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致过敏性紫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98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氨溴索等治疗。治疗前患者凝血功能基本正常,血小板计数在参考值范围。因抗感染效果不佳,13 d后将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改为伏立康唑联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7 d后改为伏立康唑、美罗培南及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利奈唑胺3 d后患者体温39.3 ℃,双手、双上肢、肩背部出现散在暗红色瘀点,部分呈片状瘀斑,按之无压痛且不褪色。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18.4 s,国际标准化比值1.5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3.6 s,纤维蛋白原5.11 g/L,血浆D-二聚体4.27 mg/L。考虑为过敏性紫癜,可能与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有关。停用该药,换用替加环素,并给予抗过敏、补液和输注血浆等治疗,其他治疗不变。11 d后,患者皮肤瘀点瘀斑消失,实验室检查示凝血酶原时间16.2 s,国际标准化比值1.28,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5.6 s,纤维蛋白原2.62 g/L,血浆D-二聚体2.48 mg/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加环素致腹膜透析患者顽固性低血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78岁男性腹膜透析患者因夜间阵咳3周在常规进行腹膜透析维持治疗的同时给予橘红痰咳液10 ml、3次/d,金荞麦片4片口服、3次/d。治疗第5天腹膜透出液出现浑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WBC) 1.1×10 9/L,中性粒细胞0.65,血红蛋白(Hb) 105 g/L,血小板计数(PLT)90×10 9/L;超敏C反应蛋白26.9 mg/L,降钙素原10.89 μg/L;透出液检查示WBC 13 131×10 6/L,中性粒细胞0.96。诊断为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先后给予美罗培南、莫西沙星、去甲万古霉素、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腹膜透析给药,因感染仍控制不佳改为替加环素注射液50 mg静脉滴注、2次/d。应用替加环素第9天患者突发冷汗、心悸,伴乏力,头晕和饥饿感,血糖2.0 mmol/L,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血糖升高至5.8 mmol/L。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考虑低血糖与替加环素有关,遂停用该药,改为利福平0.45 g口服、3次/d,万古霉素500 mg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12 h。停药3 d后患者清晨血糖3.0 mmol/L。继续静脉与口服补充葡萄糖治疗19 d,患者空腹血糖4.8~6.3 mmol/L。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奈唑胺治疗G+肺炎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G+肺炎疗效及对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3年3月我院收治的63例G+肺炎患者为对象,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2例与对照组31例。两组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联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14 d。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内皮功能、肺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32例观察组总有效为28例(87.50%),对照组总有效为21例(67.74%),两组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高(P<0.05);两组CD8+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低(P<0.05);两组白细胞介素-17(IL-17)、干扰素-γ(IFN-γ)、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低(P<0.05)。两组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低(P<0.05)。两组最大呼气压(PEmax)、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G+肺炎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内皮及肺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 6 月—2023年 6月在宜兴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 82 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排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有 41 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600 mg/次,1 次/12 h.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50 mL加入 100 mL的生理盐水中,在 30~40 min输注完毕,2 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 10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症状恢复时间、病情程度、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每搏指数变异度(SVV)、血管外肺水指数(ELVWI)以及CD16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比值(NLR)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 87.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8.2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完成复苏时间、血压复常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急性生理学与健康状况评分量表(APACHE Ⅱ)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APACHE Ⅱ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SVRI、SVV、ELVWI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SVRI、SVV、ELVW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CD163、HMGB1 水平、NLR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CD163、HMGB1 水平、NL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联合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可提高脓毒症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复苏,减轻病情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的心排出量,降低炎症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利奈唑胺治疗肺部MRSA感染效果及其对炎性指标、内皮功能等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肺部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疗效及其对炎性指标、内皮功能等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2015年2月-2017年2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肺部MRSA感染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2组患者均常规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0.8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另予利奈唑胺注射液0.6 g,溶于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2组患者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炎性指标(TNF-α、IL-1β、IL-6、CRP、PCT)、内皮功能(ET、NO)及其他相关指标(Lac、WBC、NE)水平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高于对照组79.2% (x2=4.360,P=0.037).