患者为青年女性,因“多尿、多饮1个月,恶心伴头晕、乏力3 d”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经过补液、胰岛素泵强化降糖,评估胰岛功能,结合患者年龄、胰岛β细胞功能等个体化特征,将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作为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的序贯治疗方案,早14 U、晚14 U餐前皮下注射,血糖控制达标,无低血糖发生,并出院随访。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6.9%,6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5.8%,调整为16 U早餐前一针皮下注射联合口服阿卡波糖,血糖控制达标,患者满意,重新评估胰岛功能提示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尚存部分胰岛功能,尽早应用胰岛素对于保护胰岛β细胞十分必要,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适用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