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TNF-α、IL-1β、IL-6、CRP、PCT、ET、NO、Lac、WBC、NE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TNF-α、IL-1β、IL-6、CRP、PCT、ET、NO、Lac明显低于对照组(t=3.859、4.033、5.836、3.769、2.976、3.768、8.138、3.469,P均<0.01,而WBC、NE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9、0.598,P=0.448、0.276).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血小板降低、血肌酐升高、胃肠道反应、转氨酶升高、听力降低、过敏、脱落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肺部MRSA感染疗效确切,有效降低炎性反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利奈唑胺诱导黑毛舌3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病例资料1.1 病例1患者女,52岁,2019年7月13日以“头痛3月,加重1周”入院,诊断为右侧额叶占位性病变,入院后行右侧额叶占位病变切除术.术后患者发热,体温最高39.5℃.头颅MRI示:右侧蝶窦顶壁骨质异常改变伴异常信号影,考虑脑脊液漏.2周后行阔筋膜取出术+前颅窝底脑脊液鼻漏修补术.术后给予美罗培南2 g,ivd,q8h,联合万古霉素1 g,ivd,q8h预防感染.用药后患者中性粒细胞逐渐下降,10 d后下降至0.7× 109·L-1,怀疑为万古霉素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停用万古霉素,8月6日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Fresenius Kabi Norge AS Norway,批号:18H03U04)600 mg,ivd,q12h.患者术后未刷牙,使用含抗氧化剂漱口水.8月8日患者诉舌头发黑,并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口腔检查后诊断为黑毛舌.患者体温波动在36.5~37.6℃,复查脑脊液生化常规:葡萄糖1.93 mmol·L-1,氯114 mmol·L-1,提示颅内感染可能.继续利奈唑胺治疗,嘱患者保持口腔卫生,每日用软毛刷刷舌头.8月11日舌头颜色变浅.8月20日停用利奈唑胺,8月27日黑毛舌消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老年患者三种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对比分析三种不同治疗方案对重症监护室(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老年患者疗效.方法 153例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各51例.A组给予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治疗,B组给予替考拉宁注射液治疗,C组给予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治疗.治疗2 w后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3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A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治疗后血清CRP、P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总有效率依次为92.2%、74.5%、76.5%,A组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与C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为13.7%、9.8%、1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ICU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老年患者而言,采用利奈唑胺治疗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不易发生交叉耐药,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HPLC及HPLC-HRMS法分析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并与高分辨质谱(HRMS)技术联用,推测各有关物质的化学结构和可能来源.色谱柱采用Zorbax SB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A为0.1%三氟乙酸溶液,流动相B为0.1%三氟乙酸乙腈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35℃.结果 显示,建立的方法可同时检测利奈唑胺的15种已知杂质,各杂质与药物分离良好,主要已知杂质及利奈唑胺的线性关系良好.采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的四级杆-飞行时间联用质谱(Q-TOF MS)对有关物质结构进行解析,解析了注射液中7个含量较高的杂质化学结构.本研究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中的有关物质,方法的灵敏度及专属性均较高,为加强该品种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致白细胞增多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病例资料患儿,男,3岁2个月,体质量16 kg.因"不明原因咳嗽,气促,憋喘明显伴发热5d"于2019年12月5日至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治疗.患儿于人院前5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不详,当地社区给予退热、灌肠等治疗,效果不佳.人院查体:体温37.0℃,呼吸每分钟60次,脉搏每分钟160次,血压122/79 mmHg(1mmHg=0.133 kPa).神志清,精神可,呼吸急促,三凹征阳性,右侧呼吸动度减低,右侧叩诊音浑浊,右背可见胸腔闭式引流管,引流通畅,可见黄色液体,右肺呼吸音减弱.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水泡音、喘鸣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总结并探讨采用利奈唑胺静滴联合万古霉素局部靶向缓释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du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5~64(47.94±6.23)岁;病程9~23(15.68±6.23)个月.病灶部位:胫骨18例,跟骨12例.致伤原因:摔伤12例,车祸伤9例,坠落伤9例.闭合性骨折22例,开放性骨折8例.存在内固定13例.22例存在窦道,8例存在一定范围的软组织缺损伴骨及内固定外露,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8.2 cm×12.3 cm;10例存在骨缺损,缺损范围0.5~3.4 cm;所有患者窦道或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MRSA.所有病例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病灶处植入载万古霉素硫酸钙人工骨,同时在围手术期静滴利奈唑胺葡萄糖注射液.术后从抗生素使用时间,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超敏C反应蛋白及肝肾功能等相关实验室指标,X线片、CT等影像学检查,骨质愈合、皮瓣成活、关节功能等情况以及根据McKee等骨髓炎治愈标准进行定期随访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3~6(4.23±0.76)年,均未出现骨髓炎复发情况,实现了骨折愈合、感染控制、创面愈合、功能恢复.结论:利奈唑胺静滴联合万古霉素局部靶向缓释治疗MRSA感染的四肢创伤性骨髓炎的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